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計劃 >

有關一年級教學計劃集合五篇

有關一年級教學計劃集合五篇

時間流逝得如此之快,我們的工作又將迎來新的進步,該為自己下階段的學習制定一個計劃了。擬起計劃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教學計劃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一年級教學計劃集合五篇

一年級教學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標準(實驗)》(下簡稱《課程標準》)的頒佈標誌着我國課程改革步入了實質性階段,基礎教育改革進入了新的時期。課程標準無論是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設計思路,還是課程目標均為建國以來的首創。通用技術課程標準的內容以提高學生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為基本目標,堅持基礎性、通用性、選擇性與時代性的高度統一,注重國際經驗與我國國情相結合,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相結合、教育傳統與未來發展需要相結合,努力建設立足我國國情、體現未來走向、具有中國特色、富於開拓創新的普通高中技術課程的新構架。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開設的課程是通用技術課程的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1》(必修1),使用的是江蘇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技術與設計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術學習的導入模塊,皆在使學生理解技術及其性質,經歷一般的技術設計過程,並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勞動與技術學習的基礎上,形成結構較為完整的技術素養。具體內容有技術及其性質、設計的基礎、怎樣進行設計、設計的實現——製作、設計的交流與評價。

三、教學目標

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將:

1、加深對技術的理解,增強使用技術的自信心和責任心;

2、瞭解設計的基本知識,熟悉設計的一般過程,初步掌握設計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通過設計的交流和評價,培養合作精神,提高審美情趣,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問題。

四、實施措施

1、在開學初將高11班金額高12班學生分為6-8人的技術小組,便於開展技術活動,每個小組的組長每週填寫《技術課過程考核小組量化表》,便於更好地完成學分認定過程中的過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

2、緊扣通用技術課程的基本目標“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設計、組織和實施教學活動,避免教學過於專業化,防止陷入某項技能、技藝的教學。

3、教學中要體現新理念,不僅要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學習,還要注重學生對技術思想和方法的領悟與應用,注重學生對技術的人文因素的感悟與理解,注重學生在技術學習中的探究、試驗和創造,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共通能力的發展。

4、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聯繫學生實際,從學生生活出發,收集與技術有關的各種圖片、文字資料,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喜歡上技術課,使學生對“技術與設計1”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

5、通用技術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在教學中要多跟其他學科的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有關物理、歷史、化學、藝術等學科的知識。

五、教學理念

1、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着力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

2、注重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3、立足科學、技術、社會的視野,加強人文素養的教育。

4、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努力反映先進技術和先進文化。

5、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倡導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六、實施過程

根據國家普通高中學校課程方案設置指導意見,本(技術與設計1必修)應該安排38學時,但我校只在高一一學年開設《技術與設計》(必修1)高二和《技術與設計》(必修2),,每週一課時,這樣我們只能壓縮課時,特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高一年級通用技術(技術與設計1必修)模塊課時分配計劃:

周次

教學內容

備註

1

通用技術簡介(第1課時)

總1課時

2

第一章-走進技術世界

第一節-技術的價值(第1課時)

總4課時

3

第一節-技術的價值(第2課時)

4

第二節-技術的性質(第1課時)

5

第三節-技術的性質三技術的未來(第2課時)

6

第二章-技術世界裏的設計

第一節-技術與設計的關係(第1課時)

總5課時

7

第二節-設計中的人機關係(第1課時)

8

第二節-設計中的人機關係(第2課時)

9

第三節-技術試驗及其方法(第1課時)

10

第三節-技術試驗及其方法(第2課時)

11

第三章-設計過程、原則及評價

第一節-設計的一般過程(第1課時)

總6課時

12

第一節-設計的一般過程(第2課時)

13

第二節-設計的一般原則(第1課時)

14

第二節-設計的一般原則(第2課時)

15

第三節-設計的評價(第1課時)

16

第三節-設計的評價(第2課時)

17

第四章-發現和解決問題

第一節-發現問題(第1課時)

總3課時

18

第二節-明確問題(第1課時)

19

第二節-明確問題(第2課時)

20

複習

總1課時

21

期末考試

總1課時

一年級教學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新學期,我校教導處工作將繼續圍繞區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和培訓工作部署,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以進一步推進我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重點,着力抓好常規管理、師資培訓、質量監控、課題研究等工作,推動我校教育教學工作再上新台階。

二、工作思路

深思並總結我校近幾年教學發展的過程,汲取有用經驗,聯繫實際,重新定位本學期的發展目標和措施。堅持精細化管理,務實求真,把提高教學質量放在重要位置,不斷加大我校的教學科研力度,突破進取,開拓一個嶄新的教學面貌。

二、工作目標

1、常規管理更精細;

2、校本教研更有效;

3、教學質量更穩定;

4、師生素質更全面。

四、工作重點及措施

(一)落實管理制度,提高教學質量

1.認真組織教師再次學習《廈門市小學教學常規管理工作意見》和《湖裏區小學教學教研常規管理意見》,並在學校教學教研常規管理的方方面面積極貫徹執行。對我校教學常規管理工作進行自查自評,並針對常規檢查反饋結果,及時改進不足,努力提高學校的常規管理質量。

2.嚴格執行《廈門市中小學課程設置》和“減負令”要求,配合體育教研組認真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大課間活動,保證學生每天課外鍛鍊1小時。校長室、教導處加強巡課,對不嚴格執行課程計劃、上課不準時進課堂、課上隨意離開教室、隨意調課、挪課等現象及時糾正,形成規範的課程管理制度,建立正常穩定的教學秩序。

3.各教研組在開學初要以學校工作計劃為指導,根據教導處工作安排,結合上學期區校本工作調研提出的建議,制定出學期教研工作計劃,教研內容做到具體明確,教研活動形式豐富多樣,以高質量的活動為教師服務,通過教研活動,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各學科教師要熟悉新教材,認真領會《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和實質,及時制定出學期教學計劃,並安排好教學進度。

4.教導處與教研組繼續加強對課堂教學的調研和監控,繼續推行隨堂聽課和常規檢查制度,以跟蹤隨堂聽課和不定期隨堂聽課相結合,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以教研組定期檢查和教導處隨機抽查相結合,提高編寫教案、批改作業、導優輔差等工作的實效性。

5.加強對學科教學質量的跟蹤調研,雖然平時不舉行單元測試,但仍然要求各學科要有階段複習和練習,及時瞭解學生學習情況,認真進行質量分析與總結,提出相應的具體措施。重點加強畢業班的質量監控,及時召開畢業班任課教師會議、畢業班學生家長會等,掌握學生思想、學習等方面的動態,制定詳細的複習指導方案,家校密切配合,做好畢業迎考工作。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生的評價方式,落實《湖裏區發展性評價綜合記錄冊》全學科評價及定性定量、細評粗評相結合的評價策略。

6.重視導優輔差工作。建立導優輔差檔案,要求每位教師一要重視課內補差,二要重視利用課餘時間進行導優輔差,三要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繫,防止個別厭學、逃學情況的發生,並做好觀察記錄,對所教班中的差生情況老師要做到心中有數,一個不能少,一個不能放。 重視學生的作業質量,及時訂正,人人過關,做到“堂堂清、課課清、日日清”。

7.加強對學科競賽的組織、策劃、指導工作,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以競賽為契機,切實加強對特長生的輔導,做到因材施教。豐富第二課堂,挖掘家長和周邊資源,開展舞蹈、科技、美術、書法、籃球、田徑隊等小社團活動,規範管理,每個負責老師在開學初要擬定出活動計劃、活動內容,教導處對各組進行巡查,期末各組綜合展示。

(二)強化課程改革,促進有效研修

1.組織教師積極參加各級課程培訓,外出聽講座、學習取經等,自覺閲讀有關教育教學、課改理論等書籍,將新思想新理念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去,有效轉變教學行為。

2.加強教育科研和教研工作,繼續以科研帶動教研,以教研促進教改。充分發揮教研組長的職責,以常規教研活動與創新教研方式相結合,積極探索更科學有效的教研方式。加強校內同學科、同年段的教研工作,引領教師以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開展研究,提高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每位教師本學期要在本組內至少上一節公開課,撰寫一篇較高質量的學科論文和教學反思等,通過聽課、評課,促進交流;嘗試到外校參加教研,不斷提高教研組的教研實效性。

3.圍繞我校市、區共三個立項課題繼續開展課題研究活動,爭取專家的引領,鼓勵教師大膽嘗試,合作研討,重點突破,做好階段小結和過程性材料的積累,力求通過課題的引領來提升校本教研的質量。

4.開展教師技能崗位練兵活動、競賽,發揮新一批骨幹教師的輻射作用,帶動更多的年輕教師練好基本功,提升教師教學能力,並借練兵活動為平台挑選校級骨幹。

5.繼續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教導處將組織對部分青年教師進行隨堂聽課,甚至跟蹤聽課,目的在於督促青年教師重視並切實落實好平時的課堂教學,且把新課程的理念滲透在平時的教學中,使學生有更大的收益。堅持“師徒結對”等形式,發揮老教師、骨幹教師的作用,促使她們在教學教研的各個方面,真正起示範、引領作用,並促進年輕教師業務水平的不斷提升。

6.繼續開展全員讀書活動,再訂一批推薦讀書目錄,以教研組為單位,安排讀書小組,定時定人員地開展讀書分享會。

7、加強計算機能力培養,提升教師多媒體運用能力。隨着科技的發展,計算機的普及,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的廣泛運用,對全體教師的計算機技術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們的老師對計算機運用的不熟和不廣的缺陷,本學期利用業務學習時間,安排計算機老師對全體教師的進行課件製作、表格製作、資源上載等計算機技能培訓,提高老師的多媒體運用能力。

(三)豐富校園生活,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1.背誦經典古詩文,彰顯書香校園特色。

本學期,充分利用學校圖書室及班級圖書角,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同學們在閲讀的過程中,可以記錄下自己的點滴感想,或是摘抄下優美的詞句,濃縮成一本本閲讀小日記。學校也將根據教研室的要求,大量開展背誦經典古詩文活動,小學生必背古詩七十首應爛熟於心,着力營造一種濃郁、厚實的文化校園的特色。在三至六年級開展讀經典抒體會徵文比賽活動。

2.提高寫字質量,彰顯墨香校園特色。

針對我校寫字質量普遍不高的現象,本學期教導處將着重抓學生的寫字質量。每位任課老師都要加強對學生的寫字指導,低年級特別要加強對學生寫字姿勢和寫字筆畫的教學。中高年級要加強鋼筆字的練習。要組織作品展示,各班要佈置版面展示學生書法作品,開展鋼筆字比賽。

3、繼續開展學科競賽活動,本學期擬開展一、二年級識字比賽、口算比賽,三至六年級應用題比賽,音樂小歌手競賽等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基本素質。

(四)依託課題,推進教育教學研究的發展。

做好減負增效課題的研究工作。我校承擔了國家級課題減負增效的研究工作,要求人人蔘與研究,使減負增效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總之,本學期,我們每一位老師本着我真誠,我勤奮,我快樂的生活理念,堅持心中的目標,朝着自己的夢想前進,一定會成為中國夢的絢麗多彩的一部分。使我們的人生更精彩。

一年級教學計劃 篇3

一、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進入小學,新的學習和生活對孩子們來説充滿了好奇和有趣,對學校、環境、老師、同學、課堂、學習、學校的要求都充滿了新鮮感。同時他們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剛入學時,40分鐘的課堂學習對於他們來説真的很難!

一年級上冊科學在小學六年科學學習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如果説他們在幼兒階段主要是通過“玩”來認識和了解科學的話,從現在起,他們進入的將是一門“課程”。課程的含義是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系統的設計,但絕不是説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興趣”,不再有孩子們的“個人看法”和“探索空間”。恰恰相反,好的科學課應該是屬於“兒童的科學”。

二、教材解讀

“什麼是科學”“怎樣做科學”諸如此類的問題,無法也不應該教給孩子們,而是讓他們在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與之交融的探究活動逐漸體驗和理解。因此,一年級上冊科學的主要功能是為六年的科學學習打基礎。

1.內容分析

一年級上冊科學教學內容由“植物”和“比較與測量”兩個單元組成。其中“植物”單元有6個教學內容,“比較與測量”單元有7個教學內容,總計13個教學內容,原則上每個教學內容需1課時來完成教學。另外每個單元最後都有“科學閲讀”內容。

(1)“植物”單元:這是小學一年級科學課的第一個單元,它將引領學生走進小學科學學習的大門,掀開科學學習的第一頁,對學生今後的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選擇植物作為科學學習的起點,是因為植物是孩子們的親密夥伴,他們對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讓孩子把植物作為一個生命體來思考,運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是生命科學概念體系構建和技能目標達成的基礎和需要。秋天是果實成熟的季節,豐收的季節,生命也在這個季節裏展現出豐碩的一面。讓學生關注植物、關注一個個生命體的特點,是這個單元的重要導向。

(2)“比較與測量”單元:比較和測量是科學研究的基礎,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技能。當科學家觀察和實驗時,他們離不開比較和測量。通過使用數字和標準的測量單位,他們可以確定和描述物體諸如長度、體積、重量和温度等屬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學生們自然地進行着比較,也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測量。事實上,比較和測量是學生們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途徑。在本單元中,他們將觀察事物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重演標準尺的產生過程,體會比較和測量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板塊分析

一年級的科學書每課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討和拓展四個板塊組成。在實際教學中,這四個板塊並不是截然分開、機械使用的,四個板塊呈現的是一個有結構的,既符合科學家的工作特點,又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的教學過程,目的是讓兒童親身經歷和體驗問題解決的系列科學實踐。這個實踐過程與兒童轉變他們的原有認識相關,與促進他們對科學的理解相關,與發展他們的認識能力相關,而且一定是以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共生的方式發生的。具體説明如下:

(1)聚焦板塊:一般以陳述句的形式描述問題情境,以疑問句的形式提出1-2個學生可以探究的科學問題,以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語句與前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聯繫,體現課程的連貫性。

(2)探索板塊:包括前概念測查、預測、探究計劃的制訂、收集信息、組織和呈現證據以及形成初步解釋。這一板塊通常以陳述句的形式出現,列出可供選擇的觀察和實驗方法、有關的第二手資料和數據呈現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3)研討板塊:呈現的是學生在交流、討論、論證時所應圍繞的關鍵問題。一般以疑問句的形式指導學生抓住主題學習的核心,陳述自己的觀點,運用證據支撐自己的解釋,在個人論證的基礎上,展開集體論證以達成共識。

(4)拓展板塊:為學生提供一系列活動建議,以便他們在課外開展進一步的探究,使他們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生活及其他新的情境,或是與其他學科領域的學習進行聯繫。

三、教學目標

1.“植物”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①地球上生活着多種多樣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莖、葉。

②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③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需要水分、陽光,每個植物個體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

④植物會生長和死亡。

⑤能説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及其特徵。

(2)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用多種感官觀察植物。

②能用語言、圖畫描述和記錄觀察內容。

③能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要研究的問題。

④能種植一棵植物,並使其存活一段時間。 ⑤能用合適的科學詞彙進行簡單的表達。

(3)科學態度目標

①感受植物的多樣性,對植物產生研究興趣。

②對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③養成實事求是的態度。

④養成參與、表達和傾聽的良好習慣。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①瞭解植物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體會植物與人類的密切關係。

②瞭解人類需要從自然界獲取植物資源,懂得珍愛植物,認識到保護身邊的植物很重要。

2.“比較與測量”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①觀察中有比較,比較需要公平,測量使比較的結果更準確。

②共同的起始線是公平比較的需要。

③確定起點和終點、測量單位首尾相連是測量的要素。

④非標準單位的測量工具導致測量結果的多樣性。

⑤標準單位的測量比非標準單位的測量能產生更為一致和可比較的結果,有助於信息的交流。

⑥有不同的工具可用來測量物體,長的工具更方便測量長的物體。

⑦尺子是世界通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是統一測量標準的產物。

(2)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用多種感官和簡單的方法觀察和描述事物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②能根據高度或長度給物體排序。

③能以討論、畫畫、書寫等形式進行描述和交流。

④嘗試以圖表的形式組織信息。

⑤學習預測事物的相對高度和尺寸。

⑥使用標準和非標準工具進行長度的測量。

⑦初步運用十進制計量測量結果。

⑧初步運用尺子進行測量。

(3)科學態度目標

①發展對測量的認同感。

②逐步適應使用多種測量工具和測量單位。

③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④樂於在情境中學習,能保持對一個問題的好奇和探究興趣。

⑤樂於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能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活動。

⑥願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講述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測量數據。

⑦在教師的指導下,有分析、反思測量過程的意識。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①能意識到觀察、比較和測量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

②體會到統一測量工具和單位給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

③認識到人們總是在解決問題中不斷地完善和改進工具,從而拓展和增強了人的能力。

四、單元詞彙和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

(1)單元詞彙

①根:高等植物的營養器官,能夠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土壤裏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養分,有的根還能貯藏養料。

②莖:植物體的一部分,由胚芽發展而成,下部和根連接,上部一般都生有葉、花和果實。莖能輸送水、無機鹽和養料到植物體的各部分去,並有貯存養料和支持枝、葉、花、果實等生長的作用。

③葉:植物的營養器官之一,通常由葉片和葉柄組成,通稱葉子。

(2)材料清單

塑料花,植物,種子,花盆,泥土,小鏟子,小葱,大蒜,胡蘿蔔,校園中各種形狀的葉子,一根長有葉芽、嫩葉、老葉的植物枝條,冬青葉,牽牛葉,梧桐葉,松樹葉,月季葉,或者校園中其他具有明顯特徵的植物的葉,有關“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圖片等。

2.第二單元

(1)單元詞彙

①觀察:有目的、有計劃、有方向、比較持久的知覺活動。它是以視覺為主,與其他感覺融為一體的綜合感知。

②比較:對比同類事物的異同。

③猜想:比預測更隨意,通常憑以往的經驗做出判斷。

④預測:綜合以前的經驗及當下的觀察做出判斷。

⑤測量:按照某種標準使用工具來觀察,並且使用數據對事物做出量化描述。

⑥距離:兩物體在空間上相隔或間隔的長度。

⑦拃:張開的手的大拇指和中指兩端的距離。

(2)材料清單

打印紙帶、記號筆、紙質彈跳蛙、小立方體、橡皮、回形針、小棒、有圖表的紙等。

五、具體教學措施

1.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

學習興趣對於科學學習非常重要。在教學中要善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教學時,時常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讓每個學生喜歡上課、喜歡教師,進而喜歡學科學。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品質。

5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科學

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科學知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科學的學習過程。

3.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與同伴合作交流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在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尋找問題的答案。老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願望和習慣,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適當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學會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

4.培養學生初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科學問題,並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瞭解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科學的重要性。

5.創造性地使用科學教材,及時反思

科學探究能力是整體性發展的,科學探究的各種類型在教學活動中應得到系統運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科學活動的平台,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還應適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六、教學設計進度表(略)

一年級教學計劃 篇4

手工興趣小組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與課堂教學相比更具靈活性、可塑性,因而學生非常樂意參加。課外手工興趣小組,在於培養學生對手工製作的興趣、愛好、增長知識、提高技能、豐富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為今後培養美術人才起着積極推動的作用。現將本學期手工製作小組的活動安排制定如下:

一、學期目標

1、瞭解三年級小學生髮展情況下,注重一二年級小學生的經驗積累,開展多種活動方式、方法,加強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

2、在學生的生活中尋找孩子關注的主題內容,開創孩子的思維,使之成為新的主題內容。

3、由課本學習變為人本學習,加強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多讓學生觀察、討論,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和想象力,對學生的進步要以鼓勵的正面態度對待,發現學生的長處,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表現欲。

4、讓學生在做做玩玩中學會技能,在玩中觀察、在情景中培養情感,活動中思維想象,達到主動的創造表現“故事情景想象作品”。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手工製作及其意義;

2、激發學生學習手工製作的激情和興趣;

3、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一些基本折法的基礎上自主創新;

4、學習一些簡筆畫,能把自己製作的作品融入自己設計的簡筆畫中,培養學生一定的審美情趣。

5、培養學生的美感,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6、學習一些基本的摺紙和剪紙的方法。

7、抓住兒童好奇心強,好動手的特點,在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的同時,培養孩子的獨立創造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孩子邊玩邊學,既鍛鍊孩子們肌肉的靈活性,又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二、活動措施

1、組織學生按時參加活動,並保持室內清潔。

2、每週一、週二、週三、週五下午三節課後開始活動,小組成員必須準時到達活動室。

3、手工製作小組成員應嚴格遵守紀律,不準在活動室大聲喧譁,不準做與手工製作無關的事。

4、每次老師佈置的作業,學生都應按時完成。

5、愛護室內的設施和用品。

 三、教學安排

第一週學習手工鋼琴的折法;

第二週學習飛鳳雀的折法;

第三週學習蝸牛的折法;

第四周利用向心折法剪紙——圓與五角星;

第五週摺紙——蹲坐的青蛙;

第六週摺紙——跳動的青蛙,並設計一幅《荷塘蛙舞》圖; 第七週剪紙——蝴蝶,並畫一幅《留連戲蝶時時舞》; 第八週剪紙團花圖案——美麗的雪花;

第九周剪紙——自己設計團花圖案;

第十週摺紙——蝶魚戲水;

第十一週摺紙——小烏龜與熱帶魚;

第十二週拓印剪紙——老人與貓;

第十三週拓印剪紙——大廚來啦;

第十四周製作賀卡迎“六〃一”;

第十五週摺紙——母雞;

第十六週摺紙——小雞,並設計一幅《羣雞覓食》圖; 第十七週摺紙——美麗的樓房;

第十八週學生作品展——評選優秀作品。

一年級教學計劃 篇5

一、指導思想: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讓詩詞的魅力深植於學生的內心。讓學生從小熱愛誦讀詩詞,學會賞析詩詞,從而發自心底的喜歡中國文化,並願意竭盡全力繼承和發揚中華的傳統文化。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雖然年齡小,但是好奇心強,學習積極性高,擁有活躍的思維並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根據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特徵,此階段的校本課程內容以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和想象力力為主的詩詞欣賞課。通過捏學古詩、背古詩、畫古詩情景作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並在活動中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交流和主動創新意識。

三、教學目標:

1、通過經典誦讀工作的實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促使學生從小熱愛祖國文化,多讀多背以加強語感,積累語言,陶冶情操,豐富想象。

2、通過對大量經典作品、詩詞的吟誦和記憶,鍛鍊並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激活並了展學生的思維力。

3、能正確認讀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詞。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詩詞,並能夠流利地背誦。

四、教學安排:

1、時間的安排:

(1)利用每週校本課的時間。

(2)利用每天早讀課的時間。

(3)鼓勵學生回家誦讀。

2、教學內容安排:

第一週:《楓橋夜泊》

第二週:《尋隱者不遇》

第三週:《詠柳》

第四周:《出郊》

第五週:《詠華山》

第六週:《尋隱者不遇》

第七週:《送元二使安西》

第八週:《望天門山》

第九周:《春夜喜雨》

第十週:《古謠》

第十一週:《三字經》

第十二週:《三字經》

第十三週 :《三字經》

第十四周:《三字經》

第十五週:《三字經》

第十六週:《三字經》

第十七週:總結,評價

五、教學評價

通過組織開展古詩文誦讀競賽,寫、畫古詩文等評價方式檢查和了解學生古詩文的掌握情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jihua/x30dw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