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品讀論語隨筆

品讀論語隨筆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品讀論語隨筆,歡迎閲讀!

品讀論語隨筆

品讀論語隨筆篇一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緻,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着“論語”二字,下面寫着“孔子的智慧”幾個字,並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闢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説:“時常温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明白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我,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持續愉快的情緒,做任何事就能夠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説:“三個人一齊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必須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取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我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我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就應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就應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應要假若發現了自我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務必得勇於改過,不能故意不改,並裝作沒發現;做人,就就應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品讀論語隨筆篇二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説,對於這種説法以前也只是聽説而已。當從電視上看到于丹講《論語》時,立刻被她那淺顯而又富有哲理的語言所吸引。電視上的講座幾乎完整的看了下來,隨後又買來書仔細地閲讀。之後才明白,平時常常用以提醒學生的幾句“格言”原先是出自《論語》,如:“學而時習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等等。于丹透過白語化的語言,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使《論語》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説: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在這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透過《論語》的解讀,能夠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孔子説:“不怨天,不尤人,”因為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內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這個社會就應如何如何,要求別人就應怎樣怎樣,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應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理解

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儘可能地用自我所能夠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吾與點也!”的故事所闡述的正是這個道理。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能夠照見自我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能夠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能夠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説,這個世界上對自我有幫忙的朋友有三種,即所謂“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諒、友多聞。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説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我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我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我的內心選取潛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我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説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能夠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説: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我,按照自我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我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能夠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我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好處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所給予我們的終極好處吧!

標籤: 論語 隨筆 品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2ng4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