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春夜喜雨 >

《春夜喜雨》讀後感12篇

《春夜喜雨》讀後感12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以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春夜喜雨》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夜喜雨》讀後感12篇

《春夜喜雨》讀後感篇1

在學校第三屆讀書節期間,我誦讀了很多唐詩,李白、杜甫、王維、王之渙、王昌齡……一位位偉大詩人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間,田園詩、邊塞詩……我用心誦讀、品讀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詩歌。其中我最喜歡大詩人杜甫,我讀他的詩,讀他的故事。最感動我的是他寫的《春夜喜雨》。

在二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我們已經學過這首詩。那時我就知道,由於當時天氣乾旱,所以這場雨讓大詩人非常興奮,忍不住發出“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感歎,再加上春雨在夜裏悄悄來臨,沒有一點聲音,像天使降落人間,不驚擾人們的好夢,滋潤着萬物。這樣的一場雨,真是好雨啊!

語文課本里的這首詩只有前四個分句,今年讀書節期間,我終於讀到了完整的《春夜喜雨》,後四句寫道:“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是説詩人在看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是在説詩人在想雨:天亮後,看看這帶着雨水的花朵,嬌美紅豔,整個錦官城將變成繁花盛開的世界,整首詩充滿了詩人的喜悦之情。是啊,這場春雨給逃難的杜甫帶來了難得的好心情,然而為什麼這樣讚美春雨,為什麼不去責怪它遲遲不來呢?這場雨真的只是久旱逢雨,表達喜悦的心情嗎?我心中產生了疑問,繼續深入閲讀,查找資料。讓我們回到唐朝,下這場春雨的那一年。

這一年在詩人的人生中顯得那麼重要。安史之亂的馬蹄聲漸漸地遠了,雄渾的號角聲也不見了,狼狽逃難的日子結束了,杜甫成都的草堂在朋友的幫助下建成了,此時的杜甫卻再也不是“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杜甫,也不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杜甫,在任左拾遺官的一年多時間裏,杜甫清醒地認識到在當時黑暗腐朽的官場,自己的理想沒有一個可以實現,同時也説明詩人根本不適合做官。那麼詩人意志消沉了嗎?一蹶不振了嗎?還是整天借酒澆愁愁更愁?沒有,一代偉大詩人的心靈因為這場雨變得更加豐滿。那天夜裏,細小的雨淅淅瀝瀝,從天空飄然而至,風將這飄忽的雨吹進詩人點燈夜讀的書桌前,“哦,下雨了!”他一陣欣喜,忍不住放下書本,側耳傾聽。

多美的雨聲啊,彷彿人間最美妙動聽的音樂。杜甫禁不住想:多好的雨啊,該來的時候就來了。老子説:“水利萬物而不爭。”這雨不就是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最貼切的寫照嗎?你瞧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雨的無私深深地打動了杜甫,他情不自禁地要去看看這雨的大德。四周漆黑一片,田野裏的小路已經看不清了,只有江上小船裏的漁火,在斜風細雨中忽閃忽閃着。可是那些久旱的萬物正在咕咕地,歡暢地吮吸着這甘霖呢?杜甫忽然領悟到做人不也應該如此嗎?他越想越激動,不禁寫下了“春夜喜雨”四個大字……

從此,杜甫像變了一個人,另一個杜甫出現了,幾個月後,他的另一首傳世之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誕生了。啊,難忘的雨,無私的、默默奉獻的雨打動了大詩人杜甫,也打動了我。我要誦讀更多的唐詩、宋詞,詩經、楚辭……讓博大精深的中華經典也像這春雨滋潤我的心靈,陶冶我的情操,我甘願做春雨滋潤下的一棵小草,在春天裏茁壯成長。

《春夜喜雨》讀後感篇2

唐代詩人杜甫中年時期在成都一間草堂內定居,生活雖然很清苦,但十分悠閒寧靜。

初春的一天,入夜山中萬籟俱寂,杜甫躺在牀上怎麼也睡不着,猛然間,他聽見一陣陣“嘩啦啦”的聲音,他連忙從牀上爬起,發現天下雨了,他便打開窗户欣賞美景。

只見雨水“嘀嗒”地自天而降,花草樹木們貪婪地吸着雨水,“這情景真美!一定是雨小姐知道了春姑娘的心思,讓大地吸收營養,幫助樹木茁壯成長吧!”杜甫高興地説,對啊!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了起來。春雨伴隨着春風,在夜晚悄悄降臨,無聲無息地滋潤着萬物。杜甫此時也陶醉在這美麗的春雨之夜中。

這時,杜甫的目光又轉向了那野外小路上,田野裏的石徑小路跟雲一樣,都是黑沉沉的,只有江上偶爾能看見一隻燈火輝煌的船。可不久,杜甫的目光還是移到了花的身上,由於春雨的無私奉獻,路邊那剛開放不久、嬌嫩的鮮花有點沾濕,顯得沉重;不光是五顏六色的鮮花,還有那小草、樹木,也都被裝點的生機勃勃。美景把杜甫看得眼花繚亂,不過他又回過來,決定明兒一早再觀賞美景吧!

第二天一早,杜甫整整衣服,走出門外,呼吸新鮮空氣,只見小鳥飛來飛去“嘰嘰喳喳”叫個不停,江上的鴨子也快樂嬉戲。他又進了城,真的,那些種花的地方,花朵開得沉甸甸的,整個錦官城會變成花的海洋。

《春夜喜雨》讀後感篇3

杜甫詩集中有五十多首寫雨的詩篇,以《喜雨》為題的,共四首,以這一首最為知名。這首詩作於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這時已經在成都草堂居住了兩年。從上年的冬天到這年的二月間,成都一帶發生了旱災。經歷過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經歷過旱災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貴。所以當春雨來臨之際,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詩中描繪了春夜雨景,謳歌了春雨滋潤萬物之功。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作品一開篇,詩人便以擬人化的手法,將那綿綿春雨寫得有情有知,善解人意。喜悦之情溢之於筆端。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兩句又一次採用了擬人化的表現手法,在無聲之處,將雨的連綿滋潤之態寫得十分傳神,把“好雨”動作情態和雨夜裏人的欣喜心態都寫得形象、含蓄、鮮活、生動。這兩句詩重在一個“潛”。詩人不用“灑”,也不用“落”,而用這個“潛”字,如果用了“灑”或“落”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如此恰切形象,都不回如此準確地傳遞出那種不知不覺的情境。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在這一聯,詩人不是繼續從聽覺描寫,而是轉為從視覺感受描寫眼前的春雨的情狀,以開闊的夜景去描繪那聽不見的細密春雨。前一句以烏雲説明天陰雨長,正好滿足了自然萬物的需求。後一句與前一句形成對比,在無邊的暗夜中跳出亮色調,色彩鮮明,富有畫的意境。同時也見出春天的雨勢,雖然黑雲密佈,但並沒有風雨飄搖之勢,所以船上人才會那般平和,給人一種安詳、靜謐、平和的喜悦感。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這一聯是詩人虛擲的一筆,由眼前的雨展開的想象。詩人由雨夜想象雨過天晴,花兒含苞帶雨的喜人景象,飽含着雨水的花兒如在眼前,那不堪重壓的花枝彷彿就在眼前不停地搖晃不着。説明這雨整整下了一夜,已經下透了。詩人的想象,極大地拓展了詩的情感與思維空間,使得詩意更深一層,喜悦之情也不言自明。

平常之景最為難寫,能寫難狀之景如在眼前,且如此真切入微,令人如臨其境,可見詩人手筆之高超。這是一首五律,前兩聯用流水對,把春雨的神韻一氣寫下,末聯寫一種驟然回首的驚喜,格律嚴謹而渾然一體。詩人是按先“傾耳聽雨”、再“舉首望雨”、後“閉目想象”的過程和角度,去表現春夜好雨的。詩從聽覺寫至視覺,乃至心理感覺,從當夜想到清晨,結構嚴謹,描寫細膩,語言錘鍊精工;在表現手法上巧妙地運用了擬人、對比等具有較強表現力的藝術手法。詩中句句繪景,句句寫情,不用喜悦歡愉之類詞彙,卻處處透露出喜悦的氣息、明快的情調。

《春夜喜雨》讀後感篇4

這情感讓我懷疑它的真實性,但我還是想把它寫出來。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晚上九點半,當圖書館即將閉館,我揹着書包走下一樓,門口積了很多人,下雨了,看樣子,下得很大。要知道,中午還是春光明媚,豔陽高照。我站在門前的雨棚下等,漆黑中看到一顆顆期盼的心,像我一樣,等待來人送傘。

一個一個的人拿到傘,走進雨中,歡笑着遠離我。雨淅淅瀝瀝,在路邊的燈光中濛濛,像霧一樣朦朧。

馬強熟悉的身影出現在燈光中,我心頭一喜,再回頭看看還在等待的其他同學,三三兩兩,他們似乎也在看我。拿到傘,我也開心地走進雨中,他們這時或許真的在看我,羨慕我。

雨打在傘上,“嗻嗻嗻嗻……“順着傘的稜角滴下,是斷了線的珠子。我的手隨着步伐前後搖擺,雨滴了袖口,白襯衫上露出一個個濕斑。

這時,為了體會這春天的細雨,我已獨自從宿舍走出,夜很寧靜。

南操場空蕩蕩,不再是往常的熱鬧非常——打籃球的、溜冰的、散步的、跑步的、打羽毛球的………建文路上只有我一個人,那麼長的一條路,那麼寬的一條路,只有我一個人。不,還有一個人,他出現在我的視線裏,打着傘,來回走動,打電話。

眼前的宿舍很温馨,温暖,不知道是男生宿舍還是女生宿舍,它明亮光鮮的眼,欣賞着雨。

雨打濕我的褲腳,浸透我的鞋子,我來到了發展大道。

這個雨夜有三種人,第一種是我,在雨中散步,散散心,享雨;第二種是看書回來的人,兩個——情侶,一個,打着傘,趕回宿舍;第三種,情侶,單個人,沒有傘,兩個人抱着頭,頂一件外套,一個人急匆匆地走或者快步跑,趕回宿舍。

科學大道,民主大道所在的區域我沒有去,那裏更美吧。我沒有走進那美里,那美在我的心頭,朦朦朧朧,含蓄,藴藉。

雨已打濕我的鞋子,我走回宿舍,打開門,正熱鬧,我心痛。

《春夜喜雨》讀後感篇5

著名的唐朝詩聖杜甫一生坎坷,動亂流離,非常體諒百姓的疾苦。所以,他的詩風格“沉鬱渾厚”,總是較全面地反應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被後世譽為“詩史”。但是,有一首詩,卻表現了杜甫喜悦心情的思想,那就是《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詩詞的一開始,就用一個“好”字來讚美“雨”。接下來,杜甫就把“雨”當作人來寫,説它知道什麼時候下最好,懂得萬物的需求。不是嗎?春天剛到來的時候,不正是萬物萌發、蓬勃生長的季節?它們正需要雨水的.滋潤,雨就應時而下。你看,它多麼“好”!

接下來,杜甫就進一步地描寫“雨”的“好”。“隨風潛入夜,萬物細無聲。”春雨一般都是伴隨着和風細細地滋潤萬物的,不像那些狂風暴雨甚至夾雜風雪的“倒春寒”。全句用了擬人的手法,表明了今夜的春雨是有意“潤物”,無意“討好”。不然的話,它一定會在白天就下,而且“轟轟烈烈”,聲勢很大,電閃雷鳴,讓人們看見、聽見,好像在訴説着自己滋潤萬物有多麼偉大!就因為它那麼無私,才選擇了這樣一個不打擾、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到,在人們進入夢鄉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你看,它多麼“無私”!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是杜甫描寫他在屋外看到的情景。雨這樣“好”,當然希望它下個“夠”。因為好雨是無聲地潤物,杜甫生怕它停了,所以出門去看。放眼四望,小路因為黑雲沉重而看不清了。江面也煙霧茫茫,只有那船上的的燈火忽明忽暗還看得見一點光明。杜甫終於放心了:看起來這雨準會下到天亮。你看,它多麼“盡職”!

最後,杜甫開始聯想,“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如果“好雨”下一整夜的話,萬物都得到足夠的水分滋長繁茂起來。春色的“代言人”——花,也就帶雨開放,百花爭豔、紅豔欲滴!不信?你等到天亮的時候出去看看吧!整個城市到處都是花的海洋,一片“紅濕”,那一朵朵、一支支,紅豔豔、沉甸甸的,多美多壯觀呀!而田裏的禾苗,山上的樹木,一切的一切,都可想而之。你看,它的功勞多麼“大”!

《春夜喜雨》這首詩寫了杜甫喜悦的心情,表現了杜甫就是一切“好雨”的高尚人格。喜“好雨”其實就是喜“好人”。

《春夜喜雨》讀後感篇6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這首家喻户曉的《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時寫的。那時,杜甫因陝西旱災來到成都定居。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因此對春雨之情很深,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了杜甫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讚美之情。

讀了這首詩,我彷彿看見莊稼在雨中歡快地搖擺着,大口大口的吸着來自上天的恩賜;看見魚兒們在水中跳來跳去,歡呼着“太好了,終於下雨啦”;看見杜甫和農民們站在莊稼地裏手舞足蹈,興高采烈的跳起了舞……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那及時的春夜細雨,讓大地上的一切變得生機勃勃。而那春夜細雨,卻只是默默的,隨着風,在夜裏悄悄地來了,又悄悄地走了,沒有一點聲音。

這種無私奉獻的品質不正是我們缺少的嗎?我覺得,如果我們也像春雨一樣,有這種無私奉獻的品質,社會不就會是一片和諧了嗎?我真希望有一天,所有人都有這種無私奉獻的品質啊!

《春夜喜雨》讀後感篇7

《春夜喜雨》這是一首描繪並讚美春雨的詩。題目中的“喜”字統攝全篇。全詩八句,雖然沒有出現一個“喜”字,春雨贊。

首聯寫春雨的來到:“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一個“好”字,表達了詩人對春雨的讚美。春天是植物萌發、生長的季節,正需要雨,它就下起來了。詩人用了擬人的手法,稱讚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們的心願一般。

頷聯刻畫了春雨的特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伴隨着和煦的春風,趁着夜色悄悄地飄灑大地,綿綿密密。無聲無息地滋潤着萬物,不求人和,無意討好。春雨具有這樣高尚的品格,詩人格外喜歡。

頸聯寫春夜雨景:“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詩人希望好雨能下個夠,他打開門出來看,只看見天上烏雲密佈,地上也是黑沉沉的,連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漁火露出一點光亮。

尾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是詩人的想象:春雨過後的翌日拂曉,整個錦官城裏必然是一派花團錦簇、萬紫千紅的景象,那一朵多濕漉漉、沉甸甸、紅豔豔的鮮花,一定更惹人喜愛。花是如此,那田裏的莊稼也肯定會茁壯成長。

常言道,一年之季在於春。可不是嗎,春天是萬物復甦、生機盎然的時節,它給我們帶來詩情畫意般的生活情趣。

春天是植樹造林的時節,春天是百花盛開的季節。在爛漫無比的春天,那活潑可愛的小燕子從南方趕來,為春光增添了許多生趣。春天就是這樣充滿着浪漫的色彩。我們將穿越時空,與大詩人杜甫一道走進春雨綿綿的世界。

春雨給大地帶來了蓬勃生機,給人們帶來了豐收的希望,詩人怎能不讚美春雨呢?

我愛春天,但是我更愛春雨。春雨給世界一派繁榮的景象。

春天真的是太美了!難怪詩人們都愛春天。

《春夜喜雨》讀後感篇8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詩1000多首,大半是五言詩,其中大半又是五律,這首《春夜喜雨》便是五律中的名篇,歷朝歷代唐詩選本均錄此詩。且多有名家評點,如仇兆鰲、浦起龍、張謙宜、錢謙益、沈德潛、蕭滌非、傅庚生等人。而詩本淺顯,本不用再費周章,寫什麼隨感,只近日重讀此詩,頗有心得,便妄自菲薄,獻一小文。

此詩既名“春夜喜雨”,可知是春季,重點則是“雨”和“喜”,這兩個特點在詩中是如何展示,是讀此詩一大關竅所在。

詩中首聯,作者就告知讀者這雨是在春季發生,點明題意。頷聯則是描寫春雨的形態和神態,頸聯寫雨景,尾聯寫雨後之春色。每一聯如初春之花,漸次綻放,卻又層層遞進,或直白,或聽覺、或目視、或想象,句句含“雨”,聯聯帶“雨”,構思之精妙,運筆之神奇,是大家手筆,又能細緻觀物,寫出特點,更見用筆不凡。

那麼這詩中“喜”從而來,吳小如分析作品和賞析文章,認為需通訓詁、明典故、察背景、考身世,查此詩背景為杜甫在成都所作,四川為糧田重地,又恰逢春季乃耕種之季,首聯中“知時節”、“當春”為一喜;頷聯用擬人手法,“潛”、“細”均表示雨來時輕、靜,“寫得脈脈綿綿”,説明不是暴雨,不傷物,為二喜;頸聯中“雲俱黑”、“火獨明”,是作者所看到的場景,説明雨非常密集,而“春雨貴如油”,密而持久,對農作物有利,此三喜。尾聯説雨後花次第綻放,香滿“錦官城”,帶來滿城春色,則是四喜。

很多唐詩只能看整體,不能肢解,一旦逐句解釋,這詩便不成了詩,詩意、詩趣也全無。又有很多詩只有佳句警句,全篇思想、用語並無多少可取之處。這首詩可説整體好,渾然天成;句句好,形象生動;字字好,描摹細緻。既有整體美感,卻又見雕琢之細,無一句不扣雨,無一聯不帶喜。那麼又是如何具體表現,則需細加分析,一一點出。

整篇而言,杜甫詩的句法、字法、聲律,是唐詩中集大成之作,他就像武林高手用劍,看似劍招平常,卻招招致命。從字面看,初看平淡,如話家常,語言簡樸,無難解之處,仔細琢磨,卻是“看似尋常最奇崛”,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耐人回味,咀嚼再三,便脣齒含香,最能見杜甫用字之妙,用力之深,乃是他深思熟慮之後的“人造自然”。清趙翼在《甌北詩話》評價杜甫“尋常寫景,不必有意驚人,而體貼入微,亦復人不能到。”這首詩便是如此。

首聯為詩歌承啟轉閤中的承,這首詩開句就點名題意,説明雨在春季而落,用擬人手法,把雨比擬成一個通曉事理的人,知道選什麼時節,什麼時間下雨,而用句淺明易懂,沒有艱深之意。

再看頷聯。唐初五言律詩由於藝術手法還不甚高超,頷聯、頸聯往往只做修飾之用,對詩意並無增加,在老杜手中卻非如此。這首詩中,第二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作者聽到的雨,從人的感官而言,總是先聞其聲,再見其人。作者在室內聽到屋外雨聲潺潺,發現這雨不大不急,於是用“潛”、“細”兩字,用字之“體貼入微”可見一斑。清沈德潛《唐詩別裁》説“三四傳出春雨之神”,可謂評論恰當。

第三聯“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是作者走門門外看到的情景,是他的視覺觀察。因為聽到雨聲,所以出門觀望,從聽到見,對“喜雨”的描述更進一步,作者的喜悦也更深一層。頸聯前者是“俱黑”,後者是“獨明”,前半句是全景,後半句是獨點,可全不掩點,反而形成強烈對比,讓雨的形象更為鮮明。

尾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則是作者的想。從聽到看,從看到想,符合一個人的思維,使得這雨有了人的感情,正是這詩又一美妙之處。尾聯中,作者想象着第二日雨後花香錦官城的場景,明寫花,卻實寫雨,一個“濕”字就體現出雨後花朵獨有特徵,一個“重”字也顯示雨水持續時間之久,也見“喜”字。到此,承啟轉合,環環相扣,而詩歌一收,就此結尾,讓人頗有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

作詩重句法,一句不恰,全篇皆弱;一句不煉,全篇皆渙。按唐詩各選本,“紅”均做花解,那麼後半句何需“花”字;“紅濕”指雨水落到花上,顯濕漉漉、沉甸甸之感,“花重”同樣是這般意思,明譚元春《唐詩歸》評價:“‘紅濕’字已妙於説雨矣。‘重’字尤妙,不濕不重。”可這前後句卻有重疊之嫌,似有不妥,讓人費解。同樣,通讀全詩,無一處有重疊,均自從一體,到尾聯,卻出現“紅”和“花”,便有突兀之感,許是老杜用詞不精,還是後人註釋有誤,不解。

後記:常遇到這種情況,凡提到到杜甫,總要往他臉上貼金,説他憂國憂民,連寫景狀物詩也要帶上“人民性”,即使名家也不能例外,我不敢苟同。尤其這篇五言律詩《春夜喜雨》被説成是老杜為勞動人民喜得春雨而寫的詩,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更顯面目可憎。

《春夜喜雨》讀後感篇9

《春夜喜雨》抒寫詩人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讚美之情。全詩這樣寫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江濕處,花重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贊盛春雨。“知時節”賦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來,春雨體貼人意,知曉時節,在人們急需的時候飄然而至,催發生機。多好的春雨!首聯既言春雨的“發生”,又含蓄地傳達出作者熱切盼望春雨降臨的焦急心緒。頷聯顯然是詩人的聽覺感受。

春雨來了,在蒼茫的夜晚,隨風而至,悄無聲息,滋潤萬物,無意討“好”,唯求奉獻。瞧,聽雨情景作者體察得多麼細緻,就連春雨灑灑,靜默無聲也被詩人聽出來了。可見,驚喜於春雨的潛移默化,詩人徹夜難眠。頸聯緊承頷聯,詩人唯願春雨下個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憂,推門而出,佇立遠眺,只見平日涇渭分明的田野小徑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見夜有多黑,雨有多密。

而江船漁火紅豔奪目,又反襯出春夜的廣漠幽黑,也從側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聯繫想象之辭,詩人目睹春雨綿綿,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錦官城將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春色。花之紅豔欲滴、生機盎然正是無聲細雨潛移默化,滋潤洗禮的結果。因此,寫花實乃烘托春雨的無私奉獻品格。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悦心情的名作。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讚美“雨”。在生活裏,“好”常常被用來讚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讚美雨,已經會喚起關於做好事的人的聯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説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

頷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着和風細雨地滋潤萬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它會伴隨着冷風,受到冷空氣影響由雨變成雪。有時候,它會伴隨着狂風,下得很兇暴。這時的雨儘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所以,光有首聯的“知時節”,還不足以完全表現雨的“好”。等到第二聯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着和風的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雨這樣“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夠,下個通宵。倘若只下一會兒,就雲散天晴,那“潤物”就不很徹底。詩人抓住這一點,寫了頸聯。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裏全是黑沉沉的雲,地上也像雲一樣黑。看起來這雨準會下到天亮。

尾聯寫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豔欲滴。詩人説: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濕”,一朵朵紅豔豔、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

浦起龍説:“寫雨切夜易,切春難。”這首“春夜喜雨”詩,不僅切夜、切春,而且寫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現了詩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們的“好雨”。所以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裏雖然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裏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於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

這首詩,前兩句寫雨適時而降,其中“知”字用得傳神,簡直把雨給寫活了;三、四兩句寫雨的“發生”,其中“潛”、“潤”、“細”等詞語道出了雨的特點;五、六兩句寫夜雨的美麗景象,“黑”與“明”相互映襯,不僅點明瞭雲厚雨足,而且給人以強烈的美感;最後兩句仍扣“喜”字寫想象中的雨後之晨錦官城的迷人景象,“紅濕”、“花重”,體物可謂細膩至極。第二聯所寫,是詩人聽出來的。

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裏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覺。由於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是詩人看見的。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後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悦悦的心情,表現得十分生動。中唐詩人李約有一首《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絃。”和那些朱門裏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對春雨“潤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種很崇高的感情。

《春夜喜雨》讀後感篇10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本來啊按照邏輯,今天那應該跟大家分享李白的《鸚鵡洲》,《鸚鵡洲》就是崔顥《黃鶴樓》的仿寫,但是又仿寫的特別好,所以我本來是想一氣呵成的,怎麼才叫高級模仿秀,過去我們都是經常聽老師説,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這個鸚鵡洲就是最好的範本,可是呢今天早上起來抬頭一看日曆,已經是雨水啦,我的主意一下子就改了。無論如何,咱們還是先應應節氣吧。畢竟生活裏不僅有邏輯,更要有感情。畢竟咱們這二十四節氣去年剛剛入選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且呢,這二十四節氣本身就那麼美,那麼天人合一,那麼富有詩意。就拿雨水來説,咱們都知道,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又分為七十二候,每個節氣分三候,那雨水的三候是什麼呀,一候獺祭魚;二候鴻北;三候萬物萌動。想想看那水獺把肥美的河魚拖上河岸,鴻雁北飛在藍藍的天空,寫下一個人字,草木萌動,大地即將從乾枯的褐色變為一片葱蘢,這是多麼動人的景象啊!而所有這些改變呢,都是拜淅淅瀝瀝的春雨所賜,沾衣欲濕,潤物無聲,還有什麼比這更有詩意的呢。所以呢,咱們今天就借雨水這個節氣,跟大家分享一下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大家都知道杜甫是一個真正的儒者,這個人責任心重,憂患意識強,感時傷逝,作品的基調往往比較沉重。但這首春夜喜雨可不一樣,它一開始就透着一股高興勁,你看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雨和雨呀可不一樣,冬天下的那叫凍雨,冷雨敲窗,落地成冰;秋天下的是秋霖,陰雨霏霏,連夜不開;這兩天下的是暴雨啊,一泄如柱,翻江倒海,可能會給人們帶來災難;但是,春雨不一樣啊,春雨是用來點醒春天的呀,她帶來的可是春天的滋潤,春天的綠色,春天的生氣勃勃呀,所以大家都喜歡春雨,也期盼春雨。可是春雨貴如油啊,春雨不一定能當春下來,可是這場春雨啊,彷彿就在迴應着人們的期盼,如期而至。所以,才會有這一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不早不晚,恰恰就在該下雨的時候,就下雨了,真是一場善解人意的好雨啊!

那麼這場如期而至的春雨是什麼樣子啊,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是伴隨着春天的和風,在靜靜的夜裏飄然而至的,它滋潤着天地萬物,但是呢又無聲無息,大家看啊,這簡直不是在講春雨,簡直是在講君子啊,為什麼是在講君子啊,你看它潛入夜,細無聲,這個品質不得了了啊。你想想看,這麼受歡迎的春雨,如果卓異表現自己的話,應該怎麼辦呢,應該在白天大張旗鼓的到來,來迎接一切的鮮花和掌聲啊。可是呢,如果它是要那樣外露誇張的表達着自己,就不像中國人喜歡的人格了,我們中國人喜歡什麼呀,是喜歡謙謙君子,温潤如玉啊。散發着內斂的光芒,這場春雨也是如此啊,它滋潤萬物。但是它又無聲無息,猶如君子化天下,無為而治天下,咱們都知道,唐代的大詩人是各有各的性情,比如説李白,那就是飄飄欲仙。那麼杜甫呢,是循循儒者,只有循循儒者,才能寫出這樣具有儒家君子人格的稱譽呀。

那麼這還不夠呢,春雨的好處到這裏還沒寫完呢,這場讓人欣喜的春雨呀,不僅下的是時候,下的柔和,它還下的充足。為什麼這樣説呢?因為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大家想一想這麼是時候的雨,如果只是淅淅瀝瀝的下一小會就結束了,那多遺憾哪,大地的乾涸沒有解除啊!萬物生長也不會那麼蓬勃啊!可是這場雨不同,它下的是後勁十足,為什麼呢?你出門看看就知道了,如果在平時月明星稀,田野固然是黑漆漆的,但是田野上的小路會發光,江面也會反光,都會顯得比較明亮。可是今天是一個下雨的夜晚那,因為雲層厚,所以沒有月光。所以呢,天是黑沉沉的,小路是黑沉沉的,江面也是黑沉沉的。天地呀都籠罩在綿密的春雨之中啦,只有江邊小漁船,一點漁火,透出微微的黃光來,這一點漁火呀,一下子就把整個色調都給調亮了,把詩人的心也給點亮了,其實也把咱們讀詩人的心給點亮了!那看着雲頭這麼厚,雨勢這麼好,詩人終於放心啦,要回屋睡覺了。可是就算他躺在牀上,還在想着這場春雨,回味着這場春雨,越想越高興啊,不禁就開始想象,明天早晨的情景。明天早上雲收雨停之後,會是什麼樣子呢。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這樣的好雨下上一夜,一定能催開春花吧。等到明天早上推門一看,一朵朵春花帶雨啊,紅豔豔,濕漉漉,沉甸甸的生命啊,該是何等飽滿!何等蓬勃呀!錦官城裏一定會成為花的世界,春的海洋了吧。

所以你看一首詩,從一場春雨開始,結束在一片春花,一座春城之中啊!真是既柔和細膩,又氣象萬千。那大家可別小看最後這“錦官城”三個字,“錦官城”是什麼呀,“錦官城”是成都的別名啊,成都嘛,四川盆地,三國時候,蜀漢在這裏設置錦官,管理蜀錦生產,所以,“錦官城”成了成都的雅號了。李白寫《蜀道難》,不是也寫“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花重錦官城,其實説白了就是花重成都城,點出了這場春夜喜雨的發生地點,但是,大家一定要明白,杜甫在這裏用“錦官城”這三個字,絕對不僅僅是點出地點這麼簡單,也不是為了音韻更協調更鏗鏘,為什麼非要用錦官城而不能用成都城呢,因為錦本身就是一種最美,最柔和,最華貴的絲織品,而説花重錦官城,就好像鮮花朵朵一般,那是何等的富貴風流啊。春夜喜雨啊,到這,那春也罷,雨也罷!喜也罷!都寫出來了,喜上眉梢,喜上心頭,喜不自勝啊。

最後呢,咱們再向大家分享一下屬於詩人特有的敏感啊!北方的春雨怎麼寫啊,北方的春雨怎麼寫啊,那是天街小雨潤如酥,一下就讓我們體會到北國的遼闊和乾燥。那麼江南的春雨怎麼寫呢,欲濕杏花雨,有着江南特有的靈秀和輕柔,四川盆地怎麼寫啊,四川盆地那就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顯得那麼富足,又那麼厚實,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春雨,其實就像在咱們老百姓看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味道一樣,北方呢,那是羊肉大葱的餃子,江南呢是薺菜小餛飩,而四川呢是一盆熱辣辣的火鍋啊。好,無論在哪裏,無論有怎樣的風光和風情,今天都讓我們一起來期盼一場春雨吧!

《春夜喜雨》讀後感篇11

傍晚,春雨滴滴答答的下了起來。雨落在江面上,像滴進晶瑩的玉盤,濺起了粒粒“珍珠”;雨落在樹梢上,像給枝條梳理着柔軟的長髮;雨落在田野裏,捲起一陣輕煙,好似對我們露出了一個個甜美的酒窩……

正可謂“春雨貴如油”,大詩人杜甫正巧路過。讚歎道:“多好的春雨呀,好像知道時節的變化,到了春天,它就自然的應時而生!”“知人心”的雨是怎樣的一場雨呀?一場有聲似無聲、無聲更似有聲的雨,在人們的心中奏成一曲優美的旋律,更是最具春之魅力的雨!

那輕柔的雨聲在人們耳邊迴盪。彷彿是聽那遙遠的星辰甜柔的呢喃細語,又似綠葉輕吻着花瓣的柔情……千萬條銀絲,盪漾在半空中,迷迷漫漫的輕紗,披上了綠油油的田野,好似一幅恬靜的水墨畫。雨,無聲的滋潤着萬物……

詩人杜甫接着向前走去,時不時的望望四周的風景。只見野外小路上空的烏雲一片漆黑,只有江面的小船還亮着一盞孤燈,裏面的人正談笑風生。杜甫心想:想必他們也正在讚賞這場及時雨吧!

這時,他走累了,就躺在草地上閉目養神。想象着明天清晨到處都將是春雨打濕的紅花,一朵朵沉甸甸的花兒開遍美麗的錦官城……

回到家後,杜甫把他今晚的所遇、所見、所感寫成了一首詩——《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讀後感篇12

杜甫《春夜喜雨》是一首情感飽滿千古流傳的好詩。其內容為:“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這首詩我讀了許多遍,讀一回,有一回的收穫,我把這些體會記下來,以指導我今後寫詩。

寫自己親歷之事。這樣的詩最貼近生活。看杜甫之詩多親歷之事,如《三吏》《三別》《江畔獨步尋花》等,有寫個人生活的,身邊生活的,親人生活的;也有反映國家遭遇的。隨着閲歷的增加,其詩歌所涉及的內容不拘一格,非常廣泛。又由於多是親歷之事,有感而發,所以杜詩自然就很感人。

寫真情實感。不管寫什麼詩,都是寫自己的真情實感。由於是寫真情實感,筆下就像有神助,讀書破萬卷是下筆如有神的重要條件,但我認為真情實感是下筆如有神的更為重要的條件。只有胸懷真情實感,想象、聯想、通感、靈視才有牢固的基礎動力和方向。否則,就是空中樓閣,一切都無從談起。那些無病呻吟的詩、矯揉造作、故弄玄虛的詩讀起來真讓人噁心。

遇事而作。是現實主義詩歌一個重要的標誌。遇事才能有感而發,寫出的東西才能具體深入,情感就在心中,語言表達是否到位一目瞭然。同時,通過以小見大、以小通大,小事就不是小事。這可以防止寫出的詩空洞無味、泛泛而談。當然還有遇景、境、情、感而作的。其實這都是同一個意思,都是現實主義詩歌重要特徵。

情景交融,以景表達情感,含蓄有味。古典詩寫作一個非常重要的寫法。通過移情實現情景交融,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就寫出一種温馨宜人的情境。

以景作結。古詩多用此法,今詩也可用。這樣的結尾耐人尋味,讀來餘味深長,深得詩之三昧。也告訴我,詩的結尾應如何寫。如“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就把一種靜寂温馨的感覺鮮明的表達了出來。

立足自我,詩的語言來自作者直覺的感受。眼耳鼻舌身心的感受是詩語言主要構成要素。如“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就是視覺語言。“花重錦官城”就是心靈感覺語言。

圍繞主題寫。“喜雨”就是這首詩的主題。八句詩都是緊緊圍繞這兩個字來寫,凝練簡潔到位。

平時觀察要善於抓住特點及細微處,表達才能簡潔、傳神。同時用字也非常講究:“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的“潛”“細”字的運用,形象鮮明簡潔,又深入人心。

情感湧動,不得不寫時寫。此詩是因“喜”而作。沒有“喜”,就寫不出這詩。“喜”一定也是真“喜”。

整首詩具有自然性、整體性,客觀性,含蓄性。春夜是主景,“曉看”是相對於春夜來説的。以時間為紅線,運用典型材料表達情感。沒有概念性的詞句、主主觀性的話、心裏話,整首詩使人讀來感到客觀,自然、整體、含藴。

敢於寫真實的詩,尊重自己的真實的感受,發而為詩。這是詩人主體意識的體現,也是檢驗一個詩人是否自信的試金石。許多人不敢寫自己的東西,覺得自己的東西不值得寫。這是一種自卑的表現,古人在這方面做得比今人好,大膽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就是詩的價值體現。

心繫人民。詩人心中不能光想着自己,要胸懷寬廣,方有詩境深遠。如果杜甫整天想着自己的處境,恐怕早就上吊自盡了。即使在茅屋被秋風所破,他還想到大庇天下寒士。這一點值得我們好好學習,這也是杜甫之所以能成為杜甫的重要原因。

語言自然含藴平實優美。這首詩沒有用典、沒有用什麼華麗的辭藻,也沒有用現代派的高妙技法,只是用常見的手法,就寫出了這首千古絕唱。值得好好思考,它的意義有待更深入探討。

陳言務去。所謂陳言,即那些習以為常的,別的寫詩人常説的,毫無新意,讀後毫無感覺的,有形無內在內容的形象,都是陳言。對可有可無的句子、詞語、俗語必須剷除,以保證詩的清新靈動脱俗有味。

想象、聯想、修辭、通感、靈視等手法的貼切靈動運用是詩語言鮮活的保證。如“好雨知時節”就是運用擬人手法,使詩讀來給人一種親切感,一下子就能人心抓住。這也告訴我詩的開頭當如何寫。

只有融入生活,誠實生活,透徹理解生活,熱愛詩歌語言技巧,具有一定感悟能力和較高的思想境界,不斷深入挖掘,獲得獨特感悟,反覆修改,才可能寫出更多的好詩。

對實情、實境、實景、實感、實物的選擇、巧妙運用、反覆修改揉合,創造出這首大氣磅礴,撼人心魄的詩。這充分告訴我們詩的立意不一定要奇特,但一定要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詩的共鳴性,是寫詩的不可迴避的一個大學問,也是詩的真正價值所在,這一點今後特別要注意。

標籤: 讀後感 喜雨 春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hunyexiyu/788oy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