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長恨歌 >

長恨歌 白居易諷刺説

長恨歌 白居易諷刺説

白居易在《長恨歌》一文中到底是諷刺這段愛情還是同情這段悲劇,《長恨歌》的主題一直都被爭論着,但無論如何這首都是一首難得的好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長恨歌》的主題解讀,供大家參考。

長恨歌 白居易諷刺説

《長恨歌》是諷刺嗎?

玄宗被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這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幕,引發了眾多文人墨客的詠歎.然而,文人的吟詠與史家的記述是不盡相同的.在文人的吟詠中,對玄宗與楊貴妃的態度也是褒貶不一的.總體説,偏重史實的作品,主調是諷刺;文學想象成分多的作品,主調是同情、感傷.

在白居易的詩歌作品中,《長恨歌》最受人們的關注,引起的爭論也最多.二十世紀上半葉,俞平伯的《〈長恨歌〉及〈長恨歌傳〉的質疑》和陳寅恪的《〈長恨歌〉箋證》是本詩研究中兩篇重要文章.

對《長恨歌》的爭論,從二十年代開始,直到八九十年代仍未結束.爭論焦點主要集中在作品主題方面,主要有四説:愛情説、諷喻説和諷喻、愛情雙重主題説、時代感傷説.另外,對楊貴妃的下落、作品涉及的本事也有一定爭議.

有關論述摘編

對《長恨歌》,作者自評:“一篇《長恨》有風情”.自許《長恨歌》是他的“壓卷傑構”.

唐宣宗在追悼白居易的輓詩中,説:“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樂天之長恨歌,……實系自許以為壓卷之傑構,而亦為當時之人所極欣賞且流播最廣之作品.此無怪乎壓千歲之久至於今日,仍熟誦於赤縣神州及……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

在對《長恨歌》主題認識上,持愛情説者認為:《長恨歌》留給讀者的,主要不是“懲尤物”式的道德教訓,而是對刻骨銘心的愛情的深深的感動.作品前半部分雖然對李楊荒淫誤國有所不滿和諷刺,但全詩主要描寫了李楊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愛情的純真性,而且這種愛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如褚斌傑在其《關於〈長恨歌〉的主題及其評價》中指出,白居易借李楊愛情故事“歌頌了愛情的堅貞和專一”.也有人認為,作者通過李楊愛情悲劇的描寫,“歌頌了那種與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感情相一致的純潔無疵的愛情.李楊的不幸,古代男女也能碰到,因而具有一般意義.”經過作者的描寫,李楊情事超越了本身的限制,而具有普遍的意義.還有論者認為,詩中寫李楊前期愛情只是愛色,隨着時代和人物遭際的變化,進而昇華為愛情.

持諷喻説者指出:據陳鴻的'《長恨歌傳》,白居易寫《長恨歌》的本意是要“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這可以説也有“諷喻”的意味.《長恨歌》是通過李楊故事暴露了統治者荒淫無恥的生活,展現出中唐時代中國封建統治階級的生活面貌,統治階級生活的荒淫糜爛和政治道德上的腐敗墮落.白居易作此詩的目的是揭露與諷刺李楊縱情聲色,貽誤國政,最終引起了安祿山之亂,兩人也因此身處異境,苦果自嘗,最高統治者應該以此為戒.

雙重主題説認為,此詩一方面對李、楊兩人的生活荒淫、招致禍亂作了明顯的諷刺,另一方面對楊貴妃的死和兩人誠篤的相思賦予很大的同情.明皇因溺於女色而招致禍亂,必須加以諷刺,並從中吸取教訓.持此論者認為此詩的主導方面在後半篇,為使前後有機結合,前半的諷刺保持着一定限度,而且多有諱飾.將此詩看成純粹的諷刺詩或愛情詩都不恰當.

20世紀80年代,有學者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認為,應該摒棄單一主題説的僵化模型,分三個層次去把握《長恨歌》的悲劇意藴:即把李、楊悲劇分別看作愛情悲劇、政治悲劇和時代悲劇,從而使愛情主題、政治諷刺主題和時代感傷主題各有所依存和附麗.居於不同的層次的三重主題,構成一個有內在聯繫的整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hanghenge/wnjmv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