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蜀道難 >

《蜀道難》教案範文8篇

《蜀道難》教案範文8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蜀道難》教案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蜀道難》教案範文8篇

《蜀道難》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熟練有感情地誦讀至背誦整首詩;積累一定的詩歌鑑賞技巧。

2.能力目標:能掌握一定的誦讀方法;通過範讀、誦讀、説讀,能感知李白雄渾、豪放的詩風;通過品讀、精讀等品評賞鑑,把握詩歌意境和掌握想象、誇張的藝術特色。

3.情感目標:通過不同的&ldqu;讀&rdqu;,知人論&ldqu;詩&rdqu;,準確把握詩人風格、情感,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曠達。

【教學重難點】

【重點】重誦讀,品味太白詩風;重鑑賞,探究&ldqu;蜀道&rdqu;文韻。

【難點】詩歌內容鑑賞的深度和詩歌情感的準確把握。

【教學方法】

1.反覆誦讀法、説讀、品讀、精讀法、點撥法。

2.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

3.多媒體影音

【教學設想】

&ldqu;讀&rdqu;為主,貫穿全文;&ldqu;奇&rdqu;字破,探究文本;&ldqu;法&rdqu;提升,歸結課文

讀:用&ldqu;聽讀、範讀、誦讀&rdqu;指導學生朗讀,待學生初步掌握詩歌內容後,展開&ldqu;説讀、精讀、品讀&rdqu;,深入品評賞鑑典型詩句,進而感受詩歌意藴。

奇:探究詩歌如何體現&ldqu;奇&rdqu;字的,抓住&ldqu;奇景、奇語、奇調、奇情&rdqu;分四個方面探究&ldqu;奇&rdqu;。

法:即重要知識點清單。用微型講座給文本中的詩歌鑑賞技巧進行知識歸類。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重温最&ldqu;美&rdqu;古詩詞‐‐喚醒心中詩意(温故)

悠悠古風韻,濃濃一世情。

聽歌曲《讀唐詩》或《詩仙李白》(二選一),從歌詞中尋找、温故化用的詩句。回憶背誦熟知的詩句。

《詩仙李白》歌詞:

直掛雲帆,長風破浪,笑吟兩岸青山,早發白帝城,暮登黃鶴樓。

春風得意把酒盡歡,持一卷詩書漫步雲端。仰天長歎輕吟蜀道難,行遍江南春又踏塞北雪。舉杯邀明月,詩章萬古傳。

導入:李白,是中國詩壇上最為輝煌的一座雕像。&ldqu;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rdqu;他的浪漫主義情懷在五彩繽紛的山水詩中始終閃爍着奇異的靈光。他眼裏的黃河,是&ldqu;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rdqu;;他眼裏的長江,是&ldqu;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rdqu;;他眼裏的廬山瀑布,是&ldqu;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rdqu;;他眼裏的天姥山,是&ldqu;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rdqu;。就是這樣的一位詩仙,當朋友要離開時,也動情的送出一句:&ldqu;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rdqu;今天,就讓我們追隨詩仙,再一次浸潤我們渴求美的心靈,一起神遊樂府詩《蜀道難》。

二.沐浴最&ldqu;古&rdqu;太白風‐‐追隨詩仙神遊(讀新)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教師範讀、學生誦讀。

1.讀文勾其要,風格在我心,旋律了於胸。

【明確】李白詩風:雄渾、豪放 本詩主旋律: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2.教師朗讀指導。以主旋律和第一段為例。(分組、分角色、抽人讀。)

3.煉讀蜀道難中的&ldqu;難&rdqu;字。問繞文本解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明確】一字三詞

蜀道難就難在&ldqu;險&rdqu;字:高險(蜀道來歷)、驚險(景物悽清)、兇險(劍閣險要)。

三.走進最&ldqu;奇&rdqu;蜀山水‐‐探究蜀道文韻(探究)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圍繞&ldqu;奇&rdqu;字分組討論,合作探究文本。探詩歌主旨、景情關係、鑑賞技巧。

(一)讓學生説出並簡要鑑賞喜歡的句子。精讀意藴深厚句。

(二)可從四個方面探究:

1.主旋律之&ldqu;奇&rdqu; (奇調)

2.詩風之&ldqu;奇&rdqu; (奇語)

3.寫景之&ldqu;奇&rdqu; (奇景)

4.情感之&ldqu;奇&rdqu; (奇情)

(三)水到渠成:

1.&ldqu;奇景奇語發奇調,千古奇詩耐思量。&rdqu;

2.詩歌鑑賞:抓&ldqu;景情&rdqu;關係,懂一些技巧。

四.點睛最&ldqu;實&rdqu;微講座‐‐聚合文本精髓(歸法)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聚合提升,知識清單。此環節開設微型講座,對詩歌鑑賞技巧進行知識歸類。

微型講座1:警句‐‐讓詩文生輝(主旨句、哲理句等)

微型講座2:修辭‐‐令描寫耀眼(反問、反覆、誇張等)

微型講座3:用典‐‐以傳情達意(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子規哀啼等傳説、神話)

微型講座4:意象‐‐載詩人情思(子規、猿猱等)

五.悟出最&ldqu;深&rdqu;小智慧‐‐激起心靈共鳴(思得)

詩文千古事,觀感在我心。

小組展示:

1.一句話點評學此詩所得。 2.在草稿紙上寫出熟知的兩句詩(除主旋律外)

拓展延伸:推薦閲讀品鑑李白其他詩文或觀看《唐之韻》。

六.結束語

於齊聲朗讀中結束全文。

伴奏音樂:歌曲《詩仙李白》或歌曲《蜀道難》

結束語:&ldqu;太白之精下人間,李白高歌蜀道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李白落筆生雲煙。&rdqu;李白以浪漫的筆觸、誇張的手法,描繪了蜀道上的重重艱險,講述了蜀道開鑿的歷史故事。這詩讓歷史險奇秦蜀道聞名天下,這詩讓李白贏得謫仙人的美譽。

感謝山水激發了靈感,感謝盛唐孕育了李白,感謝李白筆墨暈染情絲,激活了我們的賞美之心,感謝同學們激活了今天的課堂。

《蜀道難》教案 篇2

【教學內容分析】

《蜀道難》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必修3的課文。這一單元的內容主要是唐代詩歌。作為這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蜀道難》具有一種示範的作用。這種示範作用一方面體現在展現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巔峯時期的作品風貌,從而感受時代與文學的聯繫;另一方面的作用,在於通過引導學生誦讀、鑑賞《蜀道難》,進而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學會閲讀其他唐詩作品。

在詩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對象。這個中國詩歌史上的巔峯詩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點燃了盛唐詩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詩歌放在這一單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窺豹的作用。通過了解李白的詩瞭解李白,又進一步瞭解唐詩的風采。在之前上過的唐詩引導課的基礎上,我希圖通過誦讀與鑑賞兩個層面結合李白這位詩人來閲讀他的詩。使學生能被古典詩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學情分析】

《蜀道難》是一個樂府舊題。在行文上有別於學生經常誦讀的格律詩,它不像格律詩一樣以對偶句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這就增加了誦讀時情感把握的難度。高中的學生在思想上漸漸從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達上卻正相反由開放轉向了封閉。而詩歌閲讀鑑賞恰恰需要的就是學生敢於開口去誦讀,在這一點上,詩歌教學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現了矛盾。

在詩歌教學上,學生已經接觸過現代詩歌,對詩歌的意象有一定的瞭解。而要了解唐詩乃至整個古典詩歌的魅力,僅僅瞭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難》的教學上,意象是一個跳板,它連接着學生的已知與未知。學生可能會被古奧艱深的用詞抑制了興趣,但詩歌豐富的想象世界與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導學生主動誦讀主動探究的一盞明燈。

【設計思想】

針對學生對誦讀古詩的畏縮情緒,我決定以兩條主線貫穿全課。一條主線在於從把握情感、掌握停頓、理解內涵三個有着層層遞進關係的角度指導學生如何誦讀和感受一首詩歌。另一條主線在於梳理分析《蜀道難》的句法特點、主旨情感和表現手法上的特點,探究李白對樂府舊題詩的創新和超越,進而探討李白豪邁飄逸的浪漫主義詩風。而這兩條線的交匯之處就是詩人“李白”。第一條線屬於“表”,第二條線屬於“裏”,正是如此,讓學生表裏結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詩人李白之“大”。在授課過程中,採取多樣的誦讀方式來把握詩歌,讓學生從多方面接受朗誦這一藝術表現手法,進而能夠主動的去誦讀。這樣既起到引導學生敢於誦讀的作用,又能夠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詩歌。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深入瞭解李白其人,理解詩歌的藝術手法,如章法、意境、聲韻等。

2.能力培養目標:通過誦讀品評賞鑑,體會想象、誇張的藝術特色。

3.情感培養目標:讓學生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 教學重點:

1、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手,領會詩歌循環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

2、藉助於“剝皮抽筋”法,探究本詩情感主旨。

3、本詩語言及藝術手法鑑賞,體會李白豪邁飄逸浪漫詩風的形成。

二、教學難點:

1、鑑賞李白激昂俊逸的詩風.

2、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教學方法】

1、 朗讀法。

2、 點撥法。

3、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4、 多媒體影音。

【教學過程】

一、請您欣賞

PPT展示畫面,引入本文教學(PPT展示)

二、寫作年代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玄宗天寶初詩人在長安之時。《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記載:“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業贄謁賀知章。知章覽《蜀道難》一篇,揚眉謂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書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進士,活了八十多歲,一生只有此作,其説當有根據。

研究者認為李白十六歲創作《蜀道難》 東方網03年9月3日消息:四川平武縣學者曾維益經過十多年研究發現,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成名作《蜀道難》的時間是在其20歲之前,而且該詩作於古江油關(今平武縣南壩鎮)。

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藝術特點,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是繼屈原以後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馳騁想象,運用神話的離奇境界,把自己熱烈的感情傾注到所描寫的對象之中,以驚俗駭世的筆墨,恣意揮灑,描寫了壯麗奇譎的世界,藉以抒發個人懷抱的抑鬱和不平。他鞭撻封建社會的醜惡淋漓盡致,杜甫曾説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皮日休説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韓愈説:“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白詩歌中強烈的愛憎之情和藝術魅力,千百年來一直鼓舞着人們,激發着人們,是我國人民精神財富中的瑰寶。

三、經典評論(PPT展示)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

千古一詩人—-----杜荀鶴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余光中《尋李白》)

四、走進新課

1、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學生集體朗讀,教師注意其讀音及停頓。

2、釋題:

“蜀道難”,古樂府舊題。這首詩大約作於天寶初年,從詩的內容來看,很可能是詩人在長安時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

3、聽讀全詩 注意讀音(PPT展示,播放錄音)

噫吁戲(yī xū xī) 魚鳧(yú fú) 猿猱(náo)

(mén)參(shēn)歷井膺(yīng) 巉(chán)巖

飛湍(tuān) 喧豗(huī) 砯(pīng)崖 萬壑(hè)

崢嶸(zhēngróng) 崔嵬(cuīwéi)吮(shǔn)血 諮嗟(zījiē)

五、討論分析(學生聽名家範讀,再次朗讀並思考)

1:全詩三節,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第一節,道蜀道來歷,狀蜀道高峻——感歎蜀道的高峻難行。

第二節,寫景物悽清,狀山水險惡——感歎蜀道的艱險可畏。

第三節,摩劍閣險要,想殺人慘景——歎蜀道的高峻、艱險、可畏。

2:奠定全詩抒情基調的詩句是什麼?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是一個感歎句,也是貫穿全詩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詩的抒情基調,含有豐富的詠歎意味。它在詩中先後出現三次:一歎蜀道之高,二歎蜀道之險,三歎蜀中之要。詩人的思想、情感盡在“三歎”之中。

3:詩人怎樣表現蜀道的高峻?(PPT展示)

4:詩作是如何表現蜀道的險?

從環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難。

“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 使人聞聲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涼荒寂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難。

從風光奇險的角度寫蜀道之難。

“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誇飾山峯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5:詩歌對蜀道之要是如何表現的?

劍閣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要 所守 化為狼與豺

殺人如麻

這一段包括哪些內容?(聯繫時代背景説説詩人這樣寫的意圖)

突出劍閣的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不乏其人。別人都説此段有勸人引以為戒,警惕戰亂髮生的意圖,“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既寫猛獸,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語雙關。這樣理解可能有些道理,唐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後正潛伏着危機,作者這樣寫是要提醒人們注意世事、時局,表明國事的憂慮與關切。但我以為如果詩人真有此意的話他絕對不會如此小氣,所以我認為詩人的重點就是為了表現蜀道之難的。

六、能力提升

1:引用五丁開山的傳説有什麼作用?

點染神話色彩,引人入勝

從開山時作出的重大犧牲的角度言開闢蜀道的艱難

2: 細讀“上有六龍回日……坐長歎”這幾句,説説詩人用了哪些寫法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PPT展示)

3:“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詩有什麼作用?

開頭一句,領起全文,歎蜀道之高,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調。

中間一句,歎蜀道 之險,強調主旋律,把詩歌推向高峯。

結尾一句,歎蜀中之要,照應題目、開頭,給人強烈的感歎。

七、全詩總結(PPT展示)

八、知識補充(PPT展示)

2、關於唐詩:

唐代是我國詩歌最光輝的時期。按它發展的情況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稱為“初唐四傑” 。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陳子昂。

盛唐出現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以及王維和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盛唐成就最高的是兩位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

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詩派”(元稹、白居易)和“韓孟詩派”(韓愈、孟郊、賈島、李賀)。白居易的敍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廣為傳誦。

晚唐時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PPT展示)

九、課外欣賞(PPT展示)

尋李白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余光中

那一雙傲慢的靴子至今還落在

高力士羞憤的手裏,人卻不見了

把滿地的難民和傷兵

把胡馬和羌馬交踐的節奏

留給杜二去細細地苦吟

自從那年賀知章眼花了

認你做謫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隻中了魔咒的小酒壺

把自己藏起來,連太太都尋不到你

怨長安城小而壺中天長

在所有的詩裏你都預言

會突然水遁,或許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亂髮當風

──而今,果然你失了蹤

樹敵如林,世人皆欲殺

肝硬化怎殺得死你?

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從開元到天寶,從洛陽到咸陽

冠蓋滿途車騎的囂鬧

不及千年後你的一首

水晶絕句輕叩我額頭

當地一彈挑起的迴音

一貶世上已經夠落魄

再放夜郎毋乃太難堪

至今成謎是你的籍貫

隴西或山東,青蓮鄉或碎葉城

不如歸去歸哪個故鄉?

凡你醉處,你説過,皆非他鄉

失蹤,是天才惟一的下場

身後事,究竟你遁向何處?

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勸你不住

一回頭囚窗下竟已白頭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給霧鎖了,無路可入

仍爐火未純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躡葛洪袖裏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許那才是你故鄉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無論出門向西哭,向東哭

長安卻早已陷落

這二十四萬裏的歸程

也不必驚動大鵬了,也無須招鶴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隻霍霍的飛碟

詭綠的閃光愈轉愈快

接你回傳説裏去

《蜀道難》教案 篇3

《蜀道難》是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詩襲用樂府舊題,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藉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顯示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自然的感情。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瞭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特色。

2.要參照課文註釋,大體讀懂詩意。

3.把握詩歌情感基調,走進詩歌神奇的藝術世界。

4.運用誦讀技巧,朗誦詩歌。

(二)過程與方法

1.講授法:幫助學生疏通詩意。

2.誦讀法:兼顧誦讀技巧和詩歌感情基調。

3.合作探究:訓練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合作能力。

4.啟示法: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藉助教材和多媒體等教學設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詩人所描寫的蜀道之難及其載負的情感。

2.進一步領略李白詩歌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種藝術手法的分析,比如誇張、想象、比喻等。

3.詩歌主旨的分析。

三、課型

新授課。

四、課時

1課時。

五、課文概述

《蜀道難》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二單元是唐詩單元,《蜀道難》是開篇,在講解中要兼顧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同時要涉及詩歌誦讀技巧,為接下來幾篇詩歌的講解作鋪墊;《蜀道難》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寫蜀道之難的過程中,以豐富的想象,卓越的藝術構思,縱橫飛揚的辭采,創造出了一個神奇的藝術世界,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值得師生鑑賞其魅力。

六、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1.方法一:展示有關蜀道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視覺觀察蜀道的特點並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接着共同賞析幾篇描寫蜀道難的詩作,看看它們的表現手法,進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難》。

2.方法二:可結合課後練習第四題,借用李白“謫仙人”雅號的由來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難》。

【設計意圖】主要是激發學生興趣,拓展他們的思維,教師的角色是引導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課程導入部分是必須的,好的開端等於成功課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1.作者生平。

注:學生雖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師應梳理作者信息,讓學生對李白的認知成系統。

2.創作背景。

注:可結合唐代文人壯遊天下以求功名為大背景,特別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時的精神世界,然後引入賀知章對《蜀道難》的賞識。

(三)樂府詩和樂府古題

1.樂府詩相關知識

“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最早設立於漢武帝時,南北朝也有樂府機關。其具體任務是製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歌詞的來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專門創作的;一部分是從民間收集的。後來,人們將樂府機關採集的詩篇稱為樂府,或稱樂府詩、樂府歌詞,於是樂府便由官府名稱變成了詩體名稱。

樂府雙璧為《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是收羅漢至五代樂府最為完備的一部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等12大類;其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樑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歎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麴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樂府詩集》現存漢樂府民歌40餘篇,多為東漢時期作品,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與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辭表現愛恨情感,較為傾向現實主義風格。

漢樂府是繼《詩經》之後,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彙集。它用通俗的語言構造貼近生活的作品,由雜言漸趨向五言,採用敍事寫法,刻畫人物細緻入微,創造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較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內涵,着重描繪典型細節,開拓敍事詩發展成熟的新階段。

2.樂府古題常識

亦稱“樂府往題”,樂府詩類別名。即“擬古樂府”。漢樂府“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足以觀風俗,知薄厚”(《漢書?藝文志》),為漢末魏晉以來詩人所繼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藝術風格,並沿用其舊題寫了許多不再入樂的樂府詩。唐詩人更大量借用樂府舊題抒寫時事,從而賦予舊題以新生命。

【設計意圖】雖然必修二中學習過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和樂府古題《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紹一下相關知識,有助於學生温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

注:要求學生有目的地聽:字詞讀音、句式停頓、情感基調。

(2)學生齊讀

注:在學生齊讀之前,教師應結合相關資料,指導學生朗讀技巧。

2.細讀文本,梳理文句(重點)。

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按字句段的順序進行,類似於文言文的串講,但不等同於串講,在把詩句分離之後,要有句段的整體觀。結合註釋及參考資料讓學生了解基本文意,並在描寫內容和寫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適當的點撥,原因是《蜀道難》裏的詞藻比較新奇豐富,意象和技巧運用較多,學生理解有難度,也是為下文問題探究作鋪墊。

 3.小組合作,問題探究。

(1)從課文可知,李白對“蜀道難”一詠三歎,試概括三歎的內容。

參考要點:一歎蜀道之高險,二歎蜀道之驚險,三歎蜀道之兇險。

注:一詠三歎是本詩的行文特點,也是讓學生宏觀把握詩歌的線索,結合第一部分的整體感知,通過此小題檢查學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説説全詩為什麼反覆詠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參考要點:首先明確這是反覆(復沓形式)的表現手法,那麼它的作用是什麼?應結合具體文本分析,立足於形式結構和詩歌主題──“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既是作者詠歎的主題,也是詩意轉折和抒情變化的標誌。它在第一段出現,像晴天霹靂震撼人心,開啟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現,承前啟後──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巖不可攀”,引發後面的“其險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現,曲終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關心之意,溢於言表。從形式上看,每次呼出這句話,都完成了一種韻律的轉換,即抒情、議論和描寫之間的交替。

(3)請結合具體文本,談談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參考要點:豐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誇張揚厲的筆法,流轉華美的韻律。(這是主要的藝術特色,在學生回答後,需要老師點撥和補充,學生如果體會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肯定)

(4)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參考:關於這首詩的立意,歷來眾説紛紜,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説法。

A.為憂慮房琯、杜甫而作,認為作者寫此詩是擔心身為劍南節度使的嚴武會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諷刺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入蜀,首倡者為給李白集作分類補註的元人肖士;C.諷刺四川軍閥章仇兼瓊;D.“即事成篇,別無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籤》和顧炎武《日知錄》為代表。經今人研究,前三種説法,或於史實不符,或於時間不對,都很難成立。所以我們以第四種説法為基礎,認為本詩的主題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襲樂府古題的“即事成篇”之作。(有關主旨的爭議應展示給學生,讓他們有所瞭解,但應提醒學生注意主旨的理解應有理有據於文本,不可牽強附會。)

設計意圖】古典詩歌解讀應以文本為本位,進行細讀,在學生整體感知後,由教師引導分層分析詩句,將詩歌壓縮的內容展開,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澱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詩歌的字面意義,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礎和前提,體會詩歌的方法精髓在於文本細讀,所以在“細讀文本”部分重點是梳理字句,析詞解句是詩歌解讀的最為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躍性地選取應試性的考點講解,而是注重發掘詩歌的內涵和藝術,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會讀詩,讀懂詩,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狀態;“整體感知”到“文本細讀”再到“問題探究”,三個模塊重視的是基礎,能力層級是提升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解詩的方法。

4.反覆誦讀,讀出韻味。

可以欣賞不同的名家朗誦視頻,幫助自己理解。

設計意圖】李白作品,渾如天成,不可節解,所以要多多誦讀,進行整體觀照。通過反覆誦讀、美讀,當能更好地領會這首詩的妙處。

七、課後作業

1.《行路難》(其一)與《蜀道難》寫作時間接近,請結合你對這兩首詩寫作目的的理解,對比分析這兩首詩的寫作手法和情感狀態。

2.讀宋代石介的《蜀道自勉》,説説它與李白《蜀道難》的寫作重點和思想感情各有何不同。

潮陽章煙墨,去京路八千。

吏部有大功,得罪斥守藩。

朝衝江霧行,夜枕江濤眠。

蛟蜃作怪變,時時攀船舷。

魚龍吐火焰,往往出波間。

故為相恐怖,倏忽千萬端。

道在安可劫,處之自晏然。

我乏尺寸効,月食二萬錢,

自清西南來,此行非竄遷。

蜀山險可升,蜀道高可緣。

上無嵐氣蒸,下無波濤翻。

步覺閣道穩,身履劍門安。

惟懷史部節,不知蜀道難。

設計意圖】勾連舊知,比較閲讀,仍是做整體觀照。

《蜀道難》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瞭解李白的詩歌特徵。

2、 賞析本詩藝術特徵:a 將神話傳説、想象和誇張融為一體的特徵;b 章法上主旨句

重複出現,副句多變;c 句式靈活多變,語言奔放恣肆。

3、 體會李白的浪漫主義情懷。

 教學過程:

【導入語】

20世紀美國旅行家泰魯·保羅在《遊歷中國》一書中斷言:“有崑崙山脈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公元20xx年七月三日22時20分,隨着一聲汽笛聲長鳴,鋼鐵巨龍穿過崑崙山,翻越唐古拉,驕傲地騰越在世界屋脊之上,青藏線的貫通,讓對中國人持懷疑論的洋大人們收回了他們的成見,如果歷史真的有輪迴,還有一位具有詩壇統治力的大人物也會大跌眼鏡。誰呢?

【文體知識】

本詩是一首七言樂府詩。樂府詩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採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採集民歌,供統治階級“觀風俗”。後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作的和採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這首詩就屬於後者。

“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瑟調曲》。其歌詞內容多寫從長安往西南入蜀道路的艱難險阻。現存梁簡文帝、劉孝威等人作品,都寫過蜀道之難,但內容單薄,藝術性不高。李白這篇則以切身體驗為基礎,結合神話傳説、歷史故事,通過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誇張、雄放的語言和窮極變化的句式、韻律創造出奇險壯觀的藝術天地,把“蜀道難”的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偉大詩人,與杜甫並稱“李杜”。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25歲,漫遊十餘年,出三峽,泛洞庭,東遊吳越,北上太原,有“大濟蒼生”之志。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召進京,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華,有所作為,但理想很快破滅了,皇帝的不重用,權臣的排擠,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轉為出世,於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最後客死安徽當塗。李白是屈原之後,古代詩壇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曾説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對他極為傾服。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指出:“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二人詩風不同,而各臻絕詣。

對這首詩的創作曾有一些附會史事的説法,如以為它是諷刺唐玄宗避安史亂入蜀的,幾乎沒有定論,同學們若有興趣,可以自己去考證。但有一點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贊同:此詩作於天寶初年,這時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前夕,詩人在表面繁榮的背後,彷彿已經預感到潛伏着的社會危機,深感於人生道路的艱難。

 【梳理內容,指導學生背誦】

1、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歎基調,感情豪放,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顯示了感歎的強烈。“噫籲唏”是驚異之辭。“危”“高”,同義重出,極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後,再用升調讀“難於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2、“蠶叢及魚鳧……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

寫蜀道來歷,當用敍述調讀。“蠶叢”四句説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説“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後兩句為正意所在,應着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歎。”

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歎凋誦讀。“上有”二句從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衝波逆折”二語上。“黃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後可稍作停頓,為下文蓄勢。最後四句近似特寫,專敍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並作較長停頓。

4.“問君西遊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

詩題下未註明送何人入蜀,所以這裏的“問君”無妨假定實有其人,可以讀得親切一些。將行而問“何時還”,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當用勸説的語氣讀。“但見”四句借鳥聲渲染旅途中悲涼悽清的氛圍,讀時要放低聲調,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後用感歎的語調讀主旨句,至“凋朱顏”略作一頓,以示意猶未盡。

5.“連峯去天不盈尺……胡為乎來哉!”

仍是説不可行,但內容加深了一層,因為説的是蜀道的險惡。前四句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讀時須設想這是旅遊者攀援於“連峯”“絕壁”之上,置身於“飛湍瀑流”之間,要使聽者感到驚心動魄。讀後可作稍長停頓,再用“其險也如此”緩緩收住。末句是詩人借用蜀人的口氣,對歷險而來的遊者深表歎息——“胡為乎來哉”不是詢問,當用降調讀,暗含“何苦而來”之意。

6.“劍閣嶺煉而崔嵬……化為狼與豺。”

讀第一句要突然振起,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一夫”兩句應讀得頓挫有力,表明劍閣有易守難攻的特點。但重點是最後兩句,這是告誡西遊的人:劍閣既為蜀之門户,形勢又如此險要,自然易生軍事叛亂,決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還家。”

寫蜀地軍事叛亂中的殘酷景象。全用四字句,節奏短而有力,讀時當兩字一頓,有慘絕人寰之意。稍作停頓後,改用誠懇勸説語氣讀最後兩句。

8.“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這是全詩的結束語。主旨句第三次出現,要讀得緩慢些,有深沉的慨歎意。“側身西望”後稍作停頓,再用漸慢漸弱的聲調讀“長諮嗟”三字,若有餘音,以發人深思。

蜀道難

歎蜀道之高(高險)

蜀道的來歷

蜀道的高峻

蜀道自古難行

歎蜀道之險(驚險)

景物悽清

山水險惡

蜀道自古可畏(勸阻友人)

歎戰禍之烈(兇險)

劍閣險要

慘象環生

早還家

(告誡友人)

 【藝術賞析】

1、將神話傳説、想象和藝術誇張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如用五丁開山、六龍回日的神話傳説寫出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用人行青泥嶺上捫參歷井的想象寫出青泥嶺的困危之狀。用黃鶴不得飛度、猿猱愁於攀援的誇張寫出人行走難上加難。用古木荒涼、鳥聲悲悽的景物來寫遊蜀者的羈旅愁思。

2、章法上,詩人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又稱反覆),主旨句凡三現: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這並非簡單的重複,因為它每出現一次都給讀者帶來新的啟示,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歎之不足而至於再,再歎之不足而至於三的感受。尤其,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現,或前或後總有一個提示內容的“副句”伴隨着它。

3、句式靈活多變,語言奔放恣肆,體現了李白詩歌的獨特個性:句式以七言為主,又雜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八言,隨心所欲,窮極變化。語言或勻稱對偶(上、下),或散漫舒展(第一句),或精煉凝重(但見、又聞),或通俗輕快(嗟爾)。擺脱了一般詩歌中節奏統一板滯的現象,造成了參差錯落、變化有致的美感和韻味。

《蜀道難》教案 篇5

四.整體感知

《蜀道難》樂府古題,這首詩描寫蜀道的雄奇險峻,含有入蜀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詩中想象奇特、豐富,氣魄的宏偉、豪邁,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學習這首詩,要仔細品味詩人奔放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新奇大膽的誇張和生動活潑的語言,用心感受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五、朗讀課文、正音。

1、 聽錄音 2、請學生注音

3、學生齊讀《蜀道難》

六.分析欣賞詩歌的內容。

1、提問:讀過這首詩後,你會發現有一句話重複出現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2、提問:這句話在文章三段中分別出現了三次,是不是簡單的重複?它們各自的作用是什麼?

不是,意義上是有區別的。第一段中説“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寫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

3.賞析第一自然段:這一段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寫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寫蜀道的高峻。

第一層: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這幾句敍述蜀國長期閉塞的狀況,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間重山疊嶺。“四萬八千歲”為誇張寫法; “有鳥道”寓無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

這兩句敍述蜀道來由。引用了五丁開山的典故。

問:引用五丁開山的傳説有什麼作用?

表現人和自然間的鬥爭以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讚揚了神力和開路者的勇力,點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讀者。

第二層: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

蜀山太高,連太陽的車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衝擰倒流。善飛的黃鶴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過。山路曲折盤旋,蜀道極高處,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學習第二段:

第二段中説“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寫蜀道的奇險難行及途中的恐怖氣氛。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作者借“悲鳥”和“子規”來渲染途中的悲涼悽清的氛圍,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層:作者極寫蜀道的險惡。想象遊者攀援於“連峯”“絕壁”之上,置身於震耳欲聾的“飛湍瀑流”之間,驚心動魄。最後用“其險也如此”勸阻人們慎入蜀地。

學生熟讀,背誦。

5、學習第三段:

第三次出現在第3段,“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寫蜀中戰禍之烈。第一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既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則必為兵家必爭之地,蜀中易生軍事叛亂,景象殘酷,慘不忍睹。

學生熟讀,背誦。

6、小結:我們知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絕非簡單地重複,那麼連續出現三次,用意不一樣:

奠定了全詩的詠歎基調。一歎蜀道之高峻;二歎蜀道之險惡;三歎蜀中戰禍之烈。

7.詩人是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的?(創新P29)(表現手法)

神話傳説: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於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歎、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悽(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誇張:“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峯之高,絕壁之險,渲染了驚險的氣氛。

小結:李白正是以變幻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作者表面寫蜀道之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遊中屢遭挫折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

6.藝術特色:

(1)善於把想象、誇張和神話傳説融為一體,豪放飄逸。

(2)發展了樂府古題,字數參差錯落,句子長短不一。

(3)反覆詠歎,一唱三吧。

《蜀道難》教案 篇6

特別注意:

《《蜀道難》教案》及本站所有轉載文章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所提供的學習資料,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繫。

教學目的:

1、理解李詩表現的思想情感,學會“知人論世”。

2、體會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方法:

誦讀、研讀、賞析。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整體把握詩歌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在高二時學習過《夢遊天姥吟留別》,請同學説説其特點。

明確:該詩主要記述夢境中的山水,表達詩人不與統治者合作的高潔品質。在詩中,詩人靈動飛揚,豪氣縱橫,象天上的雲氣;他神遊八極,自由馳騁,象原野上的奔馬。在詩裏,詩人一抖世俗的塵埃,完全恢復了他仙人的姿態:上窮碧落下黃泉。今天讓我們再次追隨詩仙,一同神遊“蜀道”吧。

二、解題

1、簡介文體知識;

2、簡析內容:本詩以雄健奔放的筆調,運用誇張的手法,描繪了蜀道的艱險,表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華,充分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的創作風格。

三、閲讀課文

1、自由誦讀;2、提名朗讀;3、齊讀。

注意“其險也/如此”等句的句讀及一些字音。

四、疏通字詞

五、整體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詩歌字面基本內容

導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題也有題眼。本詩題目中的題眼是什麼?

明確:難。

思考:題目即講攀登蜀道之艱難,即是説蜀道險峻雄奇,那麼哪些詩句是寫這方面內容?

明確: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思考:那麼此前此後又分別寫的是什麼?

明確:前寫開闢之難,後寫安居之難。

小結:本詩以“難”為核心,以時間為順序,先寫歷史上開闢蜀道的艱難(時間久,代價大),繼而從現實山勢高危的角度,極寫攀越蜀道之難,最後從未來人事之險的角度,寫蜀地是是非之地,難以安居。

附:板書

開闢之難

難攀越之難

(nán)安居之難

六、佈置作業

思考:那麼本詩是不是就是寫蜀道之難呢?請思考完成練習三第4小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分析主旨,賞析特色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作者字、號;2、本詩是近體詩嗎?3、齊讀課文。

二、分析主旨

1、回顧上節課內容,將上節課板書內容繼續板書下來。

2、分析主旨

思考:練習三(4)。

提示:分析詩歌的方法是多樣的。《重創詩歌的藝術天地》就告訴我們一些方法。另外,還有一種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論世”。本詩寫於什麼背景呢?看註釋1。其時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轉向衰敗的過渡時期。

明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是在告戒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難(板書“難”字),表達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慮和關切,表達了詩人的愛國情懷。應該説,詩人的預言後來是得到印證的。755年有安史之亂,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可見,本詩雖説是浪漫主義之作,但還是反映了詩人關照現實的情結。

詩人少年時期即有“濟蒼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寶九年,42歲的他在友人賀知章的推薦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為官。詩人非常高興,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篷藁人。”以為這下可以大展宏圖,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為一個點綴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詩人一向傲岸不羈,被權貴排擠,為官一年多即被趕出長安,於是從此漫遊四方。但是詩人雖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關注着現實社會。在安史之亂時期,他參加了打着……

三、賞析

思考:詩人怎樣表現蜀道的險峻高大?

明確:主要有:1、神話傳説:五丁開山、六龍回日;2、側面映襯:黃鶴……;3、誇張:捫參歷井……連峯去天……4、烘托:鳥聲悲悽。

小結:詩人正是這樣以變換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險峻高大,描繪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

四、齊讀課文

五、佈置作業

附板書:

開闢之難

難攀越之難難

(nán)安居之難(nàn)

浪漫主義的現實情結

《蜀道難》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一、瞭解李白的生平、寫作背景及寫作目的。

二、體會作品本身所表達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美麗的詩歌語言及其深刻的含義。

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學設想

《蜀道難》是李白最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品,其作品內容含量之大、藝術特色之奇妙為歷代評論家所稱道,然而無論對其創作目的的認識,還是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又使歷代評論者仁者見仁,眾説不一。對此,我們在教學中也不應該要求學生對作品必須充分認識和理解,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通過自主學習,拿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以切實達到提高獨立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的目的。具體的做法可以按照下列思路進行:課前預習(自學:通過閲讀課文、查閲有關資料,疏通詩歌大意,提出問題)→課上分組討論(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課下自學中發現的問題,並提自己新的見解)→課上交流(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在全班提出,全班學生髮言談看法,最後解決問題)→課下總結歸納,就作品的某一方面寫評論或感想。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課前準備。

1.查閲資料瞭解作者生平、作品的風格、本詩的創作背景和寫作目的。(以上內容分四個小組準備,每小組只准備一個問題,要全面、準確,每個問題由各小組出一名代表準備課上彙報。)

2.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字詞,通讀全詩,熟讀全詩,以備課上教師叫起朗讀。

3.弄清全文主要內容及感情脈絡的發展,準備複述(全班每個學生都準備)。

4.每個人把自己在自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寫在紙上,在課前由課代表統一收齊交給教師,以供教師備課和課上討論使用。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本詩的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

2.誦讀全詩,瞭解本詩歌的感情基調和脈絡。

3.熟悉全詩,提出問題。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李白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蜀道難》是李白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作。大凡傑出的作品都具有內容豐富、藝術特色多樣的特點。因此,學習這樣的作品,我們要解放思想,不受前人成説的束縛和制約,敢於思索、敢於想像,拿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二、檢查預習作業。

1.根據課前佈置,由四個小組的代表分別介紹作者的生平、作品創作風格、本詩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在學生介紹的同時教師應給予必要的訂正和補充。有條件的學校,課前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將相關內容製成投影卡片、電腦幻燈片或打印成資料發給學生。(有關內容見“方案一”。)

2.讓一名學生複述全詩主要內容,並請至少兩名學生補充説明。

教師明確:

本詩描述了蜀道山川的艱險,而以驚人的想像力和奔突在想像之中的濃烈情感見長。全詩分三段:第一段,以開闢之奇寫蜀道之難;第二段,以奇峻荒涼的景色之令人悚懼寫蜀道之險;第三段,由自然而及人間,表現對蜀中可能出現叛亂割據的隱憂,仍然不離“難”、“險”。體現全詩主旨的句子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3.朗讀。

請三名學生分別朗讀三個自然段,每個學生朗讀以後,請全班學生指出其朗讀過程中的字音和音節的錯誤,教師應及時訂正。

三、分組討論、交流。

分組討論、交流有兩種形式(內容):一種是,教師把收集上來的學生在預習中的問題,系統整理歸納後,編上號,如果問題特別多就分散到幾個小組;如果問題少,就全部發給每個小組。另一種是,教師不把收集上來的問題分給各小組討論,而只讓每個小組討論本組成員提出的問題。

活動方式:

學生:

首先分成活動小組(小組的多少、大小應視班內人數或其他具體情況而定),每個小組應該有一名負責人,負責召集、組織活動並負責做好記錄,待下節課全班交流時發言(或給答案,或提問題),其他同學應對每一個問題(或老師分給的題目,或本組同學提的)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達到互相學習。互相補充、共同提高的目的。討論的問題,可以涉及作品的任何角落,小到一個字的讀音、解釋,大到作品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

教師:

要密切注意每個小組討論的進程,掌握討論的時間,巡迴輔導,指導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和看問題的角度。

四、佈置作業。

1.背誦詩歌第一自然段,熟讀第二、三自然段。

2.收集各小組討論後仍解決不了的問題讓學生課下思考,準備下節課發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繼續朗讀練習。

二、重點鑑賞詩的主要語句的深刻含義和重要寫作技巧。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我們經過課下大量地查閲資料和上一節課同學間的相互交流、溝通,對《蜀道難》這首詩一定有了比較深的認識和理解,產生了不少新的看法。不過也一定還有不少想不通、弄不明白的問題,那麼這節課就來個全班討論,大家共同提高。

二、朗讀背誦。

1.提問個別學生,檢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誦情況。

2.全班學生齊讀第二、三自然段。

三、全班討論、交流。

根據上節課分組討論的情況,全班學生討論、交流的方式要相應變化,大致有兩種情況:

一是每小組的代表按照老師分給的題號逐一向全班同學彙報(説出答案或提出問題)。

二是全班每個學生不必拘於順序和形式,隨便提出自己的問題或對問題的看法。

活動方式:

學生:

按順序或隨便提出自己仍然弄不清的問題,或提出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後,全班其他學生可以隨便地、不拘形式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同意或反對),並認真做好筆記。

教師:

首先要組織好學生討論、交流,注意隨時調節討論、交流的氣氛,對所有問題要給出較為準確的答案或較為明確的説法。有些問題答案不是惟一的,特別是一些語句含義的理解本來就可以見仁見智,要給學生講解明白,只要學生説的有道理就應給予肯定,對答案不必要求整齊劃一。

四、佈置作業。

1.背誦第二、三自然段,熟悉全文內容。

2.就課上討論、交流的問題中,找一個你最感興趣的寫一篇研究性報告,不得少於700字,下節課課上交流。

參考題:

1.《蜀道難》一詩的文體特色。

2.探索李白寫作《蜀道難》一詩的背景及目的。

3.從《蜀道難》一詩看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

4.李白詩風與杜甫詩風比較談。

5.詩中有幾處用典,作用是什麼?

6.開頭連用三個歎詞,其用意何在?

7.全文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8.主旨句在全詩中反覆出現三次,有何作用?

9.全詩的誇張。

10.全詩感情的脈絡是如何一步步發展的?

11.本詩哪些情節體現了詩人奇特的想像和大膽的誇張?

12.李白的政治預見性是如何體現的?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一、充分認識《蜀道難》思想內容的精深、藝術特色的絕妙。

二、繼續品味《蜀道難》語言的華麗,體會作者胸懷的博大。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李白作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用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他有許多優點,但也有許多缺點,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希望通過這首詩的學習對這一歷史人物及其作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二、檢查全文背誦。

(檢查方法如前)

三、組織交流。

交流方法可以先小組交流,選出好的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全班交流,誰願發言誰説。這樣,一方面可以鍛鍊學生的膽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生:交流。

教師:對學生交流中出現的閃光點要及時給予肯定,對交流中出現的錯誤要及時指出。

四、佈置作業。

《蜀道難》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理清思路,熟讀成誦,瞭解詩歌的主旨、寓意。

2、學習作品描寫蜀道雄奇險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3、品味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其詩作的藝術風格;

教學重、難點

1、理清思路,熟讀成誦,瞭解詩歌的主旨、寓意。

2、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本詩進行賞析,學習作品描寫蜀道雄奇險峻的手法。(難點)

教學方法:朗讀法、串講法、賞析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在我國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人們尊稱為“詩仙”。

李白初到長安,賀知章往訪,看到了李白寫的《蜀道難》,他看完了之後,大歎一聲: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貶謫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們尊稱為“詩仙”,那麼這首給李白帶“詩仙”美譽的《蜀道難》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下。

1、作者及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25歲,出三峽,泛洞庭,東遊吳越,北上太原,有“大濟蒼生”之志。唐玄宗天寶九年(742年),李白奉召進京,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華,有所作為,但理想很快破滅了,皇帝的不重用,權臣的排擠,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轉為出世,於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最後客死安徽當塗。他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藝術特色。他兼善各體詩歌,尤以古詩為精,是唐代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家。

②課題簡析。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樂府解題》雲:“《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均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據這一詩題傳統的內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運用誇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表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象力,充分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的創作特點。

2、教師範讀這首詩,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把握詩中比較生僻的讀音和本詩的句讀

噫籲嚱(yixūxi) 魚鳧(fú) 秦塞(sai) 縈繞(yíng)

石棧(zhàn) 猿猱(náo) 參(shēn) 崢嶸(zhēngróng)

撫膺(yīng) 巉巖(chán) 飛湍(tuan) 諮嗟(zījiē)

喧豗(huī) 砯崖(png) 崔嵬(wéi) 吮血(shǔn)

2、在教師範讀學生聽讀的基礎,有學生齊聲朗讀本詩,教師檢查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讀音和句讀,在學生有失誤的地方予以糾正。在學生朗讀的基礎,教師對本詩中比較重要的字詞予以解釋,疏通文意。

噫籲 :感歎詞,蜀地方言。

開國何茫然:茫然,渺遠貌。意謂遠古事蹟,茫昧難詳。

爾來四萬八千歲:爾,那,指開國之初。

不與秦塞通人煙:塞,山川險要的地方。通人煙,相互往來。

可以橫絕峨眉巔:橫絕,橫着飛過去。巔,頂峯。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回,迂迴、繞道。高標,可以做一方標誌的最高峯。

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逆折,迴旋、倒流。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鶴”通“鵠”。

捫參歷井仰脅息:捫,摸。參、井,皆星宿名。脅息,屏住呼吸。

以手撫膺坐長歎:膺,胸口。

使人聞此凋朱顏:凋,使動用法,使……凋謝,這裏指憔悴。朱顏,紅顏。

連峯去天不盈尺:去,距、離。盈,滿、足。

砅崖轉石萬壑雷:砅,水衝擊石壁發出的聲響。這裏作動詞,衝擊。

所守或匪親:或,倘若。匪,同“非”。狼與豺,比喻叛逆的人。

側身西望長諮嗟:諮嗟,歎息。

3、①在教師串講重要字詞,學生已經能夠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從總體上把握文章結構。

開篇: 主旨句一見

一 歎 高 蜀道來歷

難 行 蜀道高峻

二 歎 險 景物悽清——以“何時還”起

可 畏 山水險惡 主旨句二見

三 歎戰禍之烈 劍閣險要

申 戒 殺人慘景——以“早還家”結

結尾:主旨句三見

②在總體把握文章的過程中,以把握文章結構為線索,鑑賞本詩。

(1)、詩人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明確:神話傳説: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於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歎、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悽(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誇張:“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誇飾山峯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李白正是這樣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

4、在學生已經能夠掌握全詩結構和對文章有一定賞析的基礎上,探討文章的藝術風格。

本詩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詩句,字數從鹼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長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一韻到底的程式,後面描寫蜀中的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

詩人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又稱反覆),主旨句凡三見: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這並非簡單的重複,因為它每出現一次都給讀者帶來新的啟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歎之不足而至於再,再歎之不足而至於三的感受。

變幻莫測,充滿浪漫主義氣息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這是詩人設想自己沿着盤山道攀登青泥嶺的情形。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這是寫登上頂峯以後的情形。——這很像一組搖鏡頭,而有趣的是後一幅:詩人從星星中間穿過,有時還好奇地觸摸它們,看看是個什麼樣子。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這是詩人設想遊者在途中所見到的景物。畫面是悽清的:鳥鳴,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像原始森林一樣荒寂無人。跟此前的畫面相比,色調是變了,也表現了蜀道景物的多樣,但氣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砯崖轉石萬壑雷。”這是一幅極其驚險的畫面,與上文着重寫蜀道之高不同。連峯絕壁,砯崖轉石,都會危及遊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故下文雲“其險也如此”。

如此多的畫面此隱彼現,其境界之闊大,自不待言;且無論寫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峯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其氣象之宏偉,確非他人之可及。再從總體來看,其變化之速,愈變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5、在學生已經深入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再次誦讀全詩。

作業:背誦全詩

標籤: 範文 蜀道難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shudaonan/02xqk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