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這鳥,像一個熟人閲讀訓練及答案

這鳥,像一個熟人閲讀訓練及答案

有朋友,美食家一個。多次邀約,去三地四縣交界處,一個水鄉小鎮。吃野鳥,有斑鳩、八哥,還有麻雀。正宗的,點殺,價格絕對温柔。

這鳥,像一個熟人閲讀訓練及答案

好吃,人之本能。去吧,不去白不去。

果然,在一幢農舍,有一隻大鳥籠,擺在前坪,籠中,百鳥爭鳴。有牛屎八哥,未成年斑鳩,跛腳鷺鷥,還有尋死尋活的麻雀,呆頭呆腦的對鴨。問價,老闆娘説,隨你點,78元一份。再問,多少隻算一份。再答,那看什麼鳥,比如斑鳩,5只算一份。然後,逐一作答,態度極為友好。

這是家養的吧?我説。老闆娘一笑,可能嗎?

老闆娘就談起捕鳥經。水鄉植被好,食物多,南來北往鳥們,誤撞遮天網上,必被生擒,無一走漏。所謂遮天網,即在自家的平頂樓上,或湖洲,或田疇,高高豎兩根木杆,其中掛一白色絲網。鳥類歡天喜地而過,怎會留意禍從天降。周邊有賣網者。16元一張,便宜。捕成年鳥一隻,賺10元,有多少,這家店全收。

哦,這麼回事。

我蹲在鳥籠邊,注意一隻黑色的八哥。它眼珠轉轉,那神態,曾相識。或者説,它瞧我,像一個熟人。

我想起前幾月,我窗台上的桅子花盆下,一隻黑鳥不知何時,壘下一隻精緻的鳥巢。而我在窗內趕寫一本書。就這樣,我的作品集未完成,鳥的作品卻精巧至極,令人歎服。我觀察這位客人,她很勤奮,也很浪漫。不幾日,還帶着男朋友,來到新巢。又不多日,產下5枚鳥蛋。她專心孵護,數日,出來幾隻鳥仔。她天天出去捉蟲,一趟一趟送回來,哺餵幼鳥。間或,公鳥會一同而來。鳥仔特別好玩,只要一有動靜,就以為母親歸來,馬上張嘴,嘎嘎叫喚。

這隻黑鳥,在我的窗頭,養了兩窩,共10個孩子。待小鳥飛走,母鳥就離開了。那隻鳥巢,因無鳥維修,逐漸衰落,慢慢腐爛,成了桅子花的養料。

曾經我想,這母鳥為什麼不回?有了新址,恁自和男朋友快活去了?或是老了,飛不動了?現在看來,更大的可能是,站到這個籠中來了。或者,曾經在這籠中,哀成絕唱。那鳥,面臨點殺,她會想起什麼,她的男朋友?她的10個孩子?隔窗相望的,默默做着文章,從不相擾她的文字客?不得而知,也不敢臆想。頓感秋涼。

我花10元,買了那隻看我像熟人的黑鳥。在我的陽台上,放飛一個豔陽天。開始愁悶,爾後釋然。我有什麼能力,去保護這些靈性的物類?我不是不吃暈的僧侶,也不是為捕殺鳥類而痛心疾首的`動物家。我想的,僅是修復一個故事,一隻黑鳥幸福一家的温馨。我不堪凝視,一個破鳥巢,在秋風中抖動,喚不回那隻知冷知熱的鳥……。我也思考,每一個人放飛一個故事,又有多少隻鳥重歸温馨,這張天網不是更加宏大麼?

1.下列對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文中談到小鎮吃野鳥時説“正宗的,點殺,價格絕對温柔”,這裏的“温柔”是指價格不高,以此表達朋友的熱情。

B.文章説到一隻黑鳥結巢養雛的故事,表明雖然自己做的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而對於鳥類卻是大事,認為大家都可以做這種愛護鳥類的“小事”

C.“在我的陽台上,放飛一個豔陽天”,意為讓黑鳥回到大自然,回到它們的自由天地,就是黑鳥的美麗的日子,也是我的美麗的日子。

D.文章最後一段以“我有什麼能力,去保護這些靈性的物類?”的設問開頭,作者譴責人類捕殺野生動物的舉動的同時,強調自己低微和無奈。

E.作者以己及人,委婉地提出,如果人類都能從愛護生靈的善心出發,是可以紡織一個懲治殘酷捕殺動物這一舉動的宏大的“天網”的。

2.文章刪去畫線的句子“頓感秋涼”,並不影響全文意思的表達,作者為什麼要加這一句,談談你的理解。(4分)

3.本文雖短,但寫作很有特色,請舉例加以賞析。(6分)

參考答案:

(A“以此表達對朋友的熱情”有誤。“温柔”從字面上看是指價格不高,實際上與前面“點殺”相聯繫,作者在此諷刺人類因滿足個人私慾捕殺野生動物的殘忍。D作者沒有強調自己“低微和無奈”。)

2.一語雙關,這裏既是指時令是秋季,氣候給人的感覺涼颼颼的;更是指作者想到這隻八哥的遭遇和推想其情感(在作者看來,鳥類也有情感),感到心涼。

3.①以小見大,以一隻八哥的命運,提示大家所關注的動物保護問題,以及人類的以己推物的心理。②文章前後照應,前文提到鳥巢的“不知何時壘下”,後文又提到的“從不相擾她”相照應;自己的“修復一個故事”與每一個人的“放飛一個故事”相照應。③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如:從農舍前坪的“一隻大籠”與窗台上的梔子花盆下“一隻精緻的鳥巢”構成對比,“鳥類歡天喜地而過,怎會留意禍從天降”中“歡天喜地”“禍從天降”構成對比;“放飛一個豔陽天”中的“豔陽天”使用了暗喻;“我有什麼能力,去保護這些靈性的物類?”運用了設問。(其他説法,能言之成理即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xgj47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