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節日作文 >清明節作文 >

有關清明節由來作文

有關清明節由來作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關清明節由來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清明節由來作文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箇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1、(簡單概括)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xx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因此,清明節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2、(詳細敍説)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成為節日的節氣,其由來則與綿山介子推的故事有關。

春秋時代的晉國,晉獻公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展開了激烈的爭鬥。晉獻公的第二個兒子重耳為了避免自相殘殺,流亡國外十九年。晉國的臣子介子推敬佩重耳的人品,捨命相隨,在重耳最危難的時刻曾割股奉君。君臣一起經常討論救國、治國方略,關係融洽。重耳曾言,如果自己將來能做國君,一定重報介公之恩。後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終於打回晉國,當上了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復國之後,大宴羣臣,論功行賞,卻沒有給經常提意見的介子推任何官位和賞賜的東西。介子推不屑與整天在晉文公身邊阿諛的小人為伍,更為晉文公復國之後沒有施行清明政治感到失望。於是帶着老母上了綿山,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有人開始議論了,説晉文公忘恩負義,不用賢臣,晉文公慢慢地也聽到了這些議論,他似乎感覺到自己做的有些不對,趕緊叫人去請介子推,才知道介子推已經去綿山隱居了。為了讓臣下知道自己不是忘恩負義的昏君,平息人們的議論,晉文公急於找回介子推。他帶領羣臣來到綿山,尋找介子推。綿山澗壑萬仞,峭壁嶙峋,山路崎嶇,加之介子推有意躲避,怎麼也找不到介子推。晉文公心裏起急,但也無可奈何。

晉文公的手下也是各有心思,有的`希望介子推回來,輔佐晉文公治理天下,有的卻怕介子推回來,奪了自己的恩寵。一個手下向晉文公諫言説,介子推是個大孝子,大王您派人放火燒綿山,介子推怕傷了老母,一定會出來見您。

亂了方寸的晉文公見介子推心切,竟糊里糊塗地採納了這個主意,命人在綿山上放起火來。時值仲春,風大物燥,煙火吞沒了整個綿山。大火燒了幾天也沒有見到介子推的影子。大火熄滅後人們才發現,介子推寧死不肯出山,已經和母親被燒死在山頂一棵大柳樹下。晉文公想起介子推對自己的忠心和肺腑之語,扶着被燒死的大柳樹不禁嚎啕大哭。他讓人將介子推母子葬于山嶺之上,改綿山之名為介山,“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同時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即冬至後105天全國禁止動煙火,只許吃冷食,是為寒食節,以示紀念介子推。

第二年寒食節的翌日,晉文公到綿山介子推殉難的大柳樹下來弔祭,發現被燒死的大柳樹上已生出了新的柳枝。他回想起介子推生前希望他復國之後施行清明政治的主張,感慨萬千,下令封這棵柳樹為“清明柳”,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從此晉文公整肅政務,發展生產,晉國終於強大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隨着國家影響力的增大,寒食節、清明節的習俗流行於大江南北,唐代詩人盧象賦詩云:“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其實,寒食習俗起源於古代鑽木取薪火之制。清明作為一個節氣,遠在周代也已經確定。寒食節、清明節不過是統治者用國家命令的形式強化了,並流傳下來。此後,隨着時間的遷移,寒食節的習俗漸漸融入了清明節。清明節成為二十四個節氣中唯一具有人文歷史的節日,人們在清明之際懷念逝者、祭祀先祖漸成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erizuowen/qingmingzuowen/4mzge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