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節日作文 >中秋節作文 >

與中秋節相關的作文素材

與中秋節相關的作文素材

中秋節,在老家叫過八月十五,那是個怎麼過法兒呢?月餅自然是主角。

隨着節日的臨近,小賣鋪裏的貨架上悄悄的多起了各種包裝的月餅,還好大都是簡裝的,一般是五個一包,也有打月餅的店鋪攤點兒,自帶雞蛋什麼的,讓人家給加工,自己掏個手工費。月餅的口味也隨着歲月的變化而變得豐富。小時候,餡料很單一,基本都是五仁的,裏面還加了紅綠兩種細絲條,一直搞不懂是什麼原料做的,但清楚的記得那種口味,是自己最不能容忍的,吃到它們,往往連嘴裏的月餅一塊兒吐出。後來,父親去外地出差,趕上臨過節,會帶回來其他口味兒的月餅,記得有一種是脆皮的,説是香港風味,吃了感覺也就那麼回事。前幾年,月餅興起了果餡,什麼香蕉、橘子、鳳梨的,吃着還行,扛餓,後來看配料表,才發現原來統一是冬瓜蓉搭配的果味香精,以後也就不怎麼吃了,還嘗過肉餡兒的,裏面不是肉塊,是打碎的餡料,更沒有想象中的好吃。再後來,妻拿回來的蛋黃餡兒的和巧克力餡兒的月餅我還是蠻喜歡的。

還有一個活動就是打棗兒,一般都在上午,因為早上的棗兒最甜,家鄉還有句俗話叫“七月十五棗兒上色兒(shai),八月十五棗兒上杆兒”,大人登到高處,或站到房上,揮舞一根長長的竹竿,照着棗樹一頓亂敲,翠甜的紅棗伴着葉子啪啪落地,有時棗兒砸到頭上,還是挺疼的,但喜悦早已把它沖淡,全然不顧,自家人拿着簸萁籃子撿棗兒,樹下多了聞聲感來撿棗兒吃的鄰居,拿住一個,用手擦兩下,放嘴一咬嘎嘣脆,細甜,撿兩把,放進自己的口袋,再加上鄰里之間嘻嘻哈哈的寒暄,人們享受着豐收的熱鬧。自家的棗樹,因為前些年翻修房屋,無奈刨了,後來在院牆外,滋生幾次,都被砍掉,後來就沒有再砍,現在已經長成了擀杖粗細,結的棗兒還不少,每次回家,兒子總要嚷嚷着夠棗兒吃,告訴他還沒有紅呢,他會高聲説他發現了紅的,其實那是壞了的,不知道這次能不能趕上打棗兒,也好和父母孩子一起享受一下這個樂趣。

午飯,在老家是正餐,因為農活大都是白天,這也是幾千年農耕社會生活的遺留。八月十五當天中午,一般家家都炒大鍋菜,準確的説,應該是熬或燉,但我們那兒都這麼説,我家一般都是冬瓜菜。 冬瓜片,五花肉,粉條,過油豆腐,混合的香味,從廚房飄出,迷漫整個院子,揭開鍋,端出饃饃(饅頭)箅子,撒上父親提前調好的芫荽葱花料汁攪勻,一人一碗,就上宣騰騰的.白饅頭,美味自不必多説。

晚上,當明月初上,母親會在院子裏支上小桌,上面擺上月餅,瓜果,往往是蘋果,梨,石榴,橘子,香蕉之類,還有香爐,對月跪拜,祈禱五穀豐登,風調雨順。這不能算是迷信,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最淳樸的感情。古往今來,多少詩人都將優美的詩句毫不吝嗇的給了中秋月:從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到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詩人把世間最普通的兩件東西串聯了起來,於是,月給酒增添了浪漫,酒給月披上了朦朧。自此,詩人更是借月抒情,辛棄疾寥寥幾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便勾畫出了一副鄉村夜景,美不勝收... ...

現在,中秋節成了法定假日,但生活方式的轉變和生活壓力的增大,已經很難讓人們再過着那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看房涼估時間做飯的生活了,多數年輕人都離開家鄉,到或遠或近的城市工作生活。中秋節多了超市商家的宣傳,多了精緻包裝的月餅,人們卻普遍感覺節日的氣氛淡了,除了吃兩口月餅,再也想不出其它的。沒有了往日家人的團聚,沒有了院中品茶賞月,吃月餅,話家常,成了户户高樓,陽台上窺月。是啊,社會的車輪不會倒轉,一切的一切,都會成為自然而然,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願景,亙古不變!

標籤: 中秋節 素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erizuowen/zhongqiuzuowen/knoj0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