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邊城 >

關於《邊城》教案3篇

關於《邊城》教案3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邊城》教案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邊城》教案3篇

《邊城》教案 篇1

沈從文被譽為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它的小説以恬靜沖淡的風格,小品散文的筆調,詩詞曲令的意境,描繪出湘西邊城的美麗風光,反映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畫出眾多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邊城》,充分體現了他的小説藝術的主要特點。

有人説,《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説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因此,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如果僅拿它當一般的小説,就不能領略箇中真趣。

在小説中,沈從文不追求扣人心絃的懸念,也不想營造驚心動魄的氛圍,更不敍述波瀾曲折的情節,他只想給讀者展示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的人物。而沈從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

節選部分,主要寫了三個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們性格迥異,卻有着共同的心理情感:愛、矛盾、孤寂。

翠翠對祖父的愛帶着一些任性、一些嬌氣,而對天保兄弟的愛則帶着少女的羞澀和幻想。由於她感覺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設想着自己出走給祖父帶來的“懲罰”——讓祖父嚐嚐失去她的痛苦;可是當她想到祖父的無奈便又為他擔心起來,於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兩人真的就會分手。這生動地反映出翠翠對祖父的依戀之情。文章最精彩之處就在於翠翠的“哭”。哭得那麼的突然,那麼的深沉,那麼的久長。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連翠翠自己也覺得好笑。但正是這哭,反映了翠翠內心對祖父的負疚感、無人解懷的孤寂感以及夢與現實的矛盾感。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一個青春少女的躁動不安的心理。

從整部小説來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種夢幻中,她只能在夢中才能品嚐到愛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於是,她只能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 從翠翠身上,我們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祖父是一個閲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他稱得上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在祖父的身上,同樣流淌着熾烈的愛,也存在着難以排遣的矛盾與孤寂。祖父對翠翠的愛寄託着對不幸的女兒的哀思,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但他並不真正瞭解孫女兒內心的情感躁動,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洞的話語來安慰孫女兒:“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情都不許哭泣。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他的許多活動都是圍繞孫女兒能有一個好歸宿展開的。但他又害怕翠翠會重蹈母親的悲劇,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風,徵求翠翠對天保兄弟的看法,給翠翠講她母親的故事,唱那晚聽來的歌,也因此他沒有把天保兄弟的選擇直接告訴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聲。然而他的努力並沒有讓翠翠理解,也沒有成就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反而導致一些誤會。從表面看,他是一個快樂、豪爽而略帶幽默感的老人,但透過他的言行,我們卻能感覺到老人心中的那種愛的矛盾和無奈的孤獨。

節選部分,對天保的刻畫不多,但這個人物的性格卻同樣鮮明地突現在我們的面前。他愛翠翠,但無法讓翠翠同樣愛上自己,當得知弟弟也愛着翠翠,便懷着十分複雜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現出濃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敗的落寞。從他對老船伕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多麼的矛盾和痛苦。為了愛,他孤獨地外出闖灘;又為着愛,孤獨地客死他鄉。

總之,作者通過一些生活的細節,在貌似不經意中,刻畫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純樸的品性,反映了鄉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寫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本文的敍事技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平中見奇,靜中見情,疏密相間。

先説平中見奇。正如我們前面所説,這篇小説沒有扣人心絃的情節,沒有一波三折的懸念,但讀節選部分,卻同樣能把我們的心始緊緊地吸引住。這是因為作者充分發揮高超的敍事能力,使平淡無奇的生活瑣事給人以新穎奇特的感受。就以“誤會法”的運用為例,小説通過種種“誤會”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展現人物的心靈世界,透露出一縷令人心酸的淡淡的悲哀。節選部分一開始寫翠翠誤會祖父,而產生了“懲罰”祖父的想法,而祖父把翠翠的心理反應誤會為一般的撒嬌,於是有了一段不切實際的教誨;祖父給翠翠講她父母親對歌的故事,又聽了一夜的歌,他以為翠翠已懂了,就沒告訴翠翠發生了什麼,成為導致翠翠愛情悲劇的一大因素;祖父錯誤地以為夜歌是天保所唱,翠翠愛的也是天保,結果一片好心反而傷了天保;在與天保交談後,他終於得知歌是儺送所唱,但仍未把真相告訴翠翠……使翠翠只能繼續生活在夢幻中。正是有了這一系列的誤會,才使我們從平淡的故事中品味到新奇獨特的感受。

再來看靜中見情。與本文的故事情節相適應,文中的人物之間沒有劇烈的矛盾衝突,甚至沒有多少活動。以翠翠為例,我們看到她是經常坐着的:“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乾塔下”,“翠翠坐在溪邊”,“她坐在岸邊”,“她坐在懸崖上”,“翠翠坐在灶邊的矮條凳上”,“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再坐在小板凳上來聽祖父的話”,“翠翠於是坐到那白日裏為強烈陽光曬熱的巖石上去”,“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陣”,“翠翠依傍祖父坐着”……從這些描述中,我們感受到的翠翠是一個恬靜的湘西少女,但是,作者通過對話與心理的刻畫,讓我們看到了她平靜的外表下,火山噴湧般的激情,九曲黃河般的情感波瀾,使我們熱烈地感受到懷春少女的青春活力。

就節選部分看,作者非常注重敍事的詳略安排。例如,對祖父的船上活動寫得略,對祖父安慰開導翠翠和試探天保寫得詳;祖父給翠翠講她父母對歌的事寫得詳,而此後的事卻一句話帶過;寫天保詳,儺送則只出現一個影子……由於敍事疏中見密,疏密有致,因此,文本所寫雖是生活瑣事,讀起來卻別有一番滋味。

《邊城》教案 篇2

本文從文學作品的創作和閲讀規律出發,對高中新教材新篇目《邊城》中貌似“有語病”的句子作了一番新的理解,以提醒讀者閲讀文學作品時應注意從文學創作規律和閲讀規律出發去理解文意,注意作者的陌生化寫作效果,不要被語法和語言常規侷限,要從所謂的“語病”中讀出深意來。

“病句”鄉土特色多義性與模糊性藝術效果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備受讀者喜愛,最近又被收入新版高中語文教材,研究者頗多。近日在一本語文教學期刊(20xx年第一期《語文教學通訊》)上讀到一篇《<邊城>病句例析》,感到非常有意思。文章不長,從語法角度對《邊城》中十處結構特殊、用詞別緻的重要語句作了細緻分析,指出其“用詞不當、順序不當、省略不當、成分多餘”等四種病因,並作了相應修改,態度科學、意見獨到,可見作者是頗下了一番功夫的,這些問題我在教學過程中也遇到過,卻從未如此用心地鑽研,十分慚愧,然而拜讀之餘,細細品讀這些語句,疑雲漸起:這些語句如此修改果真合適嗎?從文學鑑賞的角度對這些語句作一番理解,又該是怎樣的一番境界呢?在此把我個人的看法寫出來。為方便研討起見,現摘錄《<邊城>病句例析》全文如下:

1、就決定了同茶峒地方離開。(27頁第29行)

這裏“同”字很明顯應改為“從”,這是介詞使用不當。

2、靠近了祖父身邊去。(26頁第10行)

“了”與後面的“去”搭配不當,此處應為“到”。

3、在職務上毫不兒戲的老船伕。(25頁第23行)

“職務”一詞,從語言習慣看,它與政治權利地位有關,此語言環境不適合用這個詞,將它改為“崗位”更恰當些。

1、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覺得好象缺少了什麼。(24頁第10行)

這個句子的主語是“生命”,謂語是“覺得”,很明顯主謂搭配不當。可將它改為:“在成熟中的翠翠覺得生命中好象缺少了什麼。”或“翠翠在生命的成熟中,覺得好象缺少了什麼。”

2、她仰頭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極熟悉。(27頁第3行)

這個句子有兩種理解,兩種改法,如果強調的是“望着”這一行動,“已極熟悉”就為“肥大虎耳草”的修飾成分,即應改為:“她仰頭望着崖上那些已極熟悉的肥大虎耳草。”如果認為它有“望着虎耳草”和“心裏對虎耳草已極熟悉”兩層意思,就應拆為“她仰頭望着崖上那些肥大的虎耳草”和“她對這肥大虎耳草已極熟悉”兩個句子,不能將它們雜糅在一起。

1、到後無可奈何躺在渡船上。(25頁第23行)

“後”字後面應加個“來”字才通。

2、只站在船頭告翠翠,不要叫他。(25頁第25行)

“告”字後面缺個“訴”字。

3、但一個人若體念或追究到這個當前一切時,……(24頁第8行)

“這個當前一切時”應改為“這當前的一切時”才通。

1、把人渡完事後,就會回家裏來吃飯。(25頁第26行)

“事”與“裏來”都是多餘的。

2、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像明白這是半夜。(26頁第21行)

“之間”一詞是多餘的。

首先要明確:自稱“鄉下人”的沈從文先生是一位鄉土作家,其作品極富鄉土特色;其次要明確:沈從文先生文學的“希臘小廟”中供奉的是“人性”。對此有了瞭解之後再來品讀這些語句,這些所謂的“病句”反而成了讓人越品越有味道的一杯醇厚的“鄉酒”。

比如,“就決定了同茶峒地方離開”、“靠近了祖父身邊去”、“只站在船頭告翠翠,不要叫他”、“但一個人若體念或追究到這個當前一切時,……”、“把人渡完事後,就會回家裏來吃飯”、“到後無可奈何躺在渡船上”這幾句,句中被視為“語病”的介詞、動詞和省略都是當地口語的用法,我們若按照《病句例析》一文作者的意見修改,改完後再讀一讀,那濃濃的鄉(湘)音鄉(湘)味還在麼?那獨特的韻味和美還有麼?

好的作品寫人當“畢肖其聲口”,讓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寫景狀物應是全方位、立體的,讓讀者如見其景、如臨其境。當作者的語言通篇都洋溢着湘南的口語與地方特色時,那氛圍與意境、那濃濃的鄉土氣息就彌散出來了,作者的語言風格、作品的風格也就隨之立起來了。相反,如果沈從文按照《病句例析》一文作者的語言要求去寫《邊城》,那《邊城》就不會是現在的樣子了,沈從文也就不是沈從文了。

就拿“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像明白這是半夜”一句為例,這句妙就妙在多了“之間”二字,“之間”是文言詞語,用在此處,登時使作品的語言在“土裏土氣”的口語中顯出優雅來,顯出品位來。這句本身就是擬人的寫法,加上這兩個字,既與意境相合,又多了一股書香,多了一種悠遠的韻味,讓讀者在這奇妙的語言組合營造的朦朧的閲讀距離中對描述的情景生髮出“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的美感。這真又像一位極善吸收學習的鄉間雅士,在隨意向你講述着什麼,乍聽起來是那麼“土”,仔細品味又是那樣不俗,而妙處恰在“似與不似”之間,別有意味。

在朗讀節奏上,加上“之間”之後,這個短語就由一個節拍變成兩個節拍,加之“不”為急促的`去聲,“久”字為拖長音的上聲,“之間”都是短促的平聲,抑揚頓挫、急緩相間,更富音樂性了。

這是去掉“之間”達不到的藝術效果。

“在職務上毫不兒戲的老船伕”一句中“職務”一詞,如按《病句例析》一文作者的看法是“大詞小用”,仔細品來,正在這大詞小用中,見出老船伕對自己“崗位”的重視,見出其“毫不兒戲”的原因,再聯繫文中老船伕的言行,比如翠翠在春天的黃昏來時為了自己“好象缺了什麼”的心事“哭了許久”,而老船伕開導翠翠時卻説:“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都不許哭。要紮實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更可見出人物剛毅執著然而又不會消解負擔、不會遊戲人生的品性;也見出了沈從文老先生不經意間的可謂黑色的幽默和對文中人物的態度。稱其為“黑色幽默”,是因為沈從文先生一直在借這個如詩如畫的故事傳達一個悲劇的主題,文末老船伕在暴風雨之夜突然死亡和他的這種品性是否有些關聯呢?

“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覺得好象缺少了什麼。”把這一句讀作擬人有何不可?文學作品正是在這些手法中盡顯其無窮魅力的。連“這小鳥兒”都能“好像明白這是半夜”,那活潑潑的“生命”為什麼不能“覺得好象缺少了什麼”呢?再試想,連翠翠的生命都“覺得好象缺少了什麼”了,我們那“在一種奇蹟中”長大、“在風日裏”被自然長養得“儼然如一隻小獸物”的翠翠,我們那恰如生命一樣如野地裏春天萌動的萬物一樣鍾靈毓秀、鮮活清亮的翠翠呢?又會怎樣了呢?多麼雋永而又耐人尋味啊!

再來看“她仰頭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極熟悉”一句,這是一處相對讀者來説十分陌生的文法結構,恰恰是這種陌生的文法結構才會讓我們飛速前進的閲讀目光在此稍作停留,從而讀來讀去,讀來讀去,造成一種閲讀中的間歇和反覆,在這種間歇和反覆裏,有心的讀者就把翠翠對那夜“真有趣”的美夢的回味讀出來了,就把翠翠對美妙愛情的朦朧的嚮往讀出來了,就把翠翠的內心世界讀出來了。因為這裏的“肥大虎耳草”已成了翠翠萌動的春心的依附,成了她把握、嚮往愛情的載體,更成了她美麗靈魂的寄託,同時,也成了讀者走進翠翠內心世界的一座橋樑,擺向彼岸翠翠精神家園的渡船。這一閲讀間歇和反覆,讓我們和翠翠一道領略了“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這一心理過程的微妙,感受翠翠的思想、心理,更好地接受人物,理解人物,並在閲讀中感受體味這文字營造的魅力。而這一閲讀效果是修改後的句子難以企及的。

文學作品的魅力就在於它的多義性與模糊性,而這些看似不尋常的句子在不經意間也給了我們更多回味與啟示。

當然,這只是一己之見,但就理解文學作品而言,希望對讀者尤其是語文教師有一點啟發。

寫到這裏,不禁想起阿來,這位藏族作家,還有其它一些少數民族作家,如霍達,也如沈從文這位作家一樣用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化融合漢語言文化之後,孕育創造了漢語言文化的新生命,在一種陌生化的寫作中顯示出一股清新的魅力。在這些作家們別開生面的同時,還要有理解與接受它的讀者,在指導讀者方面,語文教師責無旁貸。

1、《語文教學通訊高中版》20xx年第一期

2、《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講》

3、《邊城》

《邊城》教案 篇3

教學設想

(自讀課文,以討論、自由發言為主)

1、依靠揣摩詞句,領會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聯繫現實生活,理解小説中體現的人性之美。

3、進行聯想想象,體會小説中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第一課時

(課前佈置預習,着重瞭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一、 導入 新課

中篇小説《邊城》自問世以來,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贊者認為這是“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園詩的傑作.人性,作為文學創作的永恆主題在沈從文筆下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因為在沈從文看來:“一部偉大作品,總是表現人性最真切的慾望。”故表現人性便是他創作的中心。沈從文神往於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牽的原始古樸的人性,他創作時往往去除現實生活中嚴酷的政治經濟關係,而在古老的生活節奏與情調中塑造一系列不帶社會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謳歌一種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種“優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遊離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在文學的大道上另闢蹊徑,以抒寫自然的人性為題材,從而寄託作者對社會、人生的反思。在他眾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説《邊城》就是這類內容的代表。

二、簡介作者

大部分小説是以湘西生活為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和温愛。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景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於一爐,展示其民情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反樸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會理想,也對後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説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説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

中篇小説《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劇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三、《邊城》主要情節介紹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四、閲讀課文,理清小説的情節結構;主要抓住翠翠的心理,理解文意。

第二課時

一、小説的情節

翠翠心中的淒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二、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為主線,師生討論下列問題,以深入理解文意:

1、第一段中,翠翠為什麼會感到“薄薄的淒涼”?

明確: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閒坐下來。看着天上的紅雲,嗅着空氣中殘留着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湧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麼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麼”。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淒涼”。

2、第二段中,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着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為什麼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

(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願。)

明確: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着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嚐嚐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後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着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彷彿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裏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麼“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鬱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説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為無法言説,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為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祕的內心情感託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邊,為什麼就“忽然哭起來了”?為什麼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明確:翠翠懷着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説。渡船上人們悠閒地過渡,又有誰能瞭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閒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4、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

5、翠翠的夢,有什麼深刻含義?為什麼平時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輕而易舉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説明了什麼?

明確: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裏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麼?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為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6、當祖父把實情告訴翠翠的時候,注意此時翠翠的心理變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誰的氣呢?

明確: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蘆管,為什麼“覺吹得不好”?老船伕長長的曲子,為什麼“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來。

8、最後,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為什麼自言自語説:“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確:翠翠最後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裏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着自己。她説:“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這時她已經 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三、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而節選部分以後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歸來,表現她愛的執著。

四、分析討論課文中人物間的親情關係和愛情關係,感受湘西民間獨具的風俗美、風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明確: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着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點分析第13章(課文前部分)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找表現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於純樸民風中的。

作者正是通過老船伕對孫女的摯愛親情,去和當時社會的你爭我奪、弱肉強食形成對照,去呼喚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無侮無憂”的遠古社會,去保存那“遵從古禮”的美德。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愛情:

明確:愛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對物慾的排斥,愛情愈純潔,其中包含的物慾成分就愈少。

課文節選的三章沒有直接寫到幾個青年男女相愛的動機,但卻寫到了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裏的虎尾草。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樂府》裏詠歎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裏的人把愛情視作聖潔感情的表現。同樣,翠翠在睡夢中受到歌聲召喚,她摘取了一把虎尾草,準備送給意中人,一個少女纖塵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讓人感動。

沈從文正是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着“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

可作補充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他們在對歌中相愛,在絕望中殉情。爺爺對翠翠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原來,翠翠就是純潔愛情的結晶。

3、天保和儺送的手足情

明確:天保和儺送突然發現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説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於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佔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裏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於水的手足深情。為了成全弟弟,哥哥帶着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

小説《邊城》正是這樣展示了這塊淨土上的人們是一羣“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從而體現作者拒絕“現代”,厭惡“文明”,以此來寄託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分析中讓學生感受悲劇中的人性美。)

五、深入挖掘

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意圖何在,這可能是個複雜問題,可不必在教學中深究。沈從文先生在內地看到了許多現代文明對傳統美德的鏽蝕和破壞,這觸痛了他,這部小説可能反映着他對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係、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願望,他把這些美好的願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六、開放討論題:小説中人物孤獨感的分析。

七、教師總結。

八、課後訓練:

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內容,並思考:這些景物描寫有何共同特點?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寫的有四處。特點、作用——景情結合、烘托:①烘托夜幕降落時的氣氛;②烘托人物內心的孤寂與惆悵;③烘托人物內心的騷動難安;④構織濃厚的鄉土氣息。)

九、發展性閲讀

這篇小説極富鄉土氣息和湘西特色,你認為要發展特色旅遊的話,那麼有哪些開發價值?

課後練習:

一、基礎知識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喁喁( ) 黑黝黝( ) 燜菜( ) 挪移( )

竹篁( ) 儺送( ) 涎皮( ) 甬道( )

莞爾( ) 濱水( ) 蒿艾( ) 角隅( )

胡謅( ) 嗤笑( ) 茨灘( ) 碾坊( )

茶峒( ) 埋怨( )

2、判斷下列詞語寫法的正誤,如有錯誤的請改正:

神往頃心 温和悲憫 垂涎三尺 荒涎不經 蜂湧而上 向隅而泣 脅肩謅笑

(頃——傾;荒涎——荒誕;湧——擁;謅——諂)

二、綜合訓練

1、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麼?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為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2、爺爺“張冠李戴”的前後神情有什麼變化?

提示:“温和悲憫地笑”——“快樂”——“涎皮”——“臉色那樣難看”——“莞爾”;神情的變化體現出他把翠翠許給大老的強烈意願,及對翠翠的深切關懷。

3、老船伕為什麼不把事情的前後經過告訴給翠翠“一個字”?作者安排這樣的細節有何妙處?

提示:老船伕不告訴翠翠是因為害怕她走母親的老路;作者這樣安排是為了悲劇情節發展的需要。

三、遷移拓展

分析下列語句的表達效果,並各仿寫一個句子。

1、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

仿寫:我坐在 ,看 被 。

2、黃昏照樣的温柔、美麗和平靜。

仿寫:清晨照樣的 。

3、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

仿寫:陽光如 , 。

4、老船伕把那個蘆管豎在嘴邊,吹了個長長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仿寫:他一直唱呀唱,我的心被唱得 。

標籤: 教案 邊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biancheng/2xpyn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