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關於辛棄疾《鷓鴣天·送人》閲讀答案附翻譯賞析

關於辛棄疾《鷓鴣天·送人》閲讀答案附翻譯賞析

鷓鴣天 送人

關於辛棄疾《鷓鴣天·送人》閲讀答案附翻譯賞析

辛棄疾

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註釋】

①唱徹《陽關》: 唱完送別的歌曲。徹, 完。②功名句: 功名是身外多餘的事, 還是多吃飯吧。③無窮: 無盡,無邊。④般: 種。⑤只應句: 豈只是離別才使人悲傷, 團聚才使人歡顏。只應, 只以為,此指豈只。⑥未是: 還不是。⑦別有: 更有。

【譯文】

送別時,唱完了《陽關三疊》曲,眼淚還未拭乾,就相勸功名是身外多餘的事,還是多吃飯吧。翹首遙望,天邊的流水在遠送無窮的樹色,雨中陰雲埋掉了一半青山。

今古值得遺憾的事上千種,豈只離別一事才是令人悲傷的?江上的大風大浪還不是險惡的,更有那在人生道路上才會愈加艱難。

【文學常識】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其詞豪放雄渾,悲壯激烈,與蘇軾並稱“蘇辛”。

閲讀訓練】

1.辛棄疾主張為恢復中原而建立功名,但此詞第二句卻説“功名餘事且加餐”,這是為什麼?

2.第三四兩句“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除了寫送別時遙望去路之外,還有什麼含義?

3.為什麼下片第一至第三句用反問否定送別時的離恨?

4.末句“別有人間行路難”感歎______。李白在《行路難》中有意思差不多的句子:____。

【參考答案】

1.作者報國無門,被迫隱退,故有此憤激之語。

2.作者用雨中陰雲埋掉一半青山這一景色暗喻當時正人君子被小人壓制這種社會現象。

3.從下片第四句“江頭未是風波惡”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友人這一去,可能遭遇到比離恨更險惡的“風波”,那就是存在於人際關係中的勾心鬥角。

4.世路艱難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二:

“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藴含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

答:(1)翹首遠望,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路途艱險,祝福平安的關切之情;山高水長,前程迷茫的鬱悶之情。表現手法:借景抒情或寓情於景.

[解析] 從題目中可知本詞的內容是送別本是送別人卻説“浮天水送無窮樹”,把送別寫得含蓄,道出了惜別之情“無窮樹”暗指路途遙遠,關切之情溢於言表“帶雨雲埋一半山”中“雨雲”透露出前途迷茫,內心因此鬱悶。

簡析:這首詞見於四卷本《稼軒詞》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時的作品。那時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經歷了不少挫折,因此詞雖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達的多是世路艱難之感。上闋之“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兩句寫送別時翹首遙望之景,景顯得生動,用筆也很渾厚,而且天邊的流水遠送無窮的樹色,和設想行人別後的行程有關;雨中陰雲埋掉一半青山,和聯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壓制有關。景句關聯詞中的'兩種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聯繫緊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餘韻。

賞析:

這是一首送人離別之作,但其中頗有世路艱難之感,反映了作者當時已歷經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

這首詞見於四卷本《稼軒詞》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時的作品。那時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經歷了不少挫折,因此詞雖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達的多是世路艱難之感。

上闋頭二句:“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別。《陽關三疊》是唐人上闋送別歌曲,加上“唱徹”、“淚未乾”五字,更覺無限傷感。

從作者的性格看,送別絕不會帶給他這樣的傷感。他平日對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鬱積胸中,恰巧,遇上送別之事的觸動,便一湧而發,故有此情狀。下句忽然宕開説到“功名”之事,便覺來路分明。作者和陸游一樣,都重視為國家的恢復事業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龍吟》詞説:“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認為建立功名是分內的事;《水調歌頭》詞説:“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認為對功名應該執着追求,並且要有遠大的目標。這首詞中卻把功名看成身外“餘事”,乃是不滿朝廷對金屈膝求和,自己的報國壯志難酬,而被迫退隱、消極的憤激之辭:“且加餐”,運用《古詩十九首》“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之句,也是憤激之語。“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寫送別時翹首遙望之景,景顯得生動,用筆也很渾厚,而且天邊的流水遠送無窮的樹色,和設想行人別後的行程有關;雨中陰雲埋掉一半青山,和聯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壓制有關。景句關聯詞中的兩種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聯繫緊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餘韻。

下闋起三句:“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這裏的“離合”和“悲歡”是偏義複詞。由於題目“送人”與下闋頭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規定,所以“離合”,就只取“離”字義,“悲歡”就只取“悲”字義。上闋寫送別,下闋抒情本應該是以“別恨”為主調的,但是作者筆鋒拗轉,説今古恨事有幾千般,豈只離別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問語氣,比正面的判斷語氣更含激情。作詞送人而居然説離別並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顯示出詞的思想感情將有進一步的開拓。緊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嚥地道出他的心聲:“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杜甫《夢李白》),但作者認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險惡。那是存在於人們心中、存在於人事鬥爭上的無形的“風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於一般的離別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劉禹錫《竹枝詞》)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並非簡單地借用前人的詩意,而有他切身的體會。他一生志在恢復事業,做官時喜歡籌款練兵,並且執法嚴厲,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強富家,所以幾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撫使任內,籌建“飛虎軍”,後來在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任內,即因此事實被劾為“奸貪兇暴”、“厲害田裏”而被罷官。這正是人事上的“風波惡”的明顯例證。作者寫出詞的最後兩句,包含了更多的傷心經歷,展示了更廣闊、更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境界,情已淋漓,語仍含蓄。李白《行路難》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同此悲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正可説明悲憤的原因和實質。

這首小令,篇幅雖短,但是包含了廣闊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筆調深渾含蓄,舉重若輕,不見用之跡而力透紙背,顯示辛詞的大家氣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z7m8m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