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勵志作文 >思考作文 >

關於善於思考作文

關於善於思考作文

思考源於主體對意向信息的加工。人之思考是自己心智對意向——信息內容的加工過程。任何思考的進行都是在聯想——連鎖反映中進行的推理與演算——信息內容的加工。如:相似聯想、接近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等等。理解來進行思考是必然的。下面是關於善於思考作文,請參考!

關於善於思考作文

善於思考作文(一)

《成功的人都善於思考》愚蠢的人天天都感到無聊,聰明的人時時在思考——題記沉思者有識,自大着無知 那是一個親身體會的例子:記得去年暑假的盛夏,我在電腦旁聽着輕歌曲,爸爸地幾句話,打亂了我閒事的心情。 “你的作業什麼樣了?” “做完了!” “都知道了麼?”由於有些是爸爸親手教的,爸爸還是怕我會不懂。 “知道了,知道了。”我驕傲地回答着。 而爸爸卻只説了一句話便走了——“越是有知識的人,不懂得的東西就越多。”起初,我還以為是爸爸隨便説的呢。結果,過了幾個禮拜的時間。我偶然在自己家的一本書上看見了一句貌似熟悉的話——“越是有知識的人,不懂得的東西就越多;越是無知的人,偏偏認為啥都知道。”我愣了愣,細讀了幾遍,記起:這不是爸爸説的話嗎?天啊,我開始思考着……知識本是無止境的,有知道就應該有問題,問題的答案才叫作——知識,然——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我認為一切的一切,在不知道前都是一個大問號,而在知道後呢,則是一個逗號,要想完結這個句子打上句號,就一定要學會它。然而,在不知道與知道中前,先存在不應該是提問,而是自己的.思考,一昧地在不經自己思考前向別人發問求助的人,是一個愚昧不堪的人,只會依賴於別人。所以我也悟出:“勤學應好問,好問應先思。” 我——向那些思考型的人們,致敬。 我敬你們的深思亦敬你們的冷靜與沉着。 我的羨慕,不會是嫉妒。 我的理想,不會是幻想。 我亦堅信,我將踩着驕傲與浮躁,攜着問題與思考,跳起——成功之舞。

善於思考作文(二)

中學語文教學中,寫作是重點也是難點。可以説,寫作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語文綜合素質的高低。目前,有關作文指導的文章連篇累牘,家長老師也不遺餘力,但總的來看,效果仍不明顯。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學生本人對所讀文章和所觀察體驗的生活思考不夠,缺乏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那麼,什麼是作文創新呢?所謂作文創新,就是有別人之所未感,即獨到的見解,再用別人之所未言,即富於個性化的語言表達出來,寫出富有新意的作文。它包括構思的創新、立意的創新、結構的創新和表達的創新、選材的創新等等。而學生要實現這些創新,最為關鍵的就是善於思考。

孔子説“學而不思則罔”。這句充滿哲理光輝的名言,很好地闡明瞭思與學的關係。寫作也是這樣,儘管學生都明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背過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溜”的道理,但是不能忽略一個條件,這就是“讀”“背”都必須通過思考才起作用,不然,讀得再多背得再多也全是人家的東西。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這樣的:

一、養成質疑的習慣

巴爾扎克曾經説過這樣的話: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問個為什麼。很顯然,這“問”即疑問。鄭板橋筆下的瘦竹,可謂別具風骨,那是他不斷揣摩、醖釀、凝練、生化、典型化的結果。當然,學生的生活閲歷有限,大

多的經驗來自於書本,這就更應該質疑、思考。我在教學中常常這樣訓練學生:拿到一篇文章,不要急於去看正文,而是根據題目去猜,猜文體、猜線索、猜內容、猜寫法、猜結構??帶着諸多的猜想去讀,一一對號,一個個問題就出來了,也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作文也是,拿到一個題目,學生要反覆揣摩:為什麼出這樣的題目?出題人想讓我寫什麼?可以寫什麼?哪個角度最好?比如

以親情為話題的,如果不加思考,學生很容易寫出下雨天父母送傘、生病送醫院等情節,作文一下子就落了俗套。再如,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學生就要仔細揣摩一下:“孤煙”為什麼是直的?“落日”為何非用一個“圓”字,換成別的不行嗎?學生看到某一副對聯的上聯,最好不要去看下聯,而是自己試着去對;聽歌曲不僅欣賞旋律,還要賞析歌詞。如《常回家看看》中,上段是“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下段中對哪句才更好?這裏既要考慮到生活瑣事,又要考慮到主題、句式押韻等問題,因此,作者的“幫爸爸捶錘後背揉揉肩”就再恰當不過了。

人身在他鄉或獨居一室,常會有一種孤獨感,其實這時候的思維最活躍。看都市裏人流如潮或鄉下里如水的月光,人們都會產生許多的聯想。例如,張伯玉遊蓬萊,看到裊裊香火,海面平闊如鏡,就想,人們都想什麼呢?用香火祭拜八仙還是戚繼光?抑或為自己祈福?於是,就寫了《蓬萊閣》一詩。

由此可見,作文要出新,質疑是必備的條件。

 二、善思,捕捉瞬間的靈感

陸游有句話:“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許多作家都有這方面的經驗。而這種經驗的產生,是由於作家在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對生活有所認識和體驗,而這些素材、認識和體驗,往往反覆冥想卻未形成思路,當受到某種偶然事物或現象的觸發,那些潛在於心的東西便會驟然間聯繫起來,發生質的飛躍,昇華為全新的文學或藝術構思。這就是通常所説的靈感。鄧拓在他的《燕山夜話》中有這樣的描述:“很顯然,創作的靈感無非是一切作者思維活動的高潮的產物,它是人體這個物質結構中最高級最精密的物質構造——大腦的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所產生的??”許多人將此看得十分神祕,其實大可不必。靈感不是詩人作家的專利。任何人都會有一定的生活文化積累,只要留心,善於思考,就有可能產生靈感的火花。

本人畢業實習時曾遇到過一個很有才氣的`學生,讀初一的時候,就有好多詩作見諸報刊雜誌。她善於動腦思考,善於想象和聯想,所以常有靈感光顧。早晨,她同父親一起在水庫邊散步,就想到大海以及大海邊深深淺淺的腳印,又聯想到人生匆匆的腳步??一首富有哲理的詩就誕生了。再如上地理課,她看到那個圓圓的地球儀,就聯想到環保,就把地球想成了一粒放大了的米,那麼多貪婪的嘴巴粘在上面,它會很快被吞掉??靈感,恰似黎明的曙光,照亮你整個思維的通道,它用閃光的手,揭開你冥思苦想的夜幕,照亮你頭腦中形象的山、感情的水;它用奇妙的手,打開你知識積累的閘門,那些看似並無關聯的材料,被激情喚醒,湧向你的創作思路。

三、多思,培養自己多向運思的能力

寫作文既可以正向運思,也可以逆向運思,還可以側向運思。這就像足球運運動員射門一樣,你可以正面突破,來一個勢大力沉的凌空抽射,也可以背對球門,來一個倒掛金鈎;還可以“曲線救國”,來一個“香蕉球”。這樣,從不同角度射門,破門的機會就增多了。寫作文,如能多向運思,作文的立意會更新穎、深刻,寫出來的文章便會更精彩、生動、感人。蘇軾《題西林壁》説:“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是講不同的角度看景物有不同的形態,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就有不同的結果,同一題材或題目從不同角度去構思立意,就會翻出新意來。如學了《工之僑獻琴》後教師讓寫一篇讀後感,大部分同學提出了“反對弄虛作假,提高鑑別能力”的觀點,而我引導學生換個角度,從工之僑的角度,可以得出“造假也能成功”的結論,以此來諷刺社會弊端;從朝廷的角度,可得出“愛假者可悲”的觀點,讓社會重視真才實學。學《出師表》和《隆中對》,讓學生評價諸葛亮,大部分同學只看到了他的足智多謀,卻沒看到他用人不當、盲目忠君等問題,這就是運思單一、頭腦簡單的結果。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學生多向運思的能力呢?除了老師,學生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多角度觀察、對比聯想,不滿足一種答案。如以“窗”為話題寫作文,學生既可以想象窗裏的故事,也可以賦予它比喻義——“心靈之窗”,還可以由窗子的打開,想到國門的打開等等,總之,多方面大膽的思考,才會有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願每一位中學生都能擁有創新能力,寫出好的文章來。

善於思考作文(三)

一個教師成功的成長史就是他的讀書史,古今中外的那些名師們無一例外,為了成長的需要,教師必須與書為伴,與書為友,養成一種坐得下來,靜得下心,思得進去的閲讀習慣。在我的人生中,我愛讀書,讀書讓我去除了浮躁,讀書讓我心胸開闊,讀書讓我善於思考,讀書也讓我保持了平淡的心境。閒暇時捧一本書讀,愉悦了身心;煩惱時讀一讀書,陶冶了情操,啟迪了思維;工作累了,讀上一段,在浮躁的現實中尋得一份寧靜平淡,這種感覺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難比擬的。當你對一本書、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話產生深深共鳴的時候,你會覺得讀書竟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淨化人的心靈。

在廣闊無垠的書海中,讀文學作品,讓我走進了巴金的《家》,在《致橡樹》中我聽到了舒婷作為現代女性要求在愛情中平等的呼聲,同時我也領略了冰心的博愛思想-----在專業的提升方面我走近大師,讀陶行知、葉聖陶、蘇霍姆林斯基、杜威等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論著作;我熟悉了當下一些實力派教育專家,如李希貴、張文質、魏書生、於漪、朱永新、肖川等人的著述;我也去學習教學名師的課堂教學藝術,如李鎮西、竇桂梅等人的教學隨想。總之,在讀他們的著作時我彷彿與他們進行了一次次思想的交流。

我覺得讀書於我最大的好處在於啟迪了我的思維,讓我成為了有自我見解的一名老師。正如我在《我讀〈大學〉有感》一文中所寫:

早在讀書期間就對《大學》有聞,知道它是四書之首,刊稱中國傳統文化的典範,但一直沒有機會賞讀,時隔幾年,在今夏捧讀此書,雖寥寥幾句卻讓人感慨頗多,真可謂字字千金。對於一個人來説,讀此書,悟此理,明此道,做此人也就足以。我對此些言語感動頗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此寥寥數語,告訴了我們學習的.目的在於顯明高尚的品德,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作為一個人應先知道所要達到的境界,然後才有確定的志向,有明確的志向,然後才能心靜,心靜然後才能安穩,安穩然後才能思慮,思慮然後才能達到善的最高境界。試想就今日之人要能有此番感悟非聖人所能達也,何況幾千年前人們就有這樣的透悟,這怎能不叫人感歎。再者,此些言語更叫人傾其一生而猶未達也,又如《大學》中所説“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世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也。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這些句子更告訴了我們一切都應以修養自身為根本,要實現自己偉大的志向,沒有自身的修養,沒有量的積累那永遠都是不可能達到的。人不能好高騖遠,腳踏實地的攀登比浮想聯翩的狂熱來的實際,要達到至善,試問問自己心可正,意可誠。吾不求飛黃騰達,只求問心無愧,讓自己的心變得正一些,純一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lizhizuowen/sikaozuowen/erxgj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