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計劃 >

【實用】一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4篇

【實用】一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4篇

時間是箭,去來迅疾,教學工作者們又將迎來新的教學目標,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教學計劃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教學計劃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一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4篇

一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1

一、學生現狀分析:

一年級的小學生,整體看他們活潑好動,大多數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對人有禮貌,熱愛關心班級集體,學習勤奮。但大多數同學都是獨生子女,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習氣,部分同學對他人的尊敬,對集體榮譽的珍惜趨於表面化,為了做給別人看而做,行動上缺乏自主性,在處理人際關係中意識狹隘。在新學期中應注意理論聯繫實際,讓學生思想不斷提高,自覺行動,形成良好的習慣。

二、本冊教材的知識系統和結構:

大致可分為:我的家人與夥伴 走進大自然 健康生活每一天

三、教學目的

1、初步知道家庭的基本構成以及家庭成員間的關係。

2、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感謝。

3、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春天的美。

4、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

5、通過觀察感受炎熱的盛夏,體會他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的利與弊。並學會看天氣。

教學重點:

1、學文明理,培養學生正確做人的意識及能力。

2、培養學生關心、愛護同學的品質。

教學難點:

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四、教學中的主要措施:

1、認真備課,注意教學方法,加強課堂教學,切實上好每一節課。

2、按照激情---明理---導行---反饋的思路教學。

3、適當補充教材,豐富教學內容,強化觀點形成。

4、採取跟蹤調查,聯繫家長等措施,促進學生良好意識、習慣的形成。

五、課時劃分

我的家人與夥伴 十課時

走進大自然 十課時

健康生活每一天 十一課時

第一課 我的一家

教學目標:

1、知道家庭的含義和家庭成員間的稱呼、關係。

2、瞭解家人的工作、愛好、習慣,對家人產生敬愛之情。

3、為自己的家人感到驕傲。

教學重點和難點:正確介紹自己家人的情況。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談話引入:我們都有自己的家,誰能告訴大家你的家裏都有誰?請哪位同學介紹,就把事先收上來的照片放在投影上,全班都能看到。(如果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把臨時居住在自己家的親戚也算作自己的家人,教師要及時給與指導,從而明確家庭的含義。)

二、學習新課

1、介紹:“這是老師和你們一樣大時,和我的家人一起照的照片,大家猜一猜,哪個是老師?”“猜一猜其他幾個人是誰?”

2、老師介紹:你們想了解照片上這些人的情況嗎?那老師來為你們介紹一下。教師指着照片介紹“爸爸媽媽都是農民。他們特別會種莊稼……工作之餘,爸爸喜歡坐在樹蔭下和別人下棋,媽媽卻喜歡看電視劇,有時還會跟着電視一起哭、一起笑……姐姐上小學四年級,她學習非常好,姐姐喜歡讀課外書……媽媽懷裏抱着的小朋友是我的小妹妹,那時她剛剛會走路……

3、老師一邊介紹一邊把畫好的圖片貼在黑板上。(爸爸媽媽種田,爸爸在樹下和別人下棋,媽媽在看電視,姐姐在讀書,妹妹在玩耍等)

4、小結:剛才老師都向大家介紹了哪些內容?

板書:工作 愛好 習慣

三、總結:通過今天對家人的介紹,你有什麼想法?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知道家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懂得不同的親人有不同的稱呼方式。

2、講述家庭生活中的親情故事,進一步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教學重點:知道家人之間的相互關係。

教學難點:講述親情故事,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上節課我們向大家介紹了我們的家人,誰還願意告訴大家,你的家裏還有哪些親人?(請一個三代人同住的同學來介紹)

2、問:你們家有這麼多人,你能説出家人之間的關係嗎?(自己家人的情況是學生最熟悉的,從介紹自己家人的情況入手引入新課,引導學生迅速的進入到新的學習內容,而且減少理解的難度。)

3、揭示課題:我的一家人

二、學習新課

1、老師展示有長輩頭像的家庭成員表。看圖,自己小聲説説家人之間如何稱呼,怎樣稱呼最有禮貌?小組間互相説一説。

2、出示兒歌,大家回答。“爺爺是爸爸的爸爸,奶奶是爸爸的媽媽,姥姥是媽媽的媽媽,姥爺是媽媽的爸爸,姑姑是爸爸的姐妹……“進行搶答練習後,發散學生的思維,補充練習“叔叔是爸爸的什麼?舅舅是媽媽的什麼?……

3、把學生提到的內容,合在一起,小組間進行搶答練習。通過小組間你問我答的遊戲方式,熟悉家庭成員間的關係。

4、老師知道我們班許多同學老家都在外省市,誰能用老家話説一説你們是怎樣稱呼家裏的親人的?

5、老師小結:不同地區,又不同的稱呼方式,或同一個稱呼,發音卻不相同,所以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要嘲笑那些使用與自己習慣稱呼不同的同學。

三、小結:進行愛家庭教育

一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以《品德與生活課程規範》為準則,根據學校實施德育工作的要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以同學發展為本,讓同學健康平安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文明理,培養學生正確做人的意識及能力。培養學生關心、愛護同學尊敬長輩的品質。

二、一年級學生的現狀分析:

一年級的小學生,整體看他們活潑好動,大多數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對人有禮貌,熱愛關心班級集體,學習勤奮。但大多數同學都是獨生子女,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習氣,部分同學對他人的尊敬,對集體榮譽的珍惜趨於表面化,為了做給別人看而做,行動上缺乏自主性,在處理人際關係中意識狹隘。在新學期中應注意理論聯繫實際,讓學生思想不斷提高,自覺行動,形成良好的習慣。

三、本冊教材的知識系統和結構:

大致可分為:我的家人與夥伴(第1—4課);走進大自然 (第5—8課); 健康生活每一天(第9—12課)。

各單元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

第一單元教學目標:

1、愛護家庭和公共環境衞生。

2、能在成人的幫助下,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

3、學習與生活中遇到問題時願意想辦法解決。

4、懂禮貌、守秩序、行為文明。

5、初步認識規律的作用,遵守學校紀律。

重難點:懂禮貌、守秩序、行為文明。

第二單元教學目標:

1、瞭解天氣、季節變化對生活的影響,學會照顧自己。

2、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自然的美。

3、愛護花草樹木。

4、會正確使用簡單的工具。

5、通過各種生活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和其他科學常識。

重點難點: 通過各種生活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和其他科學常識。

第三單元教學目標:

1、對學生進行保護牙齒的教育,幫助兒童學習刷牙的正確方法。

2、逐步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3、體會眼睛在自己和他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學習正確的用眼常識。

4、瞭解不良的用眼習慣對眼睛的損壞,養成愛護眼睛的良好習慣。

5、學習防範意外傷害的基本方法。

7、進一步發展自我保護的意識與能力。

8、思考哪些同學的表現可能會對自己和別人造成傷害。

重點難點: 1、逐步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2、學習防範意外傷害的基本方法。

四、本學期的教學目的:

1、初步知道家庭的基本構成以及家庭成員間的關係。

2、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感謝。

3、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春天的美。

4、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

5、通過觀察感受炎熱的盛夏,體會他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的利與弊。並學會看天氣。

教學重點:

1、學文明理,培養學生正確做人的意識及能力。

2、培養學生關心、愛護同學的品質。

教學難點:

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五、教學中的主要措施:

1、認真備課,注意教學方法,加強課堂教學,切實上好每一節課。

2、按照激情——明理——導行——反饋的思路教學。

3、適當補充教材,豐富教學內容,強化觀點形成。

4、採取跟蹤調查,聯繫家長等措施,促進學生良好意識、習慣的形成。

六.教學進度及課時劃分

周次 教學內容 課時

1—5 第一單元:我的家人與夥伴 10課時

6—10 第二單元: 走進大自然 10課時

11—16 第二單元: 健康生活每一天 11 課時

一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3

教材分析:

在《品德與生活》中展開的品德教育以兒童的生活世界為堅實依託,利用藴藏於兒童自己生活中的社會性、道德性事件和問題為素材,以兒童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社會性、道德性問題為品德教育活動的依據,通過與兒童有限的認識和行動能力相匹配的、他們想做又能做的、豐富而有意義的活動,把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滲透其中,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的生活。

《品德與生活》中展開的活動化、生活化的品德教育適合小學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徵、思維水平,它努力讓兒童道德的學習不再在事不關己的符號學習中進行,而使品德教育變得真實具體、可感可觸、可理解可實踐,真正起到引導兒童生活的作用。

當然,兒童在《品德與生活》課程中的經歷和所獲得的經驗是不能代表其生活的全部的。但儘管如此,這門課程將通過密切貼近兒童生活的各種活動,幫助兒童對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整理、反思和拓展,並在此基礎上逐步積累、發展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逐步成長為熱愛生活的兒童。

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 我和春天在一起

1、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麗與生機,產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2、逐步形成關注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習慣。

3、從多方面瞭解春天的特徵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初步掌握春季防病的基本常識,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

4、嘗試用不同的方式感受春天,學習種植、觀察、記錄的基本方法。

第二單元 我在健康成長

1、在形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基礎上,愛護自己的身體,尊老敬老,健康地生活。

2、初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正確的坐、立、走姿勢以及正確用眼、護牙的習慣。

3、知道眼睛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珍惜、愛護自己的眼睛。瞭解有關牙齒的基本知識,知道正確的護牙方法,學會保護自己的牙齒。知道各種食物都能促進身體的健康成長,學會營養、衞生、文明地進餐,學習基本的用餐禮儀。知道正確的坐、立、走姿勢,學會辨別並用正確的姿勢指導自己的行為。

4、通過各種活動,瞭解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和淺顯的科學常識。

第三單元 歡樂兒童節

1、體會並分享節日的快樂,並從各種節日慶祝活動中感受到家人和社會對兒童的關愛。

2、瞭解紅領巾的意義和少先隊員的責任,能以實際行動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隊員。主動積極參加班集體的活動,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

3、瞭解其他國家兒童的生活,知道不同國家的兒童節有不同的慶祝方式,形成初步的國際意識。

4、通過籌劃、組織、參與節日期間的各種活動,提高自身的組織能力和活動能力。嘗試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收集資料。

第四單元 小小班集體

1、樂於和同學、老師交往,體驗到作為集體生活中的一員的快樂,養成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關注自己的班集體,感受同學之間的團結友愛,形成對集體生活的正確態度,懂得和諧的集體生活的重要性。

2、在學校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比較全面地看待他人的優點,並樂於向他人學習。

3、知道班級是學生學校生活的家園,每一個人都生活在集體中,對班級的建設有一份責任。通過參與各項活動,初步瞭解人際交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4、通過活動,嘗試解決班級集體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積累經驗。

教學重點:

第一單元:

1、引導學生感受欣賞春天,發現春天的生機與活力。

2、瞭解春天的季節特徵和自然常識,進而引導學生愉快積極、健康安全地生活。

第二單元

1、培養學生良好、正確的行為習慣。

2、指導學生體驗,感受眼睛的重要性,瞭解一些護眼小常識並督促自己保護好眼睛。

3、瞭解正確的護牙方法,知道挑食會影響身體健康。

第三單元:

1、初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團隊精神。

2、引導兒童關注外國兒童的生活,初步培養兒童的國際意識。

第四單元:

1、引導學生解決值日中遇到的各種難題

2、引導學生在討論、調查、遊戲中體驗和感受,認識到班級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第一單元:

1、從多方面瞭解春天的特徵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2、嘗試用不同的方式感受春天,學習種植、觀察、記錄的基本方法。

第二單元:

1、在形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基礎上,愛護自己的身體,尊老敬老,健康地生活。

2、通過各種活動,瞭解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和淺顯的科學常識。

第三單元:

1、體會並分享節日的快樂,並從各種慶祝活動中感受到社會對兒童的關愛。

2、嘗試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收集資料。

3、瞭解其他國家兒童的生活,知道不同國家的兒童節有不同的慶祝方式。形成初步的國際意識。

第四單元:

1、關注自己的班集體,感受同學之間的團結友愛,形成對集體生活的正確態度,懂得和諧的集體生活的重要性。

2、通過活動,嘗試解決班級集體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積累經驗。

學情分析:

一年級絕大多數學生活潑好動,好表現自己,愛聽老師表揚。一學期的行為規範訓練,學生已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課間基本能做到文明休息了,能注意衞生,不亂扔紙屑,按時完成作業,上課時不守紀律、做小動作的人少了,知道要為集體爭光,集體榮譽感非常強。由於是獨生子女,許多小朋友在家裏是小皇帝,待人接物都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有的雖然獨立意識強,個性也很強,但自理能力很差;有的社會交往雖積極主動,但卻不善於共處,缺少團結協作精神。今後,行為規範訓練還需加強,反覆抓,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

教學措施:

1、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遊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2、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地延展;評價關注兒童豐富多采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

3、讓兒童更多地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

一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4

1:適應新生活

一年級下冊是在學生基本適應了校園新生活的基礎上,針對這一時期學生髮展中存在的突出現實問題——好習慣缺失,引導學生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形成穩定的生活方式。

“養成好習慣”不僅符合學生心理髮展的規律,也是本冊的核心教育主題。這裏的生活,是一個整體的視角,包括:日常生活的好習慣,學習的好習慣,與大自然、家人、同儕共在的好習慣。好習慣,是一個美好自我形象在學生身上的具體化,從好習慣的養成開始,為學生追求美好自我啟航。

循着這一發展階段學生的心理親近程度,本冊的單元設計分為兒童與自我(日常生活與學習)、兒童與大自然、兒童與家人和夥伴。之所以把兒童與大自然的話題安排在第二單元,是因為這一時間我國多數地區正值春天,引導學生體會自然中的生命與成長,可謂“學逢其時”。

在“養成好習慣”這一教育主題下,本書體現了“共在”這一核心的價值觀。共在,是一種與自己、與自然、與他人、與自己所在的世界共生共存、相互依賴、相互支撐的'狀態。“共在”的觀念,貫穿於整套教材中,是本套教材的核心價值觀念之一。滲透這一價值觀,目的是要引導孩子逐步超越自我中心、單子式個體的思維與存在方式,成為與所在世界和諧共處的主體。

一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整體使用建議

1:主要的道德學習方式及建議

向生活學習道德內在於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構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學習,不同於一般的書本學習,必須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學習。這是21世紀以來德育課程改革的主導思路,日漸成為德育理論與實踐工作者的共識。因此,向生活學習,也是本書主導的道德學習方式。向生活學習,包括生活的三個時間維度:過去的生活、當下的生活與未來的生活。

教材中有很多環節,請學生講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呈現或者分享他人過去的生活情境。這樣的設計不只是為了導課的需要,也不只是因為從已有經驗出發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引導學生回憶、整理已有的生活經驗,提取其中有道德價值的東西,學會將“回望”作為向生活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使其在不知如何、不知對錯時,能想一想自己過去的經驗、同學的經驗,從中找到當下的出路。這是一種生活的反芻,而道德意義正是在這種反芻與回味中呈現的。

教材中也有很多現場的活動體驗,包括表演、遊戲、製作等,這都是引導學生向當下生活學習的設計。向當下的生活學習,包括着用心生活的引導,即引導學生用心體會每一個當下,發現生活中內在的道德意藴,理解道德對於生活的構成性影響。

教材中還有一些設計,主要安排在學期結束前或某個課程的結尾,引導學生規劃與設計未來,這是一種面向未來生活的教育。未來生活是理想的代稱,是經由過去與當下而連接的,是以未來作為目標,與過去一起規定當下的存在狀態。

由上可見,向過去的生活學習,服務於當下問題的解決,服務於當下兒童的道德困惑,服務於對更美好的未來的憧憬。對兒童當下生活的指導,也不是與過去與未來割裂的,而是統一的,是為了兒童道德意義生活的持續成長。而未來總是出現在當下的話語中,出現在對過去的反思中。就這樣,道德的意義在兒童對生活的過去、當下與未來的反思、學習和嚮往中呈現出來。

在活動中領悟生活是日常的,是很難完全按照計劃生成的。教育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在於總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一些教育和教學活動,使兒童通過所設計的活動體驗而獲得成長,這是教育生活不同於日常生活的特性。因而,本教材通過多樣的活動欄目,設計了很多現場體驗活動。作為低年段兒童道德學習的重要方式,現場教育體驗活動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促進兒童的道德成長。

首先,低年段兒童還沒有形成自覺的生活反思意識,在生活情境中對道德意義的即時性理解與領悟還有待形成。教育中的現場活動體驗,更多是對兒童道德敏感性的培養。通過典型活動的設計,幫助他們逐步形成在活動中發現道理與道德意義的敏感性與能力。例如,本冊教材第2課的《這樣真精神》,第6課的《走,看花看草去》,第8課的《大自然中的快樂》,第11課的《送“小夥伴”回家》,第12課的《再來學一招》,第13課的《大家一起歡樂多》,第15課的《快樂地分享》,第16課的《有人幫,不一樣》等活動環節的設計,都是引導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意義。

其次,道德在生活中的內隱性存在,使身在其中的人形成道德無意識狀態,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而在某些特殊情境下,如道德兩難情境、緊急情境和任務驅動的情境下,道德意義與價值則更容易顯現出來。教育體驗活動往往會設計上述比較典型的情境,向學生再現這種道德存在狀態,並對其進行現場引導。這種體驗活動能夠產生教育的效果,如本冊教材第2課的《我們天天有精神》,第8課的《大自然中的禮物》《大自然中的快樂》《大自然的語言》,第10課的《家人的愛藏在哪裏》《相親相愛一家人》《肩頭上的愛》,第12課的《乾點家務很不錯》,第13課的《大家一起歡樂多》,第16課的《有人幫,不一樣》等環節的設計就是為了實現這樣的教育意圖。

最後,在特殊現實生活情境中所需要的包含道德原則的實踐智慧,如逃生、救護等,雖不能夠讓兒童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學習,但教育的現場活動體驗,在某種意義上卻起到提前準備的作用。模擬特定情境,通過演習的方式教學生學會妥善處理類似問題,以避免在現實生活中遭遇突發情況時付出不必要的代價。如第5課的《風兒的“脾氣”》中“颱風中的自我保護”,第6課的《花草面前要小心》,第7課的《別讓自己受傷害》,第14課的《我要求助嗎》等中提到的危險情境等。

榜樣學習“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榜樣學習是人類學習,特別是意義獲得與領悟的重要方式。這不僅是因為榜樣如鏡子一樣,可以讓人更好地進行對照式自我反思,還因為榜樣有示範作用,有引起人模仿的驅動力。實際上,榜樣學習是21世紀課程改革前中國德育最常用的道德教育方式。無數榜樣故事,承載着人類精神,並將其代代傳承,這一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古希臘《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中國包括堯、舜、禹傳説在內的各種榜樣人物形象等,都是推動人類精神前進的動力。

榜樣,不論真實與虛擬,都可以成為人類自我激勵的源泉。榜樣的言行,能夠將人的理想存在狀態具體化,因而對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的兒童特別適用。但是,在以前的榜樣教育中,的確存在着問題:榜樣過於成人化,事蹟過於極端化,脱離兒童日常生活與理解能力,強調模仿、忽視反思等。在反思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本冊教材依然將榜樣學習作為低年段兒童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

本冊教材中的榜樣學習方式,一是體現在大量的繪本故事中,主要是接近日常生活中好兒童的榜樣,二是強調同學之間互為榜樣的學習意識,特別是建立一種同學間共同成長、相互支持的觀念,改變傳統上到學校只向教師學習的觀念。如第1課的《鏡子裏的我》《保持整潔有辦法》,第4課的《怎樣才能不馬虎》環節,就突出同學間的示範與相互學習。第四單元《我們在一起》,更是以一個主題單元的方式,強調與身邊的人共在、樂羣、分享、互助和共同進步的教育理念。

批判反思批判反思是道德理性的基本能力,它使人能夠在現實情境中有向善的姿態與可能。依據批判與反思的對象,批判反思可以分成不同的層次,核心是對某種“道德權威”的超越,如成人(特別是家長及行業)權威,他人(主要指同齡人)權威、習俗(包括法律、法規)權威等。

作為道德學習方式的批判反思,除了指向外在的道德權威的超越外,也是一種道德生活的方式,主要指明辨是非善惡,依據善的原則進行的自我批判與反思,即荀子所講的“日參省乎己”。對低年段兒童而言,主要是引導他們形成自我批判與反思的意識,形成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

教材中,批判反思的道德學習方式非常普遍。例如,在榜樣學習中,實際上會出現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它也包含着反思與批判的引導。最典型的是教材中的辨析欄目,通常都會包含正反兩方面的做法,引導學生養成自覺的道德分辨意識,形成正確的道德言行觀念與標準。在辨析環節,一年級下冊特別強調教師要回到學生的現實生活中,除教材上的範例外,結合本班學生日常生活的實際情況,出示一些容易混淆的例子,引導其進行批判反思。這一思路貫穿低年段教材,本冊中從第一單元開始,很多課都體現着這一思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jihua/jvdl0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