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節日作文 >清明節作文 >

清明時節倍思親作文

清明時節倍思親作文

導語: 每年清明時節,我們都會祭奠緬懷那些在我們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記的親人和朋友。下面是清明時節倍思親作文。歡迎閲讀及參考!

清明時節倍思親作文

篇一、清明時節倍思親作文

很多回憶是不會隨時間而消失,而會隨着時間推移在內心深處留下更加清晰的印記。

同許多老人一樣,爺爺喜歡把一些老物件帶在身上,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塊老手錶。每天早上一到點,爺爺便起牀泡茶,給一大家子人準備早飯,當然主食裏一定少不了我最喜歡吃的鄖縣烤餅,然後便是上街買菜,修剪一下院裏的月季,我從沒見過他靜靜休息過,就算看電視的時候,他也會時不時關注一下煤爐子裏的火,順便把開水倒到壺裏。爺爺就像他身上的老手錶一樣,一刻不停忙碌着。

由於父親是家中的幺子,爺爺在72歲那年才得到我這個小孫子,他對我的喜愛勝過了家中所有的孩子,“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是爺爺對待我最真實的表現。

“我不吃宜昌縣的方便麪,我要吃宜昌市的。”兩種包裝幾乎一樣,而味道只有細微差別的方便麪也能被我吃出花樣。

“小東西,嘴刁得很。”爺爺總是笑着嘟囔一句,然後立刻到商店給我換。

遇到我任性又刁鑽的要求,爺爺總會盡全力滿足。這位慈祥且忠厚的老人總是默默守護着我的成長,而我卻漸漸看着他老去。

為了讓我獲得更好的教育,7歲那年父親調到了十堰,我來到了十堰上學,當時通訊也不發達,而我們並不確定每週都能回鄖縣,但是爺爺每週六吃完午飯顧不得休息就會步行半個多小時,蹲在鄖縣汽車站出口等我。每當我從汽車站出來的時候,爺爺總會像變戲法一般,從兜裏掏出我最喜歡吃的菠蘿豆、喔喔佳佳等各式各樣我愛吃的'零食。

直到有一天,我從鄖縣汽車站出來的時候,再也沒能看到那個熟悉而蒼老的身影,上衣兜裏鼓鼓的,執着地蹲在車站外,嘴裏叼着最便宜的漢宮煙,充滿期待看着車站出口。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我實在是哭累了,迷迷糊糊看見叔伯們正在清理爺爺的遺物,把他那塊老手錶也帶走,捎給了他。

20多年過去了,每年清明我都在想,爺爺是不是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很好,是不是依然叼着煙蹲在某個地方默默看着我,是不是他也如我想他一樣想着我呢……

篇二、清明時節倍思親作文

又至清明掃墓時,每到這時,我總會想起早已逝去的外公,他慈祥的面孔給我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思念。

小時候,我經常去外公家,因為在我的心目中,外公什麼請求都會答應我,所以,幼稚的我把外公家當作我圓“夢”的地方,外公就是那個和藹慈祥的“圓夢老人”。

爸爸媽媽工作都很忙,我就由外公照顧。5、6歲時,我別提有多聽外公話了。外公每天都要忙裏忙外,但再忙也不會忘記照顧我。每當外公出去辦事,我就會屁顛屁顛地跟在他身後,一刻也不離開。外公也很樂意帶我出去,帶我去見大世面。每次出去,外公總是賣力地蹬着三輪車,頭上滲出滴滴汗珠。每次外公外出回來,總不忘給我帶回一些好吃的、好玩的。

記得有一年夏天,我跟隨外公出去辦事。八月的天氣,熱得實在叫人受不了,火毒的太陽炙烤着大地。我頭上的汗珠地在車上,實在受不了了,我緊皺眉頭對外公説:“外公,我要喝水!”外公望了望路兩邊,面露難色。過了一會兒,外公把車停在了路邊,囑咐道:“你呆在這兒,外公去買水,一會兒就回來。”我點了點頭,靜靜地望着外公遠去而又龐大的'背影,默默地想:外公真好!

沒多久,外公的身影再一次出現在我的眼中,只見他的手中捧着一瓶用濕布包着的冰鎮的礦泉水。外公將水遞給了我,我忍不住,衝上去,情不自禁的親了外公一下,外公的臉上滿是笑容!

四月,百花齊放。不記得是否與外公一起欣賞過這迷人的春景,不記得曾經是否與外公漫步在美麗的濠河之畔,只知道,現在的我只能一個人欣賞着令人陶醉而又有些傷感的春景。

我永遠忘不了那段痛苦的回憶:那一刻,一切的一切都成了定格,所有的悲傷都凝固了,外公永遠地閉上了眼睛。我知道,我永遠地失去了外公,此時,我不知是無奈還是悲傷。

風呼呼地吹,雨濛濛地下,風兒在哀歎,天空在哭泣,濛濛細雨中,我彷彿看到外公正面帶笑容地望着我。我笑了,心裏卻流着淚。

篇三、清明時節倍思親作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路童遙指杏花春。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後來因為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就這樣清明這個節日代代相傳至今。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又是踏青掃墓的節日了,我們將懷着怎樣的心情去祭奠我們的先輩呢?莫非幾分沉痛與懷念吧。

從小到大,我們無不是在親人的愛撫中成長,他們給了我們充滿快樂與温馨的童年,我們離不開他們。可如今我們學業正忙,少有回家,與親人相處的時間與以前相比簡直太少了,況且他們大多數都身處異鄉它地,在那裏工作,很少回家,一年也許只有一兩次團聚的時候,又怎能不惹得我們心生孤單,勾起我們心中對他們的思念呢?清明時節倍思親大概就是這些時候吧。

暮然回首先人歷程,他們是懷着多麼堅強的意志才度過艱難的歲月,傳承至今,而我們又怎能不對他們偉大的人格魅力肅然起敬呢?在帶給我們幸福生活後,他們遠離我們而去,而現在他們過得好嗎?我們無從得知。唯獨帶着他們的意願一起奮鬥,在每年的'清明為他們掃墓,祭奠他們,以此來緩解心中的思念,撫慰心中的沉痛。

孔子説:“逝者如斯。”時間的流逝就像水流一樣快,又為何我的思念不絕如縷,一直縈繞心頭難以斷絕呢?這悲痛的日子何時才得以終結,大概永遠不會把,每個人都是生活在這樣的日子當中,永遠不會改變。

“年年掃祭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然而逝者已去不可追,每一次掃墓,都是對我們的一次深刻反省,珍惜眼前親人,別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時來悔恨,為時晚矣。

親愛的朋友們請珍惜我們眼前的親人吧!

篇四、清明時節倍思親作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沒有經歷過失去親人之痛的人,是無法體會這些古人詩句的情深意切、悲痛欲絕的。

歲月真是無情水,不知不覺中就匆匆流逝。父親離開我們已1年多了,可往昔就如昨天般鮮活,我和母親常常忘記父親已逝去的事實,不相信高大帥氣,有着硬朗身體的父親已遠離我們,恍惚中我們總是認為他好端端地在老家,盼望我們週末回去團聚。如果可以淡忘那段撕心裂肺的悲痛經歷,我們就會想當然地認為父親還在老家一如既往地在勞作着。

天空,還是那片天空,老家的一切物什,也還是那個熟悉的樣子。不同的是,蕭條的院落和長滿雜草的的菜園,我們渴盼不到門口父親微笑迎接的身影了。那慈祥、疼愛的笑臉,我們再也無法相見,再也不能感受到父親温暖的氣息。弟弟用鋤頭撥開門前政府興修水渠溝道時留下的石塊和碎疙瘩土塊,我拿起鐵鍬來幫忙。伸手觸摸上那把父親曾經常用的鐵鍬,淚水再也忍不住,感念到那光滑的鍬柄曾浸潤了多少父親的汗水。離開主人一年多的鐵鍬面上,已有星星點點的`鏽跡,我能想象到它以後會隨着歲月腐朽消失。只是現在我想盡可能的多觸握一些時間,讓我感到離父親近一點更近一點。現在的我,只能在夢裏温習父親無私的關愛,在擦拭我潸然淚下的雙眼,感受父親不求半分回報的温暖,來逐漸融化掉我的悲痛傷緒。

我知道父親不想、也不願看我的淚面,我露出燦爛的笑容才能揉平父親緊鎖的眉頭。今後的日子,儘管心裏含着淚,臉上也要保持着微笑。父親曾經為我幼稚的舉動狂躁、擔憂,失去理智般想把世態的炎涼剝給我看,希望讓我儘快成熟起來。我也曾試圖將女兒的幼稚強加給他,他對世事的通達難以貫穿我的思想。現在,時間剪去了我身上的芒刺,我明白了父親的心,我理解了父親的意。只是太晚、太晚。

親情——再厚實的牆壁也擋不住;親情———再遙遠的距離也割不斷。也許是深切的思念感動上蒼,那天深夜,我清晰地夢見父親在老家的廚房裏,他雙手攬着我和母親一起依偎着,還和我説道:“你看你媽瘦了像什麼的人了”,説後我們三人擁抱着在一起哭起來,直至把自己哭醒了,才知道是做夢了。

彈指一揮間,人生越走越短,親人越走越遠。“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永恆的是天上的月,變幻的總是那月下芸芸眾生。草枯了,還能再綠;春去了,還會在來。親人去了,就成了永遠的分別,天人永隔,是最大的痛。院子裏父親親手栽下的桂花樹,長得越發枝繁葉茂。再見父親,卻只能在夢裏,揮淚,是醒來在枕邊。清明時節,我們在這樣一段特殊的思親日子裏,對生命總有一個重新的認識和感悟。只有面對着離去的先人,只有在這寂靜的墳地,我們才能夠如此透徹地思索生命的意義。

總記得小時候,每當清明節來臨的時候,父親總會提醒母親給已故的先祖親人們多買些紙錢,説可以反映出我們的孝心,還可以得到先祖們的恩澤與保佑,保佑孫子或重孫、玄孫的我們日後學業有成、健康平安。我們方言叫“保佑”為“默應”,細細想來方言有時候能映襯、解釋一種文化。這個“默應”形容實在是準確傳神的。“默”既是我們對已故親人無比懷念又無法言説的默默心態的描摹,也是想象親人們在遙遠的彼岸,默默地牽掛着我們的視覺勾勒。“應”既是希望得到親人保佑的真實心態的比擬,也是包含了情感與生命印記的一種回聲。我想“默應”不是一種封建迷信,是一種陰陽兩相隔,但情感仍在勾連、延續與寄託的人類特有的情感傳承。少了這個寄託和傳承,人類的心理結構就會變得匱乏,時間和情感的重量就會變得很輕。

也許,思親祭祖就是為了讓我們,再次從心靈深處感受一種人生的超越,體會一份血緣親情的真純,在父輩祖先血脈依存的凝聚力與感染力中,延續人類情感的美好境界。清明時節,將被更多的人當做思親感恩的節日,我們所有的思念,都在這個充滿生機的季節裏孕育,發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erizuowen/qingmingzuowen/zqo0x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