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宋綬》文言文閲讀訓練及答案

《宋綬》文言文閲讀訓練及答案

宋綬,字公垂,趙州平棘人。幼聰警,為外祖楊徽之所器愛。徽之無子,家藏書悉與綬。綬母亦知書,每躬自訓教,以故博通經史百家,文章為一時所尚。後賜同進士出身,遷大理寺丞。久之,判三司都憑由司。建言:“比歲下赦令釋逋負,後期未報者六十八州。請於諸路選官考核,期半月以聞。”於是脱械繫三千二百人,蠲積負數百萬。時太后猶稱制,而仁宗未嘗獨對羣臣也。綬奏言:“唐先天中,睿宗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處分軍國重務,除三品以下官,決徒刑。宜約先天制度,令羣臣對前殿,非軍國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書上,忤太后意,改龍圖閣學士,出知應天府。太后崩,帝思綬言,召還,將大用,而宰相張士遜沮止之,復加翰林侍讀學士。始置端明殿學士,以命綬,綬固辭。言:“自陛下躬親萬務,內外延首,思見聖政,宜懲違革弊,以新百姓之耳目。今恩賞雖行,又謂自大臣出,非大臣朋黨罔上,何以得此。大官市恩以招權,小人趨利以售進,此風浸長,有蠹邦政。”張士遜罷,乃拜綬參知政事。初,有詔罷修寺觀,而章惠太后以舊宅為道觀,諫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奩中物也,諫官、御史欲邀名邪?”綬進曰:“彼豈知太后所為哉第見興土木違近詔即論奏之或陛下有大闕失近臣雖不言然傳聞四方為聖政之累何可忽也。”帝春秋富,天下久無事,綬慮宴樂有漸,乃言:“人心逸於久安,而患害生於所忽。故立防於無事,銷變於未萌。事至而應,不亦殆歟?臣願飭勵羣司,不以承平自怠。”再遷吏部侍郎。時宰相呂夷簡、王曾論議數不同。綬多是夷簡,而參知政事蔡齊有所異,政事由此依違不決,於是四人者皆罷。元昊反,帝以手詔賜大臣居外者,詢攻守之策。綬畫十事以獻。復召知樞密院事,遷兵部尚書、參知政事。綬既得疾,不視事,猶起居自力,區處後事。尋卒,諡宣獻。

《宋綬》文言文閲讀訓練及答案

(《宋史列傳第五十》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比歲下赦令釋逋負 逋負:拖欠賦税。

B.處分軍國重務 處分:處理、處置。

C.帝春秋富 春秋:一年四季。

D.既得疾,不視事 視事:到職辦公。

5.下列句子分編為四組,全都能表現宋綬忠於國家和君主的一組是( )(3分)

①賜同進士出身,遷大理寺丞 ②宜約先天制度,令羣臣對前殿

③非大臣朋黨罔上,何以得此 ④天下久無事,綬慮宴樂有漸

⑤故立防於無事,銷變於未萌 ⑥綬多是夷簡,而參知政事蔡齊有所異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6.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彼豈知太后所為哉第/見興土木違近詔/即論奏之/或陛下有大闕失/近臣雖不言/然傳聞四方/為聖政之累/何可忽也/

B.彼豈知太后所為哉/第見興土木違近詔/即論奏之/或陛下有大闕/失近臣/雖不言/然傳聞四方/為聖政之累/何可忽也/

C.彼豈知太后所為哉/第見興土木違近詔/即論奏之/或陛下有大闕失/近臣雖不言然/傳聞四方/為聖政之累/何可忽也/

D.彼豈知太后所為哉/第見興土木違近詔/即論奏之/或陛下有大闕失/近臣雖不言/然傳聞四方/為聖政之累/何可忽也/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宋綬小時候受到了良好教育。他的外祖父喜愛他,給他提供了大量的書。她的母親也有文化,還親自教導他。他精通了史書百家。

B.宋綬認真負責。在三司都憑由司任職時,他發現很多州沒有按着皇帝的赦令去做,就請求親自到各路去考察官員,結果救了幾千人。

C.宋綬正直敢言。太后稱制太久,他上書表示反對。做參知政事時,皇帝對批評章惠太后的諫官、御史產生了猜疑,他就代為辯白。

D.宋綬的仕途較為坎坷。他因拂逆了太后心意而被調任地方任職。太后去世後受到了宰相的排擠。因呂夷簡、王曾的矛盾而受處分。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自陛下躬親萬務,內外延首,思見聖政,宜懲違革弊,以新百姓之耳目。

(2)事至而應,不亦殆歟?臣願飭勵羣司,不以承平自怠。

答案:

4.C(春秋:年齡。所謂“春秋富”指皇帝歲數還小,可以活着的時間還很長。)

5.C(①句寫宋綬被授予官職,這是皇帝的行為。表現不出宋綬的個性。②是寫宋綬希望仁宗能夠親政。是關心皇帝。③寫宋綬批評大臣朋黨,是忠。④句是説宋綬擔心皇帝耽於安逸,有礙治國,是忠。⑤是説宋綬希望防患於未然,是忠。⑥是説宋綬同意一個,不同意另一個,只是寫他在政見上的特點,不表現忠。)

6.D(原句為:彼豈知太后所為哉,第見興土木違近詔,即論奏之。或陛下有大闕失,近臣雖不言,然傳聞四方,為聖政之累,何可忽也。)

7.B(錯在“就請求親自到各路去考察官員”。原文“請於諸路選官考核”,意思是請求向各路選派官員專門考核監督執行,並非他自己請求前往,也不是他一個人去。)

8. (1)句着重解釋“躬親”、“延首”、“宜”、“懲違”、“新”。意思依次是:親自,伸着脖子(可譯為翹首),應該,懲罰違法之人,使之新。(2)句着重翻譯“而”、“殆”、“願”、“飭”、“承平”。意思依次是:才,危險,希望,下令,太平。

答案是:(1)自從陛下親自處理各種事務,朝廷內外,都翹首盼望您的聖明之政,因此您應該懲辦違令犯法者,革除弊政,讓老百姓耳目一新。(2)事情來了才去應對,不就危險了嗎?我希望陛下告誡羣臣,不要因為天下太平而自我懈怠。

【參考譯文】

宋綬,字公垂,是趙州平棘縣(今趙縣)人。幼小時聰明機警,被外祖父楊徽之器重和喜愛。徽之沒有兒子,家中藏書都教給宋綬。宋綬的母親也懂文化,總是親自教導他,因此他通曉了經史百家,所寫的文章被當時人崇尚。後來被賜予進士身份,升任大理寺丞。很久之後,擔任了判三司都憑由司(官職名),上書説:“近年下赦令不再徵收拖欠的債務和税務,但過期沒有報告執行情況的有六十八個州。請求向各路選派官員專門考核監督執行,規定半個月必須上報。”在這種情況下,被脱掉枷鎖釋放者達三千二百人,免除積累下的債務達數百萬。當時太后還在代行皇帝職權,而宋仁宗還沒有單獨面對過羣臣。宋綬上奏説:“唐代先天年間,睿宗做太上皇,五天一上朝,處理軍國大事,任命三品以下的官員,裁決各種服苦役的刑罰。現在也應該參照唐朝先天時的制度,下令羣臣在前殿(皇帝所在)上奏彙報。如果不是軍國大事,任免官吏都在前殿聽取皇帝的旨意。”奏章獻上去,拂逆了太后的心意,被改任為龍圖閣學士,出京擔任了應天府知府。太后去世後,皇帝想起宋綬的進言,召他回京,將要重用,而宰相張士遜阻撓和制止了這件事,又加任他為翰林侍讀學士。宋朝開始設置端明殿學士,任命宋綬,宋綬堅決推辭。説:“自從陛下親自處理各種事務,朝廷內外,都翹首盼望您的聖明之政,因此您應該懲辦違令犯法者,革除弊政,讓老百姓耳目一新。如今陛下的恩賞雖然加在了人們身上,但又有人説這是出自大臣,如果不是大臣互相勾結欺瞞皇上,怎會有這種結果。高官施恩來招致權力,小人追逐利益而求得進用,這種風氣漸漸滋長,有害於國家政治。”張士遜被罷官,宋綬才被授予參知政事之職。當初,皇帝下詔停止修建寺觀,可是章惠太后卻把舊宅改建為道觀,諫官、御史上書説這件事,皇帝説:“這是太后的私有財產,諫官、御史想借這個求取好名聲嗎?”宋綬進言説:“他們哪裏知道太后的所作所為呢?只是見到大興土木違背了最近的詔書,就上書表達自己的看法。如果陛下有大的過失,近臣雖然不言,它也會傳聞於四方,成為對明政治的拖累,怎麼可以忽視呢?”皇帝正當年輕,天下又長久太平,宋綬擔心貪圖安樂之風有所增長,就進言説:“人心在長久安定之後會放縱,而禍患就產生於所忽略的事情。所以要在沒有情況的時候就預防,在變亂沒有萌發的時候就予以消滅。事情來了才去應對,不就危險了嗎?我希望陛下告誡羣臣,不要因為天下太平而自我懈怠。”第二次遷任吏部侍郎。當時,宰相呂夷簡、王曾的言論意見多次不同,宋綬大多認為呂夷簡正確,可是參知政事蔡齊有時意見不同,政事因此遲疑不決,於是四個人一塊被罷免了。元昊造反,皇帝拿親手寫的詔書賜給在京外的大臣,詢問攻守的策略。宋綬謀劃了十種策略獻上去。又被召入京城做了樞密院長官,升任兵部尚書、參知政事。宋綬得病以後,不再工作,但依然靠自身之力起居,安排後事。不久去世,諡號宣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pjjn3r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