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贈汪倫 >

李白《贈汪倫》送別

李白《贈汪倫》送別

《贈汪倫》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著名的贈別詩。是送給李白的好友汪倫的。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了李白《贈汪倫》送別,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白《贈汪倫》送別

贈汪倫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

李白坐上小船剛剛要離開,忽然聽到岸上載來告別的歌聲。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麼深,也不及汪倫送別我的一片情深。

註釋

①踏歌:民間的一種唱歌形式,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可以邊走邊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一統志》謂其深不可測。

③深千尺: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誇張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實有其事)寫深情厚誼,十分動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倫:李白的朋友。李白遊涇(jīng)縣(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時,附近賈村的汪倫經常用自己釀的美酒款待李白,兩人便由此結下深厚的友誼。歷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詩三百首》、《全唐詩》註解,都認定汪倫是李白遊歷涇縣時遇到的一個普通村民,這個觀點一直延續至今,今人安徽學者汪光澤和李子龍先後研讀了涇縣《汪氏宗譜》、《汪漸公譜》、《汪氏續修支譜》,確知“汪倫又名鳳林,為唐時知名士”,與李白、王維等人關係很好,經常以詩文往來贈答。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為涇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別”(詳見《李白學刊》第二輯李子龍《關於汪倫其人》)。按此詩或為汪倫已閒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李白於公元754年(天寶十三載)自廣陵、金陵至宣城,則此詩當不早於此前。

關於《贈汪倫》的幾個問題

李白從四十二歲開始,曾五次到過皖南,足跡遍及黃山、九華山、天柱山、貴池浦、銅陵五松山、涇縣、宣城、採石等。他現存的一千多首詩中,有二百多首寫於皖南。其中有一首著名的《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情景交融。以景抒情,表達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情真意切。但汪倫是何等人物?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一文中,稱汪倫是個農民,《中國文學史略稿》一書的作者也這樣説。《唐宋絕句選注析》、《唐宋詩詞探勝》等書也都寫道:“據説是涇縣桃花潭的農民”,“是一位曾釀酒的村民”。

這都是不對的,至少也是不確切的。

根據有關資料考證,汪倫是當過縣令後隱逸的文人。其文字根據有四。一是《汪氏宗譜》載:“汪倫,又名風林,仁素公之次子也。為唐時知名士,與李白、王輞諸公相友善,數以詩文往來贈答。開元天寶間,汪倫為涇縣七品縣令,李白往見之,款洽不忍別。汪倫辭職後,居涇縣桃花潭。”二是查《涇縣誌》,有載:“汪倫隱居桃花潭邊。”李白寫的《過汪氏別業二首》中有“池館清且幽”、“隨山起館宇,鑿石營池台"等詩句,(別業――即別墅),這種有氣魄的別業不是當時一般平民辦得到的。李白還寫到汪倫家酒宴的情況,也很闊氣,並非農民所有的氣派。三是李白怎麼和汪倫相識的,據袁枚的《隨園詩話》談及,唐時汪倫者,涇川豪士也,聞李白將至,修書迎之,問:“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便欣然而至,汪乃實告:“桃花者,十里之外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潭岸店主人姓萬,並無萬家酒店也。”李大笑,款留數日,贈名馬數匹,官錦十端,而親送之。現在有一個萬家行政村,有一條不長的石板街道,四五公里之外有一個渡口,叫桃花渡。四是近年在涇縣水東長灘發現一塊汪倫墓碑,長書“史官之墓汪倫也”。汪倫墓至今猶存,其地名為“金盤獻果”。

由此推斷,歷史上的汪倫並非勞動者或釀酒者,社會地位並不卑賤,而是一位性格豪放、結交很廣、多趣諧、有才能的縣令或隱逸文人身份,還可見李白遊桃花潭是由汪倫寫信邀請的。

桃花潭在皖南涇縣城西南40公里,屬青弋江的一段涇川上游的翟村。涇川風景如畫,青山碧水;桃花潭更為宜人,人間難尋。潭在懸崖陡壁下,水深數十丈,清澈見底。潭西岸石壁,怪石聳立,姿態萬千,爭奇競秀。岸上老樹紛披,石藤綴拂,山鳥喧鳴。潭東岸白沙細石,淤積成灘。因春天桃花如火,倒映碧潭而得名。

汪倫的家在桃花潭的上邊,汪倫送別李白,是在桃花渡。送行的遠不止汪倫一人,還有眾多的村民,故李白這首詩題為贈汪倫一人的,實際也是對眾多村民的感謝。

桃花潭人民一直懷念着李白,當年送別處名叫“踏歌古岸”,後在該處建立了“踏歌岸閣”,這座樓閣至今猶在。還存有酌海樓和紀念李白的文昌閣。文昌閣建於清乾隆年間,形狀仿北京天壇,閣內飾以浮雕,有清翰林、書法家趙青藜題寫的`碑記和“文光射鬥”巨匾。

古詩簡介

《贈汪倫》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於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遊歷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贈別詩。詩中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十分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句李白信手拈來,先用“深千尺”讚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用比較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令人回味無窮。雖僅四句二十八字,卻膾炙人口,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

賞析1:

這首小詩描寫了詩人與桃花潭村人汪倫的深厚情誼,新穎活潑,富有民歌色彩。詩的首二句是敍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完整的展示出一幅離別的畫面。汪倫踏歌相送,這樣的送別方式一反送別的哀愁憂鬱,極富新意,也正符合詩人飄逸豪放的個性。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接起句,道明送別地點是在桃花潭。四句把抽象的感情具體化,採用比物的手法,變無形的情意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

賞析2:

踏歌:踏歌本是古代的一種藝術形式,拉手而歌,用腳踏地為節拍。後來也指行吟,既漫步而歌。

桃花潭:在今安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

這首詩大約作於天寶十四年(755),是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到涇縣,遊桃花潭後和友人汪倫分別時所作。汪倫是李白的好朋友,曾經做過縣令,辭官後居涇縣桃花潭,家有別墅。他豪爽好客,同李白等詩人相友好,常有詩文來往。李白這次來訪汪倫,汪倫以美酒招待他,李白臨別時寫增此詩。

這首詩以敍事開頭: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寫李白離開桃花潭時情景。此時人以登舟船也就要開了,忽然聽到岸上有人邊走邊唱的走了過來。忽聞,説明李白並不知道會有人來送行;踏歌,寫出送行這邊走邊唱從岸上走來的神態。他是誰呢?這句詩中並未直接寫出,直到最後一句才點明,原來是友人汪倫。

三四兩句敍事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句用的是説話的語氣,禮拜説:桃花潭的潭水縱然有千尺那麼深,卻總及不上汪倫送我的這翻情誼呵!千尺形容極深強調潭水極深,意在表明妄倫和自己的友情更深。這裏用深千尺來和送我情相比,而且加上不及兩字,顯得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關於李白和汪倫的交往還有一段故事。據説汪倫曾經寫信邀請李白:説先生喜歡遊賞嗎?這裏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歡飲酒嗎這裏有萬家酒店。李白高興的去了。結果汪倫告訴他:桃花是潭水名這裏並無桃花;萬家是一家酒店店主人姓萬,並無很多酒店。李白大笑。汪倫款待李白幾天臨行時還贈了不少禮物,親自送行。李白感其感情,寫了桃花潭絕一首。這段故事見清人袁枚的《隨園詩話》,雖屬傳説,未必真有其事,卻頗風趣。

鑑賞:

李白遊涇縣桃花潭時,常在村民汪倫家作客。臨走時,汪倫來送行,於是李白寫這首詩留別。詩中表達了李白對汪倫這個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誼。

前兩句敍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李白將要乘舟離去,汪倫帶着一羣村民前來送行,他們手挽着手,一邊走,一邊唱。“將欲”與“忽聞”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驚喜的情態。“將欲”,正是小舟待發之時;“忽聞”,説明出於意料之外。也許汪倫昨晚已設家宴餞別,説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現在他不僅來了,還帶了一羣村民一起來送行,怎麼不叫詩人激動萬分!用什麼語言來表達?桃花潭就在附近,於是詩人信手拈來,用桃花潭的水深與汪倫對自己的情深作對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句,清代沈德潛評價説:“若説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的確,這兩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將兩件不相干的事物聯繫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就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麼汪倫的情誼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説:“倫,一村人耳,何親於白?既釀酒以候之,復臨行以祖(餞別)之,情固超俗矣。太白於景切情真處,信手拈出,所以調絕千古。”這一評論是恰當的。

標籤: 李白 送別 汪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zengwanglun/q2gyr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