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何處安放鄉愁隨筆

何處安放鄉愁隨筆

時速300公里的高速列車,在廣袤的大地上快速奔馳。哪怕只有三天的假期,與我一樣,許多人還是收拾起往日的匆忙,奔向那個叫作故鄉的地方。

何處安放鄉愁隨筆

故鄉,對於今天的中國人而言,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地理概念,它更指向一個精神記憶的家園。在鄉愁的深處,被歲月塵封的幕布被緩緩拉開。在那裏,時光倒流,枯木逢春。那裏有你熟悉的聲音、色彩和氣味兒,有催促你走向天涯海角的初心,有你最柔軟最温暖的心事。

這個假期,當我穿透重重霧霾,重新審視我的故鄉時,卻猛然發現:那個魂牽夢縈的故鄉,原來只存在於我的記憶中。那片閃耀着金色麥芒兒的田地,如今已是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那座曾經鋪滿碧綠芳草的'山嶺,迴盪着的機械的轟鳴聲,令人頭昏腦脹。那個曾經寧靜、閒適的小城,正在以爭分奪秒的姿態,把自己變成又一個“小北京”“小上海”,甚至還未模仿到幾分都市的摩登與現代,卻已沾染上了霧霾與擁堵的“現代病”。

有多少人曾像我一樣失望,一樣悵然若失,一樣懷有無處安放的鄉愁?

一切已是滄海桑田,一切都在走向相似的結局。在速度至上的城鎮化進程中,故鄉正變得越來越陌生,故鄉的面目也變得愈加模糊。就像我們使用着相同的手機,穿着相似款式的服裝一樣,今天的我們又不得不面對面貌趨同又如此陌生的“故鄉”。

鄉愁,它不再是一種甜中帶酸的思緒。城鎮化進程中,我們是不是迷失了許多?

假如揚州沒有綠楊城郭、二分明月,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何以如此詩情畫意?

假如深巷不再粉牆黛瓦、小橋流水,陸游所寫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又何以如此含意雋永?

當衚衕弄堂、粉牆黛瓦與歷史記憶、人們心中的詩意一起被“現代”淹沒後,我們的後人,難道必須到博物館中去尋找鄉愁,去尋找我們自己的文化記憶和民族認同?試問那時的我們又如何向歷史交代?

我曾走過一些地方,也曾看過現代與傳統比鄰而居、相映成趣的風景。這讓我相信,現代城市並不是鄉村的簡單反動,鄉村不是城市在地理上的對應物,城鎮化當然也不意味着鄉村的終結。舊的、老的、傳統的,未必毫無價值、一文不值。建立新的,當然不意味着要將舊的、老的、傳統的一律推倒。建立在廢墟上的“新”,必然掩埋着無根無源、地基不牢的危機。

詩人艾略特説,我們所有探尋的終結,都會回到我們的出發之地。假如我們同意,城市的意義在於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那就不要輕易譭棄這種美好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吧。因為城市生活不僅關乎我們的物質需求,更關乎我們的精神訴求,關乎我們內心的無窮與浩瀚。一個偉大的城市,理應容得下昨天的故事

吾心安處是吾鄉。請不要讓我們的故鄉,成為一個想回卻回不去的地方。

標籤: 隨筆 安放 鄉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0kzrr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