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節日作文 >重陽節作文 >

有關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合集7篇

有關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合集7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説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合集7篇

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 篇1

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説,重陽節作文1000字。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説:“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着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着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樑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裏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九”寓意着長久,吉利的意思。而“九九”則寓意着長長久久、吉吉利利的意思。所以中國人就把“九九”變成日期,並紀念這寓意而定為傳統節日,重陽節因此而來。現在的重陽節還有另外的意思,就是祝福老人健康長壽,因而又叫老人節。

老人節,就是老人們的節日。通常我們都會在家和爺爺奶奶一起吃飯,吃完飯就一起去登登山或散散步,帶上彼此的祝福互相傳遞,開心地度過老人節……

而我吃了晚飯就獨自出門去公園走走。走進了公園,只見公園今天別有一番風味,隨處可見都是三人或五人一起走,有老有少的,一看就知道是一家子趁着老人節這天出來走走,中學生作文《重陽節作文800字》。幽暗的燈光、黑夜下的大樹、還有那寂靜的湖水的黑色寂寞被今天的粉色温馨所取代了。這時的公園在吵雜的腳步聲、温暖人心的説話聲變得熱鬧,在這充滿快樂如天國般的公園裏卻讓我想起一些孤獨的老人。

老人是每個家庭裏最可愛的一員,是每個家庭裏的智慧的化身。他們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已經無法再承受了,只能依靠家人。然而,有些家庭裏的老人並不能依靠他們的心肝寶貝,他們的兒女為了金錢與自私的慾望而忽略了他們最可愛的父母親,讓自己的父母親孤獨地過着乏味的生活。

“九九”老人節是老人們的節日。在這一天,他們期盼着與家人整整齊齊地共享一頓普通的晚餐。就是那麼一個小小的心願,作為兒女的就不能實現嗎?就不能賺少一點錢陪父母嗎?如果以那些無謂的藉口來婉轉的想表達不能的話,等你們做兒女的像你們父母一樣年老時,你們的兒女或許也會這樣對待你們,讓你們孤獨地度過以後的日子,那你們都會反反覆覆地演這場悲傷的啞劇!

如果我們可以多陪陪家中的老母親和老父親,這是比賺更多的錢要幸福,比奢華的物質享受還要幸福。

他們每次在家想起以前養育兒女那艱辛的日子,嬰兒時期,孩子每晚哭哭啼啼的讓父母知道能睡上安樂覺是人生中最快樂的事;孩子上學了為了能幫助一下孩子,就絞盡腦汁想出點子為孩子的學習之路鋪上瀝青;孩子犯錯了,就以自以為對的愛來愛他,幫助他度過難關……每次想起孩子小時候,父母的眯眯眼裏都會默默流下孤獨而悲傷的淚水。從那模糊的眯眯眼,淚水劃過他們那慘白又滄桑的面孔,然後滴下一份份思念。我們應該反省下,不要再忽視老人,讓他們每天都過着老人節吧。

如果説老人是什麼,我會指着那黃昏的太陽説:“老人就如晚霞,雖然太陽很快就會下沉消散,但留下的並不是物質的利益,而是永遠的美麗回憶。”

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 篇2

九月初九——重陽節到了!這可是我敬愛的爺爺奶奶的節日!我今天可一定要好好地表現一下!

迅速吃好晚飯後,我從口袋中掏出一把早已準備好的精緻的小剪刀,跑到爺爺奶奶身邊,説:“爺爺奶奶,我給你們剪指甲,好嗎?”爺爺聽了,一愣,帶着懷疑的神情説:“乖孫女,你也會剪指甲?”“會!”話雖這麼説,可我卻心虛得很,畢竟我從來沒剪過指甲呀!不過我相信:只要用我的誠心,就一定能完成任務。不是有句老話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説幹就幹,我拉過爺爺的手,開始行動了。哇!爺爺的指甲好硬哦!萬事開頭難,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剪了第一刀。“爺爺,痛不痛?”“不痛不痛,這哪會痛呀!”爺爺滿意地坐在沙發上説,“爺爺這是在享我孫女的福啊!”

突然我發現爺爺有個手指頭上竟沒有指甲,我急了,問:“爺爺,你這個手指頭的指甲呢?”

爺爺見我着急的樣子,連忙説:“小平平,別急!這是我在部隊時弄掉的。那是一次軍事練習,我們正在訓練擦槍,由於我一心想快些,用力過猛,讓槍給夾了。沒事,現在早好了,一點也不痛了。不信你摸摸,它硬得很呢!”

聽了爺爺的話,我趕緊去摸,那肉果然已很硬了。是呀,都已經幾十年了,能不硬嗎?爺爺可真是個堅強的人哪!我一邊摸着他的手指頭,一邊這麼想着。

剪好了爺爺的手指甲,輪到給奶奶剪了。我捏過奶奶的手,發現雖説奶奶是個女的,可手卻很厚,而且也很粗糙。我心裏格登了一下。奶奶見了,猜出了我的心思:“是不是也想聽聽奶奶的故事?”我抬頭看着奶奶慈祥的眼睛,點了點頭。

奶奶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我們年輕的時候可沒現在這樣的好條件。因為你爺爺在外面當兵,所以家裏的事、田裏的活都由我包乾了。我這雙手幹過的事三天三夜也説不完,它可作出了大貢獻呀??”

聽着奶奶的話,我竟忘記了給她剪指甲,而是把她的手捧起來,緊緊地貼在我了的小臉上。

一次剪指甲竟讓我懂得了那麼多,這得感謝這個重陽節呀!但願在人們的心裏天天是重陽! 重陽節作文:充實的重陽節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習俗。下面我就來介紹一種“登高”習俗。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有人喪命,這些百姓受盡了折難。它也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恆景自己病倒了愈後,他辭別了妻兒,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他四處訪師尋道,最終在一座最古老的山,找到了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終於找到了那個神奇法力的仙長,從此恆景刻苦練出了非凡的武藝。一天仙長把恆景叫來説:“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恆景回到家,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着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突然聞到香和酒氣,便戛然止步,這時恆景手持寶劍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重陽節便被做為老人節。

這使我也有所感受,在這一星期天中,我們老師讓為自己的長輩洗一次腳或洗一次頭等。我突然心血來潮,準備,在星期天給來我家串門的姥姥洗一次腳。

“燦燦,燦燦??”哦,我姥姥來了,我趕忙把姥姥請進屋裏。趕緊把媽媽叫來。趁着媽媽與姥姥交談這來之不易的機會,趕忙拿來盆子,倒了一些熱水,一摸水,呀,燒死了!我又倒了一些涼水,哎,又涼了。此刻,想起了“永不氣妥”這個詞,頓時提起精神,又倒了一些熱水,這會算是差不多了。我又拿起肥皂和擦腳布。搖搖晃晃的端到姥姥面前説:“姥姥,馬上就要過重陽節了,我今天特意為您洗一次腳。”姥姥説:“呀,燦燦真的是長大了,懂事了,姥姥為你感到驕傲啊!”我把姥姥的腳放入水中,泡了一會兒。又用肥皂把腳周圍搓了一遍,在用清水沖洗。連續重複幾次,就差不多ok了!但是,當我摸到姥姥腳跟時,有什麼紮了我一下。我一看,原來是一層厚厚的繭子。我想起姥姥操勞日久,每天洗衣,做飯。便更加仔細的去洗腳了!洗完後,望着姥姥乾淨的腳,喜出望外。姥姥和媽媽都欣慰的笑了!

這一年的重陽節讓我過的很充實,很完美!即使在平時,我也會多多的為長輩做事。為什麼呢?因為我是一名少先隊員!

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 篇3

1.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讚美(重陽節)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係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2.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採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後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説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3.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誌。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複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温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説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温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4.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説,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敍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5.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

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説,早年不家用發麪餅夾上棗,慄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麪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6.飲菊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 篇4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説,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我所在的城市——上海,這裏沒有山,僅有的也只是小山丘,即使登上去,也無法感受“重陽節秋高氣爽,登高一望,草木山川,盡收眼底。”的意境,可這絲毫沒有減退我們上海人對重陽節的興致。在大大小小的糕點店裏,都擺滿了插着彩色旗子的重陽糕。社區裏也組織開展重陽節的活動。這次,我校歡樂團隊的主題也是重陽節。在我鄉下的外婆家,那兒的重陽節才叫熱鬧呢!到那時,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到大山下,開始登高。這麼多人一起爬山,別提多有趣呢!

重陽節又是“老人節”,每當此時,我都要打個電話給我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祝他們節日快樂,因為這是他們的節日,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文明遺產,我們應該繼續傳承下去!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就在眼前了,讓我們一起開開心心地度過吧!

又是一年重陽節

又是一年重陽節。這是個多雨的季節,潮濕的空氣裏流淌着思念的味道,縈繞在心頭,揮散不去。深秋的雨,透着徹骨的寒,也是人們思念的季節。

一個讓人思念的季節。我思念一切。風吹落葉輕起,遠了雁的啼鳴,近了冬的腳步。幾片將絲絲悲涼侵襲心房。看着片片黃葉隨風而落,在秋風的肆意中時起時落,彷彿自己將要面對一腔離愁,陣陣寒意浸濕心頭……

真不知道自己為何總這樣多愁,一片落葉,一絲秋風,都能勾起我滿心的哀愁。看着在秋風中掙扎飄零的落葉,我是否無法讀懂它曾經的情懷。不知道它是因為追風而去,還是它已沒了停息的枝頭。於是,真不知道是該為它追風的情懷感動呢?還是該為它被枝條拋棄而傷懷。人們説:“秋風起兮催人淚,舊夢醒時心已碎!”秋天總是夢的季節,可又是一個富有爭議的季節,有人為它的累累碩果而展露笑顏,有人為它的落葉飄零而淚流漣漣……

現在早已是深秋季節。秋末的黃昏來得總是很快,還沒等山峯上被日光蒸發起的水霧消散,太陽就落進了西山。

秋夜,天高露濃,一彎月牙在西南天邊靜靜地掛着。清冷的月光灑下大地,是那麼幽黯,銀河的繁星在此刻卻燦爛不起來。這時,秋風蕭瑟的吟頌,彈奏出一曲秋的哀怨。無意中搖曳着路兩旁靜靜地垂柳,述説着她的憂愁和淒涼,告訴我,秋意已濃到及至。

我的愁思就好像這個深秋季節,她譜寫着我的心歌,帶着我放飛的鴿子任意飄蕩,飄向天堂……

飄向我記憶的深處……

曾經想在秋風中,給自己一個承諾,將自己如水的情懷在深秋盡情釋放,然後在夢幻中沉醉。當秋風涼了深邃的夜,流走了所有的夢幻。我才明白,原來所有的承諾都來隨風飄散。當風過無痕的悲涼浸入心扉的時候,那風中的承諾便沒了曾經的蹤影,沒有絲毫印記。那時,我是否只能把最美的承諾放在我詩篇的首行,讓那跳躍的醒目時時勾起我不想淡去的記憶,然後用心書寫今生最感動的故事……這自然界的生生死死,不過是紅塵的一瞬。那一菩提,一壺酒,還有這一磐明鏡,一個沉浸湖底的凡心,將塵埃惹盡。俱往亦,萬事雲煙忽過,塵土兩相依。

人不過也如此……

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 篇5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詩人王維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實感,確實是深知作詩的竅門。詩人的故里就在我的家鄉山西祁縣,後隨父親遷於蒲州(今山西永濟)。山西位於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為“憶山東兄弟”。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節。寫節日的詩,最忌落入俗套,這首詩高明就高明在避開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兩個“異”字,似乎脱口而出,卻別有滋味地渲染出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從“每逢”二字來看,加倍的孤獨感不是這個節日才有,以前的諸多節日已有過。正是孤獨感久受壓抑,於今尤甚的情形下,詩人把凝聚在內心深處的佳節思親情結一吐為快。由於“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語極其精警,為人人心中所有,又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來也就引起廣泛的共鳴。不過,前兩句畢竟是直賦心源,尚須曲折變化,才能餘味無窮。於是本為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兄弟為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晉朝周處《風土記》説:“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云茱萸會。”因為這個節日風俗,是採摘茱萸(zhūyuacute;朱娛)花枝插頭,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齡有“茱萸插鬢花宜壽”,白居易有“舞鬟擺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之類的句子。洪邁《容齋隨筆》卷四摘錄此類詩句甚多。關鍵在於此詩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從中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精心意象,展示一個頗有情趣的兄弟共樂的場面,從而把“共樂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寫得令人心顫而餘味無窮了。

九月初九,稱為重陽節、重九節。九這個數字,是個位數中最大的數字,稱之為至數。古人特別講究物極必反的事物規律,而其時在自然氣候的徵兆上,又是暑熱已過,寒秋襲來;百花多數殘敗,樹葉開始飄零;清陽之氣逐漸消失,肅殺之意陣陣逼人:預示着寒冬即將來臨,給人一種淒涼的感覺。所以在古人眼裏,九月九日完全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此時是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天地之氣交接,便會產生一種不正之氣。為了避免邪氣中身,便採用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進行抗衡。至遲在西漢時期,重陽節就成為固定的節目了。後來在長時期的演變過程中,避邪習俗,逐步被注入了歡快的內容,形成了今天的娛樂形式。

登高,古人本要是為了避邪。唐人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情景的寫照。茱萸,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燃薰後可以闢蟲虺。古人習慣在九月佩戴以驅邪。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着“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峯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鄉寧縣這天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一塊攀緣。

萬榮縣傳統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為樂事。

晉北地區登高習俗淡薄,九月九日,年輕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雞,屬於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馬練射的遺風。近年來,一些青年學生,逢節喜歡相邀結伴,攜帶佳餚,欣然出遊。登高環視,天高氣爽,雲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佳節。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鍊鍛鍊。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痛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幹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為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後,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採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隻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為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幹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孃家過節。

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及五台縣等地,習慣吃壽麪。晉南地區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説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改善生活。

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 篇6

出生在深秋、日漸寒冷的季節,母親説,我的家就是爸爸的集體宿舍,天越來越冷,沒有暖氣,一個小小的火爐遠不能為襁褓中的我禦寒,媽媽怕我凍着,就把一個灌滿開水的`鹽水瓶子包上毛巾塞進我的被窩,毫無育兒經驗的母親哪能想到,毛巾是會被蹬掉的,結果,慘劇發生了:我的小腿被嚴重燙傷……看着被燙的血肉模糊的傷口,母親的心都快要碎了,她説,那一刻,她恨不得將自己撕碎了,來彌補自己的過失和大意,鄰居們都説,這孩子夠嗆,就是活下來也一定會留下殘疾,然而,奇蹟發生了:在父母精心的呵護照顧下,我的傷好得出奇的快,而且一點殘疾也沒有留下,只是一個隱隱的傷疤,記錄了當年帶給父母的撕心裂肺。

我八個月大的時候,因為感冒發燒,到醫院打了一針,回到家沒多久,母親發現了我的異樣,當父親聽到:孩子嘴發青,臉蒼白,呼吸有點快…..的描述,第一個念頭就是:不好,藥物過敏…….聽母親説,當時爸爸下樓時絆了一跤,都沒來得及站起來,他是連滾帶爬,爬下來的,把我抱到醫院,醫生的診斷應驗了父親的判斷:青黴素過敏遲發反應,。醫生説,幸虧發現及時、搶救得力,否則….鄰居們説,這孩子命大,將來必有後福,事實證明,我的福,就是讓我擁有了一個充滿愛與温暖的家庭。

六七十年代,別説人們沒錢,就是有錢,也買不到東西,物質的匱乏是沒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無法想象的,記得那時候,每個人的早餐就是一個饅頭或者一塊大餅,能吃到白麪饅頭就是一種奢侈,相比同齡人來説,我的父母還真沒讓我體會過忍飢挨餓是什麼滋味,可就在那個時候,我偏偏得了貧血,為了給我補充營養,母親規定我每天必須吃一個雞蛋,可我偏偏不識抬舉,堅決不吃,儘管母親軟硬兼施,就是不能打消我對雞蛋的厭惡無奈的母親後來居然不再強迫我吃雞蛋了,我暗自慶幸,以為自己勝利了,哪想到,為了能讓我吃上雞蛋,母親居然將雞蛋“隱形”了,——她把雞蛋和在面裏烙成餅讓我吃。雞蛋餅,在現在可不是什麼好東西,然而在那個年代,它可是媽媽硬從全家人嘴裏省出來的,那每一個雞蛋餅都是媽媽瞞着我,趁我熟睡的時候“偷偷”烙出來的,無法想像勞累一天的母親還要在晚上為我熬夜開小灶,做偏食,那裏面凝聚着的該是多麼濃厚的母愛啊,後悔的是,這一切在當時我卻全然不知,直到有一天弟弟嚷嚷:為什麼我姐姐的餅比我的好吃?我仍然不知其中原委,“偏心眼”的母親仍然極力掩飾:瞎説,明明是一個鍋裏做出來東西,哪來的一個好吃一個不好吃?難為了我的母親,竟然將這個祕密保守了四、五年而我不吃雞蛋也只是心理障礙而已,不懂事的我,硬是這麼折騰了母親好多年,。今天,當我想象當年母親熬夜為我做偏食的情景,忍不住愧疚、淚流......

好朋友們常常會責怪我:看你!絲毫也不像個老大,就好象是你家的老小似的,!朋友的責怪不無道理,因為從小愛哭,父母從未大聲批評過我,就連跟弟弟打架也是先批評弟弟,記得有一天我兒子問母親:姥姥,我媽媽小時候捱過打嗎?母親嗔怪的説:你媽媽啊,我大聲批評她一句都會哭上半天,哪能打她…..母親説,女兒就是要嬌慣着養。

儘管缺乏挫折教育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不夠堅強,可就是這寵愛裏面凝聚的又何嘗不是濃濃的母愛。

在同齡人穿着布衣服的時候,我的母親讓我在全班同學中第一個穿上了的確良襯衣,日漸長大後才知,那件粉紅色、繡花的的確良襯衣,是媽媽託回上海探親的同事捎來的,別的阿姨都是給自己捎,唯獨我的母親把漂亮給了女兒。前些時候帶母親去買衣服,竟然發現母親的背駝了,腰也彎了,那一刻,忍不住傷感,媽媽啊!女兒還沒好好報答您呢,你咋就在不知不覺中老了!

在我的記憶中,父母從未強迫我們姐弟做過什麼,即便是升學選擇學校、專業,婚戀、嫁娶,父母給了我們充分的自主權,爸爸常説:我們的意見僅供參考,最後的主意自己定,也正是因為我們得到了父母的尊重,我們才會更加珍惜、更加負責地經營日後的生活。

忘不了媽媽仍然收藏着當年被我淚水打濕的書信;忘不了為了能讓回家探親時生病的我按時歸隊,爸爸專程護送我回學校;忘不了為了能讓我如期趕赴外地執行任務,媽媽派弟弟專程來接走我的孩子,好讓我工作無後顧之憂;......忘不了.......忘不了......

無以計數的忘不了,凝聚成一句話:爸爸!媽媽!我愛您們!

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 篇7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詩人王維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實感,確實是深知作詩的竅門。詩人的故里就在我的家鄉山西XX縣,後隨父親遷於蒲州(今山西永濟)。山西位於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為“憶山東兄弟”。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節。寫節日的詩,最忌落入俗套,這首詩高明就高明在避開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兩個“異”字,似乎脱口而出,卻別有滋味地渲染出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從“每逢”二字來看,加倍的孤獨感不是這個節日才有,以前的諸多節日已有過。正是孤獨感久受壓抑,於今尤甚的情形下,詩人將凝聚在內心深處的佳節思親情結一吐為快。由於“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語極其精警,為人人心中所有,又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來也就引起廣泛的共鳴。不過,前兩句畢竟是直賦心源,尚須曲折變化,才能餘味無窮。於是本為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兄弟為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晉朝周處《風土記》説:“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云茱萸會。”因為這個節日風俗,是採摘茱萸(zhūyú朱娛)花枝插頭,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齡有“茱萸插鬢花宜壽”,白居易有“舞鬟擺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之類的句子。洪邁《容齋隨筆》卷四摘錄此類詩句甚多。關鍵在於此詩將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從中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精心意象,展示一個頗有情趣的兄弟共樂的場面,從而將“共樂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寫得令人心顫而餘味無窮了。

九月初九,稱為重陽節、重九節。九這個數字,是個位數中最大的數字,稱之為至數。古人特別講究物極必反的事物規律,而其時在自然氣候的徵兆上,又是暑熱已過,寒秋襲來;百花多數殘敗,樹葉開始飄零;清陽之氣逐漸消失,肅殺之意陣陣逼人:預示着寒冬即將來臨,給人一種淒涼的感覺。所以在古人眼裏,九月九日完全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此時是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天地之氣交接,便會產生一種不正之氣。為了避免邪氣中身,便採用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進行抗衡。至遲在西漢時期,重陽節就成為固定的節目了。後來在長時期的演變過程中,避邪習俗,逐步被注入了歡快的內容,形成了今天的娛樂形式。

登高,古人本要是為了避邪。唐人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情景的寫照。茱萸,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燃薰後可以闢蟲虺。古人習慣在九月佩戴以驅邪。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着“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峯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XX縣這天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一塊攀緣。

XX縣傳統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為樂事。

晉北地區登高習俗淡薄,九月九日,年輕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雞,屬於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馬練射的遺風。近年來,一些青年學生,逢節喜歡相邀結伴,攜帶佳餚,欣然出遊。登高環視,天高氣爽,雲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佳節。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鍊鍛鍊。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痛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幹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為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後,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採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隻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為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幹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孃家過節。

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及XX縣等地,習慣吃壽麪。晉南地區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説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改善生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erizuowen/chongyangzuowen/47oyl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