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計劃 >

立體構成教學計劃

立體構成教學計劃

立體構成是藝術領域中研究三維造型活動的共同基礎學科。通過本章的學習,利用抽象的材料和模擬構造,創造純粹的形態造型,從而引導學生從形態要素的立場出發,熟練掌握三維形體的造型規律。以下是立體構成教學計劃,歡迎閲讀。

立體構成教學計劃

【教學重點和難點】

立體感覺和空間構型。

【教學方法】講授法。

【教學時數】60學時。

【教學內容】

第一章 立體形態概論

一、立體構成的涵義

二、立體構成的概念

三、立體構成的起源

四、立體構成的三個條件

第三章 立體形態基本元素

一、形態的本質分類

二、形態的空間意識

三、形態的構成元素

第四章 立體形態材料構造

一、立體形態材料加工

二、立體形態製造工藝

第五章 立體形態形式感覺

一、立體形態感覺

二、立體形態形式

第六章 立體形態綜合造型

一、幾何形體構成

二、抽象形體構成

三、裝置觀念構成

第一章 立體形態概論

一、立體構成的涵義

立體構成是現代設計領域中一門基礎造型課,也是一門藝術創作設計課。作為研究形態創造與造型設計的獨立學科,如何才能儘快理解並掌握這門課程呢?首先,我們要明確它的實質內涵,才能做到行之有效。學習這門課程的重點,大致有以下五個方面:

1) 首先,它是以抽象的形式語言去表現社會現象和自然形態。在現代藝術美學中,這種構成的抽象美是傳統藝術具象美的昇華,是人類在總結了歷史美術的發展規律基礎上產生的;

2) 培養三維立體感覺,把握物體的體積量感。對各種形態的造型進行“簡化”,以最簡單的方式簡化到幾何形塊中去,用立方體、圓錐體、球體、矩形體等形狀來塑造實踐。

3) 掌握立體形態中最基本的元素:點、線、面的造型手段。因為任何形體都可還原到點、線、面的構成中,並且從分割到組合或從組合到分割地去變化進行。既可表現形態造型實體,又可表現實體中的空洞虛體,

4) 運用綜合材料,選擇加工工藝,把握形態傳遞方式。從而培養我們的動手能力。

5) 從造型審美形式拓展到裝置觀念設計。甚至還可以向造型之外更為廣闊的領域滲透,融進數學、力學、文學、哲學、宗教、戲劇、音樂、電影等各種門類之中。

二、立體構成的概念

立體構成也稱為空間構成,立體構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視覺為基礎,以力學為依據,將造型要素,按一定的構成原則,組合成美好的形體。它是研究立體造型各元素的構成法則,其任務是,揭示立體造型的基本規律,闡明立體設計的基本原理。

立體構成是由二維平面形象進入三維立體空間的構成表現,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聯繫的是:它們都是一種藝術訓練,引導瞭解造型觀念,訓練抽象構成能力,培養審美觀,接受嚴格的規律訓練;區別的是:立體構成是三維度的實體形態與空間形態的構成。結構上要符合力學的要求,材料也影響和豐富形式語言的表達,立體構成是用厚度來塑造形態,它是製作出來的。同時立體構成離不開材料、工藝、力學、美學,是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體現。

立體構成通過材料、結構將形態製作出來,這與產品設計相同。立體構成只要變化一下材料本身就可成為產品。立體構成的原理已廣泛地應用於工業設計、展示設計、環藝設計、包裝設計、POP廣告設計、服裝設計等領域。

三、立體構成的起源

20世紀初,在印象派畫家塞尚的方塊風格和高更的原始主義神祕感召之下,一批反叛之士拉開了現代藝術的序幕。他們紛紛闡述自己的藝術觀點,並強調個人內心世界聯想,顛倒時序和空間,形成了一股現代意識潮流。其中最初的藝術流派是:原始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結構主義,達達主義和風格主義。

四、立體構成的三個條件

立體構成的因素,就寬泛意義而言,可分為視覺基本特徵(關係因素)、環境條件(必要因素)、形態本身(對物像——條件因素)這3個方面。

1、視覺的基本特徵

任何造型都是服務於人的。人的視覺條件具有特徵性,涉及到視覺效應,而視覺效應往往與人的生理、心理、情緒、文化背景等有着緊密的聯繫。

人之所以能辨認某形狀的存在,除了物體本身的外在因素外,全憑藉人有着功能健全的視覺器官,通過視覺器官將形象反映於視覺中樞。但由於人的視覺器官的晶體結構並不完美,也使人在辨認形態的過程中,會有盲點、錯視及錯覺的現象發生,致使人所見的形態與物體本身的真實面貌有一定的差距。由於視覺的生理組織往往影響到視覺現象的準確性,因而成為辨認形態的表象的關鍵因素。所以探討立體構成必將涉及人的生理與心理問題。

2、環境條件

在環境條件中最為活躍的因素為光、色彩、明暗、距離、大氣等,它們都會影響視覺的判斷。

光線與色彩是構成形態的必要因素。它不僅是視覺辨認的主要媒介,而且也是形態作用於人們的生理、心理的機能因素。人們看到的色相,是物體受到光線照射反射的結果,沒有光線也就沒有色彩的存在,同時也由於光線反應的強弱而有“明度”的差距。為了使人能知覺出浮現與背景的物象,形態本身的色彩、明度、應該和背景的色彩、明度有着最起碼的差距,這樣才能觀察其存在、事實證明、光線、明暗、色彩與形態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3、形態本身

我們常説的對象物,主要是隻形態。而想台的內在本質的因素,主要指形態自身所具有的機能、結構哦、

組織、內涵等,這些都是物體外在的現象成立的條件因素。

在立體構成的教學中,首先要使學生了解形態的分類、造型的發展、中華民族自身在造型上形成的特點、這一特點與西方民族在造型創造上的區別,較為基本地掌握立體構成的要素和這些要素之間的互動關係。只有把握這些關係,才能由感性入手升到理性的分析。

第二章 立體形態概況

一、 現代構成雕塑

1.超現實主義(Superrealism)二戰之後,現代雕塑中超現實主義就像是黑暗之後的黎明曙光,引亮了藝術界。眾多的藝術家憧憬着神祕的詩歌、夢中的世界和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境界。這些作品的特徵大致是沒有五官表情,朦朧狀態和骨架式的構成。

2.集合藝術(Assemblage)美國的構成雕塑、廢品雕塑在20世紀50年代起成為主要方向。評論家們把這種用現成品和廢舊的材料,通過組合裝配而成三維作品,稱為集合藝術。

3.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取用戰後廢棄的金屬材料雕塑造型的另一流派是抽象表現主義,抽象的藝術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已成為文化的主流。藝術評論家肯定了這種純形式美的價值並稱之為“前衞藝術”。

4.動態藝術(Kinetie Art )作為工業時代的迴應,在金屬構成雕塑的大潮中,動態雕塑也是其中一員。他們追溯繼承40年前的未來主義、機械美學。對新的工業文明、速度、空間、材料和運動形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5.波普藝術(Pop Art) 由於抽象藝術的文化壟斷已成為新的權威,針對這種抽象中的“自我”概念,波普藝術誕生了。

6.極少主義(Minimalism)它和波普藝術有異曲同工之處。他們都取消抽象藝術中的“自我表現”,也都用現成品來表現,強調作品中的“客觀性”。唯一不同的是,波普藝術使用的是社會提供的圖像,而極少主義拒絕社會圖像在作品中存在。

7. 大地藝術(Earth Art) 後極少主義藝術的另一個流派是大地藝術。他們將藝術搬出畫廊和社會,安放在空曠的大自然中,使之成為巨大的、固定的地景。把藝術搬到荒野去的目的意義,首先是改變了以往藝術行為只是在博物館室內封閉的空間裏的觀念,其次目的是由現代世俗的社會,聯想到原始宗教行為的神祕領域,意義在於呼籲挽救環境和挽救祖先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

二、後現代裝置藝術

如果説立體構成與現代構成雕塑有着直接的關係,那麼它和裝置藝術也有着間接的聯繫。

裝置藝術(Instal Art)又稱“環境藝術”,在當今西方的藝術中已成為藝術家們熱衷於表現的形式。它廣泛存在於公共環境和室內建築中,又展示在美術館、畫廊和許多媒體上,還在許多高等藝術院校教學上佔據重要位置。它不受藝術門類限制,擁抱兼容造型之外,去表明人類的思想觀念,已成為後現代藝術的象徵。而今,我們學習立體構成這門課時,如拒絕發掘裝置這個“寶藏”,似乎是一種損失和遺憾。

第三章 立體形態基本元素

一、形態的本質分類

立體構成中,形態元素的研究很重要。形態不等於形狀,它是指立體物的整個外貌,由無數個角度、體面形成的形狀,所構成的一個完整的概念體。如果對自然界各種形態詳加註意,從微觀到宏觀,還涉及到造型與環境之間的空間形態關係。形態的分類分為自然形態和人工形態兩方面

二、形態的空間意識

什麼是形態的空間意識?立體構成中除了造型形態的實體之外,還有一種虛擬的空間形態。這種空間形態幾乎涉及一切藝術設計領域。中國古代老莊哲學中就十分強調“空”、“無”的美學觀念,認為“無”形比有形更富有表現力。中國古典建築中最講究通透,這種內外合一把建築的實體與空間自然融合的方式,可以豐富空間的層次和對景物的情思。

三、形態的構成元素

1.點的元素

點是立體構成中最基本的元素,它具有求心性和醒目性,在視覺藝術信息的傳達中總是先取得心理的表象。點的體積有大有小,形狀多樣,排列成線,放射成面,堆積成體。點的空間表現:空為虛,實為體,兩點含線,三點含面,四點含體。

2.線的元素

立體構成中線的語言是非常豐富的。就線的形態而言有粗細、長短、曲直、弧折之分;斷面又有圓、扁、方、稜之別;線的材質感覺上有軟硬、剛柔,光滑、粗糙的不同;從構成的方法看有垂直構成、交叉構成、框架構成、轉體構成、扇形構成、曲線構成、弧線構成、亂線構成、迴旋構成、扭結構成、纏繞構成、波狀構成、拋向構成、繩套構成等。

3.面的元素

面的形態元素,在幾何學中是線的移動的形態,也是由塊體切割後而形成。面的感覺雖薄,但它可以在平面的基礎上形成半立體浮雕感的空間層次,如果通過捲曲伸延,還可以成為空間的立體造型。

第四章 立體形態材料構造

在三維立體造型中,對材料的研究與使用非常重要。材料的種類很多,各種材料的材質、性能、形狀會給人的視覺心理上產生不同的感受。

材料的構成可喚起時代的聯想,如: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鋼鐵時代、塑料時代與合金時代。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材料還在不斷出現,豐富的材料也帶來了豐富的信息,使材料的構成具有造型的生命力。既可在構思計劃後去尋找符合需求的材料,也可先有材料,採取“相面法”審視材料,在玩賞之中得到靈感的昇華。尤其是對現成品和廢品材料的使用上更是如此。

一、立體形態材料加工

將各種材料按線、面、塊 分類,然後進行加工製作。其造型手段大致有以下幾種步驟:

1.破壞與解構是對原型原材料的初加工,也稱“減法創造”。

這是人的有意識行為,形成一種特殊效果,給人的視覺新刺激。

2.組合與重建

將簡單形體或是破壞、拆散後的材料重新連接組合,創造一個新的整體造型。這種手段也稱“加法創造”,

3 .變形與扭曲

這是將規則的實體造型或原材料進行異化變形處理,使單調冷漠的形體變成複雜生動的形態,使平面形態變為曲面形態、凹凸面的形態,使立體造型更為豐富。

二、立體形態製作工藝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製作方法,同時,材料又決定了立體構成的形態、肌理等視覺效果。下面列舉幾種比較適合在課堂中加工的材料,具體如下:

1. 紙類材料

紙是最方便、最基本的材料,它具有優異的定形性和可塑性,價格便宜,工藝簡單,是學習立體構成的理想材料。紙的工藝有摺紙、紙雕和紙塑三種。

2. 泡塑材料

泡沫塊是立體構成練習中最方便的材料。

3. 布繩材料

各種布繩材料都是軟性材質,可以構成千變萬化的“軟雕塑”造型來。表現手段有:摺疊、鏤空、包纏、剪切、抽紗、編織、繫結、纏繞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手段,可以體現出二點五維半立體浮雕感和三維立體的裝飾造型。

4.竹木材料

如果説紙、布是人工的造型材料,那麼竹、木、藤則是天然的造型材料。其優點是加工容易,質量輕,既有硬性,也有柔性,拉伸強度大,外表美觀。但由於竹、木是有機體,會扭曲脹裂、變形,因此加工時要注意適應材料特性,並可上蠟或油漆以防腐

5.泥石材料

這裏指在立體構成練習中,使用較為方便的一些材料,如雕塑泥土、水泥、石膏粉、滑石粉,還有磚、瓦、沙、石等材料。這些材料除了本身的加工成型工藝之外,還可以與其它材料混合使用,使立體構成的造型充分體現出綜合材料的表現力。

6. 金屬材料

金屬造型的形式變化豐富,也精緻美觀。這是因為金屬有光澤、有磁性、有韌性、有較強的視覺感。金屬的種類很多,但一般在立體構成與雕塑的聯繫中常以鋼、鐵、銅、鋁、鉛為主。金屬材料的成型是以線、棒、條、管、板、片等形狀。加工的工藝由於條件設備所限,基本上是五個方面,即切割、彎曲、打造、組接、拋光。而且由於教室場地狹窄,作品尺寸一般不宜過大,追求的是小巧精緻,如同雕塑小樣

7.廢舊材料

廢舊材料指現代工業中的各種垃圾,如:包裝盒袋、各種瓶罐,竹、木、布、繩、碎玻璃、塑料的邊角料及廢五金材料、廢機器零件等等。除此之外,還指各種廢棄的輕工業產品、生活用品和現成品。然而,就是這些垃圾,卻成為立體構成、雕塑裝置中的“寶貝”,成為後現代藝術裏的經典“垃圾文化”。因為,各種垃圾的形態結構、材料肌理和視覺語言都能觸發我們創作的動機和靈感,所以,我們在進行這門課程時,首先要到廢品收購站或鐵工廠去,尋找材料,尋找靈感。有了這些廢舊材料,通過“相面法”創作構思也就隨即而來。

第五章 立體形態形式感覺

在立體構成與雕塑、裝置的造型中,怎樣才能體現出美的感覺?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心理的感覺,二是形式的法則。心理感覺就是指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反映,是由感覺所受的刺激引起視知覺的興奮傳導,並且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來理解對象的。比如:對點線符號的心理感覺,音樂家從中感覺到樂感,舞蹈家看到的是動作舞感,而雕塑家感覺到的則是造型中的美感。這説明了只有具備一定的審美知識,才能在符號的刺激感應之下產生心理感覺。

一、立體形態感覺

1.量感

立體構成中的量感,從物理現象上看,可以理解為體積感、容量感、重量感、範圍感、數量感、界限感、力度感等。而物體的大小、佔據的空間、秩序與方向、單一與整體、聚合與分散等這些問題,會使我們在構成的感覺中,要“量力而行”。比如説,在雜技中走鋼絲、頂碗、頂壇、疊椅倒立等,這些在表演之前都有“掂量”的適應感覺過程,有了這種量感,才能將表演發揮得極至。量感的另一方面受心理因素影響。

2.運動感

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但在人們的感覺中總把那些不可視的運動緩慢的物體當作是“靜止的”。正因為如此,藝術家的興趣與追求,就是要去表現那些“靜止的”形態中的潛在內力變化關係。通過對物體材料的變形變質,去強調物體運動變化的本質。

3.空間感

我們多處談及到空間表現問題。我們已知,在實體內的通透形式叫內空間,在實體外部與空虛的環境表現方式叫外空間。在這裏主要指空間給人的心理感覺。這種空間心理感覺是來自於形體向周圍的擴張而產生的。

4.肌理感

肌理感在造型的表現中也很重要。它可以豐富造型,加強立體感和質感,尤其是在裝置構成表現中,可以使物體形態達到以假亂真的逼真效果。造型中肌理表現,有天然屬性的本質肌理,也有人為加工的肌理。肌理按造型特點,又可分為以看為主的平面視覺肌理和以摸為主的凹凸觸覺肌理兩類。

5.錯覺感

錯覺不單指視覺上產生的錯誤感覺,還產生在觸、味、聽和心理的錯覺。“瞎子摸象”的故事就是在觸覺中所產生的錯覺。一提起魔術或立體電影,人們知道這是一種錯覺的反映,但還是被深深地吸引着,這也是錯覺感的功效。在立體構成和雕塑裝置中,同樣也可以讓錯覺感發揮其魔幻般的魅力。比如:利用光影、重疊、視點變動、空間進深、靜止和運動等這些手段都能產生錯視。

6.色彩感

色彩感在立體造型和環境裝置裏是否存在?重不重要?應該説,他們是脣齒相依的關係,仍然不可忽視。比如,從一件小小的工藝品造型上,除了觀賞造型圖案之外,往往其中的色彩也會給人耐人尋味的感覺。在大的裝置構成中,更是需要色彩的變換,它可以增強心靈的感受,調節不同的氣氛和意境。

立體造型中的色彩不同於色彩繪畫和色彩構成設計,它是在普通的色彩學基礎之上,因為它存在於三維空間中,要受到空間環境、光影效果、工藝技術、材質本身等多方面的制約影響。它不但在物理學方面對形態的表現起着作用,還在心理學、生物學方面對形態的感覺也起到相當作用。所以,在造型天地裏色彩有着相應的審美感覺和獨特的規律性。

二、立構形態形式

1.比例美

有關比例美的法則,經許多哲學家、美術家、數學家、心理學家的研究,在國際上一致公認為:古希臘時期所發明的黃金率1∶1.618長度比例關係,具有標準美的感覺,並還證明許多造型物體與空間,只要近似於這個數字,在視覺心理上就能產生部分與整體的比例美感。因而黃金分割率的實際應用為2∶3,3∶5,5∶8的近似值比例,即,矩形中短邊與長邊的比例為短邊(a)∶長邊(b)=b∶(a+b)。在整體與局部大面積比例上,也等於較大部分與較小部分之比,即,a大面積,b小面積,c整體,公式是c/a=a/b。

2.單純美

單純的含義是指構造材料少,造型結構簡潔明朗,並非是簡單和單調的意思。因為簡單和單調的形體缺乏造型語言和內涵,而單純美的形態能創造出豐富的信息內容和變幻莫測的立體造型。這就是追求單純美的價值。如:包浩斯時期設計的幾何型簡潔化的產品,為什麼至今還受消費者的歡迎?“IKEA”(宜家家居)的產品造型,就是延續這個單純美的意旨設計的。

單純美的原理一是將複雜的結構簡潔化、秩序化,這是因為人的視覺心理比較容易識讀秩序化的形態,二是將主要的結構特徵突出化、強調化,這樣可以引人注目,增強視覺感,這也是立體構成的基本原則。

3.平衡美

所謂平衡就是穩定的意思。在多種平面設計中都要求體現出這種美感。在立體造型中更是要強調這種法則,因為不單是在視覺上要有平衡感,在現實中還要有安全感和穩定感,所以在立體造型中平衡美的意義是雙重的。它的表現形式可以分為兩種,即對稱、均衡(穩定)。

4.節奏美

節奏在音樂中就是節拍,有一種律動的美。在立體造型中就是秩序,有規律性變化美。

“節奏如筋骨,韻律似血肉”是指音樂中的強弱、快慢、長短、高低有序的曲調,在節奏的強化之下產生情調,唱之潤之,琅琅上口,形成“韻律的美”。

5.韻律美

在造型視覺藝術中,線條的疏密、剛柔、曲直、粗細、長短和體塊形狀的方、圓、角、錐、柱的秩序變化、形式感和一致性則意味着“押韻”的概念,同樣也產生“韻味”。音樂上有大調、小調之分。大調莊重、激昂,表現雄偉、壯麗的主題情調;小調輕快、歡悦,表現優雅、抒情的主題情調。由此看來,在造型視覺藝術中,大調穩定的符號在形體上表示方形、柱形、正圓形,在線性上表示直線與粗線的含義。小調不穩定、跳躍、變調的符號,在形體上則表示錐體、多面體和有機體,而在線性上則表現為曲線、斜線。由這些點、線、面、體的符號形象,在節奏的約束之下,造型中表現出靜態、動態的趨勢,也就形成了“旋律”的美感。

6.對比美

是通過兩種不同事物的相對抗,在相對的矛盾中相異吸引,互相襯托而形成對立統一的現象,這種現象會在視覺心理中產生刺激的美感。

在立體造型中,為了使形態生動、活潑、個性鮮明,就可以運用對比的法則。對比的表現形式內容很多,有形體方面、空間方面、材質方面、色彩方面等等。在各類設計方面運用對比法就更多。然而,有時過於強調刺激缺少調和,形體空間就會顯得雜亂。對比與調和的關係是:對比產生調和,矛盾的雙方,越相近則越調和,越對比則越刺激。調和可使各要素之間相互產生聯繫,彼此呼應、過渡、中和。因此,我們在造型中,當突出對比時就要注意調和的一面。當過於調和、形態呆滯、缺乏生氣時,又要輔以少許對比,使之真正形成對立統一的關係。

7.強調美

強調含有誇張的'意思,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主題重點,讓視覺一開始就注意到最主要的部分。運用強調手法要有節制,只能突出誇張一個重點,不能濫用,否則會喧賓奪主,以致失去審美價值。

8. 統一美

統一與調和的法則有相同之處,都是將矛盾對立的雙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產生和諧。然而,統一可以理解為更完整,更確切。它使各種多樣複雜的因素統一在一個完整、明快、圓滿的意境之中,是完成作品的動力。統一除了在視覺上對造型的結構大小、色彩強弱、材料組成的整體風格分辨之外,還要在複雜的“感覺效果”上形成統一。這種“感覺”是由各種要素的特殊個性形成的,把這些複雜的個性要素統一在一個格調之中,這就是統一美的秩序原則。

第六章 立體形態綜合造型

一、幾何形體構成

在抽象形態中,幾何形體塊的造型是最基本的構成法。立體幾何形的單獨體可以分為:球體、立方體、圓柱體、圓錐體、方柱體和方錐體等幾種基本形體。可以是實心的單獨體塊,也可以是體現空間的空心體塊。如果加以物理外力作用,進行拉伸或擠壓,使這幾種基本形態變形,便可以產生具有多種生命力的造型。讓幾何體塊的增值或消減,再加以重構,是變形的又一種手段。如把這些相同的和不同的單體、綜合體加以組合,將能變化產生出豐富的造型形態。

1.球體構成

立體造型中的球體,是圓點的放大,自然形態裏的原始符號,它的美學價值象徵着美滿、團圓和凝聚力量。球體構成是自然形態向藝術造型的飛躍。

2.立方體構成

立方體有六個面、八個角點、十二個根邊線。根據這種形態的基本元素,可以從中進行變形、分割、組合獲得更多造型的構成形式。

3.柱體構成

柱體的造型有圓柱體和方柱體,又可以看成是放大的線和圓弧形的面。頂端平切為圓形,斜切為橢圓形。圓柱體的長短及不同的構成有着較大的潛在能力。

4.錐體構成

角錐體形狀很容易讓人想起原始石器時代的利器、哥特式教堂的尖頂和埃及的金字塔。錐體的造型特點尖鋭剛勁,具有明確的指向性。

二、抽象形體構成

造型上除了幾何形體的組合構成外,還有其它各種形態的綜合構成。這些構成表現豐富、形式多樣,還融合了造型之外的光學、力學、材料學、心理學等領域。所以,本章節把這些構成形式統稱為“抽象形體構成”。

1.動態構成

現代立體構成中,動態構成是根據物理學中的動力因素構成。採用動態的造型方式很多,它可以依靠電力、機械力,風力、水力推動,還可以採取光的跳躍閃動。具體形式可以歸納為三類:a.支撐力臂式,b.盤旋滾動式,c.懸掛風動式。

2.力學構成

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力學構成現象隨處可見。它以各種穩定、平衡的模式體現,尤其是在建築上,如:打樁地基,懸空的平台,圓形的拱門,大橋的斜拉索等。這些都是通過各種重心力、支撐力、拉力、壓力、夾力來使建築物穩定的,同時也給人的視覺心理上,產生一種“驚險”的視覺美感。

3.空洞構成

在現代構成雕塑中空洞、空間的造型形式是一種虛擬形態的表現,技法上從實體向虛擬空間的轉換突破。“空洞”是在實體中鑽孔打洞,構成“有無相生”的造型。“空洞”又是實體向外延伸的心理界定範圍,並且可與周圍環境形成一個整體的構成體。這種虛空的存在,充滿着活躍的生命力。中國古代老莊哲學中的“大音無聲,大象無形”就是對虛空境界美的崇尚。唐朝詩人杜甫有詩云“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明代也有詩“一琴几上閒,數竹窗外碧;窗外寂無人,春風自吹入”的妙句,都是虛空裏想象生命力的虛構體現。現代雕塑大師亨利·摩爾,他的雕塑風格演變過程也是在這虛空的造型藝術領域裏不斷探索追求。

空洞的大小、位置形狀能產生多種視覺心理因素。在具象模仿的構成中,空洞的概念可以是一個挖空的乳房,一個注視的眼睛。在抽象的虛擬構成中,它又是意象的產物,包容着種種聯想的內容。

4. 空間構成

空間在立體構成的形式表現上,向外伸延拓展的部分稱外空間,是以實體的界定空間和視覺容括的感覺空間二者合一的體現。

5.仿生構成

它是對自然界、生物界的一種模仿形式,經過誇張、簡化、變形和秩序組合等創作手段,可以構成各種裝飾美的人工形態。

6.軟雕塑構成

所謂“軟雕塑”,就是與硬質材料團塊造型截然不同。它是以紡織品材料及各種化纖軟性材質構成,造型表現的方式除了編織之外,還可用纏繞、扎系、摺疊、包裹等種種手法創造。

“軟雕塑”的形態是室內理想的裝飾。它可以作為立體雕塑立放中間或是懸掛空中,也可以作為壁飾掛在牆面,還可以裝飾佈置整體空間。選用的硬性材料有:鐵絲、鋼絲、竹條、藤條、柳條等。軟性材料有:毛線、布條、麻繩、線繩、塑料等。

7.光立體構成

隨着時代與科學的進步發展,光立體構成的現象也越來越引起藝術家與人們的關注。從城市夜景,室外的霓虹燈、建築、街燈到室內商場、賓館、舞廳的裝飾照明,從節日歡快中的彩燈組合、煙火,噴泉水柱的激光交叉光束構成到清靜悠閒的燈光、燈籠、星火構成,所有這些光的構成表現,雖然沒有造型中的硬質和重量,但我們同樣可以把它看成是材料元素,去把握構成三維立體的造型形態。當今世界,一些燈光、煙火設計大師,也正是運用其構成美的原理,才表現出光的種種神奇魅力效果。日本的朝倉直已教授曾有過《藝術效果的光構成》專著。

光立體構成,它有大小、形狀、位置、形式的變化和色彩變化,另外,還有光與影的動感變化。所以,為了能認知解讀方便,我們也將其歸為兩類:一類稱光體固定構成,意指發光體依附造型本身,固定不動。另一類稱投射動感構成,使光體以發射、交叉形成,並帶閃爍動感變化。

三、裝置觀念構成

它代表了後現代藝術文化象徵,也包括了構成藝術的形式原理。因為它是在形態構成之上,綜合了各藝術門類及眾多學科,是人的內心感覺視覺化,將真實的物體和真實的空間抽象地表現出來,並賦予了當代人的社會狀況、精神狀況和心理狀況。裝置藝術者的職能已不單是藝術造型者,還是一位能將廢品“點石成金”的巫師,藉助物體形象來傳播思想觀念。因此,由於時代文化發展的影響,藝術潮流的更新,本章節中特地融入了裝置構成和設計構成兩部分內容,目的為使我們在研究基礎造型同時也在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方面都得以鍛鍊提高。

1.成品裝置構成

2.室內裝置構成

裝置構成的形式多樣,可以實體造型,也可以利用空間構成,可以是室內整體構成,還可以在户外環境整體裝置構成,甚至是“藝術造街”。

3. 户外裝置構成

户外裝置可以結合地景與環境現場去考慮,也可以是行為藝術的表現。

標籤: 教學計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jihua/zp3k4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