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湯道耕閲讀理解及答案

湯道耕閲讀理解及答案

湯道耕

湯道耕閲讀理解及答案

出生在一個鄉村教師家庭,祖父給他取名叫做“道耕”,是希望他能夠“耕讀傳家”。

湯道耕的祖上來自湖北,遷徙的路艱辛而漫長,憑的是“人生貴自強,自強則白手可成家,他鄉可發跡。勿畏難而諉命,何患事不成耶”的豪氣,積得一份家業,這種人生貴自強,白手成家的豪氣在後輩的血液中暗暗傳承,直到湯道耕這裏,光着腳,墨水瓶掛在頸子上,再次印證了祖先獨自闖蕩天下的勇氣和韌勁。

1925年的暑期,湯道耕從四川省師範學校肆業。他踏上成都望江樓下有些搖晃的木船,沿着府南河順水而下,悄悄走出了親人們的視線,開始了三十年背井離鄉的生活。在路上,羣山的優美與靜寂,山民的淳樸與窮困,盜馬賊的兇悍和靈巧,邊地少數民族的獨特風俗,緬甸的異域情調……他來到,看見和説出。

從四川到雲南,道耕看到太多兵匪造成的禍亂對窮苦人家正常生活的騷亂。道耕為了安全夾雜在商隊中,像那個時代和那個土地上的一隻眼睛,來到,看到,並註定了後來用自己的筆説出那些無人知曉的山裏人家的苦難與悲愴。

赤腳流浪,墨水瓶掛在脖子上,一步一步,湯道耕走成了著名作家艾蕪。

艾蕪在丁玲的介紹下加入了左聯。在“左翼作家聯盟”這個詞組中,別人看中的是“左翼”,而更能吸引道耕的卻是“作家”,他希望從這個組織裏的作家那裏能夠學習到文藝寫作知識,也結識一些寫作上的朋友。

真正有時間在上海的亭子間坐下來以後,艾蕪開始用筆温習自己當年的漂泊史,這使他在這個喧囂嘈雜的大都市中找到難得的寧靜。1933年冬,他完成了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説集《南行記》,其中《三峽中》講述的是一些典型的社會底層遊民的生活,故事中的環境就是一個典型的“江湖”。讀書流浪人的艾蕪,加上小時候熟悉的讀物,包括他的筆名,父親所入的遊民組織哥老會都對他產生潛在影響。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作者對遊民生活不由自主地有着一種同情。他的敍述已經帶有真實和幻想相混合的色彩,同時這種想象還受到左翼革命思想的制約。

艾蕪的中篇小説《春天》得到茅盾等人的好評,這篇小説從社會的政治經濟層面去觀察和分析社會現象,飽含着艾蕪對家人、故鄉的深情。這種流行於左翼文壇的文學範式後被稱為“社會剖析小説”,影響深遠。

1961年,艾蕪被安排到雲南去體驗生活。一路的參觀給艾蕪帶來寫作的激情,他似乎再次找到了原來創作《南行記》的感覺,迫不及待的寫作“南行記續篇”。這無疑滿足了《南行記》讀者對“續”的好奇,也再次給艾蕪帶來榮譽。

1981年2月,艾蕪受邀進行了生命中的最後一次南行。雲南的一路上,回憶着自己的經歷,傾聽着別人的遭遇,震撼於死亡一樣的沉默,血的控訴,更加讓艾蕪感到人世之滄桑淒涼。9月起第三次南行的寫作陸續發表,合集叫《南行記新篇》。

(選自王毅《艾蕪傳》,有刪改)

標籤: 閲讀 湯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pwpw4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