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琵琶行 >

【必備】《琵琶行》教案三篇

【必備】《琵琶行》教案三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琵琶行》教案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琵琶行》教案三篇

《琵琶行》教案 篇1

一、《琵琶行》相關知識

1、參見洪邁《容齋隨筆》“琵琶亭詩”“白公夜聞歌者”“琵琶行海棠詩”“白公詠史”等條目。

2、“瑟瑟”別解:

明楊慎《升庵外集》:“白樂天《琵琶行》:‘楓葉荻花秋瑟瑟’,今詳者多以為蕭瑟,非也。瑟瑟,本是寶(石)名,其色碧。此句言楓葉赤、荻花白、秋色碧也。或者鹹怪今説之異。餘曰:曷不以樂天他詩證之:其出府歸吾廬詩曰,‘嵩碧伊瑟瑟’;重修香山寺排律雲,‘兩面蒼蒼岸,中心瑟瑟流’;薔薇雲,‘猩猩凝血點,瑟瑟蹙全匡’;閒遊即事雲,‘寒食青青草,春風瑟瑟波’;太湖石雲,‘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沉沉’;又云,‘隱起磷磷狀,凝成瑟瑟胚’,亦狀太湖石也;早春懷微之雲,‘沙頭雨染斑斑草,水面風驅瑟瑟波’;暮江曲雲,‘一道殘陽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諸詩以‘瑟瑟’對‘斑斑’,對‘蒼蒼’,對‘猩猩’,豈是蕭瑟乎?”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説》:“楊升庵雲:白樂天《琵琶行》:‘楓葉荻花秋瑟瑟’,此瑟瑟是珍寶名,其色碧,故以影指‘碧’字。最為賞音!而陳晦伯以‘瑟瑟谷中風’正之。夫詩人吟諷,用意不同:白自言色,劉自言聲,又豈相妨?而必泥以蕭瑟之‘瑟’字耶!楊又引白‘一道殘陽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正之,尤為妙絕。”

──以上摘自顧學頡、周汝昌選注《白居易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7月第1版

3、滿腔遷謫之感,借商婦以發之,有同病相憐之意焉。比興相緯,寄託遙深,其意微以顯,其音哀以思,其辭麗以則。《十九首》雲:“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歎,慷慨有餘哀。”及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與此篇同為千秋絕調,不必以古、近、前、後分也。(《唐宋詩醇》卷二十二)

香山《琵琶行》,婉折周詳,有意到筆隨之妙。篇中句亦警拔。(黃子云《野鴻詩的》)

──以上摘自吳熊和主編《唐宋詩詞評析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

4、《琵琶行》作法:

這一篇《琵琶行》彷彿江潮湧處,餘波盪漾,有悠然不盡之妙。凡作長題,須步步映襯,處處點綴,在組織處,在悠揚處,筆意總須層出不窮,並須處處顧到主意,要細膩熨帖,要聯貫迴護,才能盡長篇歌行之妙。

──摘自喻守真編注《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1957年12月第2版

二、擴展閲讀

聽穎師①彈琴

韓 愈

暱暱②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羣,忽見孤鳳凰。躋攀③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嗟餘有兩耳,未省聽絲篁④。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⑤。穎乎爾誠能⑥,勿以冰炭⑦置我腸!

注:

① 穎師:西域僧人,“穎”是其名,“師”對僧人的尊稱。

② 暱暱:親暱的樣子。

③ 躋攀:登攀。

④ 絲篁:絲竹等絃樂器,這裏借指音樂。

⑤ 滂滂:流淌的樣子。

⑥ 誠能:確實擅長(彈琴)。

⑦ 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熱,忽憂忽喜。

《琵琶行》教案 篇2

一、導課:複習引入,注意名句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二、本課目標:分析並欣賞詩歌的音樂描寫。

音樂被誇大其作用:孔子以“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音樂被貶低為亡國之禍:陳後主《玉樹後庭花》。音樂成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了。

三、誦讀第二節,理解內容:

調絃校音,情隨聲出(序曲)

演奏名曲,傾訴悲情(總寫)

珠落玉盤,急切愉悦(第一樂段)

演奏琵琶曲幽咽凝絕,幽愁暗恨(第二樂段)

鐵騎突出,激越雄壯(第三樂段)

曲終收撥,戛然而止(曲終)

江心月白,餘韻無窮(魅力)

四、師生共同分析、欣賞: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來描摹音樂?這些手法有何好處?

1、比喻(找出比喻句並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樂的什麼特點?並分析比喻描寫的好處。)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語(親切細柔)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錯落有致、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婉轉優美)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凝澀)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激越雄壯、高亢激昂)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淒厲)

--好處:把抽象無形的音樂變成形象可感的實體。

附:[奧地利]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對音樂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寫、性格刻畫和解釋性的説明,都是比喻性的。

附:元稹《琵琶歌》裏的“淚垂捍撥朱弦濕,冰泉嗚咽流鶯澀”,李紳《悲善才》裏的“秋吹動搖神女佩。月珠敲擊水晶盤”,也都是以聲喻聲的。元詩比白詩為早,白詩“鶯語”二句,可能受到元詩的影響,但較元詩為勝。

2、疊詞和聯綿詞:

疊詞:弦弦、聲聲、續續、嘈嘈、切切

聯綿詞:間關(疊韻)、幽咽(雙聲)

--使音節悦耳動聽

3、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續續彈,説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如前分析)

2)側面烘托: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寫聽眾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藝術效果。

4、曲中帶情:

過渡:當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彈奏之技藝高超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帶着感情了彈奏的,而詩人也是帶着感情來聽、來描摹的。(找出有關感情的詩句):

未成曲調先有情。

似訴平生不得志。

琵琶女以情演曲説盡心中無限事。詩人以情繪聲

別有幽愁暗恨生,

此時無聲勝有聲。

問:從中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詩人也從樂曲中聽出了其中的感情。詩人為何能聽出?

--a、詩人是音樂大家。

b、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帶着感情去描摹音樂也是本詩描摹音樂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説一句題外話,古人有的責備白居易不該於謫居中夜入離婦之船,認為有違禮法。我們倒認為,白居易能衝破封建的等級觀念,平等地看待一個地位卑賤的琵琶女,將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為倡家女、今為商人婦的遭遇作類比,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我國古代詩人雖有自比美人芳草的傳統,但大都比的是純潔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貴婦,自比歌伎是較少見的。5、小結:

描寫特色:A、大量運用比喻,化抽象無形為形象可感;

B、巧用擬聲詞和疊詞;

C、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結合;

D、帶着感情去描摹音樂。

分析鑑賞詩文的技巧:咀嚼語言,分析手法

整體感知,品味感情

五、比較閲讀:

1、韓愈《聽穎師彈琴》:

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琴聲裊裊升起,輕柔細屑,彷彿小兒女耳鬢廝磨,竊竊私語)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琴聲變得昂揚激越起來,就像勇猛的戰士揮戈躍馬衝入敵陣)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由剛轉柔起伏迴盪,如浮雲柳絮飄浮不定,若有若無難 於捉摸,卻逗人情思。)

喧啾百鳥羣,忽見孤鳳凰。(驀地,百鳥齊鳴,啁啾不已,安謐的環境被喧鬧的場面所代替。在眾鳥翩躚之中,一隻鳳凰翩然高舉,引吭長鳴。)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這只不甘與凡鳥為伍的孤傲的鳳凰,一心向上,飽經躋攀之苦,結果還是跌落下來。這裏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顯示琴聲的起落變化外,似乎還另有寄託。聯繫後面的.“濕衣淚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慨歎。)

――以上是正面描寫,多用比喻,且帶感情。

嗟餘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師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

――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

簡析:

喜懼哀樂,變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狀,這是韓愈聽穎師彈琴的感受。讀罷全詩,穎師高超的琴技如可聞見,難怪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了。

詩分兩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寫聲音。琴聲裊裊升起,輕柔細屑,彷彿小兒女在耳鬢廝磨,竊竊私語。忽然,琴聲變得昂揚激越起來,就像勇猛的戰士揮戈躍馬衝入敵陣。接着琴聲又由剛轉柔,呈起伏迴盪之姿。此時,天朗氣清,風和日麗,遠處浮動着幾片白雲,近處搖曳着幾絲柳絮,它們飄浮不定,若有若無,難於捉摸,卻逗人情思。驀地,百鳥齊鳴,啁啾不已,安謐的環境被喧鬧的場面所代替。在眾鳥翩躚之中,一隻鳳凰翩然高舉,引吭長鳴。這只不甘與凡鳥為伍的孤傲的鳳凰,一心向上,飽經躋攀之苦,結果還是跌落下來。這裏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顯示琴聲的起落變化外,似乎還另有寄託。聯繫後面的“濕衣淚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慨歎。“濕衣”句與《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馬青衫濕”頗相類似,只是後者表達得比較直接、顯豁罷了。

後八句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這種感情上的強烈刺激,實在叫人無法承受!

2、劉鶚《明湖居聽書》中也運用了這種手法。寫白妞開始(唱)的情景:

“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説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裏,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蔘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講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其中又使用了比喻罷了。《琵琶行》寫音樂,意不在寫音樂而在寫人,在慨歎琵琶女身世淒涼和抒發自己的不滿。《明湖居聽書》只不過極力形容唱腔的美妙,無弦外之音。兩者相較,我以為《琵琶行》勝過一籌。

3、陳風同學《永遠的天使—KangTa》:

像夏日的冷飲,清涼得透人心底;像咖啡的香氣,繞樑三日不絕;像濃濃的烈酒,囂張狂野;像情人手中接過的牛奶,温馨柔和;像剛泡開的濃茶,沁人心脾。這,就是去年韓國超人氣組合HOT的主唱安七炫----KangTa的嗓音。

六、作業:

1、通過互聯網,課外閲讀劉鄂《老殘遊記》中的《明湖居聽書》、朱自清《歌聲》,體會音樂描寫。

2、聽李娜《青藏高原》音樂,寫一段文字,不少200字。

《琵琶行》教案 篇3

教學目的和要求:

1:仔細品味詩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具體內涵;

2: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

教學難點:

學生品味詩的藝術。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白居易簡介(略);

2:聽錄音朗讀課文,注意朗讀過程中音樂旋律與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

3:學生找出與小序內容對應的部分並朗讀,教師做講解。

4:找出琵琶女三次演奏的句子並朗讀。

第一次(暗寫):詩人送客聽到琴聲(第一段);

第二次(明寫):彼此相見,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詳寫)(第二段);

第三次(明寫):感言促彈(略寫)(第五段)。

5:賞析第二段並感受樂曲旋律的變化:婉轉流暢--沉咽凝滯--間歇停頓--激越雄壯。

6: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共鳴:

(1)身世共鳴:琵琶女被無情的歲月拋棄而詩人被上層社會拋棄:

(2)音樂共鳴:琵琶彈奏出神入化,聽者如痴如醉;

(3)文化共鳴:白居易將自己

與琵琶女放在平等的地位且與我心有慼慼焉是難能可貴的。

7:回味課本中引用霍松林對第二段的賞析。

8:課後比較欣賞樂曲。(李賀〈〈李憑箜篌引〉〉

標籤: 三篇 教案 琵琶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pibaxing/kd99j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