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哲理 >

處順境不驕矜處逆境不頹唐人生哲理

處順境不驕矜處逆境不頹唐人生哲理

大丈夫不論得不得志,皆能恬然處之。孟子説:“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觀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不得志的時候也不忘記義理,在得志的時候更不違背正道。孟子還認為君子是不受外界動搖的,只要不做欠缺仁德,違反禮義的事,則縱使有什麼突然降臨的禍患,也能夠坦然以對,不以為禍患了。

孟子本人不僅坐而言,而且早已起而行,達到那種境界了。有一次,公孫丑問他,“倘若夫子做到齊國的卿相,得以推行王道政治,則齊國為霸諸候,稱王天下,也就不算什麼稀奇事了。可是當您實際擔負這項重職時,也能夠做到毫不動心的境界嗎?”孟子回答:“是的,我四十歲以後就不動心了。”那麼,如何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呢?孟子列舉了兩個方法,即“我知言”與“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所謂“知言”是指能夠理解別人所説的話,同時也能明確地判斷。《孟子》中講,“聽到不妥當的話,就知道對方是被私念所矇蔽;聽到放蕩的話,就知道對方心裏有邪念;聽到邪僻的話,就知道對方行事有違反正道的地方;聽到閃爍不定的話,就知道對方已經滯礙難行了。”換言之,擁有這種明確的'判斷力,就不會被那些無關痛癢的小事所愚弄,更不會因而動搖自己的心意了。

第二,“浩然之氣。”公孫丑問孟子,何謂浩然之氣?孟子説:“難言也。其力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謙於心,則餒矣。”這段話的大意是,這種氣極其廣大,剛健,若能對自己所行的正道抱着相當的自信,以這種方法來培養它,就能充塞於天地之間。但它只是配合着道與義而存在的,若缺乏道與義,則浩然之氣也就蕩然無存了。只有在反覆實行道與義時,才能夠自然而然地獲得,如果僅是偶一為之,就不可能獲得。總之,首先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合乎正道之事抱着堅定的信念,然後才能產生“浩然之氣”。

在《論語》中有“孔子絕禮於陳”的故事。孔子帶着弟子們周遊列國時,在陳捲入政治糾紛中,連吃的東西都沒有,連續幾天動彈不得。最後,弟子子路忍不住大叫:“君子也會遇到這種悲慘的境遇嗎?”孔子對於子路的不滿視而不見,只是淡淡地回答:“人的一生都會有好與壞的境遇,最重要的是處在逆境時如何去排遣它。”

荀子根據這段故事指出:“遇不遇者時也。”任何人的一生總會有不遇的時期,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會有和預期相反的結果。長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產生悲觀情緒。然而,人生並不僅有這種不遇的時候。當雲散日出時,前途自然光明無量。所以,凡事必須耐心地等待時機的來臨,不必驚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順利的時候仍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成功;可是總有一天,不遇的時刻會悄然來臨,因此,即使在春風得意之時也不要得意忘形,應該謹慎小心地活着。

身處順境而不驕矜,身處逆境而不頹唐,這才是聰明人所應採取的生活態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zheli/qkm22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