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登鸛雀樓 >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通用15篇)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登鸛雀樓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通用15篇)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1

小學語文S版教材根據母語的習得規律,認定學習語言是主體能動地把在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語文課上的語言學習,則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讀書活動內化課文語言,同時接受課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薰陶的過程,語文教學強調主體因素,重視整合效應,明確提出以培養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以字詞的訓練為“緯”來構建語文教學的整體框架,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的基本教學策略。教完古詩《登鸛雀樓》後,對此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説的喜歡自己説。根據他們的心理特徵,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查時,設問:“誰願意做代表為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塊面中,我利用遊戲形式即“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於樂,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説説“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較高,覺得很有趣。在教學“欲”字時,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悦。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2

在教學《登鸛雀樓》這首古詩的時候,我採取了讀——聽——講——讀——背的方式,這種方式能讓羣體學生參與到教學互動中來,同時讓思維開闊、想象力豐富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揮,使枯燥的古詩教學變得具有趣味性,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一、讀 先讓學生根據拼音自讀古詩,要求標記生字及不理解的字詞。通過預讀,學生對詩歌有一個整體的認知,並提出疑問,初步引出討論的話題。

二、聽 在課堂設計上,既可以讓學生聽配樂朗讀錄音,也可以當堂播放古典音樂,教師即興朗誦。總之,就是要讓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下,走進詩歌。在讓學生聽之前,應該對學生提出要求,要求學生認真聽字詞,聽停頓,聽節奏,聽語調。

三、講 講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教師的講,即教師講個別字詞的意思,教師講詩歌的作者及其創作背景;一部分為學生的講,即引導學生談詩句意思,在談詩句意思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講詩歌的意境,最後讓學生講學習這首古詩後的收穫。特別是通過指導學生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詩,讓學生聯繫學習、生活實際講認識、講收穫。

四、讀 這一次的讀可以以分組競賽的形式進行,一來

能讓所有學生參與到讀的活動中來,二來能激發學生的讀詩熱情,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比賽讀的時候,要對各組讀的情況作比較,評判字詞讀得是否準確、節奏停頓是否合理,感情是否表達。最後一句“更上一層樓”的最後三字,要一字一頓,“樓”字則將音拖長。

五、背 古詩的學習,不光要求我們會讀、理解,也要求我們能背誦,特別是對於一些經典古詩文,更是如此。背誦是更高層次的朗讀,背誦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對詩歌意思意境的理解。由於小學生的記憶力極強,通過前面的朗讀訓練,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即能把這首詩背誦下來。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3

雖然課上還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卻從中收穫了很多。下面就先説説我的收穫吧。

一、教學以識字為主

對於一年級學生的教學重點應該是識字,文本是識字的載體,識字是文本的依託。在教學中不能孤立的把識字和理解文本分開,但也不能重文本輕識字。所以在這節課上,我先讓孩子們自己讀詩,給他們展示的機會,對於課前學習予以肯定;然後讓他們將生字對照拼音對號入座自學生字,再以“老師考考你們”為由引入生字的認讀,從帶拼音到去拼音的詞語認讀,再到單個字的認讀,難度一層層加深;最後把“生字寶寶送回詩句中”,生字迴文,做到在詩句中準確認讀生字。在認讀生字的過程中,我還設計了讓學生“自己認讀”“指名讀”“小老師帶讀”“我當小考官”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設計情景,以圖代講

一年級的孩子第一次真正地接觸古詩,如果枯燥的逐字逐句理解詩意,學生一定會對古詩失去興趣。在教學理解詩意一環節時,我設計了隨詩人一起登上“鸛雀樓”的情景,先讓學生觀察書上的插圖,然後在黑板上畫出看到的:山、太陽、黃河等,並結合多媒體出示圖片,幫助學生悟詩意,進而引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詩句。由於低年級的學生還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我以圖畫吸引學生的興趣,避免了枯燥的講解,在觀察中發現,在圖畫中理解、悟情。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教學效果較好。

三、寫字教學不容忽視

識字與寫字是不容分割的,在識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正確、工整的書寫生字,也是這節課的重點。對於本課的4個會寫字,我從識記字形、擴詞運用、指導書寫等幾個方面進行引導。在指導書寫時以學生觀察、老師範寫、學生書空、練寫、展示一順序進行,抓重點字指導。

以上幾點是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點滴啟示。當然,在這節課中更有許多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1.生字教學中,只是一味的注重過程與形式,而忽略了學生真正的需要。這首詩中“盡”“欲”“更”等字比較難讀,學生經常出錯。在教學之前沒有充分的預設,致使學生讀音不準。此處可以改為:在出示帶拼音的詞語時,這幾個字製作成點擊變色,讓學生重點認讀或拼讀。

2.在檢查生字認讀過程中,單個學生展示機會較少,沒有做到“每生必會”。

3.對於詩句朗讀指導,我計劃以“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語感”這一過程進行,但其中節奏朗讀指導一環沒有收到效果。此環節我以教師範讀,學生髮現、模仿為主,逐句進行指導。耗費的時間很長,但是沒有強調停頓節奏,導致學生的朗讀沒有提高。

4.寫字教學進行的不紮實。本課的4個生字學生已有了認知經驗,應把重點放在如何把字寫規範上。但在教學中為了突出記字方法的多樣,在教學“裏”時耗費了大量時間。使寫字環節顯得很匆忙,而且沒有抓住重點。雖然預設中是指導“入”的書寫,但在課堂上,欠缺教學機智,完全依從學生的思路,沒有準確的把握重點,使學生課堂學習效果不高。

5.不能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這一點也是我最值得反思的。教學中缺少教師應有的沉穩,只是注意了教學的過程,而不能關注所有的學生。課堂是老師的課堂,課堂更是學生課堂。只有過程,而學生沒有參與或沒有完全參與,都不能算是有效的課堂。在以後的教學中,要逐步鍛鍊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更加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一年級孩子正是習慣養成的階段,有效的組織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尤為重要。

一節課的教學,雖然失誤頻頻,但是我卻感到欣喜,因為有失誤才會從中學習經驗。我相信在一次次的磨練中,我會學到更多。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4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於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所以,我根據學生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藴含的道理。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於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後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二、以生為本,主動學習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説的喜歡自己説。根據他們的心理特徵,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查時,設問:“誰願意做代表為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塊面中,我利用遊戲形式即“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於樂,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説説“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較高,覺得很有趣。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覆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裏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根據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並結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藴含的道理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着,按學生的意願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由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長在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藴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以上幾點是我執教後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後,在這節課中還存在許多的不足:比如,我這節課主要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來組織教學的,但由於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總擔心放開了會收不攏,所以在體現學生學情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對學生的學情預測得不夠準確,起點稍低了點,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由於還不夠老練,在評價學生時,原先設計好的恰當的評價語言被一些蒼白無力的評價語言所替代,使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不管是得還是失,對我來説都是一種收穫,我要將它作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鑽研,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5

《登鸛雀樓》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真正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深刻感知詩的意境及藴含的道理。

我在教學前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情況調查。通過和學生進行交流,我瞭解到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有部分學生已經能讀、能背了。但發現學生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不但不認識詩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連字音也讀不準,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詩意及藴含的道理。同時,我還發現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而且,他們能説的喜歡自己説。對學生的情況充分了解後,我開始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地教學。

俗語説: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了一半。利用我們班小孩喜歡繪畫的特點,上課伊始,我以請學生簡筆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鸛雀樓、山、人、黃河”,並啟發學生看圖説話,説出詩意,理解這首古詩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圖畫導入既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又發展了思維,使學生了解作者,瞭解詩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學生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在通過朗讀來感受詩意的教學時,我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學生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其次,我在教學中,我還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反覆朗讀體會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幫助學生入情入境,讓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裏明晰出現,讓學生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詩所藴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古詩教學很容易走入模式化的狀態,即只是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詩意,但是我覺得教師應在古詩的教學中,挖掘教材中所藴涵的情,以情育情,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從而更好地感受詩歌的美感。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6

《登鸛雀樓》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本詩通過描寫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太陽西沉、黃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隨文學習生字詞,初步理解詩句的內容,感知詩的意境及藴含的道理,我在設計此微課前,首先對低段學生進行了學情分析:大部分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也擁有一定的識字與學習的能力,有的學生甚至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卻不怎麼明白詩意及藴含的道理。《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第一學段對古詩的教學要求: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因此,在微課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課件創設情境,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儘量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識字寫字,讀詩品詩。

一、情景創設來鋪路

在微課伊始的自我介紹裏,我化身為花果3班的萌小猴“毛毛”,一下子就吸引了小朋友。接着從共同的愛好——旅遊直入主題,輕鬆愉快地利用配圖講解走進了“鸛雀樓”和“王之渙”。同時,還很自然地激發了小朋友們學習的慾望和興趣,又為後面在“金箍棒”的幫助下讀出詩的節奏,在指導寫字時利用“火眼金睛”來讀帖做了鋪墊。最重要的是,含沙射影、潛移默化地讓孩子明白:學習是有法寶滴!

二、識字無痕有方法

關於課文要認和要寫的生字,我有效地將“隨文”與“集中”結合起來,不露痕跡地滲透了各種方法。如:“樓”“層”是根據插圖直觀記憶和理解;“盡”“窮”是根據猜字謎的形式來趣味識字;“依”“欲”是通過造字特點來認字釋義。至於要寫的生字,我則通過組成不同的詞語(含一成語),在增加語用的同時創造多次與生字見面讀帖的機會;然後再請小朋友們伸出小手,跟着生字的動態演示,按筆順規則書空;最後抓住“盡”與“層”兩個代表性的生字做重點,引導讀帖的方法,一看寬窄,二看筆畫。微課雖短,但是識字寫字的教學可謂紮實有效!

三、層層遞進讀中悟

一讀:認識了鸛雀樓和王之渙後,很自然地引申到古詩《登鸛雀樓》,根據拼音和“金箍棒”,有節奏地讀準古詩。二讀:隨文識字,借圖解詩後,拓展比較杜甫《登樓》和李商隱《樂遊原》中的名句,體會詩人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以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此時,去掉拼音,根據節奏線,讀出詩人激昂的情感。三讀:欣賞“古詩新唱”和“為詩作畫”後,出示電子課本,一邊想象畫面,一邊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此可謂源於內心的“誦”也。如此層層遞進,讀中領悟,既給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又激發了學習的動力,滲透了學習的方法。結尾的“祝小朋友們學習更上一層樓”將古詩的寓意這個難點輕而易舉地引申到現實生活中,給人滿滿的正能量!

總之,短短十分鐘不到的微課,卻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最關鍵的是:一步一個台階!一階一個高度!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7

《登鸛雀樓》是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古詩二首》中的第一首詩。

雖然低年級的教材,單元的特點不太明顯,但是一讀就能發現,這個單元是描寫祖國的山水之美的。

本單元有《黃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溝》三篇課文,還有另外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整體瀏覽單元,人文的主題相當明顯,編者一定希望小朋友們能夠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愛上祖國的大好河山。

這一首詩寫的是登樓。“樓”是這一課的生字,所以需要重點講解。在古時候,登樓是文人雅士最樂意乾的一件事,好抒發自己的情感。王之渙的這首詩,也是登樓抒懷的代表作。而且在他留下的六首詩歌中,這一首也尤為出名。

説起樓,特別有意思,中國古代有四大名樓,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都是非常有文化底藴的地方。如果在引入課題的時候,介紹樓字的結構,看看鸛雀樓的造型,再看看現代樓的演變,可以很好的理解這個字,也能瞭解中國的“樓”有什麼不一樣,培養獨特的“中國”審美。

然後可以瞭解一下鸛雀樓在什麼地方。接着跟隨詩人去欣賞一下那裏的美景。

詩歌的教學最主要的是讀好詩句。自讀、齊讀、師生互讀,朗朗上口的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得有點像古文的樣子。

接着,我們再來看,詩人看到了什麼,理解詩意。“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你的腦海裏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呢?

小朋友先根據自己對詩句的理解來想象。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追問,怎樣的山?結合講解層林疊翠,層疊;山川;名山大川;講解“依”、“盡”。然後出示地形圖,展示黃河真實的圖景,讓學生明白,詩人居高遠望,視野開闊時,看到的是什麼,豐富學生的想象,再讀詩句,到會背。

寫字“樓、依、盡”。

出示最後一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理解詩人抒發的情感。這句詩,在歷史上有很多爭議,老師結合學生的理解相機引導。還可以給孩子們留下伏筆,看看爸爸媽媽是怎麼理解的,可以回家交流。

最後告訴孩子們,王之渙登上的鸛雀樓,已經沒有了。但是這個樓卻因為他的詩歌而聞名天下,這就是文字的魅力。好好的讀一讀,背一背。在朗讀、背誦中感受中國山水,文字的美。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8

一直以來,我就覺得講授古詩是很枯燥的,短短的幾句詩要深入的挖掘、拓展開來,讓學生去體會、感悟,實在是太難了。平時也很少聽到古詩這樣的公開課,只知道在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更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對古詩誦讀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獲得思想的啟迪,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教完《登鸛雀樓》這一課後,我覺得學前教學應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讓兒童自主快樂學習。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但對於剛學習古詩的學前兒童並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藉助範讀,讓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學生自己的看法來朗讀,富有感情地朗讀,比如:你喜歡這首詩嗎?那你想到前面給小朋友朗讀嗎?這時幼兒們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在讀通古詩的基礎上,帶領幼兒學習校正讀音,在我進行逐行分析詩意時,引導幼兒與我配合,交流討論詩意。此時可適時地引導幼兒觀看黑板上的圖畫。有大多數幼兒可以説出大概意思,還有的幼兒可以用完整話説出準確的詩意,課堂氣氛活躍,連平時不愛聽講的小朋友也參與到交流當中了。通過課堂律動使幼兒放鬆心情,這時我會及時注意維持課堂秩序。請幼兒到講台有感情的背誦古詩,給予表揚並獎勵粘貼。

總之,這堂課從讀到理解,理解到背誦,各個環節緊緊相扣,我從朗讀古詩,理解詩意,到有感情的背誦古詩,很好的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目標。以引導幼兒的興趣為主要目標,在中間加上律動可以讓幼兒以輕鬆活潑的心情度過這節古詩課,可以讓幼兒的心從上課到喜歡上課再到愛上古詩課。我認為還有不足是課題應該用正規楷體書寫,在黑板上能夠出示全詩就更好了。還有對於我這樣的青年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加強自己各方面的修養。路還很長,我們應該在走的過程中有所收穫,不斷成長。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9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在上課前就發現有很多學生已經能讀、能背了。但發現學生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而且,有的連字音也讀不準,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詩意及藴含的道理。

對學生的情況充分了解後,我在教學時,讓他們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學生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我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於學生容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後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而且,我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説説“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使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學中,我還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媒體演示、反覆朗讀體會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幫助學生明像入境,讓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裏明晰出現,讓學生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詩所藴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教學後,我作了認真地反思,覺得這節課除了具有上述優點之外,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評價學生時,原先設計好的恰當的評價語言被一些蒼白無力的評價語言所替代,使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今後,我會不斷地努力,不斷地鑽研,不斷地改進,把發現的不足作為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10

西師版教材在編寫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題來劃分各個單元,旨在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淺入深的引導他們走進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冊第五單元的文化主題是生活哲理。裏面的五篇課文,從簡單的生活現象入手,寫出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對生活的不同感悟。而這種感悟本身又是極樸素的。因其樸素,才得以永存。《登鸛雀樓》是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名篇。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寥寥數語,把景色寫得浩瀚壯闊,氣魄雄偉。放眼宇宙之無限,寄哲理之深沉。後兩句語出自然,千古傳頌,被人們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徵。追求更高目標、爭取更好成績的激勵語。也成為許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銘。全詩氣勢奔放、意境開闊,語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中年級的學生在經過了長期合作學習的訓練以後,已經具有了一些自學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對於學習古詩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在這個基礎上,放手讓他們自由交流可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也達到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學習的目的。

中年級的古詩教學目標,要在讀、背、識字的基礎上,加入整體感知詩意、體會古詩描繪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學段的古詩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意境,體會感情,領悟內涵。在豐富語言積累的同時,培養良好的語感,提高審美修養。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古詩教學似乎都在走着一個相同的模式,不論是以自學為主還是以講授為主,都走的是自讀自悟交流討論質疑解惑這樣一個路子。把學習的重點過多地放在了古詩本身上面,忽略了學生自身所具有的學習能力和對古詩的宏觀感受,基於此我決定從一個新的視角出發,上一節不一樣的古詩教學。在本屆可我力求體現兩點,那就是在古詩教學中較好的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及體現學習古詩時的讀中悟悟中讀,使學生眼中有畫心中有情。

為了使學生們在課上更好的理解詩的意境,我提前佈置了以下兩點預習任務:1

積累描寫祖國壯麗景色的故事。2

預習《登鸛雀樓》,試着理解詩意,查閲相關資料。另外,為了幫助學生很好的體會誦讀古詩的韻味,我還製作了一個簡單的課件,給學生提供了有形的畫面和意境深遠的音樂。課件的.使用在幫助學生把握誦讀語氣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所以我們覺得古詩的教學也不能只停留在古詩本身,還應從語文的工具性方面進行滲透。所以在本課第一個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們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談一談古詩的特點。由於現今我們的早期教育很注重古詩的背誦,所以從學前到現在很多學生其實已經接觸過了大量古詩,從而對古詩在形式上的特點有了模糊的認識,只是沒有有意識的整理過。所以問題一提出,學生們很快就歸納出以下幾點:1每句字數相同。2

每首有的四句有的八句。3

每句有的五個字有的七個字。甚至還有一名學生答出:古詩字數很少,但是表達的意思卻很多。由此可以看出,有些學生對古詩語言精練的特點也已經有了初步的體會。由此可見,學生們對古詩是有了一定的認識的。只是這種認識尚停留在表象上。接着,我請學生們背誦幾首古詩,也要求是描寫祖國美景的古詩。學生背了《鹿柴》、《早發白帝城》和《望廬山瀑布》。這一小環節既完成了本課拓展古詩的要求,又檢查了學生日常積累情況。然後我總結道:這一首首流傳千古的名篇,又一次讓我們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實一首好詩不但帶給人美的享受,還能帶給人一定的思考。本課的兩首古詩就既給我們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美,又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一起體會,看誰能發現並理解它們。這裏既向學生滲透了古詩的又一個特點(文理結合,情景交融),又明確提示學生本文就有哲理需要我們體會。既自然導入了下一個環節,又提示了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要注意的問題。這一環節雖然只有簡短的三五分鐘,但我們覺得已經初步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中低年級學習古詩,重點就是誦讀。讀也是學生們在預習時作的最得心應手的工作。所以在這一環節首先給學生一個展示預習情況的機會,指明讀一讀古詩。這樣既滿足了學生渴望展示的需要,也達到了指導學生讀正確通順的目的。這首詩中讀題目就需要我們進行一下提示:鸛雀樓是一座樓的名字,所以要連起來讀。應該讀成:登/鸛雀樓,而不是:登鸛/雀樓。

讀正確了,就要進行更深入的學習了。以往的教學中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講授、討論、質疑,而忽略了學生自身具有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這節課我們就採用了一種全新的思路來設計了下面的環節。

《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可是在實際學習中,學生往往由於不知道學些什麼,和不知道怎麼學,而使得學習活動盲目和無序。如果這種盲目和無序的學習狀態反覆出現的話,必然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越來越淡漠。所以在這次合作學習開始之前,我們依然照例先解決學什麼和怎麼學的問題。我先請學生回憶以前學習古詩的過程,想一想:學習一首古詩,我們要學習哪些方面的內容呢?學生們根據以前的學習經驗,歸納出以下幾點:瞭解作者、誦讀、理解詩意、背誦和默寫。我將以上這五點板書在黑板的一側,以便學生在下面的自主合作中參照。同時及時鼓勵這些歸納學習方法的同學是學習上的有心人,鼓勵大家都向他們學習。這樣就幫助學生解決了學什麼的問題。接着向學生提出合作時的要求:今天我們就圍繞着幾個方面,通過小組合作來學習《登鸛雀樓》這首詩。在學習中,大家要積極發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來和大家交流。同時將重點內容記錄下來,並選出一名中心發言人。最後咱們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最有收穫。這些要求的提出,就是在告訴學生們在合作時應該怎樣做。學什麼和怎樣學的問題解決了,學生的目標也明確了,在接下來的合作中就有了方向和方法。到了這時,一切合作的準備工作都已經就緒了。

合作學習的基本原則中指出:教師要對合作技巧給與指導,並對過程進行時間安排設計。同時還要指導和調控整個學習過程。如果説前面解決學什麼和怎麼學的問題是對學生進行學習目標的指導的話,那麼現在在合作中教師的參與就是對學生在合作中具體操作的指導。我們分組的原則是異質分組,使學生們在性別、智力、能力和性格上具有互補性,每一個人在合作中都能各盡其能。由於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着多方面的差異,所以在合作中也會在不同的方面出現不和諧的現象。教師就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調解和指導。(放錄像)剛才這一環節我們進行了十分鐘。可以看出,每組的討論交流氛圍都很濃厚。學生們都很投入。在這裏教師的巡視起到了以下兩個作用:首先,瞭解各組合作學習情況。其次,對合作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控。

中低年級孩子具有較強的表現慾望,他們最期待的就是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收穫。在合作中主動的表現也是在為彙報時做準備。所以給學生提供能充分展示的平台特別重要。同時語文教學中,合作後的展示彙報是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導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發現合作中語文基礎知識學習上的漏洞,思想觀念上的偏離,學習方法上的缺陷等等各個方面,及時進行補救。在彙報的時候,我們先選一個小組給大家介紹了作者王之渙。由於課前蒐集了資料,合作時又進行了充分的交流,所以該組代表比較全面地介紹了作者,並舉出了他的其他兩首作品《涼州詞》和《送別》。接着又有一個小組主動要求為大家解釋古詩的意思。他們先派了一位代表,把整首詩的意思解釋了一下。他是這樣説的:太陽漸漸落下去了,黃河流向了大海。想要看到千里的景色,就得再上一層樓。他説完以後,同組另一個人立即站起來補充道:依是緊貼着的意思,所以太陽是緊貼着高山落下去的。這樣一補充畫面就更加明朗了。我把這個字的意思寫在了黑板上,並表揚了他。接着同組另一個同學又起來補充道:我補充一下,黃河是滾滾流入大海的。因為我從電視上看到黃河非常大,水流得也特別快特別急,所以應該是滾滾流入大海。這是一個很會聯繫生活經驗的孩子,分析的條條是道。滾滾一詞地加入,立即讓畫面顯得氣勢宏大起來了。我立即表揚了他及這一個小組。肯定了他們互相補充的合作意識及會學習的優點。提示學生聯繫生活經驗幫助我們理解文章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使我們理解得更加準確。這是另一組一名學生要求繼續補充。他説:我覺得千里目不是指千里那麼遠,就是很遠的意思。我給予了肯定。又有一名學生補充説:我覺得後兩句話就是説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這也是這首詩告訴我們的道理。聽了他的補充,我立即給予了肯定和鼓勵,誇他是個會思考的孩子,一下子就感悟到了作者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每個人都應該像他一樣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好習慣。在這裏學生們通過小組間相互補充和其他組的相互補充,自己就完成了整體感知詩意的目標。我接着説:我們已經大體瞭解了詩的意思,下面就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古詩,請大家邊讀邊想象,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然後我請一名平時朗讀的比較好的同學給大家朗讀古詩,其他人邊聽邊想象。讀完後請學生們自由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學説:我好像看到了一個圓圓的太陽,正慢慢落下去。有的説:我好像看到了遠處雄偉的高山,被夕陽一照,特別美。還有的説:我好像聽到了黃河流入大海時發出了特別大的聲音。也有的同學説:我覺得這幅畫很壯觀。我問:誰能帶着這種感受給大家讀一下前兩句古詩?我們請了兩名學生試讀。第一人讀完後,一名男生評價説:我覺得第二句讀得不夠好,沒有讀出黃河的氣勢,讀這句聲音要特別洪亮。他的觀點得到了大家的認同。於是我們就請他讀第二遍,讀完後另一名學生評價説,第一句語氣要讀得平穩一些。因為太陽是慢慢落下去的。我説:大家談得都很好,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幅壯觀的畫面。這時我為學生們用課件展示了這幅配有古韻風格音樂的畫面,描繪道: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極目遠望,見到遠處雄偉的高山,輝煌的落日,聽着耳邊傳來的黃河的怒吼,望着腳下波濤洶湧的河水,不覺吟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播放這個畫面的同時,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學生朗誦這兩句詩文)。這時,由於有畫面和音樂的襯托,加上教師的綜合描述,學生的體驗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讀出了黃河的宏大氣勢。最後我們全班齊讀這兩句詩文,學生的感情到達了高潮。我又描繪道:詩人看着眼前這波瀾壯闊雄偉壯麗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又緩緩吟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又示意了三名學生朗誦後兩句。學生們把語氣等拿捏得很準確。我説:現在就讓我們跟隨詩人一起,站在鸛雀樓上,感受一下當時的情景,完整的朗誦一遍這首古詩。這裏我請了五名學生展示朗誦,根據每人朗讀詩的不同特點進行了評價。最後我們齊讀了一遍全詩,學生的情緒又一次達到了高潮。

接着我請學生試着背誦這首古詩,第一名舉手的同學背完後,我請他介紹一下她是怎麼這麼快就背下來的,他説:我媽告訴我,理解着背就能很快的背下來。我肯定了他的方法,告訴學生們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就可以幫我們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是一個好方法。第二名學生背完後説:老師我覺得多讀幾遍也能讓我們很快把古詩背下來。我引導説:我們古人有一句話説熟讀成誦,意思就是説讀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背下來了。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要多讀幾遍。下面就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背誦這首古詩。用了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大多數學生就已經把古詩背得很熟練了。我們這節課就在學生們琅琅的讀書聲中結束了。

在這節課上,學生們充分發揮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學習中。從課上我們也發現,學生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都很強,只是在我們傳統的教學當中忽略了學生自身具有的學習能力,教師一味的牽引,反倒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這次嘗試可以説是比較成功的,學生們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讓學生體驗到了學習語文的快樂。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11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中年級的古詩教學目標,要在讀、背、識字的基礎上,加入整體感知詩意、體會古詩描繪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學段的古詩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意境,體會感情,領悟內涵。在豐富語言積累的同時,培養良好的語感,提高審美修養。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古詩教學似乎都在走着一個相同的模式,不論是以自學為主還是以講授為主,都走的是自讀自悟——交流討論——質疑解惑這樣一個路子。把學習的重點過多地放在了古詩本身上面,忽略了學生自身所具有的學習能力和對古詩的宏觀感受,基於此我決定從 一個新的視角出發,上一節不一樣的古詩教學。在本屆可我力求體現兩點,那就是在古詩教學中較好的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及體現學習古詩時的讀中悟悟中讀,使學生眼中有畫心中有情。

為了使學生們在課上更好的理解詩的意境,我提前佈置了以下兩點預習任務:1 積累描寫祖國壯麗景色的故事。2 預習《登鸛雀樓》,試着理解詩意,查閲相關資料。另外,為了幫助學生很好的體會誦讀古詩的韻味,我還製作了一個簡單的課件,給學生提供了有形的畫面和意境深遠的音樂。課件的使用在幫助學生把握誦讀語氣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12

我認為,低年級孩子由一字一頓地讀,到能入味地讀古詩,這其中是有層次可循的。

在教學古詩《登鸛雀樓》時,我注意了讀的指導的層次,從讀準、有節奏地讀、搖頭晃腦地讀至帶入情境中讀。

孩子們學齡前就有不少孩子學過這首古詩,然而在一年級學習拼音糾正讀音學習普通話的時要,我發現孩子們課前讀這首古詩是很有問題的。如“白日依山盡”的“盡”字,他們很容易讀成後鼻音;“更上一層樓”中的“上”和“層”字也是我課上正音的重點。在課堂上,我先請基礎較差的學生讀,發現問題,引起全班同學的重視,並且進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書上用着重號把這些易錯的生字讀音作上記號,指導較差學生能學會並努力掌握好這些生字的讀音,通過讀帶有該字的詞及詩句,達到逐步正音的目的。

五言詩句的節奏,都是前二後三處斷開,字斷音連。在課堂上我讓學生聽老師範讀,劃出小節,個人練讀,展示成果,學生便掌握了五言詩讀的節奏。

為了讀出古詩的韻味,我引導學生觀察圖畫,瞭解詩的大意,帶着自己的動作讀,並教學生學着古人遙頭晃腦地讀。

通過這樣幾個層次,學生讀起古詩來,就比較有韻味了。

然而,學習薛法根老師的古詩教學,他在過程中學生的誦讀貫穿始終。他精心設計了古詩誦讀指導的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要求“會讀”,老師範讀以後,先是學生自己“輕輕地吟,要念到自己的心裏,念上兩三遍”;然後是指名4、5個學生讀,最後是全班一起讀。這一組讀的設計,時間不長,但學生連聽帶讀有10多遍,學生對這首古詩從陌生到熟悉,從不會讀到會讀,有效性應該是很高的。

第二個層次,是“讀懂”,“一行一行地讀,一行一行地想”。老師沒有讓學生集體討論,而是先讓學生自己認真地讀,細細地想,自己開動腦筋讀懂詩句,(這一過程中重點是老師的指導和點撥,)然後再是同桌交流,“你説給他聽,他説給你聽,”教師追求的不僅是讀懂的結果,而是讓每個學生都切切實實地體驗理解古詩的過程。

第三個層次,要求“吟誦”,引導學生讀出對詩歌畫面的感覺,想想古詩的“意境、情境,感覺是什麼樣子”,然後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概括自己的這種感覺。指導過程仍然是先讓學生自己試着誦讀,然後指名交流,交流時也是先誦讀,然後談自己的感覺。整個古詩教學的過程就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引領學生反覆誦讀,在誦讀中讀熟詩句,在誦讀中理解詩意,在誦讀中體味詩韻,在誦讀中感悟詩境。

由表及裏,今後,我的古詩教學還要朝着優化的目標努力。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13

(一)圖畫導入,瞭解詩意

師:老師知道小朋友喜歡畫畫,上課前老師畫一幅畫。

(師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畫出高山、黃河、夕陽、鸛雀樓、詩人,每畫一種,都讓學生説出畫的是什麼)

師:誰能根據這幅畫編一個故事或一段話?

生:早晨,一位老爺爺來到黃河邊散步。

生:一天傍晚,一位老爺爺來到黃河岸邊看風景。他看到黃河兩岸的花兒都開了,非常美麗。

師:你編得真好!像個小作家一樣!老師也想編一段,行嗎?

師:(邊指圖邊講)在我國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名叫王之渙。一天傍晚王之渙來到黃河岸邊,他看到夕陽挨着羣山慢慢落下,像個大紅球,染紅了天邊,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流向大海。詩人感到,這裏的景色太美了!那麼遠處的風景又是什麼樣的呢?只可惜站在這裏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個辦法讓詩人王之渙看到遠處的風景嗎?

生:可以用望遠鏡!

師:這是個好辦法,不過那時候還沒有發明望遠鏡呢!

生:可以登上旁邊那座樓!

師:這座樓的名字叫鸛雀樓,登到哪一層呢?

生(齊):登到最頂層!

師(把詩人畫到鸛雀樓頂層):我們來試試,哇!真的看到了!那誰知道為什麼登上鸛雀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呢?

生:因為站得高就看得遠。

師:你説得太好了!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後,明白了這個道理,想要看得更遠就要站得更高,於是就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登鸛雀樓》(課件出示課文)

(利用小學生喜歡繪畫的特點,教師以簡筆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鸛雀樓、高山、夕陽、詩人、黃河”,並啟發學生看圖説話,説出詩意,理解這首古詩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使學生對作者、詩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生:我會背!(不少學生躍躍欲試)

師:誰會背這首詩的同學舉手給大家看看(大部分學生舉手)真了不起!誰想背給大家聽聽?

(學生爭先恐後舉手,師抽二生背誦)

師:你們都是個好學的孩子!這麼多同學已經學背這首詩了,可是還有一些同學不會怎麼辦?哪位小老師能上來教一教大家?

(二生主動上講台指課文領讀)

(給優生表現的機會,使快生吃飽,慢生吃好。)

 (二)師生競賽,朗誦古詩

師:兩位小老師教得很認真,大家讀得聲音也很響亮,老師想和大家比賽 讀這首詩好嗎?

生:行!

師:那老師先來吧!請同學們做評委。

(師配樂朗誦古詩)

生(鼓掌):給老師打一百分!

師:謝謝同學們!大家為什麼給老師打滿分?

生:因為老師讀得很好!

師:好在哪兒?

生:老師的聲音很響亮。

生:老師還加上了音樂!

師:你們讀的時候老師也給你配上音樂。

生:老師有的地方讀得快,有的地方讀得慢,“白日”連起來,“依山盡”讀得很慢,“黃河”這兒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個字都讀得很重,“欲窮千里目”聲音最高,“更上一層樓”這一句讀得一個字比一個字高,就象在上樓梯一樣。(師邊聽邊在詩中畫出停頓符號,着重號)

生:老師還帶上了表情讀!

師:沒想到老師的祕密都讓你們發現了!下面給大家一點時間練習一下,一會兒和老師比賽。

(學生積極練習後,配樂朗讀,與老師比賽,絕大多數學生學生已經能背誦)

師:同學們讀得這麼好,老師給你們打一百二十分!

(教師機械地範讀,不利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也不易調動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設計一個師生背詩比賽的活動,調動了學生讀詩背詩的積極性。讓學生評分,找出老師背誦優美的“祕密”,通過自主探究,在評價中學會了朗誦古詩的技巧,如:節奏、表情、音高等。)

 (三)多種形式,學習生字

師:剛才老師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經能背誦這首古詩了,現在請小朋友閉上眼睛,來欣賞一段優美的樂曲,邊聽邊想:屏幕上顯示的課文中,紅色的生字娃娃都在什麼地方?它們分別長什麼樣子?

(學生閉上眼睛,在優美的古箏曲中,隨老師的提示進行定位聯想,運用定位聯想識字法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記憶的時間,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然後採用個別讀、小組讀、男女生分開讀、師生競讀等形式鞏固記憶生字。)

師:學習了生字,我們一起去登鸛雀樓怎麼樣?

生:好!

師:不過,“鸛雀樓”上的每一層都有“老虎”在把關,每隻老虎背面都帶有一個生字,如果全班同學都能讀出來,就可以一層一層登上鸛雀樓。誰想做打虎英雄請到講台前面來。

 (四)登高望遠,想象説話

師(做遠眺姿勢):同學們,現在我們已經站在鸛雀樓最頂層,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麼美景?

生:我看到了遠處有青青的小草,美麗的花兒,草地上還有一羣可愛的小綿羊。

生:我看到了遠處有清清的小河,河裏還有一羣小魚在快樂地游泳。

生:我看到了遠處有一座學校,小朋友們在操場上做遊戲。

(想象説話練習,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師:我們的祖國景色這樣美好,讓我們一起來唱一首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歌吧!

表演唱《我愛黃河,我愛祖國》

(五)背誦古詩,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首新的古詩《登鸛雀樓》那麼.除了這首古詩以外,你們還知道哪些古詩?我們進行一次男女背詩比賽。

(立刻有好多學生舉手要求背誦)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應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唐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粹,課堂教學不能僅限於背誦這一首古詩,而要把本詩作為一個例子,一個引子,引導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比賽調動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又是展示本領的一個好機會,學生興趣盎然,高潮又起。)

生:《鋤禾》……

生:《梅花》……

生:《回鄉偶書》……

生:《易水送別》……

生:《畢業詩》—“今天是我最後—次站在這裏……

眾生漸齊:“和老師小朋友在一起,我是多麼歡喜!再過

幾天我就要升人小學,做個一年級的小學生,坐在明亮的教室裏,讀書、寫字多麼神氣!敬愛的老師,親愛的阿姨.三年前,我第一次來到這裏,玩具扔滿地……”

(學生羣情激昂,背誦熟練而投入。)

師:小朋友,你們背得太感人了,老師的眼淚都快掉下來了告訴老師,這首詩是誰教你們的?

生(自豪地):幼兒園的老師!

師:幼兒園老師真偉大!你們很愛幼兒園的老師,把自己的感情放在詩裏面了,所以才背得這麼感人,是嗎?

生(異口同聲):是!

師:老師還有—個感受.那就是這首詩寫得也很好!我們前面背的是古時候的詩人寫的古詩,這一首就是現代人寫的——

生:新詩!

師:請小朋友們説説,這位詩人為什麼會寫出這麼好的詩?

生:因為他喜歡老師!

生:因為他讀的書多!

生:因為他還會背很多古詩!

師:對!這位詩人不但喜歡老師,瞭解小朋友的心情,而且他曾經讀過許多書,背過很多古詩,所以,現在他就能寫出這麼好的詩來。有一句話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還有一句話叫:“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唐詩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像我們這樣聰明的小朋友如果會背很多唐詩,將來一定也會寫出很多好詩,説不定也會成為一名大詩人呢!以後我們還會經常開展這樣的背詩比賽,看看誰背的古詩最多!

(學生躍躍欲試.信心十足地下課)

(好的課堂小結不僅能點明本課中心,而且能調動學生課後學習的積極性,使本課留下無窮韻味,在學生心中產生深遠影響。背詩比賽僅僅是一個展示的過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詩,比賽取得更好的成績,功夫必須下在課外,而小結時教師的拓展延伸必會在學生中掀起一股背誦古詩的熱潮。)

 教學反思:

背誦《畢業詩》一幕是本節課上出現的一個最精彩的場面。剛開始,我還沒有聽清學生們背的什麼“古詩”,漸漸地,我從孩子們那飽含深情、依依不捨的表情中明白了:他們在背一首離開幼兒園時向幼兒園老師告別的《畢業詩》。詩寫得很感人,孩子們背得更投入,我聽着,不禁眼睛濕潤了:學生足足背了近五分鐘,我為孩子們的記憶力折服,也為幼兒園老師下的一番功夫暗暗讚歎。

然而仔細深究,很顯然,這是—首現代詩,與我前面提出的“背古詩’要求不符。如何對學生們無意中出現的精彩一瞬進行合理評價.並以此為契機激發學生背誦古詩的興趣,鼓勵學生多背古詩?在欣賞學生背詩的同時,我在腦中想好了引語。以讚美學生的背詩感人,來啟發引導學生明白首先要投入感情,才能背好詩,寫好詩。然後.委婉地告訴學生這是一首新詩,要學生自己去探究:為什麼詩人會寫出這樣好的詩?學生經過討論得出結論:主要是詩人腦中積累了大量的古詩,又對老師和幼兒園充滿了感情。感情和積累,這就是寫作的技巧。然後,老師引用熟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來激發學生背詩興趣,並以開展古詩競背等活動,鼓勵學生多背古詩,強化積累,充分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目的的特點。本節課使我認識到:巧妙的引導,正確的評價,不但使學生出色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超越、昇華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14

《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名篇,在學習之前我就預料到每個學生應該背的差不多,可是通過課前摸底發現其實好多根本就讀不準。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為自己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為他們連長句子都讀不好,怎麼在課堂上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在走進課堂的那一刻,我心裏沒有底。但是我這知道不能像平時那樣上了。所幸一堂課下來倒有了新的啟發。

1、交給孩子識字的主動權。

在板書課題後,我讓學生讀讀《登鸛雀樓》這四個字,我問他們詩人是在什麼地方準備做什麼?哪個字可以看出來?接着我又問:“他登上鸛雀樓之後都看到了什麼?哪個字可以看出來?以此學生意識到了新的學習階段。馬上我又進入閲讀。

2、從生活情感啟發詩的情感。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才不會在讀書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唱讀。當學生能感受到詩歌所描繪的美好意境時,我就不失時機地問:“站的高真的能看的遠嗎?”好多同學説是的,也有的説不是,藉此我引導學生進行了討論。最後我們得出了結論。“站的高才能看的遠”此時我的目的也達到了。

課後,我一直在思索這節課我到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怎樣才能走進每個孩子的心靈呢?讓孩子真正去體會文本,去感受文本中的喜怒哀樂?當課堂上發生預設之外的狀況,是不是應該在意外發生之前就應該有所警覺,而做出相應的措施呢?歸根結底,是不是我對孩子上課注意力的關注還沒真正鋪開呢?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15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真正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深刻感知詩的意境及藴含的道理,我在教學前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情況調查。通過調查,我瞭解到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有部分學生已經能讀、能背了,但發現學生不明白詩意及藴含的道理。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第一學段對古詩的教學要求:?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及教師聲情並茂的語言描述,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

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其次,通過教師的範讀、學生的自由讀、男女生讀、配樂朗讀、比賽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讀出對?長河落日?的感受、體悟詩人當時想?站得高望得遠?的情感。 ?致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的一個核心理念。因此,我通過創設語言情境:?我參加朗誦

比賽得了第二名,老師鼓勵我要不斷努力,爭取更優秀,她就用詩句

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幫助學生進一步懂得?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是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就要不斷努力的道理。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同時還豐富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huanghelou/pnny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