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計劃 >

初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範文2篇

初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範文2篇

初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1

一、指導思想

初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範文2篇

以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任務及目標

1、完成七年級下冊所學內容;

2、提高教學質量,期末測試綜合評價力爭進入全縣鄉鎮中學中等行列。

三、教材分析

第一個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教科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活動的設計,無不緊扣隋唐時期的“繁榮”與“開放”。“繁榮”與“開放”,是反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的兩個側面,具有同一性。這一單元的8節正課,在人教版舊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對應的內容,也能在新課標中找到對應的知識點。只有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和第4課《科舉制的創立》略顯例外。新課標中,有關隋朝的內容比較少,只是在科舉制度和科學技術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學生明白唐朝為何“繁榮”、如何“開放”,僅僅從唐朝歷史的角度去陳述,恐怕略顯蒼白。因此,教科書設置了《繁盛一時的隋朝》這一課。課文用“南北重歸統一”“大運河的開通”兩個子目,從政治、經濟兩個方面介紹了隋朝的發展情況,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榮與開放打下了基礎。

第二個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實際涉及“民族關係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兩個主題。它們不像第一單元的“繁榮”與“開放”那樣,從字面到內容都具有同一性。這裏“民族關係的發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內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權並立與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影響。但要在有限的篇幅裏簡單明瞭地説明它們特別是後者與“經濟重心的南移”之間的關係,卻並非易事。因此,教科書調整了課標內容標準的順序,採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權並立時代的情況,後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列舉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然後再剖析宋代的社會風貌、介紹元朝大一統的出現及民族大融合的發展情況。如此安排,既增強了課文內容的邏輯性,又為教學提供了方便。

第三個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教科書對課標有關明清時期的五條內容標準進行了歸納組合。除兩節文化課文外,教科書以《明朝君權的加強》《君主集權的強化》兩課對應“瞭解明清兩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與衝突》《收復台灣和抗擊沙俄》來“概述鄭和下西洋的史實”“講述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台灣和雅克薩之戰等史實,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鬥爭精神”,通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列舉清朝設置駐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等史實”,讓學生“瞭解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和維護國家統一的主要措施”,最後《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以“簡述‘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分析其歷史影響。”

四、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8、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教學輔助手段。

初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2

一、指導思想

為更好的抓好七年級的教學工作任務,本期歷史除傳授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之外,還向

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維護祖國統一,增進民族團結教育、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以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同時要把環境教育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學生情況分析

所任教的學生上課時的情況有所不同:女同學比較聽話,上課時的整體紀律較好,但學生的思維不夠靈活,課堂氣氛有點沉悶,且有個別學生上課睡覺。從總體上觀察,大部分學生的情緒比較穩定,對這門課程較感興趣,特別是將有關內容以故事的形式講出來的時候,學生聽得特別認真;有一小部分學生的情緒不太穩定,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往往看一時的心情或喜好來決定是不是認真聽課,所以在課堂上表現差異較大,還不具備自我約束能力,自覺性較差。通過上個學期的觀察,學生對於“堂堂清”這種教學模式比較適應了。

三、教材分析

1. 教材特點

初一歷史第二冊是政治思想性很強的一門課程,思想性、科學性、可讀性強,圖文並茂,趣味性較強。

2. 教材內容

《中國歷史》第二冊的內容是從我國隋唐時期至明末清初的歷史,主要講述了各個朝代的興衰過程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情況,共22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四、 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仍採用“平時分積分制度”,制定了一套較為完整、詳細的積分制度。從課堂上答題、作業完成情況和上課紀律幾個方面來實行積分獎懲。首先,課堂上的提問分為“複習提問”和“新課提問”,在“複習提問”這個環節採取答錯扣分,自願回答多加分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而在“新課提問”這一環節中,為了激發學生髮散思維,使學生敢於踴躍回答問題,答錯不扣分,對於回答有創新意識的多加分等。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了,提問有難有易,對於比較容易的問題儘量要求成績處於下游的學生回答,增加其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對於有進步的學生,給予表揚和獎勵。其次作業完成情況和上課紀律的積分主要是為了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對於作業完成情況的扣分主要是為了督促學生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作業;對於上課違紀情況根據情節輕重處以不同的扣分,對於表現有明顯進步的同學給予加分鼓勵。每個月公佈一次積分,使學生能及時看到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及時總結。

本學期爭取平均分達到及格水平。

五、 教學進度工作計劃

新教材初一歷史第二冊總共有22課,從隋唐時期講到明末清初的文化教育,大部分課的內容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對比較難理解的內容分為二課時來上。教材主要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以歷史發展的線索、重大事件和人物、經濟、文化的重要史實為重點。本學期共二十一週,第十週進行期中考試,第十九與二十週複習和考試,第二十一週進行期末試卷評卷、統計、分析,除去考試周與放假周,一共有三十二個課時左右,其中新授課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四個課時,期中複習佔兩個課時,期末總複習佔六個課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jihua/r7me3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