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赤壁賦 >

關於《赤壁賦》教案範文集合七篇

關於《赤壁賦》教案範文集合七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赤壁賦》教案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赤壁賦》教案範文集合七篇

《赤壁賦》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瞭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鑑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2.瞭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瞭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鑑賞優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2.培養對精晶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手法,辨別高下優劣。

三、德育滲透目標培養學生勇於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蘇軾歌詠赤壁的兩賦一詞,都是膾炙人口的詩文多篇。與《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鑑賞相聯繫,理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賞析課文典雅、精美的語言,是本文學習的重點;瞭解主客問答這一賦體傳統手法在表達思想情感中的作用,瞭解作者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複雜情感,是理解鑑賞上的難點。

解決辦法:

1.介紹與課文相關的作者生平經歷,並把兩賦一詞揉合起來理解,力求知人論世,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覆誦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與意境之美。

學生活

1.第一課時,先誦讀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後重點誦讀一、二段,體會景、事、情交融的藝術境界,把握課文情感發展的脈絡

2.第二課時,重點誦讀主客問答部分,深思其中藴含的情感與哲理。

課時安排兩課時

一.導入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着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鼾磯;又因為山崖陡峭如一面牆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兩年了。“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那時,他曾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遊於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

二.作者背景及解題

蘇軾出身於一個比較清寒的文人家庭,從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學薰陶,尤其是在父親蘇洵的影響下,早年便‘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1057年)蘇軾中進土,年方21歲,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廳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條顛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積貧積弱,內憂外患,危機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負和社會責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變法改革,青年蘇武也積極參與其中,多次上書並提出“豐財”、“強兵”、“擇吏”的建議雖然如此,但由於他希望對改革應採取温和態度的政治主張和坐而論道的書生意氣。使他沒有認識到當時豪強兼併土地帶來的對會危機,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時,蘇武傾向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反對新法,從而捲入了上層政治鬥爭的旋渦,成為統治集團內部權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被捕入獄(其實是諫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斷章取義地摘出他諷刺新法的詩句進行誣陷。“烏台”即御使府,詳見下文.),後經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被貶滿黃州團練副使。從“烏台詩案”到流放黃州是蘇軾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訪惶,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脱,自號“東坡居士”,並寫了千古傳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政局發生變化,新黨失勢,舊黨執政,蘇軾被召還朝任翰林學士等職;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處,並在實際中實施,當舊黨要廢除一切新法時,他又挺身而出主張對新法“參用所長”,因而被誣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擠。及至哲宗親政後,新黨再度上台,又以詩人曾依附舊黨為名將年近六旬的詩人貶嶺南惠州,再貶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蘇軾終於遇赦北歸,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兩個月,詩人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繫之舟,問餘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頗有幾分英雄末路美人遲暮的空漠之意和蒼涼之感了。縱觀蘇軾一生,既堅持了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無數的宦海風波和人生挫折鑄煉了詩人宏大曠達胸懷——尤其當我們讀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時,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與哲理的思考?

關於“賦”: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採螭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屈原為代表的“騷賦”,漢代為代表的“辭賦”,魏晉以後的“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為“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

《赤壁賦》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蘇軾月夜泛舟赤壁而觸發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體會蘇軾在主客問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現的樂觀曠達的情懷。

2、熟讀成誦,感受文辭優美的語言特色。

3、積累文言詞語

【學習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及特殊用法。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景、情、理三者內在的聯繫。

【教學方法】

誦讀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蘇軾在臨終前寫了一首題為《自題金山畫像》的詩總結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對於詩中提到的黃州,餘秋雨如是評説:“黃州成就了蘇軾,抑或蘇軾成就了黃州”。黃州,是一個很難被人想起的長江邊上的一座小城,作為蘇軾人生的轉折,卻怎麼也抹不掉它留給中國文化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它目睹了一個正直官員的倒下,也見證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黃州永遠是蘇軾生命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元豐五年七月和十月,蘇軾先後兩次舟遊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前後《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着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赤壁賦

二、解題

1、作者及背景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與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後人稱之為“三蘇”。

(1)(雖然) 才高八斗

散文:與歐陽修並稱為“歐蘇”

詩歌:與黃庭堅並稱為“蘇黃”

詞:與辛棄疾並稱為“蘇辛”

書法:列“蘇黃米蔡”之首

(2)(但是)仕途坎坷

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因反對新法而外調杭州通判,轉任密、徐、湖州知州。元豐二年因諷刺新法的詩句,而被捕下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因築室於東坡而自號東坡居士。哲宗繼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親政,蘇軾再一次遭貶到惠州,後又到瓊州。徽宗即位後,遇赦北還,途中在常州病逝。

(3)(卻仍)豁達開朗

蘇堤(工程師)、東坡肉(美食家)、荔枝(貪吃者)、竹子(心高潔)

杭州西湖有“蘇堤春曉”,蘇東坡發明了“東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顆”,但他更關注精神的需要,曾寫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

2、烏台詩案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1077)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後,又在元豐年間(1078——1085)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發生了蘇軾烏台詩案。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後在御史台獄受審。烏台指的是御史台,漢代時御史台外柏樹很多山有很多烏鴉,所以人稱御史台為烏台,也戲指御史們都是烏鴉嘴。“烏台詩案”是元豐二年發生的文字獄,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蘇軾的詩歌確實有些譏刺時政,包括變法過程中的問題。但此事純屬政治迫害。

3、文體:

賦:在古典文學中,詩、詞、歌、賦並稱。

①賦是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前者是賦的遠源,後者是賦的近源。

②賦大體上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等幾個發展階段。

③在晚唐時的古文運動的影響下,賦又發展為“文賦”,它句式參差,押韻比較隨便,重視清新流暢,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一篇文賦。

④至於賦的作用,班固説:“或以抒下而通諷喻,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也就是説,賦的作用是用來表達人民的願望,諷喻政寧。

⑤在特點上,劉勰説過:“賦,鋪採摛文也。”借景抒情,鋪敍風物,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託物言志,卒章顯志,以寄諷喻之意是它的寫作特點。

⑥唐宋古文運動興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寫作方法作賦,使之由駢驪趨向散文化,稱為“文賦”以區別於六朝的“駢賦”和唐代用來科考取士的`“律賦”。

三、傾情誦讀,涵詠情致

1、 檢查預習,正音

壬戌(rén xū) 舉酒屬客(zhǔ) 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馮(píng)虛御風

桂棹(zhào) 歌而和之(yǐ hè) 愀然(qiǎo) 舳艫(zhú lú)

山川相繆(liáo) 釃酒(shī) 橫槊(shu) 漁樵(qiáo)

江渚(zhǔ) 匏樽(páo zūn) 蜉蝣(fú yóu) 扁舟(pīan)

扣舷(xiín) 狼藉(jí) 枕藉(jiè) 嫠婦(lí)

徘徊於鬥(dǒu)牛之間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zàng) 少(shǎo)焉

2、 播放錄音,聆聽欣賞

3、再放錄音,跟讀體悟

4、自由誦讀,熟讀成誦

四、梳理詞句,理清思路

1、結合註釋,梳理字詞句。質疑問難,合作學習。

2、理清作者的情感變化

飲酒樂甚——蘇子愀然——喜而笑

(樂) —— (悲) —— (樂)

五、課堂小結

六、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導入新課

二、品味鑑賞,合作探究

1、複習導入:蘇軾在遊赤壁時心情是如何變化的?

明確:樂——悲——樂

2、 賞赤壁之景,品泛舟情

(1)提示重點字詞和句式

(2)明代文學家茅坤曾這樣評價蘇軾及其《赤壁賦》:“予嘗謂東坡文章仙也。讀此二賦,令人有遺世之想。”請用散文化的語言描摹這段的秋江月夜圖景。

教學預設

作者描寫了夜遊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盪舟,把酒誦詩。置身於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3)蘇軾在遊赤壁時心情為何而樂?

教學預設:

3、聞嘯歌之音,辨悲情

第二自然段作者情感由樂轉悲,歌聲簫曲似有深意,當細細辨之。作者的情感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悲又從何而來?

教學預設:

4、聽主客問答,悟理趣

面對人生短促而功業難成的悲哀,蘇軾如何從悲情中走出來?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

明確:變與不變 取與不取

(2)從文中找出蘇軾關於水、月、人“變與不變”的詞句,並深入理解。

(3)比較客與蘇軾關於物和人在“變與不變”的問題上,觀點有何不同?並加以分析。

教學預設:

句子: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理解: 水 月 人

變: 逝者如斯 盈虛者如彼 生老病死

不變: 未嘗往也 卒莫消長也 精神永存

代代相承

(4)小結:

大自然是一部撫慰心靈、啟迪智慧的百科全書,蘇軾由眼前的水月悟出了“變”與“不變”、“ 取” 與“不取”的道理。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物我無盡,清風明月,與子共適。蘇軾的悲情從自然美景中解脱出來,理性的思辨使他樂觀通達。

三、遷移拓展

1、你認為當時真有一場主客問答嗎?

教學預設:

據説蘇軾泛舟赤壁果有一樂師相陪,但有可能主客問答是虛擬的,是蘇軾被貶後思想的兩個方面。主客問答是賦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蘇軾藉此抒懷,有無真正的客人並不重要,客的苦悶就是蘇軾的苦悶,文中的“客”和“我”的對話是從前的蘇軾和現在的蘇軾進行的一場超時空的鏈接。問答的過程其實就是蘇軾自身思考、排遣的過程,蘇子解決了自己的矛盾痛苦,最終昇華到樂觀曠達的精神狀態。

2、金聖歎評價《赤壁賦》“此賦通篇只説風月”,林雲銘在《古文析義》中稱《赤壁賦》是“以江山風月作骨”。的確《赤壁賦》通篇以景貫穿,“風”“月”是主景,“山”“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展開描寫和議論。尤其是“月”更是描寫之主景、抒情之觸媒、議論之載體。賦中哪些地方提到了月?如何理解“月”的內涵與作用?

教學預設:

《赤壁賦》中有現實的“月”,皎潔柔和;有歷史中“月”,古意蒼涼;有哲理般的“月”,盈虧而永恆。眼前之月,引發情思;歌中之月,觸發聯想;變化之月,闡釋哲理。月升月落,暗示時間的推移,更伴隨着胸懷氣度的提升。

四、課堂小結

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緻,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於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並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係, 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 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文章寫景、敍事、抒情、議論有機結合,使客觀的生活圖景和主觀的思想感情和諧統一,創造出一種清新自然的藝術境界。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課後閲讀推薦:林語堂《蘇東坡傳》、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赤壁賦》教案 篇3

【理論支持】

葉瀾教授認為,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人生經歷,是他們生活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課堂教學的目標應全面體現培養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是隻限於認識的方面的發展。據此我們要介紹與課文相關的作者生平經歷,並把兩賦一詞揉合起來理解,力求知人論世,讓學生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精神素養。

【教學目標】

1.人文性:體會蘇軾由樂轉悲再轉喜的情感歷程;

2.工具性:領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點。

【教學難點】

1.體會文本怎樣表現蘇軾的情感變化;

2.領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課時安排】

3課時

【課前延伸】

一、識記字音

舉酒屬()客歌窈窕()之章少()焉徘徊於鬥()牛之間馮()虛御風扣舷()而歌桂棹()兮蘭槳溯()流光漁樵()幽壑()嫠()婦蘇子愀()然山川相繆()舳艫()千里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江渚()一葉之扁()舟舉匏()樽而相屬()寄蜉蝣()於天地

二、知人論世

蘇軾書、文、詩、詞、畫,俱成大家。蘇軾是豪放派詞風的創始人。他的詞豪放高曠,情濃意遠,《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這一風格的代表作。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均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三蘇"和同時代的王安石、歐陽修、曾鞏,唐代的韓愈、柳宗元一起,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他還稱得上是一位高級廚師。"東坡肉"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中國古代楷書有"顏、柳、歐、蘇"四大流派,這裏的"蘇",就是蘇軾,可見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三、寫作背景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生逆轉,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因為寫的詩因為諷刺新法而遭到逮捕。原來在蘇軾的詩文中曾流露過一些牢騷,表示過對新法的不同意見,那些奸佞的小人誣衊他“包藏禍心”,把他投入大獄。幸虧親友的營救,年底,結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裏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築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脱。同時,在他躬耕農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實。他的前後赤壁賦正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被貶黃州之後的蘇軾已經年過半百,他常來到赤壁,望着滾滾東去的江水,寫下《赤壁賦》。

四、整體感知

概括各段段意。

《赤壁賦》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學習重要的實詞和虛詞,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品鑑技巧之美。:

3、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結合作者的處境,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二、教學課時:

二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唐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詩詞發展的鼎盛時期。蘇軾,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中國古代楷書有“顏、柳、歐、蘇”四大流派,這裏的“蘇”,就是蘇軾,可見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一下這位曠世奇才的佳作——《赤壁賦》。

(二):教師配樂朗誦全文,要求聽準字音,聽出節奏,找出韻的韻腳,聽教師對文章感情變化的處理。

(三):讀課文,疏通字詞,注意特殊用法及句式。

(四):具體方式:學生把在課前預習整理的材料進行交流。

首先交流實詞和虛詞,把它們放到實物投影儀上,在校教師及時作判斷,給出正確的答案。(實詞和虛詞略)。

接着交流詞類活用情況: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名詞作狀語;東望武昌

接着交流句式:

定語後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字詞和句式特點,全面解決文章的邊面意思。

(五):全面分析文章內容和思想感情。

第一段作者寫的是什麼內容?是什麼樣的景?看到這樣的景會有什麼樣的心情?

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東山徘徊鬥牛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教師點撥: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果然秋景如畫,風月無邊,一路樂景。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們真的很佩服蘇軾。

第二段思考:(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悲從何來?

明確: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後的苦悶,觸景生情,見茫茫月色江水,產生知音天各一方之歎,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麼?歌詞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3)作者是怎樣描寫蕭聲之悲的?

(4)本段在全文結構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學習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寫了什麼?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闡發當時的情懷的?

明確:本段寫“客”的回答,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

(2)本段是怎樣將情、景、理結合在一起的?

(六)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並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七)總結:蘇軾採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歎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於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裏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八):板書

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遊景樂(以景動人)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水月”歌情悲(以情感人)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問理喜(以理警人)

《赤壁賦》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指導誦讀,引導學生掌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2、通過研習探討,把握作者對自然和人生的雙重感悟。

2、通過預習交流,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彙,如“屬”、“如”等實詞,“之”、“然”、等虛詞,同時積累常見的文言句式。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如何理解作者對人生的看法。

2、個性化鑑賞:景、情、理的融合,語言特點等。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閲覽相關材料

收集關於赤壁的歷史、關於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並歸納文章的字詞。

二、作者和解題:

以蘇軾圖片導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經歷,教師明確:

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

三、第一環節:

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

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節:

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餘同學根據註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後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五、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師點撥:

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脱

、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節: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佈置作業: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蒐集蘇軾相關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度。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蘇軾在他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僅以“月”為例,有哪些?

學生展示自己蒐集的材料,並進行分析(以下為節選):

夜閒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於狼。(《江城子密州出貓》)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赤壁賦》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瞭解“賦”這種文體的特徵,鑑賞音韻美和意境美。

2.培養學生鑑賞古代散文的能力,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

3.結合作者的處境,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語言之美。

2.體會景、情、理的交融,品鑑技巧之美。

教學方法:

誦讀和鑑賞運用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語設計

在日本的千葉,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立着這樣一塊石碑,上面寫着這樣兩個字:蟲二。許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後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説這兩個字應分別加上兩個邊框,讀為“風月無邊”,是盛讚此地之美的。

而我們今天要鑑賞的《赤壁賦》,就是借詠無邊風月而抒懷的。文章的作者是蘇軾。

二、展示賞析重點

1.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語言之美;

2.體會景、情、理的交融,品鑑技巧之美。

三、教師範讀課文

目標:訂正字、詞的讀音

關注作者感情的變化

四、師生共同解讀賞析(重點、難點)

·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全文,藉助課下注釋,琢磨段與段之間的關係,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理清本文的線索。

·解讀賞析(重點:第一、三、四段)

第一段:景(以學生的活動為主)

逐層設疑:

第一段作者寫的是什麼內容?

是什麼樣的景?

看到這樣的景會有什麼樣的心情?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景月出東山徘徊鬥牛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教師點撥:

寫得真美!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果然秋景如畫,風月無邊,一路樂景。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們真的很佩服蘇軾:“除卻詩酒何所癖,獨于山水不能廉。”

正是這美景激發了作者的心曠神怡之情。此一樂也:山水之樂,詩酒之樂。再來欣賞一遍。(全體女生讀)

·知人論世

以第二段(過渡段)為契機介紹蘇軾的人生經歷,重點是政治上的坎坷遭遇,為三、四段的情理理解作必要的鋪墊。

第三段:情

·歌聲和簫聲引發了悲情悲意。悲什麼呢?悲的內容是什麼呢?

·學生齊讀、體會

·學生自己看書思考、分類

·相互借鑑、爭辯、質疑

·教師點撥、師生共同總結。

無枝可依

情英雄安在悲

人生無常

第四段:理(在誦讀中理解、品味語言)

·他怎樣來排遣這種悲苦鬱悶之情呢?

盈虛有數物我無盡理

清風明月與子共適

·這樣深奧的道理,遠隔千年的描述,今天我們讀來並不感到晦澀難懂,為什麼?(引導學生品味語言)

補充《定風波》幫助理解。

·你認為當時真的有這樣一場主客答問嗎?

·學生暢談感受、認知,教師明確:

主客答問是賦的傳統手法;

蘇軾藉此抒懷,有無並不重要。

教師強調:

正是用這種觀點看待萬事萬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迴歸自然,融於自然,在恬淡幽靜、氣氛清新的清風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託。可以説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隨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嘗不是一種苦難後深悟的曠達。思想矛盾解決了,心胸也隨之曠達超脱起來。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掃悲傷而變得開朗樂觀----主客暢飲,酣睡達旦。

·總評蘇軾:展現其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五、賞析構思選材技巧

重點:景、情、理的關係

教師明確:

常言説: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懷了世俗的歡樂心情;再從憑弔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最後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達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那麼,前後兩“樂”相同嗎?為什麼?

學生回答。

如下圖:

景(樂—山水之樂)理(樂—達觀之樂)

情(悲)

情因景生景以情顯移情於理

風月不老先生未亡

教師強調:

全文融景、情、理於一爐。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其間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不離眼前景;議論、抒情又不囿於眼前景。真的是:

情因景生,景以情顯,移情於理。

今天我們重讀此篇佳作,無論是作者的文學才華,還是他的人格品質,都讓我們感到:

風月不老,先生未亡。

六、研究性學習

比較閲讀;

蘇軾《後赤壁賦》

《念奴嬌·赤壁懷古》

《記承天寺夜遊》

參考篇目:

林語堂《蘇東坡傳》

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板書設計)

赤壁賦

蘇軾

景(樂—山水之樂)理(樂—達觀之樂)

情(悲)

情因景生景以情顯移情於理

風月不老先生未亡

《赤壁賦》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

1、瞭解蘇軾。

2、比較閲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之戰》

3、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2、瞭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美的寫作特色。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題解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着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鼾磯;又因為山崖陡消如一而牆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兩年了。“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曾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遊於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

二、寫作背景

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在這裏,他經常來赤壁磯頭遊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着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遊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前後《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着深遠的影響。它為以後的戲曲、繪畫、雕塑等提供了創作的題材。宋代畫家李公麟、明代畫家唐寅都畫過蘇軾舟遊赤壁的畫。

蘇軾在赤壁的創作活動,給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乾脆把黃州赤壁命名為“東坡赤壁”,並鐫刻在建築物的門額上,由此名滿天下。直到今天,在黃岡東坡赤壁,仍有“二賦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勝。

三、師生共同正音

四、依注理解文意(詳見課文批註)

五、內容結構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於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hibifu/v8n44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