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名言警句 >

孟子的名言警句「分享」

孟子的名言警句「分享」

孟子是戰國中期的儒學大師,下面一起去學習一些孟子的名言警句吧,希望大家能夠領悟這些名言的意思!

孟子的名言警句「分享」

孟子的名言警句

(一)仁者無敵。

(二)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四)説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五)説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六)民事不可緩也。

(七)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八)其進鋭者,其退速。

(九)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十)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十一)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十二)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十三)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十四)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十五)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十六)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十七)省刑罰,薄税斂,深耕易耨。

(十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十九)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

(二十)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二十一)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二十二)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二十三)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二十四)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二十五)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二十六)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十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二十八)易其田疇,薄其税斂,民可使富也。

(二十九)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三十)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三十一)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三十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三十三)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三十四)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三十五)人皆可以為堯舜。

(三十六)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三十七)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三十八)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三十九)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四十)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四十一)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四十二)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四十三)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

(四十四)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四十五)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四十六)尊賢使能,俊傑在位。

(四十七)盡信書,不如無書。

(四十八)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四十九)仁則榮,不仁則辱。

(五十)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五十一)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

(五十二)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五十三)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五十四)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五十五)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五十六)養心莫善於寡慾。

孟子生平簡介

孟子戰國中期的儒學大師,孟子簡介。名軻。字子輿,鄒人(今山東鄒縣)。曾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約前372~前289)。

孟子約在齊威王時到過齊國。似於同時又到過魏,曾先後見過魏惠王及魏襄王。在齊宣王時又到齊。他還去過滕、薛、宋、鄒、樑等國。《史記》説孟子時,秦、齊諸國用商鞅、田忌等人,以富國強兵和攻伐為事,而孟子所述乃“唐虞三代之德”,各國君主因其“迂遠而闊於事情”而不能用,故孟子與其門徒萬章等人著書立説。但據《孟子》所記,孟子到魏,受到魏惠王的禮遇,並向孟子請教治國之道。孟子在齊,宣王任之為上卿,“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則齊必能採用其部分學説和主張,故能顯赫一時。

《史記》説孟子有著述七篇傳世。《漢書·藝文志》説有十一篇。東漢末趙岐説孟子有《性善辯》、《文説》、《孝經》、《為政》四篇外書,則十一篇當是在七篇外又加外書四篇。趙岐認為外書四篇內容膚淺,與內篇不合,當是後人所作。流傳至今的`《孟子》,即趙岐所説的內篇。全書雖非孟子手筆,但為孟子弟子所記,皆為孟子言行無疑。從書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論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自我介紹《孟子簡介》。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税斂”。他從歷史經驗總結出“暴其民甚,則以身弒國亡”,又説三代得天下都因為仁,由於不仁而失天下。他又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認為君主必須重視人民,“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過,臣下則諫之,如諫而不聽可以易其位。至於象桀、紂一樣的暴君,臣民可以起來誅滅之。他反對實行霸道,即用兼併戰爭去征服別的國家;而應該行仁政,爭取民心的歸附,以不戰而服,也即他所説的“仁者無敵”,實行王道就可以無敵於天下。

孟子繼承併發揮了孔子的學説和思想,在中國古代成為僅次於孔子的最有影響的儒家宗師,從而獲得了“亞聖”的稱號。從北宋開始,《孟子》一書取得儒家經典的地位。南宋時朱熹將《孟子》和《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宋到明、清,“四書”成為士子必讀之書。

《孟子》的註釋本,東漢時有趙岐、劉熙兩家之注,樑有綦母邃注,流傳至今者僅趙注而已。宋有《孟子疏》,舊題宋孫奭撰。據朱熹説,此書出於偽託。朱熹作《孟子章句集註》,內容簡明精確,是南宋到明清時最有影響的註釋本。清焦循《孟子正義》,註釋詳細,引證豐富,具有學術價值。

《孟子》書籍簡介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説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説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户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xingqizhufu/jr7xw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