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成長的第一課隨筆

成長的第一課隨筆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們班上的數學老師是個女老師。她的脾氣很暴躁,我之所以對她印象這麼深刻,是因為後來我再也沒有見過這麼情緒化的老師。

她每次走進教室,臉都是陰沉沉的,我們都不敢説話,也不敢亂動。她很喜歡強調我們的成績不好讓她很沒有面子,進而演變成一些瑣碎的人身攻擊,比如説:“小明,你的腦子是不是豬腦子?”“小麗,你是吃飽了撐着打嗝把自己上週剛學的公式都吐出來了嗎?”

我有一次在家裏無意間跟我父母説起了這個女老師,我媽沒怎麼放在心上,倒是我爸留意了。他問了我一些事情,然後突然問了我一句:“你害怕這個數學老師嗎?”

“我是有些害怕她。”我有些訝異,又補充説,“可是這種害怕不是見到電視劇裏的壞人的那種害怕,而是每次這個老師走進教室來,我就很不開心(那個時候我還不知道‘壓抑’這個詞)。”我爸問:“那你是否想過怎麼去克服這種害怕嗎?”我茫然地搖了搖頭。

幾天後我放學回到家,發現家裏多了一塊黑板。我爸跟我説:“以後你每天放學回來的第一件事情不要先寫作業,你自己一個人用這塊黑板講課,假裝你是你們的數學老師,她是怎麼講課、怎麼發脾氣的,你都一一學下來。”

於是我就照做了。話説我當年還真是有表演慾的孩子啊,我每天放學回到家裏,會馬上在陽台上擺上幾張小凳子,假裝這些都是我的學生。

我拿着粉筆在黑板上寫今天數學老師教的功課,假模假樣地發脾氣:“你為什麼連這道題都不會寫?還有那誰,你連題目都沒看清楚就開始抄別人的答案了,你眼睛瞎了啊!”

我模仿數學老師罵人,學得很像,而且每次“罵完學生”我都覺得很爽。我覺得自己並不是真的討厭這個學生,而是因為他這一次的行為實在太笨了。

一段時間之後,更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我的數學成績有了巨大的進步,我從被老師嫌棄的學生變成了被寵愛的學生。對於小孩子來説,如果受到了老師的賞識,那麼他會希望自己變得更好,於是良性循環的狀態就出來了。

後來,因為我爸工作調動,我們全家搬到了另外一個地方,我也就轉學了。收拾行李時,我爸問我:“現在還害怕那個數學老師嗎?”我説:“不害怕了。”

我爸問:“是因為你轉學了可以不再見她的原因嗎?”我説:“不是,我發現老師之所以生氣的原因是我們班上的同學學習成績不好,但後來我的學習成績提高了,她就對我好起來了。於是我在心裏覺得,她發脾氣肯定不是針對我,我就沒那麼緊張了。”

我又補充説:“當我自己扮演老師的角色時,雖然是對着一堆小凳子講課,但如果它們的功課不好的話,我一定也會心煩的,所以,我好像有點同情這個老師了呢。”

這時候我爸告訴我,當初我説起這個數學老師的狀況,他一開始也很擔心,但是因為家裏沒有條件,暫時沒有辦法幫我換班或者轉學,所以他才給我買了一塊小黑板,讓我自己扮演老師的角色,讓我自己去體會老師的情緒。

我爸説:“你後來的數學成績提高了,是因為你把精力集中於課堂知識本身,而不再停留在數學老師發脾氣的那些情緒裏。也就是説,當你感到害怕的時候,不要放大它,而要把自己的精力轉移到另外一件事情上。當你的注意力分散後,你就沒那麼緊張了,對不對?”我點點頭。

我爸繼續説:“你現在有點同情那個數學老師,是因為你通過模仿她的角色,體會到了她不容易的'地方。當你面對一個讓你害怕的人的時候,你可以試着站在他的立場去考慮一下,他為什麼會這麼做。

“比如你的數學老師因為你們的成績太差,她會很沒面子。沒面子就會影響別人對她的評價,影響她評職稱,影響她的收入,然後影響她的生活水平……這些事情一連串下來,你會發現她即使生氣,也並不是針對你們學生本身,而是害怕她自己的生活過得不好,對不對?”

這一次,我茫然地點了點頭。雖然我不太明白我爸説的道理是什麼意思,但他至少幫我梳理了恐懼的根源。很多年以後,我回憶起那個午後我爸跟我講的這一番話,我才意識到,這應該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建立了一套克服恐懼的思路。

生活中避免不了難題,有難題就容易產生恐懼心理。既然恐懼無法逃避,那就想辦法解決。通過轉換角色站在對方的立場,轉移注意力,繼而理解他這麼做的出發點,這樣可以減輕過度的恐懼感。這是我成長裏的第一課:接受恐懼,繼而克服恐懼。

標籤: 隨筆 成長 第一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4kq0w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