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名言格言 >

關於民本的名言

關於民本的名言

民本的思想在遠古時代就產生了,下面一起去閲讀一些關於民本的名言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民本的名言

1. 安民者何,無求於民,則民安矣——清·金纓《格言聯璧》

2. 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明·張居正《張太嶽集》

3. 邦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仍不外乎開地利而已。——《晚清文選·(彭玉麟)力阻和議片》

4. 不憂一家寒,所憂四海飢。——清·魏源《偶然吟》

5. 處富貴之地,要知貧賤的痛癢。——明·洪應明《菜根譚》

6. 大廈不傾,匪一瓦之積,黎庶之安,乃眾賢之力。——明·方孝孺《瓦銘》

7. 大約小變其治,則人為本,法為末。欲變法,先變人。大變其治,則法為本,人為末。——張鶴齡《晚清文選·彼我篇》

8.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宋·李綱《病牛》

9.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明·于謙《詠煤炭》

10. 但願天下人,家家足稻粱,我命渾小事,我死庸何傷!——宋·文天祥《五月十七日夜大雨歌》

11. 道也者,導之也,上導之而下遵以為路也。——清·王夫之《讀通鑑論》

12. 得民心者,可以為官;失民心者,何足道哉?——元·趙素《為政九要》

13. 得土地易,得人心難。——《宋史·楊簡傳》

14. 發政施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宋·朱熹《孟子集註》

15. 非甚不便於民,且莫妄更。非大有益於民,則莫輕舉。——清·金纓《格言聯璧》

16. 費千金為一瞬之樂,孰若散而活餒幾千百人。——宋·林逋《省心錄》

17. 夫民以國為本,不思養之,是自拔其本也。養民之法,一曰務農,二曰勸工,仁也,以博愛為本。——清·康有為

18. 富國之術,不在乎聚斂而在惜費。——宋·辛棄疾《九議》

19. 公道明,則人心自一,公道廢,則人心自二。——《宋史·辛棄疾列傳》

20. 公廉愛民,絲粟無所取。——《明史·周起元傳》

21. 功成以開疆安民為要,而亦須能樹人,能立法。能是二者,雖不拓疆,不澤民,不害其為功也。——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

22. 民,國之基也。——宋·宋祁《雜説》

23. 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宋·晁説之《晁氏客語》

24.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是勤可以免飢寒。——清《古今藥石·續自警篇》

25. 民為邦本,未有本搖而枝葉不動者。——宋·蘇舜卿《詣巨疏》

26. 民吾同胞,物為同類。——宋·張載《西銘》

27. 民陷水火,如已陷水火。——元·張養浩《牧民忠告》

28. 民者,弱而不可勝,愚而不可欺也。——宋·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十八》

29. 民者,天下之本;而財者,民之所以生也。——宋·蘇軾《策別十六》

30. 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爾,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史,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31. 憫濟人窮,雖分文升合,亦是福田。樂與人善,即隻字片言,皆為良藥。——清·金纓《格言聯璧》

32. 念念用之民生,則為吉士。念念用之套數,則為俗吏。念念用之身家,則為賊臣。——清·金纓《格言聯璧》

33. 寧過於予民,不可過於取民。——《朱子語類·卷十六》

34. 農桑國之本,孝義古所敦。——宋·王禹偁《小畜集》

35.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清·林則徐《赴戊登程口占示家人》

36. 孤則易折,眾則難摧。——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宋紀》

37. 古之所謂從眾者,非從眾多之口,從其所同然之心。——明·海瑞《贈羅近雲代丈定安田序》

38. 官肯着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點,民沾萬點之恩。——清·金纓《格言聯璧》

39. 官之得民與否,去官日見真,幕之自愛與否,去館日畢露。官之得民,要在清、勤、慈、惠。幕之自愛,要在廉、慎、公、勤。——清·汪輝祖《佐治藥言》

40. 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宋·朱熹《孟子集註》

41. 國以民為主,民以國為本,國本人民切不失也。——《武王伐紂平話》

42. 國之命,如人之命。人之命在元氣,國之命在人心。——宋·楊萬里《壬辰輪對第一札子》

43. 行鈔先以利民為主,其次則不累民可也。——《晚清文選·(王旒)行鈔之功》

44.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上下之益,在能相濟。——清·申涵煜《省心短語》

45. 潔己方能不失己,愛民所重在親民。——清·金纓《格言聯璧》

46. 九重天子愛民深,令尹宜懷側怛心。今日黃堂一杯酒,使君端為庶民斟!——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一三二》

47. 救荒事不可緩也。——《元史·列傳第九十》

48.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49. 君必自附其民,而後民附之;君必自離其民,而後民離之。——明·莊元臣《叔笠子外篇·卷一》

50. 君子寧亡己之財,而不忍傷民之力。——宋·朱熹《大學章句集註》

51. 君子之為君子也,一人死而萬人壽,一人痛而萬人愈,一人憂而萬人樂,一人勞而萬人逸。——明·莊元臣《叔苴子內篇》

52. 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宋·蘇轍《新論下》

53. 孫富而父母未有貧者也。——清·王旒

54. 所計一身肥,豈望天下活!——清·顧炎武《雙雁》

55. 天生民而立之君,君猶舟也,民猶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晚清文選·(鄭觀應)議院》

56. 天時不可失,人心不可違。——康有為《政論集·上粵督李鴻章書》

57. 天下不可一日無民,故孔孟是湯武明君道也。不然,則暴君接踵而難為民。——清·金纓《格言聯璧》

58. 天下事有利於民者則當厚其本,深其源;有害於民者則當拔其本,塞其源。——清·錢泳《履園叢話·水利》

59.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清·梁啟超《新史學·第四章》

60. 天下之安而後樂——明·呂坤《呻吟語》

61. 天下之大務,莫大於恤民。——《朱子大全·文十一·庚子應詔封事》

62. 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臣》

63. 萬夫一力,天下無敵。——明·劉基《郁離子·多疑不如獨決》

64. 萬鍾一品不足論,時來出手蘇元元。——宋·陸游《五更讀書示子》

65. 王道以得民心為本。——宋·朱熹《孟子集註·卷一》

66. 王者所以得天下者,以得民也。得民者,以得其心也。——宋·汪藻《奏論諸將無功狀》

67. 望公聊比泰山雲,歲歲年年天下雨。——宋·毛滂《玉樓春》

68.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宋·張載《張子語錄》

69. 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宋·程頤

70. 無德於民,不足以興。——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三十》

71.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72. 刑罰當寬處即寬,黎庶皆上天兒女。財用可省時便省,絲毫皆下民脂膏。——清·金纓《格言聯璧》

73. 嚴以馭役而寬以恤民。——清·金纓《格言聯璧》

74. 一枝動則萬葉不寧,一心散則萬慮皆妄。——清·申居鄖《西巖贅語》

75. 以愛已之心愛人,則盡仁。——宋·張載

76. 以天下為己任——《南史·孔休源傳》

77. 英雄心性由來熱,待竟蒼生衣被功。——清·丘逢甲《嶺雲海日樓詩鈔·棉雪歌》

78. 用兵之道,以保民為第一義。——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

79. 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則所以絜矩而與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宋·朱熹《大學章句集註》

80. 與其得罪百姓,寧得罪於上官。——《宋史·吳帶傳》

81. 政無舊新,以便民為本。——宋·蘇轍《傅堯俞御史中垂》

82. 執法如山,守身如玉,愛民如子,去蠹如仇。——清·金纓《格言聯璧》

83. 職事苟有便於民而請之,真宰相事。——宋·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四》

84. 眾而不可欺者,民也。——宋·蘇轍《陳州為張安道論時事書》

85. 自古天下離合之勢,常系民心。——宋·辛棄疾《美芹十論·觀釁》

86. 自古未有逆民心而得天下者。——明·薛暄《讀書錄·卷三》

87. 千秋龜鑑示興亡,仁義從來為國寶。——清·張映鬥《咸陽》

88.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四。

89.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宋·蘇轍《新論下》

90. 勸人生,濟困扶窮。——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三回》

91. 卻是竹君殊解事,炎風篩過作清風。——宋·楊萬里《午熱登多稼亭》

92. 人聚則強,人散則弱。——清·魏源《默觚·治篇》

93. 人平不語,水平不流。——明《名賢集》

94. 人心者,國家之命脈也。——《明史·海瑞列傳》

95. 人心之於立也,如木之有根,如燈之有膏,如魚之有水,如農夫之有田,如商賈之有財。——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

96. 三代以上,君民相通,但有足民之事,更無足君之事。必百姓足而後君足,猶子三曰惠商,四曰恤窮。——《晚清文選·康有為·上皇帝書第二》

97. 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98. 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周紀》

99. 使民有常產者,又發政施仁之本也。——宋·朱熹《孟子集註》

100. 士大夫憂國為民,當有其心,不當有其語,有其語則毀來。——清·金纓《格言聯璧》

101. 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謀之。利在一時勿謀也,利在萬世者謀之。——清·金纓《格言聯璧》

102. 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宋·包拯《孝肅奏議集·乞不用贓吏》

標籤: 名言 民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mingyangeyan/plrg8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