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哲理 >

不如意就發飆的人難有成就的人生哲理

不如意就發飆的人難有成就的人生哲理

你在職場上,肯定遇過一種人,順風的時候意氣昂揚、不可一世。但是,工作出了點小麻煩,馬上急得跳腳,四處發飆罵人。若是最後工作沒能順利完成,則顯得頹喪不矣,彷彿天塌下來一般。

心理學研究歸納稱這種順風時很豪氣,碰到一點挫折就受不了且四處發飆的行為叫“挫折攻擊假説”,乃是1939年由Dollard, Doob、Miller及Sears等人所提出。“挫折攻擊假説”指出,一個人之所以會產生攻擊性行為,是因個體遭受挫折後,不知如何自我化解所引起。而挫折指的是“個體導向目標邁進的序列行為受到阻擾時”。

曾經看過一本書便用“挫折攻擊假説”寫了一則小故事,説明兩個人因為處理挫折的態度不同,導致成就大不相同:懂得處理挫折的人,成為公司領導人;不懂處理挫折的人,職場一事無成,人生亂七八糟。

對於挫折容忍度較低的人,比較無法承受挫折所帶來的失望、難過感受,因而造成惡性循環,每次一出現挫折,就設法逃避否認。由於無法虛心檢討,近而將所有過錯往外推。於是,一出現挫折,便對外在環境進行攻擊報復,導致更近一步的破壞和傷害。

如果仔細觀察那些工作上一遭遇挫折就發飆的同事/主管,你肯定會發現,他們很難和自己的挫折共處,非得趕快找理由將挫折往外拋,找到代罪羔羊,堆到別人頭上。其實,這些人並不是真的那麼壞,也不想自己這麼討人厭,只是純粹受不了挫折出於自己,不知道該如何自我排解,也不知道可以從中得出改進之法。

理論上,任何挫折都會引發攻擊,這也是為何小孩一不如意就發飆抓狂。但隨着社會化過程注入“控制”,約束個體因挫折所欲外顯的攻擊行為(例如懲罰想發飆的小孩),因害怕報復或恐懼懲罰,近而自我壓抑攻擊表現。

挫折容忍度是可以透過學習而擴充的。舉例來説,如果弟弟看到哥哥偷糖吃被媽媽處罰,弟弟便自我抑制,不會學哥哥的錯誤行為(偷糖果,仰制效果);如果媽媽看到了不但沒罰,反而説:順便拿一顆給弟弟。則弟弟將做出相同的行為。

同樣的,如果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產生衝突,父母不但沒有先詢問孩子事情的成因,並且給予正確的教導(與同學和睦相處,正確評價衝突事件並提出解決辦法),反而不明就理便帶着孩子到學校興師問罪,責罵老師,責罵與自己孩子發生衝突的孩子。那麼孩子看到這樣的行為,將無法建立正確的判別行為機制。久而久之,會認為自己所作所為都是對的,遭受挫折,便加以反擊,即便個人反擊不成,還可以讓父母代為反擊。

父母如果沒有給予成長中的孩子正確面對挫折的'教導,放任孩子的挫折情緒發展,甚至給予錯誤的信息和教導,不幫助孩子瞭解造成挫折的真相,學習與挫折共處,反而不顧一切的挺孩子,寵愛孩子,為孩子出頭,將讓孩子因挫折所累積的負面能量無法有效排出,反而逐漸壯大,動不動就視外界為造成自我(情緒或行為)挫折的原因,企圖動手/口消滅。最後養成“挫折->攻擊”的錯誤制約反應模式。

然而,越來越多父母為了疼惜孩子,不忍心讓孩子在早年承受一點點挫折。萬一有挫折失敗,則鼓勵孩子進行外在歸因(即認為所有的錯都是外力造成,與自己無關),而無法教導孩子內在歸因(自我反省,找出自己與挫折間的關聯)。

被寵愛呵護過頭的孩子,久而久之,變得身嬌肉貴,一點點的挫折失敗都承受不起,長大之後,容易因為無法承受個人所經驗的挫折而發飆(或退縮)。當今的初中生之所以被視為草莓族,承受不起壓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父母在其社會化過程中,忽略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導致現草莓族一遇到挫折/問題就逃避。

另外,像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產生,有一部分原因,就在於自以為遭受挫折(但卻無法自我化解),進而對外界環境產生不滿,又誤以為攻擊挫折來源,將之消滅便可以消除自我的挫折感,於是對外(自以為)造成自己挫折者暴力相向。同樣的,這也是碰到工作挫折就發飆罵人的原因。

碰到挫折就發飆,在職場上很難找到可以共事的夥伴(更別想組織屬於自己的團隊/人脈),即便再有才能,也很難成功。

別一不如意就動怒發飆,甚至動手打人,能夠學會和自己的挫折相處,傾聽挫折想要告訴自己的事情,學會以堅毅戰勝患難所帶來的挫折感,才能夠培養出堅實老練的品格,才有辦法在職場上,渡過一次次的工作危機,成功往上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zheli/x8d2q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