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鷓鴣天建康上元作》閲讀答案及賞析

《鷓鴣天建康上元作》閲讀答案及賞析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我們經常跟閲讀答案打交道,閲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對有關閲讀題所做的解答。你所見過的閲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鷓鴣天建康上元作》閲讀答案及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鷓鴣天建康上元作》閲讀答案及賞析

閲讀

鷓鴣天·建康上元作

趙鼎(宋)

客路那知歲序移,忽驚春到小桃技。

天涯海角悲涼地,記得當年全盛時。

花弄影,月流輝。水精宮殿五雲飛。

分明一覺華胥夢,回首東風淚滿衣。

注:①作於宋南渡後的元宵節。 ②華胥夢:傳説黃帝夢遊華胥之國,該國社會繁榮祥和。

(1)這首詞第二句中的“驚”字可否換成“見”字?請簡述理由。

(2)本詞運用了對比手法,請作簡要分析。

3、“忽驚春到小桃枝”中的“驚”字如果換成“見”字,好不好?請簡述理由。(4分)

4、這首詞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來表達思想感情?請作簡要賞析。(4分)

5、這首詞煉字很有特色,此詞前兩句哪個字用得最好? 為什麼?(4分)

參考答案

(1)不能換成“見”。因為“驚”字與首旬的“那知”相呼應,不但表現了時序推移之速,而且寫出瞭如夢初醒之情,充分表達了作者恨時思國的愛國情懷。而“見”字僅僅是客觀敍述,不能充分表達作者的情態和情懷。(意思對即可。如答可以換,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2)上片寫南渡後客居的悲涼,下片轉寫當年全盛時的歡樂,結尾兩句又從歡樂的高潮跌入悲愴的深淵:以今日之悲涼對比昔日之全盛,以往昔之歡樂對比現實之悲哀。對比手法使作者衝破了時空的束縛,把悲國之思、愛國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意思對即可。)

3、(1)不好。“驚”字與句首“那知”相呼應,不但表現了時序推移之速,而且還寫出瞭如夢初醒之情。“見”字起不到這樣的效果。

4、(2)示例一:主要運用了反襯手法。詞人通過回憶當年全盛時的快樂,反襯南渡後客居的悲涼,突出了濃重的愛國之思。

示例二:主要運用了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上片實寫南渡後客居的悲涼,下片轉入對當年全盛時快樂生活的回憶,結尾兩句又跌入令人悲傷的'現實,表達了沉重的愛國之思。(手法1分,分析3分,寫出一種即可)

5“驚”字用得最好。(1分)“驚”字與首句的“那知”相呼應,(1分)不但表現了時序推移之速,而且寫出瞭如夢初醒之情態,充分表達了作者恨時思國的愛國情懷。(2分)(意思對即可。如答其它的字,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但不能超過2分。)

1.“分明一覺華胥夢”是本詞的“詞眼”。由此看到詞人情感變化。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6分)

【答案】上闋前三句主要寫悲,下闋則轉寫歡樂,結尾又由樂轉為更悲(2分)。上闋末句“記得┅┅”過度,引起對比性回憶,便有了下闋開頭的“花弄影,月流輝”和“五雲飛”的歡樂之高潮(2分),結尾二句是詩人情感又樂跌入更加悲愴的深淵(2分)。全詞悲喜相生,跌宕起伏,攫住讀者的心靈。整首詞渾然一體,構成一首意境深沉的歌曲。(2分)(以上四個得分點,每一點2分,答對任意三個即可得滿分。)

2.清人況周頤這首詞的評價是:“清剛沈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國之思,流溢行間句裏。”請問作者運用了何種技巧表達此情。請簡要分析。(5分)

【答案】詞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2分):以當日之悲涼,對比昔日之全盛;以夢中之歡樂,對比現實之悲哀。(3分)這種藝術手法衝破時間、空間的束縛,一任感情發泄,恣意揮寫,哀而不傷,剛健深摯。(意思對即可)(若答運用了“運用典故”,並説明理由可以給3-4分)

(作品淺釋:趙鼎是宋代中興名臣,此詞作於健康(南京)上元(元宵)節時,表達了沉重的愛國感情。金兵南侵,而轉徙異鄉,不知不覺又是一年的春天到了,因為小桃到了上元節即着花。從開封到南京雖然不遠,但總覺得到了天涯海角一般,心裏特別淒涼,不禁回憶起在汴梁時的繁華景象。花枝在皎潔的月光下是何等地婀娜多姿,宮殿晶瑩剔透,雲彩多麼絢麗。往事晃如一場“華胥夢”。東風一吹像驚醒了似的,不禁潸然淚下。)

賞析:

趙鼎是南宋初年中興名臣。這首詞系他南渡之後作於建康(今江蘇南京)。上元即元宵。詞人值此元宵佳節,撫今憶昔,表達了沉痛的愛國情思。

起首二句,以頓入之筆點明身客地,不覺時間推移之速。詞人解州聞喜(今屬山西),人徽宗崇寧五年進士,之合被擢為開封士曹。靖康事變後,高宗倉皇南渡,駐蹕建康,詞人填此詞時,應當系隨駕至此。“客路”一句,直點題面,説明金兵南侵之際,自己流踄異鄉,不知不覺又轉過了一年。出語自然通俗,然於平淡中,且為下句作好鋪墊。“忽驚春到小桃枝”,這句裏以小桃點出上元。小桃,上元前後即著花,見《老學庵筆記》卷四。詞句流暢清麗,於輕靈中寄慨歎,是上句的自然歸宿。其中“那知”、“忽驚”兩個短語,緊密呼應,有兔起鶻落之勢,把詞人此時的複雜的心情,切實地表現了出來。

“天涯海角悲涼地”一語,續接起句“客路”二字。建康距離北宋首都開封,實際上並不很遠,然而對一個因金人有南渡流落到江南的人來説,卻有如天涯海角。和詞人同時的李清照流落到江南之後,也寫過表達類似的感情的詞句:“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清平樂》)詞人此處一則曰“海角天涯”,二則曰“悲涼地”,這兩短語連用加重語氣,可以想見客愁之重、羈恨之深。這就具體表現了詞人“忽驚”以後的情緒。當此時局紛亂之際,作為江防要塞的建康,一方面駐有南宋重兵,準備抵抗南下的金人;一方面是北方逃難來的人民,流離失所,悽悽慘慘。面對此情此景,詞人自然而然想起北宋時歡度元宵的盛況,於是“記得當年全盛時”一句衝口而出。這句是整首詩的一大轉折。按照一般填詞規律,詞寫到此上闋歇拍,如同戰馬收韁,告一段落。可是它的詞意卻直貫下片三句,有蟬聯而下之妙。這樣的結構好似辛稼軒《虞美人·別茂嘉十二弟》。辛詞上闋歇拍雲:“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闋。看燕燕,送歸妾。”下片雲:“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詞意跨過兩片,奔騰而下,歇拍處毫不停頓,一氣呵成。因而王國維稱之為“章法絕妙”(《人間詞話》)。此詞也是採用同樣章法,兩片之間,毫不割裂。作者上闋歇拍剛説“記得當年”,換頭就寫“全盛時”情景。但詞人並未以實筆具體描寫元宵之夜“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里”;也未寫“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俱見《東京夢華錄》卷六),而是避實就虛,寫花枝裊娜,月光皎潔,宮殿華麗雲彩絢麗。從虛處着筆,此詞就避免了一般化,從而令人讀後有新穎之感,並能喚起美好的聯想。

結尾二句又將筆鋒一轉,寫詞人從回憶中的往事回到悲涼的現實生活中來。華胥夢,語出《列子·黃帝》,故事講的是黃帝晝寢而夢,遊於華胥氏之國。其國無帥長,一切崇尚自然,沒有利害衝突。此處例用來喻北宋全盛時景象,但是隨着金人的入攻,霎時灰飛煙滅,恍如一夢。“華胥夢”上着以“分明一覺”四字,更加重夢幻色彩。詞人如夢方醒,仔細辨認,春光依舊,然而景物全非,故詞人兩眶熱淚,不禁潸然而下。這兩句讀之令人愴然。詞一般以景結情為好,但以情煞尾,也有佳篇。譬如此詞尾句純用情語,且以“東風”二字與上闋“春到小桃枝”相呼應,絲絲入扣,卻有溪流歸海,讀之令人有悠悠不盡的意味。

此詞結構極其縝密。“分明一覺華胥夢”是詞中關鍵句子,也就是通常所説的“詞眼”。詞的上下二闋,全靠這個“詞眼”的眼光照映。如起首兩句中的“那知”、“忽驚”寫從不知覺到陡然發現,即帶有如夢初醒的意思;下片頭三句則是夢境的顯現;結句則是夢醒後的悲哀,處處關合“華胥夢”一語,於是整首詞渾然一體,構成一首意境深沉的歌曲。從全詞來看,感情寫得有起有伏,曲折多變。如果説前三句寫悲涼,下片則轉寫歡樂;如果説過片是寫歡樂的高潮,那麼結尾二句則又跌入悲愴的深淵。悲喜相生,跌宕起伏有致,因而能攫住讀者的心靈。詞中還運用了回憶對比的手法:以當日之悲涼,對比昔日之全盛;以夢中之歡樂,對比現實之悲哀。這種藝術手法衝破時間、空間的束縛,一任感情發泄,恣意揮寫,哀而不傷,剛健深摯,與一般婉約詞、豪放詞均有不同。因此清人況周頤評曰:“清剛沈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國之思,流溢行間句裏。”(《蕙風詞話》卷二)這個評價是非常符合此詞的特點,也是非常符合詞人作為南宋初年中興名臣的身份的。

古詩簡介

《鷓鴣天·建康上元作》是南宋詞人趙鼎創作的一首詞。詞的上片寫作者被貶海南淒涼之地感歎時光的易遺,下片寫作者回憶普日京都的繁華往事之悲。全詞通過今昔對比,抒發了作者對故國的懷念和亡國的悲哀,情感沉鬱、感人至深。

翻譯/譯文

被貶作客的途中哪有心思去記節氣時序的變遷,忽然驚喜地發現豔麗的春光全都凝結到小桃枝上。我雖然而今被貶到天涯海角這淒涼之地,但還記得當年繁華盛世時的京城風光。

月夜下繁花舞弄着清影,月光流瀉出瓊玉般的銀輝,月色下的宮殿如水晶般晶瑩五色祥雲樓頂飛揚。分明是做了一場繁華美夢,回首東風淚滿衣衫。

註釋

①建康:即今南京市。

②上元:指元宵節。

③那:也寫作“哪”。

④歲序:歲時的順序,歲月。

⑤小桃:初春開花的一種桃樹。

⑥悲涼地:指建康(今南京市)。

⑦水晶宮殿:用水晶裝飾的宮殿,形容極其豪華輝煌,泛指宋汴京宮殿。

⑧五雲:王色瑞雲,多指吉祥徵兆,代指皇帝所在地。

⑨華胥(xū)夢:指夢境。

賞析/鑑賞

創作背景

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春,北宋滅亡,宋室南遷。是年秋,趙鼎南渡,沿水路至儀真,作者大約於年底或次年初至建康,於上元節(元宵節)之夜寫下了這首抒發故國之思的詞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2m7vkj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