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勵志成功 >

報紙上的勵志短文

報紙上的勵志短文

勵志是一門學問,這門學問不管多厲害的人都讀不懂,學不精,進而形成一個獨立學科“成功學”。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報紙上的勵志短文,歡迎閲讀!

報紙上的勵志短文

報紙上的勵志短文1:鞋匠之子

第十六屆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出身於一個鞋匠家庭,而當時的美國社會非常看重門第。林肯競選總統前夕,在參議院演説時,遭到了一個參議員的羞辱。那位參議員説:“林肯先生,在你開始演講之前,我希望你記住你是一個鞋匠的兒子。”

“我非常感謝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 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總統無法像我父親做鞋匠做得那麼好。”

參議院陷入一陣沉默裏,林肯轉頭對那個傲慢的參議員説:“就我所知,我的父親以前也為你的家人做過鞋子, 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腳,我可以幫你改正它。雖然我不是偉大的鞋匠,但我從小就跟隨父親學到了做鞋子的技術。”

然後,他又對所有的參議員説:“對參議院的任何人都一樣,如果你們穿的那雙鞋是我父親做的,而它們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儘可能幫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我無法像他那麼偉大,他的手藝是無人能比的。”説到這裏,林肯流下了眼淚,所有的嘲笑都化成了真誠的掌聲。後來,林肯如願以償地當上了美國總統。

作為一個出身卑微的人,林肯沒有任何貴族社會的硬件,他唯一可以倚仗的只是自己出類拔萃的扭轉不利局面的才華,這是一個總統必備的素質。正是關鍵時的一次心靈燃燒使他贏得了別人包括那位傲慢的參議員的尊重,抵達了生命的輝煌。

人的家庭出身已是命中註定,無可更改,但這出身並不決定你的一生,關鍵是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瞧不起自己。不要否認,不要辯解,坦然地面對這一切,真誠地熱愛你平凡普通的父母,這樣才會真正贏得別人的尊重。

報紙上的勵志短文2:目標要趁早

中國多窮人。貧窮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童年時代的貧窮,會給人留下久久滲血的傷口。即使那傷口在時間的繃帶下似乎癒合,風調雨順時恍然不覺,一旦風雨交加,就會引爆疼痛。

《礦工的兒子》是一本講了很多貧窮故事的書,比如蔡合城幼年時代,六歲時就眼見着自家的茅屋被泥石流摧毀,七歲就學會販賣幹樹枝以換取學費。家中五代都是礦工,媽媽到礦坑口推運煤渣車,肩上永遠是磨破的血痂。蔡合城十歲時就要每晚上去推台車,從午夜十二點到凌晨四五點穿過幽深的隧道,在震驚台灣的大礦難中險些喪命……看到這些章節的時候,你會唏噓不止,但在內心的最深處,還有一份保留,這就是——你蔡合城雖然苦,但肯定不是世上最苦的人,一定還有比你更苦的人存在。

貧苦可以成為很多人奮鬥的動力,這樣的傳奇我們也聽過很多,看到書的中間部分,果然不出我們所料,艱難困苦孕育了奮發不息的精神,蔡合城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他先是以第一名的成績,成了第一位考上省立基隆中學的礦工之子,然後以一千九百六十五包泡麪充飢刻苦讀書換得了商專的文憑,喝豆漿又成就了自己的美好姻緣,成為王永慶的球童,完成了大學的學業,之後又到美國取得了教育學碩士學位,開辦了自己的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讀到這裏,你會感歎,會為蔡合城高興,會羨慕他的努力和成就。如果這本書的價值僅僅到這裏,我們依然還可找到很多同類的書籍以勵志和鞭策自我。

接着,我們看到了蔡合城更大的成功,他以四十多歲的“高齡”轉行到競爭非常激烈的保險業,在短短的時間內取得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戰績。入行第一年就成了台灣的銷售冠軍,第二年業績精進,第三年又是台灣冠軍……不過,最震撼我的還不是這些聳動的記錄,而是取得了如此顯赫成就之後的蔡合城説的如下這句話。

“對於我們這種窮人家出身的小孩,物質方面的需求真是很容易被滿足,反倒是心理上那種總是惶惶不安、吃一頓不知下一頓在哪裏的感覺,那種從小到大揮之不去的經濟焦慮,才是曾經窮困過的人一輩子要面對的課題。”

中國在迅速的變革之中,我們有太多由窮變富的成功人士,卻鮮有蔡合城這般的思考和昇華。所以,我們才有那麼多富了卻並不快樂的人,富了卻沒有目標的人。窮人讀這本書,可以看到怎樣致富,富人讀這本書,可以看到怎樣安寧。無論窮人還是富人還是不太窮也不太富的人,都可以看到蔡合城內心運行的豐富軌跡,被他的慈悲和博愛所感動。

我以為這正是本書最大的貢獻所在。蔡合城成功地解答了以上那個課題,並把他的心得和我們大家分享,他是如此的清醒和謙遜,把貧苦化為了神奇。

報紙上的勵志短文3:頑石

勵志感悟:每一件事,都不是一塵不變的,但是沒有人去變,那它就永遠不會改變。你不去試,就永遠不會有進步,你不去變,就永遠也不會改變。

她剛嫁到這個農場時,那塊石頭就在院角,石頭的樣子挺難看,只露出不到一尺,整齊的草坪由於多了這塊石頭,看上去也不那麼順眼了。一次,全速開着的割草機撞到那塊石頭上,碰壞了刀刃。“咱們把它挖出來行不行?’’她問丈夫。“不可能吧,那塊石頭早就埋在那兒了。”丈夫説,“聽説底下埋得很深,自從我祖父搬來後,它就一直在那兒。”

就這樣,石頭留了下來。

後來,她的孩子出生了,長大了。過了幾年,她的公公去世了。再後來,她的丈夫也去世了。當她無事可做時,她又開始在這個院子裏東看看,西看看,發現院角那兒怎麼也不順眼——那塊石頭護着一堆雜草,像是綠草地上的一塊瘡疤。

終於有一天,她實在看不過去,從家裏拿出鐵鍬,振奮精神,打算幹上一天也要把石頭挖出來。誰知她還沒鏟幾下,那石頭就被撬鬆了:它不過埋了一尺深,下面比上面寬出六寸左右,她看着那塊頑石驚愕不已:那石頭屹立在地上時間那麼長,超過了人們的記憶,每人都堅信前輩人曾試圖挪動它,但都無可奈何。其實,只不過因為這塊石頭看上去體大基深,人們就都覺得它不可動搖。

標籤: 勵志 短文 報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lizhichenggong/wzlp8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