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好文 >

班主任觀察學生的技巧與要點

班主任觀察學生的技巧與要點

淺談班主任觀察學生的技巧與要點

班主任觀察學生的技巧與要點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關注學生髮展。班主任聚焦學生行為,時時留心,處處思考,展開對學生行為的觀察、記錄、分析與反思,不僅能不斷促進學生髮展,也能日益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真正實現教學相長的良性互動。一個教師要想教好學生就要全面、深入地瞭解學生,解讀學生的心靈,只有這樣,才能發現學生的一些細微的變化,捕捉到最佳的教育時機,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暑期閒暇之餘,略微觀賞幾集美劇,有幸觀賞到了一部研究心理的電視劇《lie to me》,此劇研究的是人的微表情和動作反應人本能的心理活動,觀之興趣盎然,之後做了些功課,拜讀了美國心理學專家保羅·艾克曼博士的幾本着作,例如《解密臉部,從臉部線索識別情緒的指導》和《説謊》,讀罷後深有體會。説起班主任工作,不也是與學生打交道,觀察人,改造人的過程麼?人臉部的肌肉有43塊,可以組合出10000多種表情,其中3000種具有情感意義。何不利用這些心理學知識和這些情感意義,利用一些“非常規”的教育手段呢?

微表情,是內心的流露與掩飾,是心理學名詞。人們通過做一些表情把內心感受表達給對方看,在人們做的不同表情之間,或是某個表情裏,臉部會“泄露”出其它的信息。“微表情”最短可持續1/25秒。雖然時間很短,但是卻能泄露大量的信息,表達人們此時內心最真實的感受。最重要的是,這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往往是最真實的,不摻雜一點虛假和做作。比如,當感到悲傷時,人們會下意識的兩邊嘴角下彎。當對某人表示鄙視時,則會右邊嘴角微微上揚等等。課上,教師應隨時注意觀察和掌握這一點,其重要作用。課一開始,在師生相互問好之前,教師應迅速環視一下學生的臉部表情,這樣不僅能提醒和集中學生注意力,還能看出學生是否浮躁、懈怠,抑或愉快、專注,氣候對他們是否有影響等。據此,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不同精神狀態,去提醒他們,誘導他們。能準確而又及時抓住學生的情緒變化,是一種教學藝術,是教師在教與學雙邊活動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先決條件。

於是,開學伊始,我便將這些“不成熟”的想法和手段付諸實際,開始了“解讀”學生的有趣過程。

一、細心觀察學生,糾正學生不良習慣

之前的班主任工作,我一般都是採用我主導,學生聽從,然後學生提意見,我再糾正學生錯誤想法的做法。模式化的過程使得課堂氣氛多少有些死板、單調。長期的以班主任為中心,給自身及學生都造成一個“假象”,學生們好像少了班主任,地球就不轉了,每天早晨早讀前到教室都看着班主任來了沒,班主任沒來,學生就不開始學習,衞生也不做了,就等着班主任發號施令呢!

教育教學過程中,班主任只有注意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留意他們細微的心理變化,細緻地分析這些心理表象和外在行為的內在根源,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對症下藥”,糾正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從而幫助他們為今後自身的學習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各種面部表情,並理解所傳達的學習心態的信息。學生困惑時經常會眉頭緊鎖,嘴脣閉攏,神情焦慮不安; 理解了學習內容時則雙眉舒展,面露微笑,頻頻點頭;學生思考問題時常常面色沉重,雙眼微合,雙脣緊閉,有時口中還唸唸有詞;專心聽講時目光凝視,神情專注,嘴脣微張;心不在焉時目光遊移,表情木然,眉頭時開時合;不耐煩時或雙眉緊鎖,頻吐煩言,或焦慮不安,左顧右盼……只要教師注意觀察,就能瞭解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心態。

學生的目光往往流露出內心的真實情緒,教師應注意捕捉並體會學生目光所傳遞的信息。學生的目光或期待、急切、專心致志,或困惑、茫然、遊移不定,或心領神會,或疑慮重重,教師要及時捕捉這些信息,判明原因,並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觀察到學生被動學習的現象後,我開始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現在早讀前我進教室,故意不説話了,只見學生都在默默地等着什麼,我也假裝糊塗也學着“等”什麼,學生等我發號施令,我等學生自覺開始讀書。同時我還做了一件以前沒做過的事情——暗中觀察學生臉部的細微表情變化和肢體動作反應。通過連續幾天的觀察,我逐漸有了發現,學生們有了轉變。在我無聲的監督下,慢慢地有些學生開始“動”了,似乎開始“自覺”地讀書了,但這種“自覺”確是班主任期待的自覺麼?不盡然。細細分析學生的微表情和小動作,我發現有的學生在讀書的時候拿眼睛瞟我,眼神中顯然是疑惑,像這樣的學生內心是單純的,存在疑惑也是正常的,班主任從學習的主導者變為一個沉默的觀察者,學生們當然會存在疑惑;有的學生在大聲讀書,目不斜視,坐得極其端正,乍一看是在投入地學習,但深入觀察之,會發現他們的眉毛是在略微上揚,他們可能是帶着一絲恐懼在讀書的,這種恐懼是因為我的沉默讓他們覺得無所適從而形成的;有的學生嘴角揚起,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嘴角含着一絲笑意,這樣的學生顯然是沒有深入早讀文本,帶着不是從文本中得到的歡樂在讀書;還有的學生,眉頭緊鎖,如臨重負,似乎心事重重……通過觀察,學生們的真實狀態盡收班主任眼底,從他們的微表情和小動作為切入口,聯繫其學習上及課後家庭中的表現,大多能對其當下狀態作出比較客觀的評價。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教師不可能同時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在觀察初期,班主任需要以一些具有典型行為表現的學生作為重點觀察對象,通過個案研究,逐步總結出一些具有普遍教育意義的策略和手段,從而為研究和觀察其他學生提供參照。

當然,學生單次的行為表現並不足以使教師作出正確的判斷,而是需要教師對其進行連續性的觀察,在觀察中積累“個案知識”,由此,教師才能真正關注有着具體需要的學生。

二、交談不重目的,重過程

一名教師如果不瞭解學生,不熟悉自己教育的對象,就像在黑夜裏走路。只有對學生有了充分的瞭解才能與學生心心相印,因此要重視瞭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瞭解他們各自不同的精神世界、愛好和才能、歡樂和憂愁。不僅要觀察他們的表情和行為上的細微變化,而且要窺探孩子心靈的奧祕。只有這樣,才能深入學生的心靈,尋找到心靈的觸點,才有可能打開學生的心扉。教師才能以更好地接觸到學生情感的“點子”上,這種接觸點就好像是“心竅”,是個突破口,它往往是教師傳授愛的門路。

班主任找學生談話是家常便飯,但是大多數談話並不能取得預想的效果,我也不例外。我後來仔細思考了一下,發現我們找學生談話,目的性極強,總希望能借這次談話解決一個問題。其實大部分被談話的學生都不能理解這個目的,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不知道他們心裏在想什麼,當然無法讓談話獲得應有的效果。

如果教師能夠深入到學生內心,體驗學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到學生身上,重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縮短因教師的權威、地位、角色而產生的與學生間的心理距離,增強與學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以讓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那麼課堂教學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於是,我在隨後的談話過程中,儘量放慢語速,把眼睛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上。從學生的表情反應來揣摩他們的想法及其心理狀態。是厭煩還是渴望,是失望還是歡喜,都可以觀察得出來,然後在交談過程中,適時改變問題和回答,讓學生從不耐煩到樂於傾聽。學生的身體語言也會透露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感受。通常,學生在專心聽講時,身體微微前傾,用手託着腮幫,或者雙手平放;困惑不解時,就會搖頭撓首或者交頭接耳;在弄懂了一個難點後,會改變原來的體態,時常身體後仰;不耐煩時,往往會不自覺地搖晃身體,或叉臂抱胸,或跺腳顛膝。教師仔細觀察學生的體態語,細心體會,會收穫一筆不可小視的教學信息。

曾記得,有一次找一個學生談話,這名學生的作業有部分是別的學生代做的。當這名學生出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顯示出一副失望的表情,我清楚地記得,她看到我的表情時,她的反應是,手緊貼着大腿,中指在略微地顫抖,這是明顯的.不安情緒。緊接着我問了一個問題:作業怎麼回事?好像不是你做的?她迅速地用眼睛看了一下右下方,然後回答我説:不會寫。眼睛看左下方是回憶,而右下方是聯想,顯然這名學生剛剛創造了一個謊言。於是我馬上質問她,真的不會做麼?她的嘴角撇了一下,露出不屑的表情,於是我又知道,對於我的質問的不屑,證明她不是不會做,而是偷懶。緊接着我又用非常肯定的語氣説了最後一句話:“你的語文作業不是不會做,你沒做,是因為偷懶。你是優秀的學生,不應該犯這樣的錯誤……再觀察這名學生的表情時,我就放心了。因為她用手不經意地摸了一下脖子,典型的羞愧情緒。很快,又一次的作業交上來了,這次她的作業完成得最好。

三、儘量全方位“解讀”學生

本學期,筆者的班級曾經出現過一起偷盜事件,事發突然,“小偷”很快被找到。事件過程持續時間並不長,但這種偷盜事件的後續工作難度卻大得多。肇事者的家長執意自己的孩子繼續留在班上,因為這件事對於班級輿論的影響很大,其他學生們看待這名學生的眼神也都發生了變化,這位學生自己也表現得惶恐不安、不知所措。通過仔細觀察,我發現同學們的眼神變化並不完全一樣,有些學生的眼神表現出來的是憤怒,有些學生是懼怕,而有部分學生是同情和體諒。為了扭轉班級中一些同學對這個學生的偏見,創建友好的、互助的、和諧的班級氛圍,於是我在班會課上討論這件事情的時候,耍了一個“手段”:鼓勵同學們一起參與討論,但在實際選擇參與討論的同學時,我儘量考慮那些我平時觀察到的給予那位同學以原諒眼神的學生。毫無疑問,在班會課上,因為這些孩子始終對那位同學持有寬容、善意和願意再次接納的態度,班級裏的其他學生儘管持有不同想法和意見,但逐漸被感化,心結被打開,輿論氛圍不知不覺中被引到了“原諒”這個主題上。比起班主任單純的説教,學生們自己的想法更有説服力,經過討論,班上大部分同學也改變了自己的看法,漸漸地原諒了這名學生。我用這種方式尊重、保護了那位同學那顆很要面子的自尊心,而且他對我的批評教育也能欣然接受,變得和以前同樣快活了,他也很願意把班級的工作和他個人的學習及生活的一些事情主動地和我談一談,我也因此對他了解了許多,他也非常信任我,無論有什麼事都要説給我聽一聽。倘若沒有仔細觀察學生們的眼神變化,在班會課上隨意找學生髮言,不注重引導和發掘出孩子們心性中自然存在的“善”,恐怕大部分學生會選擇冷落和排斥這位犯錯的同學,這必定對這位同學將來的學習和生活留下沉重的心理陰影,我可能很難再看到孩子那顆不被陰霾遮掩的純真的心。

四、“解讀”學生應注意的幾點

一是要敏鋭地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觀察應該在學生沒有覺察的情況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學生的行為。在平常的教學過程、課外活動、學生的交往過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觀察學生的精神面貌、言談舉止、行為動作、興趣愛好、待人接物的表現。為了更好地瞭解學生的心理,還應該讓學生建立心靈對話本,讓學生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寫到心靈對話本上,老師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然後採取適當的措施幫助學生調整好心理。

二是要和學生交朋友,進行傾心談話。有經驗的老師,經常通過與學生的促膝談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學生的心理或思想問題。談話可以最親切、最直接地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況,還可以察言觀色、隨機應變,獲得或發現學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學研究表明,談話過程實際上是交談雙方之間的一種交往與認識過程。談話雙方的心理特徵、態度、期望、動機、知覺、情緒和行為等對談話的效果有一定的影響。

三是用遠大理想的推動作用增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學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來源於成績的不理想和同學相處不好。老師要對學生的挫折心理給以正確的指導,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風。初一入學時,很多學生一時不適應初中階段的學習,有的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心理受到嚴重的挫折。針對這種情況,就要用遠大的理想來激勵學生。並要及時地告誡學生,有了遠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現實有很遙遠的路途,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和汗水。經過恰當的教育和激勵,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強了,克服了學習中的困難,學習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成績也將隨之提高。

四是用無限的愛心感化學生,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熱愛學生是形成教育藝術的基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對愛撫情感的渴求是每一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需要。老師只有把愛的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田,師生間才能產生心心相印的體驗,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藝術之樹只有植根在愛的土壤裏,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觀察,是最直接、最簡便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有偶然觀察,還可以通過參與學生活動中進行觀察。要全面瞭解學生,還要在課內外、校內外,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並能認真做好觀察記錄,但為了防止觀察的客觀片面性,還需要長期的反覆觀察積累觀察材料,並與其他的觀察方法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得出科學的觀察結果。通過一個學期的摸索,我覺得這種觀察學生表情的方法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善於觀察學生的“微表情”,為每一個學生立一個“表情檔案”。我發現其實要了解我們的學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困難。但是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比如,我對於表情的分析還不到位,有很多錯漏之處;還有,在觀察的過程中,處理事情花的時間多,有時不能及時關注到班級和個人存在之間的問題。這是我在今後的班主任工作中需要逐步提高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haowen/g2dxx7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