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最新大河文明教學設計範文

最新大河文明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河文明教學設計範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最新大河文明教學設計範文

[教學目標]

1、瞭解亞非大河流域文明古國的地理環境;知道大河流域以農業文明為特徵,生產方式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把握東方村社的特點;瞭解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原因、運作模式及其歷史作用;知道亞非文明古國在政治上呈現政教合一的特徵;瞭解大河流域不同文明體存在發展的差異性。

2、通過對亞非大河流域諸文明古國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相關史實的瞭解,使學生理解大河流域地理環境對農業文明特徵形成的影響作用;通過了解農耕民族的生存鬥爭和小農經濟的侷限性,使學生認識中央集權制度形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客觀評價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作用;引導學生從諸文明古國曆史發展的具體現象中歸納出大河文明的一般特徵。

3、使學生認識到文明的產生和進步是人類憑籍智慧利用和改造環境的結果;亞非大河流域最早步入文明時代,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人類所共享;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明發展未曾中斷的國家,有助於學生理解中華民族的偉大,增強民族自豪感。

[重點與難點]

重點:地理環境對大河文明特徵的影響

難點:中央集權制度

説明:

1、亞非大河流域沃野千里,灌溉便利,降水充沛,動植物資源豐富,氣候温暖,適宜發展農耕,為人類的生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因而孕育了人類最早的文明。亞非文明古國都在農業經濟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並形成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特徵的。教學設計要緊扣大河流域地理環境與文明發展這一核心,從農耕經濟、村社組織、中央集權制度、政教合一統治、諸文明古國文化差異等角度,層層推進,剖析地理環境對大河文明發展的影響,最終歸納出大河文明的特徵。

2、大河流域文明古國都經歷了從分散到統一的過程,最終形成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的大帝國,實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君主獨裁、君主至上是亞非文明古國在政治上的共同特徵。但中央集權制度是一個政治性很強的術語,比較抽象,學生較難全面、深透把握。幫助學生理解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是與古代農耕經濟相適應的一種國家管理制度,是大河文明的政治特徵,對古代大河流域文明的發展主要起到了促進作用,使學生加深對地理環境與文明發展、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關係的理解。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約6000年前,西亞的兩河流域最早步入文明時代,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恆河流域和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緊隨其後,亞非大河流域成為人類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人類文明為什麼最早發源於大河流域?

2、講授亞非大河流域四大古典文明中心地理環境的異同點。根據歷史地圖,首先確定四大古典文明中心所處的具體地理位置,再結合自然地理知識(參見材料一至材料四),分析歸納地理環境的相同點和主要差異,以表格形成呈現。

3、講授亞非大河流域地理環境對農耕經濟發展的影響。應用兩河流域、埃及和印度農耕經濟發達的相關文字和圖片資料,説明大河流域的地理環境適宜發展農業。

4、講授亞非大河流域的小農經濟。

(1)用歷史圖片資料説明大河流域農業生產以男耕女織的家庭分工方式進行,其特點是自給自足。

(2)分析小農經濟形成原因,使學生了解私有制的發展、鐵器和牛耕的廣泛使用使小農經濟成為可能。

5、講授亞非大河流域文明古國的基層社會組織——村社。

(1)通過講解,使學生認識到農業的出現使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為了適應農耕經濟的特點,人類開始定居,從而推動文明發展。

(2)以中國氏族公社時期和封建時代的村落圖片資料使學生產生感性認識,瞭解村社是東方小農的聚居地,是東方文明古國最基層的社會組織;學生解讀印度村社的兩段文字材料,從中歸納出村社的基本特點。

6、講授亞非大河流域文明古國的中央集權制度。

(1)分析中央集權制度產生的原因。為學生提供兩河流域、中國、印度有關自然災害和外族入侵等方面的歷史資料,引導學生從大河流域地理環境角度認識農耕民族所面臨的嚴峻生存挑戰,再通過剖析小農經濟的侷限性,使學生理解中央集權制度的產生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它是與古代農耕經濟相適應的一種國家管理制度。

(2)講解秦王朝和古埃及政府的組織構架圖,使學生了解中央集權制度的具體運作模式,從而概括出中央集權制度的一般特點。

(3)為學生提供一組諸文明古國興修水利、抗擊外族入侵、經濟文化發展、營建大型公共工程(參見材料五、六)、農民起義等圖片和文字材料,使學生了解中央集權制度對文明發展的積極、消極作用並存,從而形成全面、客觀的歷史評價。

7、講授亞非大河流域文明古國宗教崇拜盛行,神權與政權結合。

(1)以諸文明古國宗教發展的歷史圖片資料,説明其文明發展的共同特點之一是宗教崇拜盛行。

(2)以古埃及宗教發展的相關文字材料,啟發學生思考出現上述歷史現象的原因,理解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的古代社會,農耕經濟“靠天吃飯”、對自然環境極強的依賴性是產生這一文化現象的根源。

(3)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各國君主宣揚君權神授的動機,理解在宗教作為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社會力量的時代,君主們必然藉助神的權威,即利用宗教的影響來維護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因而亞非文明古國多在政治上呈現神權與政權結合的特徵。

8、講授亞非大河流域四大古典文明中心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對文明個性發展的影響。引用學者的研究結論,比較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與埃及文明發展的差異性,從地理環境的角度作出解釋。

9、講授大河文明的特徵。

9、歸納大河文明的特徵。本課設計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以期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研究意識和歷史思維能力。這個問題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很高,可以小組討論、課堂交流的方式,在師生相互啟發中形成認識。

[資料附錄]

材料一:

……底格里斯河南段和幼發拉底河南段之間的土地雖然異常肥沃,但仍然少不了灌溉,因為這裏每年幾乎有八個月不降雨,每年春天降下的暴雨來得太晚,根本趕不上澆灌在4月份就必須收穫的主要農作物(蘇美爾地區夏天的氣温高達華氏125度,足以烤焦這裏的土壤,所以這裏的夏天不是生長季節)。……蘇美爾的處境還受到下列事實的制約,即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地區完全缺乏諸如石頭、礦物甚至樹木之類的自然資源。這意味着蘇美爾的居民被迫大量依靠貿易並十分注意使用任何可能的手段以彌補經濟的不平衡,以保持他們的優勢不致削弱。換言之,蘇美爾人必須征服自然,與自然做鬥爭而不是充分享受自然的豐足。

——羅伯特E勒納《西方文明史》P31

材料二:

尼羅河全長6000多公里,在埃及境內有1200多公里。流經開羅附近時分為五條支流,呈放射狀流人地中海。古埃及人稱這個扇形的三角洲為“下埃及”,它南北長有200公里,最寬處達250公里,今日三角洲佔埃及可耕地的2/3。開羅以南的河谷地帶直線長為700公里,地形狹窄,寬度從10公里到20公里不等,古埃及人稱之為“上埃及”。……

尼羅河的定期氾濫為河谷帶來了大量的沃土,使之成為古代農民的樂園。每年的七月,由於吸收了非洲中部豐富的季雨,尼羅河的水位逐漸升高,並溢出河牀,流向河谷,到九月氾濫達到高潮時,整個河谷都淹沒在水中,河水退後,留下一層淤泥,這些從上游沖積下來的淤泥富含磷酸鹽和腐殖質,是農作物生長的.沃土。由於河水在大多數的時候都定期氾濫,及時帶來這種天然化肥,使得這個地區的農業發展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氾濫季結束後,農民只需將種子撒在潮濕、肥沃的土地上,就可以靜等來年收穫季節的到來。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P48—49

材料三:

由於北部的喜馬拉雅山猶如一道屏障,使來自印度洋的季風雨返回而降於恆河流域,所以恆河流域的雨量充沛。印度河流域的雨量要小些,但來自高山的大量雪水流入印度河,因此水源也是十分豐富的。

——易寧《走進古印度文明》P2

材料四:

養育黃河流域文明的是一片密集的粉沙細土,這種泥土被稱為黃土,它覆蓋了從華北高原向東到大海的整個地面。一般認為,黃土是更新世時期的北風送來的,有些地方的黃土堆積得很厚,厚達二、三百英尺。由於其天然的肥力和吸水性,黃土不遜於世界上任何種植農作物的土壤。而且,由於華北的降雨量不足,黃河流域同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印度河流域一樣,沒有茂密的森林來阻礙只有原始的石頭工具的早期農人。

——————斯塔夫利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

埃及所有現存遺蹟中最著名者當推金字塔——龐大而簡練的塔形建築。……在從約公元前2770年到約公元前2600年的一個世紀中,總重量大約2500萬噸的石灰石從石崖上鑿採下來,修整、拖運和疊砌起來,建成了一系列所有金字塔中最著名和最雄偉的金字塔。在這些金字塔中,出類拔萃的毫無疑問是胡夫(法老,在希臘人中以齊阿普斯著稱)的金字塔,它以“完美的”坡面52度角升高至482英尺,使得塔頂高與塔的周長的關係猶如圓周率一般。希臘人在確定世界七大奇觀時,他們毫不猶豫地將“齊阿普斯”金字塔列為首位。

——羅伯特E勒納《西方文明史》P64

材料六:

……埃及神廟的特點是規模宏大。卡爾納克神廟長度約一千三百英尺,佔地超過已修建的任何一座宗教建築,僅其中央大廳就幾乎可容納歐洲的任何一座大教堂。廟內使用的圓柱體積驚人,最大的一根高達70英尺,直徑超過二十英尺。據估計,每個柱頂可站立100人。

——羅伯特E勒納《西方文明史》P65

[訓練設計]

材料一:

“光榮啊,起源於大地的尼羅河!你川流不息,為的是使埃及蘇生!……你灌溉土地,使一切生物欣欣向榮。你生出大麥和小麥,好叫神廟裏歡度節日。”

——古埃及《尼羅河頌》

材料二:

有一首蘇美爾人的詩寫道:“只有人,他的壽命不會很長,無論他做什麼,只是一場虛無。”美索不達米亞人的人生觀帶有恐懼和悲觀的色彩……

——斯塔夫理阿諾斯《全球通史》

請回答:

1、材料一中,埃及人熱情謳歌尼羅河的原因是什麼?

2、美索不達米亞人的人生觀為什麼帶有恐懼和悲觀色彩?試從地理環境角度予以解釋。

答案:

1、尼羅河定期氾濫,且水量穩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為埃及農業的發展創造了優越的自然條件,促進了古埃及文明的發展。

2、反映了美索不達米亞自然環境的不安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氾濫的時間和洪水量不可預見,兩河流域的居民經常遭遇特大洪水的襲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勢開闊,無天然地理屏障,易遭外族入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9mxj8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