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經典美文 >

四十八小時的沉默美文摘抄

四十八小時的沉默美文摘抄

英國九十多歲的女特工、二戰期間功勛卓越的鉑爾在回憶往事時曾提到,在接受訓練時得到的指示是:一旦被俘,要保持四十八小時的沉默,以便同夥有時間逃脱。

四十八小時的沉默美文摘抄

心有所動。四十八小時的沉默,給人性以迴旋空間。

若讓有血有肉的身體忍受長時間的痛苦折磨,我個人認為,未必合人性。我想,正因為大多數人都做不到,故而那些為了理想而忍受極端苦痛的人,被我們視為英雄。

如哥白尼,因提出“日心説”,教會對他施以酷刑,他的身體被拉長,但只要有一口氣,他就依然不屈;如古羅馬那個堅持自己學術見解的女數學家,身體被反對者用海貝一片片切割,連續數天,方才氣絕;如趙一曼,被殘忍的.日本人折磨得半身炭化、指甲全無、白骨可見,也決不低頭……

寫下這些,我已不忍。那些親身經歷的人,是如何捱過極端難熬的每一分、每一時、每一天的?從很小的時候起,我就反覆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遇到“敵方”酷刑,能扛否?也許很多人都並不太怕丟掉性命,但非常畏懼長時間、超越常規的劇痛。

所以,看到鉑爾説到“四十八小時的沉默”,我終於釋然。原來,有一種動搖,是可以得到諒解的,只要你在劃定的時間裏堅守了立場與原則就可以了。

但這不合國人的思維習慣。熱衷説“中庸”的我們,在大小爭鬥中,往往只看到“敵我兩方”的對立存在,不寬容中間地帶,不寬容人性的極限。所以,在得勢者嚴厲的目光裏,敵人總是很多。而那些被打入另冊的“叛徒”,基本上再無翻身餘地。即使不能將其消滅,得勝者也要在思想上、文字上將其處以極刑。這在清代尤甚。

就這樣,在生活或工作中一有風吹草動,我們就感覺焦慮,很多人似乎已習慣了日積月累的緊張心境,不知快樂為何物。

什麼時候,我們能夠推己及人,在矛盾、困惑、對立面前,除了做簡單的是非判斷,還捎帶考慮“四十八小時的沉默”?因為在寬容他人的同時,其實也是善待自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jingdianmeiwen/r7wzx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