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附庸風雅論

附庸風雅論

   

開課前,先來講個小故事

清代著名書畫家鄭板橋,一日遊金山寺,寺裏和尚開頭只隨便招呼他:“坐。”冷冰冰地對小和尚説“茶。”後見鄭板橋氣概不凡,又上前説:“請坐。”重新吩咐小和尚:“敬茶。”當得知來者就是大名鼎鼎的鄭板橋時,便笑容可掬地説道:“請上坐。”鄭重地傳呼小和尚:“敬香茶。”老和尚拿出紙筆,請鄭板橋留點墨跡。鄭板橋見他轉眼工夫便換了三副面孔,於是信筆寫道:

坐,上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看了上面的故事,您大概知道我們今天上課的內容是什麼了吧?對,今天的課程就是對聯

對聯到底起源於何時,尚無確考。一般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對聯起源於桃符。但在桃符上寫“神荼”、“鬱壘”二神名,其目的只是為了辟邪,只到《淮南子》記敍有關二神的神話時,尚無獨立使用對仗句的意識,“神荼”、“鬱壘”亦非對仗句子。這種看法是站不住腳的。一種認為對聯起源於五代後蜀主孟昶。理由是《宋史蜀世家》有如下記載:“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置寢門左右。末年,辛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但從現在發現的材料看,在孟昶以前之唐代,已有人作對聯了。把對聯的起源定在五代,為時過晚。

譚嗣同似乎看到了這一點,他在《石菊影廬筆識》中,把對聯的起源定在樑代。他説:“考宋(應為樑)劉孝綽罷官不出,自題其門曰:‘閉門罷慶弔,高卧謝公卿。’其三妹令嫻續曰:‘落花掃仍合,叢蘭摘復生’此雖似詩,而語皆駢儷,又題於門,自為聯語之權輿矣。”但這個結論同樣不正確。因為,上下聯末句句腳要求一仄一平,而“卿”與“生”都為平聲,且正好壓韻,僅此一點即可知兩人都不是在作對聯而是在作詩。兩人的句子合起來,還是一首帶有永明體色彩的詩(句數不定,可通篇兩兩對仗)。

有人把對聯的產生定在西晉,謂“雲間陸士龍,日下荀鳴鶴”即是我國最早的對聯。這也是難以令人接受的。《野客叢談》卷二十五稱之“不期對而對”的`產物,正説明這兩句之合於對聯,不過是二人自報家門時的一種偶合罷了。

關於對聯,有多種手法和種類,我們會在以後的小教室裏為大家陸續介紹。今天要講的是關於對聯的幾個特點:

一、字數相等。

如果有誰家在門口貼出的對聯,左右字數不等,那隻能算做是口號而不能當作對聯來看了。以後會在“趣聯”中講到字數不等的對聯,但這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產生的歷史產物,通常不多見。

二、句式。

 ⒈對聯的句式一般是長短句,這一點類似於詞。

 ⒉喜歡用倒裝。這種倒裝,主要是為了合某一特定句式或平仄。例:

  二十年前此讀書,記古寺夕陽,常看青楓紅葉臨絕頂;

  一千里外更窮目,數今朝風物,只有月色灘聲似舊時。

這副對聯題於長沙嶽麓山雲麓宮。“常看青楓紅葉臨絕頂”是“常臨絕頂看青楓紅葉”的倒裝。之所以這麼倒裝,是為了與下聯“只有月色灘聲似舊時”餓句式相合。

 ⒊常將若干結構相同的詞語聯合起來作一個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例:

  勝地重新,在紅鷗花中,綠楊陰裏;

  清遊自昔,看長天一色,朗月當空。

三、彼此對仗。

對仗中也有許多講究,今天先講工對。

工對有三個基本要求。一是詞類必須相當。二是結構必須相應。三是節奏必須相同。

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常能看到私塾先生要學生對對子,這都是當時的啟蒙教學。一般來説也比較簡單,如“天對地、山對水、紅花對綠葉,晚照對晴空……”如果出一上聯“蛺蝶穿花。”通常要對“蜻蜓點水”若異想天開對上個“蒼蠅下蛆”則要令人噴飯不止了。

如此説來“五車書”可對“三尺劍”,“山前石”可對“竹下風”,那麼本期回家作業的上聯是“千載畫圖山色景。”想想,您會對上一個什麼下聯呢?

標籤: 附庸風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nxq07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