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哲理 >

【精華】人生的哲理作文彙編7篇

【精華】人生的哲理作文彙編7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生哲理作文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華】人生的哲理作文彙編7篇

人生的哲理作文 篇1

今天,老師拿來三個杯子和一些石子放在了桌上,第一個杯子中裝滿了水,第二個杯子中裝了半杯沙子,第三個杯子中什麼也沒有,旁邊放了一些石子兒。

實驗開始了,只見老師拿了一塊較大的石子放入第一個杯中,只聽“撲通”一聲,石子便掉進了水中,眨眼間水從不同地方溢了出來。

接着老師又拿了一些石子,一塊塊地放入第二個杯中,老師還不時地搖搖杯子,讓石子落到杯底,漸漸地杯中便壘起了一座小山。

然後,老師把第三個杯子裝滿石子,神祕地笑了笑,親切地問:“裏面還能裝東西嗎?”我們七嘴八舌,有的説能,有的説不能。老師不置可否,拿起裝了一些沙子的杯子,把杯沿對準石頭的縫隙,小心翼翼地一邊傾斜着,一邊抖動杯子,只見沙子像一些頑皮的小孩滑滑梯一樣快速滑到了杯子裏。我們驚奇地發現看起來已經裝滿了石子的杯子,竟然又能裝進那麼多的沙子!

這時,老師又一次笑着問我們:“裏面還能裝東西嗎?”這次我們都異口同聲地説:“不能了!”老師仍然沒有説話,拿起第一個杯子,又一次對準了已裝滿了石子和沙子的第三個杯子,只見水緩緩地滲入來杯中,隨着杯中的沙子漸漸被浸濕,大半杯的水又被裝進了杯子!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這時,老師問大家:“看了這個實驗,你們有什麼感想?”只見小王舉起了手,老師點了他的名字。“我的想法是:人不能罵別人,因為罵了別人就像第一個杯中的石子,把友誼之水溢了出來,及時承認錯誤也只是像把石頭拿出來,可仍然沒有原來那麼多友誼之水了,你罵他的那句話也許會長時間地停留在他心裏,甚至使他終身難忘。”

這時,小剛站了起來:“第三個杯子讓我感到學無止境,就像石頭放入杯中,有了一些知識,再放入沙子,就是又有了一些知識,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空杯子,可以容納好多好多的知識,我們決不能自滿,要不斷學習。”小剛的發言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

呀!杯子中原來也有這麼多人生哲理呢!

人生的哲理作文 篇2

小事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可是一件小事可以給人帶來許多的啟示!

每次進班級,總會發現地板上有紙屑,有時在垃圾桶旁邊,有時在椅子旁邊,有時在牆角旁邊,隨處可見。垃圾的存在,説明了我班同學還沒有養成看見垃圾就撿起來的好習慣。同時老師還發現掃地的同學為了出去玩而逃掉,還得等掃地組長來催。可老師強調了很多遍,可同學們就是不聽,在他們眼裏看來小事是可以忽視的。可是假如你去重視那一件件的小事,結果卻截然不同。人大多都是這樣子的,我也不例外。

巴金先生曾經説過:“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是啊!小時候養成的壞習慣往往是成長道路中的殺手。

所以一張小小的紙屑告訴我們了一個啟示:彎下你的腰撿起一張小小的紙屑,從這樣就可以看出一個人從小就要這樣良好的習慣和嚴格的教育。撿起一張紙屑這有什麼難呢?以後的人生中也會有像這樣的小事來難倒你的。

小事不能小視。

人生的哲理作文 篇3

所謂捨得,正是有舍才有得,只有捨棄一些舒適的條件,優渥的環境,安逸的生活甚至是一些金錢、時間、名利,我們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牛頓的一聲極盡輝煌,研究出了牛頓三大定律,總結了前人的經驗,達到了物理界經典的力學巔峯。可是他在人生最後的24年中,他又在幹什麼呢?是在繼續研究,還是在數學方面取得巨大突破?不,都不是。他被金錢和名利迷住了雙眼,沉醉於鮮花和掌聲之中,沉浸在美酒佳餚之中,終止了科學探索歷程。在他60歲以後,開始頻繁地出入各種宴會,接受各種稱號,佩戴各種勛章,擔任各種職務,從英國皇家學會會長到制幣局長,還忙於與科學界其他頭面人物爭權奪利,導致了他人生後24年毫無建樹。牛頓正是因為舍不掉金錢名利和上流社會的生活,才得不到他科學事業上的又一朵美麗的花。

居里夫人,她和她的丈夫從數噸重的煤渣裏提煉出來幾克鐳,她兩度獲得諾貝爾獎,也獲得了其他書中榮譽,但她看得很談,她的朋友來作客,看到他的小女兒正在玩一枚獎章,便問:“夫人,您應該知道能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協會頒發的金質獎章是多麼高的榮譽,怎麼能給小孩子玩呢?”居里夫人説道:“我只是想讓孩子們從小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永遠守着它,否則將會一事無成。”正是因為居里夫人有這樣的思想,她才會得到兩次諾貝爾獎。

的確,得到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你有理由“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也有理由“漫卷詩書喜欲狂,一日看盡長安花”,但切勿沉溺其中,樂不思蜀。過分陶醉只會侵蝕你的鬥志,渙散你的精神,模糊你的視線,阻擋你前進的腳步,只有舍才有得。 泰戈爾説過:“鳥的翅膀綁上黃金,它還能高飛嗎?”榮譽與獎勵以及舒適和富裕也是如此,我們希望得到它

,也為得到它而欣慰,但絕不能把它當成沉重的包袱背起來,因為那是使我們高飛的阻力。

人生的哲理作文 篇4

前些日子,懷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又再次讀了周國平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生命真的是這個世界上最奇妙的東西,他是造物主最得意的作品。然而,生命就像顆流星,是那樣的短暫。“我相信天堂是一片花的海洋,當你在這花海里嬉戲時,你的明亮的眼睛一定滿含驚喜。此刻,你瞥見了一朵粉紅色的玫瑰,若有所憶,停住腳步,心頭掠過一陣莫名的惆悵,一顆晶瑩的淚珠滴落在花瓣上。”

面對人生中的第一次羽化,在成蝶之前,那破繭的痛苦似乎格外撕心裂肺。我也經歷了人生中的最低谷,孩子沒有出生,就去了天堂,我痛不欲生。

季節偷偷變換。迎着春日的暖陽,我們行走在五彩繽紛、跋涉生命的路上。“既然活着,還得朝前走,經歷過巨大苦難的人有權利證明,創造幸福和承受苦難屬於同一種能力。沒有被困難壓倒,這不是恥辱,而是光榮。”尼采説:“一棵樹要長的很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麼它的.根就必須更深入黑暗。”我恍然,在路上,我勇敢的跋涉!

早晨醒來,如果發現命運贈予你一束鮮花,就把它的美麗盡情欣賞;如果發現掉入命運鋪設的陷阱,就勇敢走出來,你會發現我們柔弱的心也因此更堅強。

幸福其實很簡單,它就在我們的周圍,而很多時候我們卻沒有能力去發現它、去享受它,卻抱怨命運是如此的不公平,只因我們迷失了心志,失去了平衡,忘記了自己的位置。幸福也好,苦難也好,要用靈魂和心靈去感受的。愛情也好,親情也好,需要我們靈魂在場。隨時隨地用心靈去品嚐生活的味道,才有幸福可談。但對於整個人生而言,幸福並不是一個完整的評價,人生最重要的是充實,不管你感到的是痛苦還是幸福,人生應該是有內容的充實的人生。

人生的哲理作文 篇5

昨晚在慶祝教師節的聚會上,低年級的陳燕君老師用她那獨特的自然質樸、略帶民歌風格的嗓音在台上動情演唱了一曲《山不轉水轉》,那婉轉悠揚的曲調,耐人尋味的歌詞,又一次深深打動了我的心。

今天在家無事,就找出這首歌來,一遍又一遍地聽……

我最初留意並喜歡上這首曲子,是今年暑假在葉子的空間欣賞她寫的一首詩《誰是誰》,在詩篇末尾,她插播的就是這麼一首曲子。我非常喜歡葉子寫的那首詩:“這個世界上有亙古不變的四季更迭 也有瞬息萬變的陰晴天氣 有些事我們無能為力 所以不必刻意勉強自己 能做到的我們就要竭盡全力……誰是誰 誰追逐了誰 誰也不知道孰是孰非……”在我一遍又一遍賞讀葉子的詩作時,耳邊就反覆地迴響着笛子演奏的《山不轉水轉》,這首曲子很好渲染了詩歌營造的氛圍,引領我深深地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並久久地沉醉其中不知歸路……

其實,在這之前也曾在大街上和電視裏聽過這首歌的。不過,因為當時沒怎麼在意,也就沒有用心去聆聽過。不曾用心,都沒有讓自己走近它,如何能喜歡上呢?事實上,有好多文字,好多歌曲,一如像我們喜歡上某個人一樣,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心境下促成的,它需要一定的機緣。

“山不轉水轉”,詞面上講的自然現象,實質上包含着豐富的人生哲理。

《論語》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喜歡山,因為山是靜的、固定的、不流動的。其中表現的是一種堅定、一種執著。比如我們對愛情和事業的執著等。智者喜歡水,因為水是動的、流動的、可以轉的,所謂“山不轉水轉”,水體現的是一種靈活、一種變化,這是智者對事物的態度。同時也寓意事物都是運動的變化的發展的。山,水,人等都是具體事物。任何事物,靜止都是相對的,而運動是絕對的。在絕對運動中有相對靜止,在相對靜止中有絕對運動。

以山喻人。世間萬物,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即使“山”(喻人,包括你我)主觀上希望“不轉”,“水”(自然界一切事物)卻照樣“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以水喻人。以山比喻另外的人或事。當局面難以扭轉時,或當雙方相持不下時,用這句話勸導人們採取靈活措施,不要硬碰硬,以免兩敗俱傷。

以水喻頭腦思維。所謂“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就是在左右碰壁、陷進絕境時,人的大腦首先要“轉”起來,克服恐慌絕望的心理。這句話還可以鼓勵自己或他人:不管有多少苦難,有多少坎坷,不要失去自信心,總會有峯迴路轉、陽光明媚的一天。有否這鼓勵,結果是大不一樣的,因為人在承受力到達極限時總是軟弱而蒼涼的。

“山不轉水轉”,實在是智者的一種處世哲學!

對於感情的守望,我們一直信奉矢志不渝。但是有些感情並不以我們的意願為轉移,當你像“山”一樣巍然不動堅守那一份情感時,外在的“水”早已流動不知轉向何處,面對這樣的態勢,我們就應該及時清醒,不能固執地在一棵樹上吊死,否則只能是自我折磨;對於事業的追求,我們一直提倡百折不回。但是 ,當命運有時跟你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並無情地關閉了你向前的那扇門時,我們就不能憑着性子一條道走到黑。因為前行的道路不止一扇門,換個角度,變換一下方式,你或許有更好的選擇更好的出路。但最重要的前提是,你無論何時何地面臨何種打擊何種失敗,不要對繼續前行失去希望和信心!

因此,當我們自己在生活中事業上遇到挫敗迷茫絕望時,不妨對自己説,沒什麼,山不轉水轉!

當我們身邊的朋友行進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坎坷磨難時,不妨對朋友説,沒什麼,山不轉,水轉!

“山不轉水轉”,是的,山不轉,水能轉!在某些特定的時段和環境下,水能轉,山,也能轉!

人生的哲理作文 篇6

勿忘修養

天空無語,但有鳥兒為它歡快地歌唱;

大地無言,但有萬物為它點綴着美麗;

大海無言,但有魚兒為它譜寫生命的樂曲。

同樣,人即使無語,他表現出的修養自會詮釋生命的價值。

長時間迷失在物質、金錢、名利的洪流之中,我們與世推移、隨流逐波。

漸漸地,虛無的金色迷住了我們的雙眼,無底的慾望傾斜我們心中的天平,讓我們拋棄了道德的修養,為名利所驅使。

當金錢的罪惡瀰漫了大地,利慾的風雨遮蓋了天地,人們才意識到道德修養的重要意義。

此時修養已蜷縮在世界的一隅,等待着世人的醒悟與拯救。

天空的陰霾總會散去,風雨最終為明媚的陽光代替。

修養又一次受到人們重視,被人們提起,世間將煥發昔日安詳、和平的光芒。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道出了修養二字的深刻;“高山仰止,景行景止”,古人的話詮釋了人心中修養的尺度;“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的告誡更啟示着人們要從點滴做起,提高修養。

修養是你在別人失意時一句體貼的話語,是別人幫助你時一句簡單的道謝,甚至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能體現一個人的修養。

溪水潺潺地歡唱為寂靜的山間增加了活力,羣星的閃爍展示了夜空的美麗,海燕的搏擊更為大海增添了生命的力度。

修養呢?

修養如一陣春風,吹散了人們臉上的烏雲,綻開歡樂的笑顏;

修養如一盞明燈,讓人們在黑暗中不致於迷失自己,堅守着人生的方向;

修養如一段階梯,指引着人們向着真、善、美的目標不斷邁步、前進。

讓我們背起智慧的行囊,駕起修養的風帆,向更高更遠處,起航前行。

人生的哲理作文 篇7

幾乎所有的人都喜歡做自己過去做過的事、所以幾乎所有的人多年後還是平庸,大家好像都知道這個道理、可是幾乎所有的人都不能突破;所以讀萬本書不如走萬里路、走了萬里路慢慢就能體味人情世故;人之幾乎不能改變大的環境、但環境一定能改變人;環境能讓你酷暑難當、也能讓你冷颼颼,環境能讓你欲哭不能、猥瑣難堪,環境也能讓你高端大氣上檔,環境能讓人由平凡到叱吒風雲、縱橫捭闔蕭殺青史,環境也能讓站在高堂明月的你、忽然下進十八層地獄……

對人生佛家有八苦之説,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藴苦,苦就是人生的真實本相。

毫無疑問,在現實生活中,在人生道路上,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那樣的痛苦感受,都有過因環境逼迫或希望落空所產生的焦慮與煩惱。但問題在於,我們每一個人又都體驗過快樂,享受過瞬間的無憂無慮。正因為人生也有歡樂,也有輝煌,大家才痴迷於對歡樂和輝煌的追求,才雖身處於痛哭境況卻仍念念不忘執着於對人生幸福的嚮往與追求。

孔子去郊遊,他站在玉灩潭吊橋上,看到下面的流水説:‘過去的就像這下面的流水一樣,白天晚上都在流。’雖然這句話文學氣息非常重,卻又最富於哲學意味。我們的思想、感覺、年齡、身體,當一個鐘頭乃至一分鐘前的我,與此刻坐在這裏的我,已經不知道經過多少變化了。所以‘今我非故我’,現在的我已不是前一分鐘的我了。都過去了,像流水一樣,不斷地向前去。

孔子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志當存高遠,能安貧樂道,有堅強的毅力,有捨身飼虎的勇氣,擁有自己智慧的人生,打造自己激情的人生,正視不幸的威脅,莫為浮雲遮望眼,在悲劇中昇華人生。

哲學家説:‘人類不是被問題本身所困擾,而是被他們對問題的看法所困擾。;人在不同的人生歷程中對事物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和體會。

在青年時期,年輕人挑選了自己認為是最美好、最純真的事物,就像天真爛漫的童年一樣,沒有壓力,沒有負擔,只是單純地認為美麗,就撿起它。

在中年,他挑選了自己認為最實在、最需要的事物,正如成年人一樣,()有自己的責任,有自己的負擔,時刻要為一家上下打點一切,時刻都要保持着理性的頭腦。

在老年,他挑選了自己認為是可以輕易得到,卻又往往被人忽視的事物,或許老人們歷經滄桑之後,已經懂得,原來他們最重要的事物,是眼前不被人重視的事物。

回顧一生,我們才發現,人的生活充滿了酸甜苦辣,人生歷程跌宕起伏,而這樣的生活,也不再是一片空白,不再是毫無意義!

也許,我們會感到生活的壓力,也許,這份壓力會越來越重,但在每一份重量增加的同時,我們會得到驚喜,得到安慰,抑或是悲傷,亦或是痛苦。可是人生,誰不是忽喜忽憂,苦樂參半呢?沒有起起伏伏的人生,這樣活着有什麼意義呢?我們的生活不平坦,但在到達終點的那一刻,我們自信我們驕傲,所以我們又何必為減輕這沉重而苦惱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zheli/g3p49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