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勵志作文 >創新作文 >

關於文化創新作文錦集8篇

關於文化創新作文錦集8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化創新作文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文化創新作文錦集8篇

文化創新作文 篇1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陽春三月,又是一年清明時節。在至今傳承已久的民俗節日中,唯有清明是兼“節氣”與“節日”的雙重內涵,“清明”從最初的節氣到今天的清明節,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經歷了從自然到人文,從物質到精神上的發展。

清明節,是我國人民祭奠逝者、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在以往,這藴含了濃郁的歷史氣息的節日裏,出現了許多不文明的行為。祭掃時,焚燒紙錢、冥幣者不計其數,在農村除了焚燒紙幣外,還大量的湧現出許多“高大上”的祭祀用品,諸如支票、樓房、手機、轎車……而這類祭祀用品的價格往往都高達幾十元,甚至上百元。這樣的祭祀方式不僅浪費錢財、污染環境,還會引發大火燒山。所以近幾年來,每到清明節,天空總是濃煙滾滾,成了人們口中所説的:“清明時節火紛紛”。

為了摒棄這種背離傳統文化的不文明的祭掃方式,人們開始推崇“文明祭掃”。“文明祭掃”的方式多種多樣,除了鮮花祭祀,還有植樹祭祀、家庭祭祀、集體公祭等祭祀方式。一枝潔白的菊花,一杯濃烈的美酒,一個莊嚴的鞠躬,一盞搖曳火光的燭杯,都可以用來寄託哀思,表達出緬懷親人的情愫。

不僅如此,隨着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祭祀也悄然興起。各大社交網站近年來,每逢清明,都紛紛開展“清明緬懷先烈”的活動,以向先人獻花、獻詩等方式來告慰亡靈,這也是一種簡樸、文明的祭祀方式。更值得一提的是,各地陵園也利用了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在墳墓上印上二維碼,只需掃一掃二維碼,就可以隨時隨地地在網站上為逝者獻花、祭掃。這樣一來,便解決了各地遊子因工作原因無法為亡親祭掃的一大難題,海外遊子們再也不用為此而感到遺憾了。

這樣的“文明祭掃”既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孝道傳統,又改變了以往實物、實地祭掃親人的舊風俗,還讓祭祀變得低碳環保而且安全,有效保護了森林資源,保護了生態環境。作為一個小學生,我不禁要為這樣的傳承與創新點贊!

文化創新作文 篇2

你能想象娛樂與文化有所聯繫嗎?

過去的我們自然是不能理解的。娛樂,使我們快樂的活動怎麼能和文化這種古板的東西聯繫在一起呢?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隨着我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出現了新型的娛樂方式,比如電視節目中出現的新類型節目——文化節目。

文化包括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多個方面,這麼一看,文化的確是與娛樂挨不上邊,但是,換個角度看看怎麼樣?《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些新型的文化節目打破常規,顛覆了人們對於娛樂節目的固有看法,吸引了大量觀眾,更是掀起了一股文化熱潮,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文化節目的出現和風行證明了文化與娛樂是可以共存的,甚至兩者之間可以互相促進、互相發展。那麼怎樣才能完成兩者之間的協調,更好地發揮雙方的優勢呢?答案很簡單:創新。

其實更早一些的一些音樂節目、音樂選秀節目也可以算是文化節目的一種。音樂帶給人們心靈的享受,陶冶情操,本是再好不過的文化洗禮,但為何廣電總局會發布“限唱令”呢?原因很簡單,大量的音樂節目出現,各種各樣的歌曲、音樂轟炸着觀眾的耳朵,音樂節目早已失去了其陶冶情操的作用,變得功利、令人難以接受。這是什麼?這就是缺乏創新。我們只會稱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種新類型的節目出現並受到歡迎後,許多電視台就開始跟風,或許改個名字,或許改個形式,但只是換湯不換藥,這樣下去,無論是多新穎的題材,到了最後也逃不了被限的命運。而文化節目若要在娛樂節目中站穩腳跟,就必須學會創新。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底藴深厚,我們絕不缺少文化,關鍵在於我們怎樣才能將這些文化以一種新形式、以娛樂的形式表現出來。漢字、國畫、書法、儒學、四大發明……只是單一地列舉出來當然會令人感到枯燥,但我相信,若能創新進步、加入新元素,不論是文化還是娛樂,都能煥發生機,引起一輪又一輪的新熱潮。

文化通過娛樂可以傳播地更遠,而娛樂也因有了文化增添了其修養、內涵,若要令二者有機結合,就絕對少不了創新。娛樂、文化與創新,三者的完美結合,才能帶來最好的精神享受。

文化創新作文 篇3

傳統文化躲在北京冰糖葫蘆的核裏,晶瑩剔透的紅糖裹着一顆赤子之心,微酸的山楂又藏了多少心酸無奈?傳統文化這四個被世人反覆提及卻仍未被豎立的字,在五千年的風霜中不斷疊加出新的價值,像一棵根系發達的大樹,時時不忘吐出新芽。在眾多文化爭奇鬥豔的當代,佔有一席之地,保有包容之心實屬不易。安塞的腰鼓鏗鏘有力,塞北的秦腔源遠流長。歎如今,鼓聲不斷,空留餘響,山野之間,一方孤腔世殊時異,不變的卻是那一份信仰,情隨事遷,情懷永駐心間,繁華盡處,盡是那一泓源頭之水。

但現在傳統文化在某些人那裏是不受待見的:一提到傳統武術就是花拳繡腿,實在不堪一擊,一提到傳統中醫就是騙子橫行,不及西醫療效快。他們認為傳統文化一無是處,但錢鍾書説過,反傳統正是傳統的證明,毫無價值的東西是不值得別人關注的,又何來的“反”?“反”的越厲害,越是證明了傳統文化的深厚生命力。而且不管怎麼“反”也難以撼動傳統文化的根基,傳統文化在幾千年的時間裏已經流淌在中華文化的血液之中,生生不息。

不可否認,傳統文化中確有糟粕,比如説裹小腳,童養媳,女子守寡等等。面對這些糟糕,我們要從歷史的眼光來看待,正如陳寅恪所提倡的“以同情之眼光看待歷史”。不可一味的從今天的評價標準來要求古人,而要考慮到古人所處的歷史環境。當然這並非是説我們要接受和鼓勵這些糟粕,而是説我們要考慮到其文化歷史因素,在價值立場上,反對糟粕是肯定的,更多的,我們要看到傳統文化優秀的,精華的部分,學習它,吸收它,發揚它。

在世界的“軸心時代”,中國處於春秋戰國,百家爭鳴,這些思想影響着華夏的民族性格,“及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單單這句不知温潤了多少謙謙君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以無窮的魅力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就一部《紅樓夢》,讓多少人迷醉,窮盡畢生精力去研究。傳統文化是民族認同的根本所在,是華夏民族得以構建的根基。十九世紀的德國正在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它就以傳統入手,構建民族認同,以格林童話為中心,鑄造德意志民族精神。如果丟掉了傳統,國將不國,我們不承認一個共同的過去,又何以成為一個民族呢?而共同的過去由何證明呢?就是傳統文化。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和發展,是一個民族團結的根本、自信的來源。而且事實上,中國的傳統文化並非是空穴來風是有着歷史的悠久積澱,五千年不是一個數字,是一個個振奮人心的歷史故事,是一卷卷記錄着古人智慧的書籍,是一種種流露着真善美的民族精神。

那傳統與現代應該如何把握呢?現在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憑空而生,而是在傳統的肥沃土壤上生髮出來的一棵參天大樹,是在過去的脈絡中走出來的一種歷史走向。在過去有段時間,中國人盲目學習西方,照搬西方的模式,但歷史證明這是錯誤的發展道路。中國有着悠久的傳統,有着自身的國情、發展需要和傳統結合,符合中國國情。更是提出了文化自信,不斷探索建立在傳統之上的發展道路,譬如一帶一路的實施,重回絲綢之路,並加以新時代“新”的詮釋,展示“多元”“開放”“合作”的大國姿態。

新時代有着新時代的特點,傳統將何去何從?我們需要擔起相應的責任來。白先勇先生將《牡丹亭》改編成青春版《牡丹亭》,讓《牡丹亭》煥發出了全新的活力,正是當代藝術家的歷史擔當。學校因地制宜,把農民畫、剪紙等傳統民間藝術納入校本的課程,這是當代教育學者的歷史擔當。央視推出《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讓無數百姓走進傳統文化的學術殿堂,這是當代媒體的歷史擔當。這是對於優秀傳統文化應有的態度,讓其在新時代具有“新”的詮釋,是給傳統文化,也是給我們自己最好的禮物。而我們青少年,能給自己怎樣的傳統文化“新”禮物呢?

文化創新作文 篇4

近年來,有出版社再版重印民國時期的國語讀本,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追捧;各地中學語文教材不斷翻新,有人稱讚其為“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繼承與創新呢?

記得老家附近有一座小寺廟,那是一座坐落於半山腰處的廟宇。在山下經過時,會看到瓦片上泛着太陽的光澤,跳動着星星點點的光芒,有時亮得刺眼。有時爬山鍛鍊身體,會遇見下山的衣着樸素的僧人,他們走着自己的路,不顧我們這些登山者的出現,神態總是平和的。到了廟前,就會不自覺地放慢了腳步,也不敢大聲喘氣,畢竟這和寺廟中莊嚴肅穆的氣氛太不相符了。在這裏,有着整整齊齊地種着青菜的菜畦,房頂上的炊煙,樹林間的風聲和鳥叫聲。

不過,若是下了山,沿着公路驅車向城市駛去,不用多久你就能看見一個喧鬧的集市,充斥着小販的叫賣聲和顧客討價還價的聲音,這裏有着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雞鴨魚肉,每天都有一大批食材被運進來,被用於交易,然後進入城市裏的家家户户。

此時,向路的前方看去,已有幾幢高樓露了出來,那上面覆蓋着新型的玻璃材料,反光而不刺眼,各個品牌的汽車在平坦的柏油路上馳騁着,人們的身上都是時髦的服飾,整個城市躺着浮躁的氣息。

這截然不同的畫面,使我驚歎:距離不遠,差距怎會如此之大?傳統而又古老的宗教建築和現代化的都市,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和與日俱新的現代文明,看似矛盾卻又自然而然的共存着,實在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企業的成功經營也離不開繼承與創新的結合。拿雲南白藥來説,它發明於1902年,被視為止血神藥,其配方、工藝被列入國家機密。早年的白藥,是粉末狀的小瓶封裝,一姓單傳,百年不變。如今,雲南白藥企業已經開發出氣霧劑、創可貼、牙膏、洗髮劑等新產品。它的成功,不僅源於傳統配方的優秀質量,也是創新精神的結晶。

如今,國家積極倡導的“工匠精神”,在我眼中,正是這種繼承優秀的傳統,從傳統出發,保持手藝人的精神,專注於產品,並在目前的環境中做出恰到好處的創新,用新的思維,開發新的產品,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在我們的學習與生活中,也需要這樣的繼承與創新相統一,用不變的努力和創新的思維、方法,讓自己不斷進步。

套用林徽因的話來總結吧:繼承要有,但不是抱殘守舊。我們要在傳統上,恰到好處地創新。

兩個書法家,一個在學習前人中僵化,一個在自我獨創中漂泊。其實,真正的藝術是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

沒有繼承,創新就沒有了依據。正如沒有土地,草木就沒有了根基,一切的枝繁葉茂,春華秋實便無從談起。在繼承中,中國文化貫穿着歷朝歷代的縮影,從唐詩的意境到宋詞的音韻,從曲劇的情節到小説的豐盈,沿襲下來的一部《紅樓夢》震撼了多少心靈?如果沒有繼承,“集大成”的“中國封建社會百科全書”將會成為一部揭露黑暗封建統治的論文,毫無意趣,看得見明清,卻看不見歷史。

沒有創新,繼承就沒有了動力。正如沒有浪花,大海便沒有了生命力,一切的急流勇進,劈波斬浪都會茫然失措在一絲風也沒有的平靜裏。在創新中,雜交水稻昂然屹立在狂風暴雨裏,試想若只是順其自然生長,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低產或是易摧折而高產。是創新,讓雜交稻以絕對的優勢解決了十億人口的糧食問題。這只是創新的一個階段,我們看得到的階段。而人類農耕文明從刀耕火種,從牛耕;從自然取種,從自西域引進新品種到今日機械化作業,人工優化作物品種。這期間,不知要經歷多少次的創新!

繼承與創新就像歷史長河的兩岸,有了岸,歷史才源遠流長,奔湧不息。無論缺了哪一邊,都會使歷史乾涸。我們需要繼承,我們只有繼承;我們呼喚創新,我們學會創新。歷史的變遷與沿革中,對於尚未形成完整的價值體系的人來説,繼承是一種指導,一種啟蒙。繼承告知人們前人走過的路,而這是沒有必要從新探索的。當路已到盡頭,眼前是一望無際的荒漠草原時,你已熟諳行路的技巧。這時,創新便是你的指南針,在人生這塊未知的土地上將道路延伸。

學會繼承,我們是幸運的,在繼承中,我們變得理智;學會創新,我們是幸福的,在創新中,我們變得清醒。就像那兩個書法家,學習前人是他博採眾長,總結出構書造字的一般規律,因而理智;自我獨創,是他意識到個體的存在,獨立人格使他清醒。我們與其批判他們是兩個極端,應該中和,不如將他們看成兩個階段,認識由繼承向創新的過程。這樣,繼承與創新才統一起來,人生也因其而豐富多彩。

文化創新作文 篇5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題記

文化是在不斷的繼承與創新中發展的。我們對傳統文化應持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度。

創新需要勇氣與智慧。自古以來就有嫦娥奔月的傳説,這雖然只是神話故事,卻也體現了那個時期人們對飛天的嚮往。事實證明這並不是空想,只是那時沒有成熟的技術去實踐罷了。今天我們能有這麼輝煌的成就,與前人的美好想象是分不開的。沒有前人的想象,就沒有後人的實踐。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證明了飛上月球不再是神話。創新不僅需要大膽的想象,還要智慧的開拓。

繼承不等於盲目的守舊。在我國古代歷來有着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這一觀念已經根深蒂固的烙在人們的頭腦中。“武則天、花木蘭、穆桂英”等中國古代傑出的女中豪傑,就充分説明了誰説女子不如男。我們都應該正確認識,不能盲目跟隨當時人們錯誤的觀念,盲目守舊是不可取的。

創新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發明大王,曾經説過“天才不過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份。”的確如此,他所發明的電燈泡也不是一朝一夕就成功的,而是經過一千多次的失敗中成功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大概也就是這個道理。

“踩着別人的腳步走路的人,永遠不會留下自己的腳印”。愛因斯坦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按照別人的辦法和思路來做事情,沒有任何的創新,將會走向平庸。當然,我們並不是不學習別人的辦法和經驗,而是在別人的辦法和經驗的基礎上,善於創新,敢於創造才會在學習生活上有所突破,才會有所發展。

“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皆是創造者。”告訴我們無論是什麼人,什麼地方,什麼時間,都可以創造、創新。但是創新,並不是靠着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臆造去隨意地瞎編亂造,而是要繼承前人的優美成果,在別人正確的理論指導下創新。

漢字的繼承與創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相傳在遠古時代倉頡開始造字,再經過後來一系列的演變,最終形成了現代漢字。這就是繼承優良的傳統,在繼承優良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

繼承和創新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想發展社會,要想發展社會,我們必須要在別人在傳統的文化之上去創新。

文化創新作文 篇6

近日來,中國區比基尼小姐總決賽儀式上,參賽佳麗穿着帶有京劇元素的比基尼展示,這組圖片在網上載開。網友們眾説紛紜。有人認為這是對文化的創新,那麼,這真的是在創新嗎?

當那些佳麗們穿着比基尼走上舞台的時候,觀眾們的目光是留在她們曼妙的身姿,還是那“掛羊頭賣狗肉”的京劇頭飾?當佳麗們開始展示時,觀眾們的注意力是在她們並不精湛的演藝,還是她們撩人的曲線?

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對文化的糟踏。京劇,是我國博大精深的國粹之一,怎可容得這些雜質?當這些雜質與國粹雜糅在一起,所謂的創新,只不過是像“比基尼京劇”一般的傷風敗俗罷了。

換一個方面講,紅歌算是我國特有的文化了。如今,紅歌依然像紅色風暴席捲這幾千萬人的土地。紅歌為何這樣紅?因為紅歌是讚頌革命、歌頌祖國的經典,是我國曆史的見證,人們唱紅歌,賞紅歌,實質上是在輕鬆的過程中默默接受紅色的洗禮,激發起人們內心積極進取文化的追求。同樣的,這祖國的史詩怎可容得雜質?有人將紅歌改寫成流行曲,這是對文化的踐踏!而不是所謂的創新!

在一個利刃擔憂的是漢語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劉吉向提出:目前中國文字已經混亂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回首留心自己的生活,那些在網絡上流行的詞語,像“菜鳥”、“灌水”等,還有像“克隆”、“納米”等大量不規範的語言整合到漢字的系統裏。在漢字的原本,哪有這類雜碎的詞組。孩子詞語的奇妙優美,因為這些非規範詞語,削減了漢語的獨特魅力。

迴歸到現在,淵遠流長的文化,不能容忍雜質的玷污,古老的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和象徵,並不是説比基尼加一個京劇頭飾,就是所謂的創新。

文化創新作文 篇7

有一種厚實,叫感恩;

有一種美麗,叫中藥;

有一種力量,叫武術;

有一種傳承,叫文化。

那張臉很平凡,走上街沒有多少人會注意他;那張臉很特殊,凝聚着傳統中醫、中國武術、五行取名於一體的文化;那張臉很智慧,當我尋找一些創意靈感時,我總能看見他,那是姥爺的執着的臉。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黑白灰,我小時候身體及其虛弱,而父母又忙於工作,所以我一直在姥爺身邊生活,聽着他講以前的故事,直到上小學。可以説,我的童年都是在苦澀的中藥的氣味中熬過的。現在我還記得店裏的一切:淺綠色的木製藥櫃,一格一格的;高大的玻璃枱面,姥爺戴着老花鏡,一臉認真地寫藥方,並不時和病人説些什麼;還有那小小的稱——我的玩具,上面還殘留着藥材清香的氣味。

我常常坐在小板凳上,看姥爺穿梭於櫃枱之間,滿臉嚴肅,陽光為他都上金邊,我看得到他額頭上細細的汗液和他眼底的虔誠與温柔。這些藥大概是姥爺的寶貝吧!我想着。

再大一些,姥爺會抱着我,教我辨認藥材,那時的姥爺笑容滿面,音調是平平緩緩的,彷彿任何人和事也不能打擾我們。不變的是他眼中的光芒。慢慢地,我知道了,那是白芷,這是豆蔻,那一種叫連翹……,姥爺還會講它們的功效,可惜我那時只是馬馬虎虎就過去了。我的感覺是:這些藥的名字真好聽,説不定是仙子變成的,爺爺也喜歡仙子呢,哈哈!當我長大後和姥爺説起時,我們都大笑起來,笑中又有一種滿足感——這麼多年了,他仍執着於此,我真心為姥爺高興,還有一種感動從我心裏溢出。

所謂武源於醫也成於醫。“你姥爺去浙江省參加武術比賽得了一等獎啦!”我一進外婆家門,外婆便笑盈盈地指着獎狀對我説。那份驚喜我難以用言語表達,我只記着高興。那時我才回憶起,姥爺每天早上四點多就出門鍛鍊,時不時在電腦裏看一些別的門派講拳法的視頻。這一兩年來政府部門開展了許多武術比賽和武術表演的活動,姥爺六歲時跟太姥爺學武術,一直到現在六十多歲堅持每天早上早起去公園練習中國南拳,風雨無阻,把十八般武藝練得出神入化,剛好在這大力挖掘傳統文化的時期把中國武術發揚光大。現在他成了江南南拳剛柔武術協會的會長,常常帶着眾弟子參加市、縣裏的武術表演。他有很多弟子,除了清晨一起去練武外,有些到現在還會常來家裏坐坐。他的左邊額頭上有一塊不大不小的黑色的疤,因為小時候餓肚子餓得實在受不了了,就爬上灶頭找吃的,然後就掉下來了,鮮血直流,太姥姥趕忙從煙囱裏抓了一把黑色的灰抹在他的額頭上,血止住了,然後就留下了直徑大約兩釐米的疤。為了健身強體,從小便開始跟着太姥爺學習南拳。

那時村裏也常常有跌打扭傷的人,他從太姥爺那裏學會了製作扭傷藥,以前養很多的雞,把雞窩籠裏的雞屎掃出來曬乾,用火燒成灰,用篩子篩出細的跟另外一種香按一定比例攪拌。周邊幾個村裏誰家手或腳扭傷了,就來拿一把過去,將老酒燒沸把藥粉糊成膏狀,摘一片絲瓜葉,用布裹上,幾天後就好了。在我們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許多神奇的故事,就連植物、動物的灰也能發揮特殊的作用,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一片寧靜和安逸。

也許因為這些緣故,姥爺一直很喜歡中醫,年輕時白天干活,晚上自學中醫,摘錄了很多筆記,雖然沒派上什麼用場,但還是一直堅持學習,太姥爺留下幾本藥學的書都被他翻破了。後來讓小舅舅去讀中醫專業,現在他成了執業醫師,家裏也開了一家很大的藥店,姥爺剛好英雄有用武之地。太姥爺留下的一本中醫祕笈裏的很多藥方經過姥爺的臨牀應用,再經過小舅舅結合現代中醫,對藥方進行改良,治好了很多人的病。就像當年的扭傷藥,現在肯定找不到原材料了,小舅舅就用更好的活血散瘀的藥粉來替代。也感恩於這個時代,讓中國傳統中醫養生和武術文化得以傳承和創新。

藥店裏的人川流不息,有些是姥爺的弟子或太爺爺的弟子來切磋武藝,有些是來抓藥治病,還有一些特殊的客人,他們是為自己的孩子或店鋪或公司取名字而來。原來姥爺還懂金木水火土五行,多少筆畫的字對應着哪一行,根據相生相剋的原理,免費給他們取一個吉利而好聽的名字。在老百姓看來,這些都是很準的,也許因為在他們的心底一開始就注入了必勝的信念。

我可以看見,姥爺蒼老的皮膚也遮不住的精氣神與自信,不大的眼睛裏閃爍的熠熠光輝,像注視藥材一樣,那是名為“熱愛”的光芒!那是名為“堅持”的光芒!那是名為“感恩”的光芒!那是名為“繼承與創新”的光芒!每每我想放棄時,就可以看見他的臉,那是一張在困難中不斷創新的臉,給予我新生的力量,在黑夜中為我亮起不是特別明亮卻已足夠的光,讓我沿着上一代人依稀的足跡披荊斬棘,重新開闢一片新的天地。

文化創新作文 篇8

遙遠的東方有個美麗而古老的國家——中國。她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有着數不盡的神話傳説;有着文明而古樸的民風;有着燦爛無盡的民族文化。世上最雄偉、壯觀、迷人的山,世上最沸騰、氣派、醉人的河,滋養着她勤勞、堅韌、可愛的兒女。她善良、多情、博愛、深沉、又充滿智慧,是地球媽媽幾百個孩子中的一個。你看,她開放了,漸漸朝着富裕接近,明天的她一定更強大。這就是我的祖國,我深愛的祖國,我是中國人,愛説中國話。

從漢語誕生的第一天起,已經和中華民族的歷史緊緊相連。五千年的歲月積累,早已像高山一樣博大雄偉,似海洋一般廣闊無垠。獨特的四聲,有着音樂般的聲調,配合我國特有的詩詞歌賦,即可終日吟唱世代相傳。這種世界上使用最廣泛、最有活力的語言,生生不息、蓬蓬勃勃,它包含了多少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修築萬里長城是為了保護它不受傷害,英雄兒女為了捍衞它的尊嚴浴血奮戰抵禦外強,正是他們撐起了我們民族的脊樑,祖國的希望,是他們用滿腔的熱血,譜寫了無愧於時代的凱歌,才使得我們的母語響徹神州,那麼氣勢磅礴,那麼雄壯嘹亮。這是一種多麼美麗的語言啊!

正是會説這美麗語言的民族,創造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漢字——方塊字。它以平凡的一筆一畫組成了不平凡的統一體,以其獨特的結構向世人展示中華民族傳統的悠久,展示歷史的浩蕩、曲折,和中華民族的與眾不同。它的魅力是任何別種文字所無法企及的。它是一首古老的情歌,深情、纏綿;它是一首精闢的詩,刻骨、醉人;更是一篇抒情散文,向人訴説着滿腔激情,令人隨之起伏、盪漾,大有與之同生死、共命運之勢。

課堂上,老師帶領我們走進文學的殿堂,盡情地在古詩美文中流連忘返。同學們一起欣賞“漢字宮”,領略古人造字的偉大;一起翻閲背誦古典詩歌,與詩人一同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一起品詞析句,體會漢語的精華。點點滴滴使我們愛上了語文,愛上了文學,愛上了我們偉大的祖國。

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綿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啟心智,長知識,令我們愛上了漢語,瞭解了民族文化,感歎着祖國的偉大。

是啊,漢語是熱血一般黃河的波濤,是羣星一般祖先的謎,是春蠶口中吐出的絲綢古道。它是遨遊太空時發出的問候,是奧運升旗時奏響的國歌,是每次放飛白鴿時祖國的生日。

讓我們在這一句句韻文偶句中,一聲聲快樂誦讀中,品讀普通話的韻味,繼承她的精華;

讓我們為中華民族而榮耀,因為她頑強不屈、堅韌不拔、光榮偉大;

讓我們為中國話而驕傲,因為她字正腔圓,落地有聲,説話最算話;

讓我們為這個大家庭而自豪,因為她擁有五十六個民族,是我們共同的家!

遂平縣灈陽三小 五二班 邢雨潞輔 導 教 師 李金榮 電話:13525322639

標籤: 錦集 創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lizhizuowen/chuangxinzuowen/93r4y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