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節日作文 >春節作文 >

年味學生記敍文作文

年味學生記敍文作文

篇一:《年味》

年味學生記敍文作文

新的一年到咯,穿着大紅衣服,戴着大紅帽子迎接這個喜慶的日子——春節。噼裏啪啦的鞭炮聲伴隨着爆竹炸開了大年初一的禮花。

按照家鄉的習俗,大年初一要吃圓子,是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的寓意。我和姐姐自告奮勇,非要捏圓子,奶奶拗不過我們,只好放手讓我們去幹。我和姐姐對視,壞笑了幾聲。把圓子拿到廚房,把早已準備好了的辣椒醬包在圓子裏,又拿了幾個一元硬幣包在圓子裏,由於硬幣太大,包出來的圓子也很臃腫。忙活了大半天,才包出了一盆圓子。大大小小,什麼形態都有。

我負責燒火,而姐姐則負責攪和圓子。剛開始,有點困難,那火老是點不着,點着了又有火星跑出來,嚇得又把火熄滅,弄了半天,才把鍋燒熱,姐姐慢慢把圓子放到鍋裏,我加大火力,便使勁對着灶台的通風口吹了好幾下,結果嗆得我直掉眼淚,不過還好了,我沒有白白犧牲,只聽鍋裏“咕嘟咕嘟”作響,圓子就燒好了。

我和姐姐把圓子一起搬到桌子上,各自讓自己的爸爸嚐嚐。爸爸不知道我們葫蘆裏裝的什麼藥,一口咬下去,結果辣椒醬濺得滿嘴都是,辣的他臉通紅通紅的。我和姐姐哈哈大笑,“爸爸上當嘍,爸爸上當嘍”“叔叔上當嘍”爸爸不好意思的撓撓頭苦笑了幾聲。而大伯則好運一點,一吃就吃到了為數不多的包着硬幣的圓子。樂得大伯直扭屁股,我和姐姐又被逗得哈哈大笑。

大伯説:“你們倆小丫頭,真玩的出來,不過這麼多的圓子被糟蹋了,不吃又浪費了,不如我們玩個遊戲好不好。”我倆一聽是遊戲,開心得直拍手。“我們每個人説句關於過年的古詩,輪到誰是誰,説不出來,就得吃五個圓子。”我和姐姐幾乎異口同聲地説:“好啊!”我心想,我就是學古詩的,圓子你們吃定了。我先起了個頭,説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姐姐不屑的説:“這有什麼難的,看我的,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爸爸聽後,搶説道:“田家佔氣候,共説此年豐。”“好好好,老爸,好樣的。”我激動的跳起來。大伯説:“別高興的太早,看我這句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姐姐向我吐吐舌頭,我向她做了個鬼臉,表示反抗。平時一貫安靜的老媽竟然也起勁了,吟誦道:“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大媽沒等媽媽説完就説了一句:“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爺爺見我們都這麼熱鬧,也説了一句:“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爺爺説完,我們都拍手叫好。可現在又輪到我了,我哪知道那麼多啊,怎麼也想不起來。隨口就説:“年年大豐收……”大家撲哧一聲笑出聲來,那是我還真想找個縫鑽起來。沒辦法,只好願賭服輸,吃了五個圓子,也不知我是點背怎麼的,吃到的都是辣椒醬的,辣的我直灌水喝。姐姐在心裏早就醖釀好了一個:“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接着是爸爸,只見他抓耳撓腮,好半天才憋出來:“蕭疏白髮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可這回大伯肚子裏的墨水空了,他倒也爽快,抓起圓子就往嘴裏送,

竟然又吃到了一個硬幣。我心裏那個不服氣喲。媽媽沉思了會兒,説:“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我為老媽歡呼,她簡直就是我的偶像。大媽不慌不亂,説道:“共慶新年笑語譁,紅巖士女贈梅花。”姐姐激動地狠狠地親了一下大媽。輪到爺爺了,這次爺爺可沒什麼風度了,在門口有踱來踱去,一進來竟説:“我不會。”我們全部“暈倒”爽快的吃掉了5個圓子。

這過年的圓子讓我吃出了年的滋味,吃出了幸福的滋味。

篇二:《年味》作文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年”是個多麼富有味道的字啊!這幾天,我們就將迎來新的一年——馬年。

大家有沒有覺得,今年的年味有所不同呢?是的,最大的變化就是“儉”這個字。往年,人們臨近過年時,大家都出手大方。而今年,人們花錢都是“小心翼翼”,精打細算——辦置年貨就是很好的例子。

再説説幾個常見的年味。

年味一:貼春聯。一提到春聯,我會激動起來。我很喜歡春聯,更喜歡收集春聯。我不僅喜歡這些字的字體,還喜歡它的聲律美,春聯讀起來抑揚頓挫,和諧動聽。它讓我受益多多。我想,很多人也很喜歡春聯吧。春聯是個“百變小精靈”每年春聯都有一大批,我要如飢似渴的閲讀春聯,豐富詞彙量。

年味二:放鞭炮。鞭炮可以説是我非常喜歡的,它的種類很多。我尤其喜歡那“掛”在天上五顏六色的煙花。今年鞭炮的種類又增多了不少,我很高興,因此我又可以看到許多迷人的色彩了,可是我們放鞭炮一定要小心哦!

年味三:賞花燈。現在花燈真是千變萬化,讓人看得眼花繚亂。這些是花燈的做工精湛,美麗無比,真是巧奪天工。再説説它的顏色,搭配純正,人們都紛紛和這些花燈拍照,在想節日到來這一天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我嘛,絕對是花燈的“粉絲”,每當花燈做出來時擺到街邊,我都會忍不住拍幾張來欣賞,這些花燈每年都不同,令我眼花繚亂。上面三個是年味比較濃的,像這樣的年味還有很多呢!有貼窗花、包餃子、吃團圓飯。

“綠柳舒眉辭舊歲,紅柳開口賀新年。”祝願我們過的每個年都和和美美,幸福安康,年味十足!

篇三:年味

“叮咚”,門鈴一聲響,走過去打開門,是一位鄉下的朋友,提着滿滿一袋子油炸的糖花進來(糖花是本地一種風味麪食,饃的一種),放在桌子上。

“嫂子,快過年了,家裏做的年饃。給你們送點過來嚐嚐。”招呼朋友坐下,泡茶,寒暄,那一袋子金燦燦的糖花散發出濃郁的清油香,饞嘴的兒子跑過來,抓起一個就吃,邊吃還邊矯情:“叔叔,你家的糖花比媽媽買的還好吃,又香又甜。”那個小饞樣,惹得我們呵呵笑。

“嫂子,我走了,媳婦和孩子在街上等着呢。我們去商場買衣服,明天家裏還要殺年豬,要過年了,忙。”朋友喝口水就要走。我送他到街口,看他們走車走了,剛要轉身,耳邊響起一陣“噼裏啪啦”的爆竹聲,還夾雜着一顆顆禮花彈,原來是一家“瀏陽花炮專賣店”開業了。這種臨時的鞭炮銷售處,一般在春節前半月左右開業,年後就停了。看着那些花花綠綠的煙花爆竹,才感覺到空氣中真的飄着一絲絲年的味道。

住到了這高樓林立的城市,總感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漸冷漠。大街上車水馬龍,市場里人聲鼎沸,可回到家裏把防盜門一關,似乎就與世隔絕了。同住在一棟樓上的鄰居,幾年都不説一句話,見面互相目光矜持地笑笑,彬彬有禮地問候,一轉身,都是陌生人,完全沒有鄉下時人與人之間的那種熱情味。

城市裏的節日氣氛,首先從市場上體現。一進入臘月,商場打着促銷的牌子,廣告鋪天蓋地,各種春節用品紛紛上市,琳琅滿目的商品吸引着人們的眼球。辛苦工作一年,大家的荷包也豐滿,該好好消費一番了。大包小包的東西可盡往家裏搬,用老人們的話説,窮一年也不能窮了一節,何況現在的社會,人們生活都富裕了,更要好好過個年。

可不知怎的,總覺得現在生活條件雖然好了,吃的穿的都不愁,可快樂的感覺卻越來越少。天天吃肉,肉不香了;滿櫃子的衣服,挑來撿去不知道穿什麼好;電視頻道越來越多,可視覺疲勞,看啥節目也沒興趣。網絡裏倒是熱熱鬧鬧,人人回家抱着電腦手機嘻嘻哈哈,跟家人倒沒共同語言了。我們小時候多快樂啊,一進入臘月,我們就掰着手指頭一天天算,巴望着早一點過年,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好吃的,男孩子惦記着放鞭炮,女娃娃盼望着新卦褂褂,連老爺爺,都等着過年買頂新帽子戴呢。

那時候的農村生活條件差,平時難得吃點葷腥,只有到了過年時,才能連着吃幾天肉飯,也只有過年時,媽媽才給每個孩子扯幾尺布,縫上一件新衣賞。也許是物以稀為貴吧,那時候我們的心,總是很容易就能滿足。現在的孩子頓頓吃肉,卻一個個都彷彿得了厭食症,吃飯挑挑揀揀,這也不吃,那也不愛,我們的媽媽們曾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發愁,我們面對着美味佳餚,卻為“眾口難調”為難,什麼時候的媽媽,似乎都不好當。

到了八十年代末,農村條件就好了,大多數人家都能殺上一口豬過年。餵了一年的大肥豬,剛進入臘月就早早殺了,一直吃到來年二月裏。孩子們不饞肉了,大人們也吃過癮了,在開春種地幹活都渾身全是勁。

農村裏過年最隆重的,應該要數做年饃了。媽媽們精心和制一盆一盆的發麪,蒸花捲,燒糖餅,炸糖花,做上好幾天,兩個大大的竹笸籃裏裝的滿滿的,堆成兩座小山。做的年饃除了自己家吃,還要給親戚朋友們送。聽老人們説,正月裏有講究,不能做饃,所以要在臘月裏一次做足了,吃到二月份。幸虧那時候的冬天冷,雖然沒有冰箱,做的饃也不長毛不發黴。農村裏有句俗話,看誰家的媳婦手兒巧,嚐嚐他家的年饃就知道了。

“過了臘月二十三,過年還有整七天。”臘月二十三是祭灶日,據説這一天灶王爺要去天上見玉皇大帝,要做上一些“灶乾糧”,就是用平底鍋烙的小花捲,供在廚房裏灶王爺像前,讓他老人家帶去當路上的乾糧。在這一天祭灶的時候,還要殺一隻大公雞,是灶王爺騎的大馬,燒上一張買來的灶符,上面填上家主人的姓名,家裏人口,讓灶王爺帶去給玉帝彙報去。農村裏有講究,出門在外打工的人,在臘月二十三這天之前一定要趕回家,免得灶王爺彙報時遺漏了,來年會有災難。這個傳統帶着一些迷信的色彩,可在我們家鄉,至今都保持着這個習俗,所以臘月二十三也叫“過小年”。

我們最盼望的`,是大年三十。這天要早早起來,太陽一出就開始貼對聯。那時候的對聯大多是買兩張大紅紙,請村上會寫字的人來寫,村裏也就一兩個老師才能寫幾個像模像樣的毛筆字,一些人家乾脆讓唸書的孩子自己寫,我們小時候上學有專門的毛筆書法課,學生們基本會寫毛筆字。我們家的對聯,都是我自己編自己寫,有時候還給鄰居家也寫,雖説寫的不怎麼好看,但農村裏識字的人也不多,我能糊弄出來,爸爸媽媽看着都得意着呢。貼完對聯,要放上一大串鞭炮,從鞭炮聲一響起,這過年的序幕,就算正式拉開了。

媽媽們今天可要忙了,把各種蔬菜早早備好,放上大片的肥肉,白菜豆腐粉條,做上滿滿一鍋香噴噴的燴菜,一家人圍着火爐熱熱騰騰地吃上兩大碗,其樂融融。等媽媽把碗筷收拾了,才會小心翼翼地從一個紅木頭箱子裏把我們的新衣服新鞋子拿出來,對我們小孩子來説,這才是最開心的時刻,等上一年,只有過年時才能渾身上下一身新,村裏的孩子們聚在一起,第一件事就是互相炫耀身上的新衣服。

年夜飯吃的是餃子,四五點鐘就要吃,吃完了給先人們上墳,説是去請先人們回家過年,過了正月初五再送出去。這種儀式只有家裏的老人才會,我們只是跟着去燒紙磕頭,順便也去顯擺自己的新衣服。

除夕晚上要守歲,媽媽説那叫“熬福”,誰熬的長,誰來年就有福氣。我們眼巴巴等着的,是爸爸媽媽給的壓歲錢。爸爸最多給十塊,媽媽給五塊,這對我們來説,可是一筆很大的財富,我們都捨不得亂花,留着上學時買文具買書了。

那時候的農村人家大多都有了電視,十四英寸的黑白電視機,我們坐在熱炕上,吃着糖果,磕着自家種的瓜子,看着春節聯歡晚會,沒電視的人家大人小孩都到鄰居家來看。媽媽熬一壺棗茶,給每個人都倒上一杯,一屋子的人“吧唧吧唧”,一直要看到十二點。十二點的鐘聲敲過,全村子都響起鞭炮聲,這時候也有個儀式,叫“接老爺”,據説接的還是臘月二十三日送去天上的灶王爺。

大年初一日早上,天不亮就要吃“黃錢餃子”,三十日下午媽媽一次就把餃子包好了,在幾個餃子裏放上幾枚硬幣,誰吃到誰就是最有福氣的人。這些民間傳統的習俗其實都很有含義的,在我們家鄉也一直沿襲着,只是我們現在離開家鄉太久,在城市裏就不這樣過了。

初二開始,就要拜親訪友,第一個要去的人家,一定是舅家,舅舅是外甥的主心骨,大着呢。新婚的小夥,必須先拜老丈人去,初二這一天,幾乎家家户户都要走親戚,來的來,去的去,炒幾盤好菜,喝幾杯小酒,小小的農家院裏,處處都是歡聲笑語。走親戚的活動,一直要持續六七天,每一家親戚都走完,這是禮節,也是親朋好友傳遞情誼的紐帶。

初五一過,村裏開始鬧社火。農村裏的社火比城裏老頭老太太們組成的秧歌隊熱鬧紅火多了。小夥子們背腰鼓,姑娘媳婦敲銅鑼,還有膽大的年輕人踩着一米多高的高蹺。所有的社火隊成員都穿着花花綠綠的戲裝,勾着臉譜,扮演的也是戲曲裏的人物,白蛇傳啦,西遊記啦,三堂會審啦,表演者演繹的活靈活現,村民們看得津津有味。社火在村子裏挨家挨户表演,人們也跟着一家家串,鑼鼓喧天,歡聲笑語,那種熱鬧快活的場景,好多年沒見過了。以前村子裏有上了年紀的人專門負責主持,那些人老的喊不動了,年輕人怕麻煩,寧願聚在一起打麻將鬥地主,也沒人去操那個閒心,現在農村裏過年,也不熱鬧了。

看完了社火,還有大戲呢。那時有的村子裏有戲台,演員也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有些人大字不識幾個,戲裏的台詞卻能唱的滾瓜爛熟,真佩服他們那超常的記憶裏,應該也是興趣所致吧。戲台上唱的,大多是古裝戲傳統戲,以秦腔為主,有時候也唱眉户,黃梅戲,一個小小的戲台下面,人山人海,幾個村的男女老少都聚在那裏,不管天多麼冷,都影響不了人們看戲的興致。晚上還有夜場,人們在露天地裏或坐或站,個個臉上都掛着愉快的笑容。

常聽老人説,窮歡樂,窮歡樂,窮的時候,人們都不忘給自己尋找歡樂,現在日子過的衣食無憂,卻少了快樂的感覺,那些曾經歡樂的年味,如今只能在回憶裏重現了。難怪現在的人都説,生活越來越好了,年味越來越淡了,連春節聯歡晚會都越看越沒勁了。也許,這就是不同的時代具有的不同特點吧。

不管到了什麼年代,什麼地方,春節,這個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在人們的心目中還是佔着很重要的位置。社會在繁榮發展,生活在日漸富裕,幾千年來的傳統習俗一脈相承。過年過的是喜慶,是幸福,是團圓,是快樂,是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祝福。

願普天下每一個人,都能過個平安快樂年,讓濃濃的年味,永遠在我們的生活裏飄香。心是快樂的,生活就是幸福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erizuowen/chunjiezuowen/m32yl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