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少府是誰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少府是誰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那詩中的杜少府是誰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資料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少府是誰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少府是誰呢 篇1

不是杜牧也不是杜甫。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

杜甫(712~770)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

“少府”,是唐代對縣尉的通稱。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給他這首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詳。少府縣尉的別稱。"蜀州"一作"蜀川"。城闕指京城長安。三秦:今陝西省關中地區,古為秦國,項羽在滅秦後,曾將秦地分為雍,塞,瞿三國,稱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別是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比鄰:近鄰。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四海志,萬里猶比鄰。"這裏化用其意。

【賞析】

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首句寫送別之地長安被遼闊的三秦地區所“輔”,突出了雄渾闊大的氣勢。

第二句點出友人“之任”的處所——風煙迷濛的蜀地。詩人巧用一個“望”字,將秦蜀二地聯繫起來,好似詩人站在三秦護衞下的長安,遙望千里之外的蜀地,這就暗喻了惜別的情意。“望”字不僅拓寬了詩的.意境,使讀者的視野一下子鋪開,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兩地的距離,使人感覺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為離別而憂傷。這一開筆創造出雄渾壯闊的氣象,使人有一種天空寥廓、意境高遠的感受,為全詩鎖定了豪壯的感情基調。

頷(hàn)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詩人勸慰友人:我和你都是遠離故土、宦遊他鄉的人,離別乃常事,何必悲傷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遠走天涯,舉目無親,更覺惆悵,作者在這裏用兩人處境相同、感情一致來寬慰朋友,藉以減輕他的悲涼和孤獨之感。惜別之中顯現詩人胸襟的闊大。

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把前面淡淡的傷離情緒一筆盪開。詩人設想別後:只要我們聲息相通,即使遠隔天涯,也猶如近在咫尺。這與一般的送別詩情調不同,含義極為深刻,既表現了詩人樂觀寬廣的胸襟和對友人的真摯情誼,也道出了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界限的哲理,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樣,為離別淚濕衣巾,而要心胸豁達,坦然面對。足見情深意長,同時,全詩氣氛變悲涼為豪放。  這首詩四聯均緊扣“離別”起承轉合,詩中的離情別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現,又具有深刻的哲理、開闊的意境、高昂的格調,不愧為古代送別詩中的上品。

【作者簡介】:

王勃(649—676)字子字,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號稱"初唐四傑"。他們力求擺脱齊樑豔風,擴大詩歌的題材,表現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抑鬱不平的憤慨。有《王子安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川)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⑤,兒女共沾巾。

譯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歧路上,傷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譯文二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透過迷漫的風煙似乎能望見巴蜀的五大渡口。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別的情意, 因為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知己, 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不要在分手時徘徊憂傷, 像多情的兒女一樣,任淚水打濕衣裳。

練習題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寫送別的地點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詩句

(2)詩中勸慰友人不要哀傷,表達出詩人豁達、爽朗的胸懷的詩句

(3)詩中把對朋友的真摯感情昇華為哲理,寫出四海之內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還是近鄰一樣的親近,説明知心朋友聲息相通的兩句詩:

(4)唐朝陸龜蒙《別離》詩中有“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的詩句,由此可聯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兩句詩是:

(5) 高適《別董大》中“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與 意境相似。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少府是誰呢 篇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少府是唐代對縣尉的稱呼,杜少府就是姓杜的縣尉,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指杜牧。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長安的時候寫的。“少府”,是唐代對縣尉的通稱。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給他這首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shuzhou/grgq4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