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3篇

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3篇

《烏鴉喝水》是一篇經典、有趣的童話故事,通俗易懂,以“喝水”為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説明任何事情只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3篇,歡迎閲讀借鑑,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3篇

篇一: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的思路是學生首先從整體入手,然後到部分,最後再回到整體這樣來學習。由篇到字詞句,再到篇的順序。借用特級教師曾麗君老師的話來説,就是“遵循兒童認識的規律,把認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教給認讀方法,讓學生自主經歷讀書過程。小組合作,保證學生在閲讀中識字的質量。

1、識字教學

識字對於一年級來説是最重要的教學,識字數量多,難度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在教學《烏鴉喝水》這一課的識字過程中,通過識記偏旁,對比學習喝和渴字,加深學生對字形和字義的理解運用;利用組詞實驗等方法幫助孩子們理解識記瓶、辦法、石、漸,賦予生字以“生命”的意義,讓學生充分掌握字的音、形、義。在孩子們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運用就不在困難了。所以孩子們説出了許多精彩的句子。在識字教學要特別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們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2、隨段閲讀。

本課所進行的隨段閲讀,目的是在學生閲讀的過程中,間接鞏固生字詞的識記與理解,從而保證他們閲讀的質量。這也是低年級隨文識字的重要環節,在閲讀中鞏固字意,進而就可以在第二課時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提高閲讀的質量。通過識字、寫字,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着水的,我利用工具讓學生進行演示,他們觀察石子投入瓶子後水的變化,使得學生對“一個一個”理解更加形象化,進而感受“漸漸”一詞的意思,這樣設計的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便於學生對這些抽象詞的理解,並讓學生學着用“漸漸”説一句話,積累了語言,提高學知識、用知識的能力。新課程強調:“學生是探究性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不同的探究需求,愛護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探究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最後,我讓學生思考:“瓶子旁邊要是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麼辦呢?”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然而在這時戛然而止,激發學生想要發表獨立見解的慾望又剛好停止,促進學生對第二課時仔細品讀的學習興趣。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在這節課裏我還有很多的不足:對於課堂一些細節問題從語言上處理的不到位,對前半部分學生在生字詞回答上的評價語言有一些單一,希望自己能夠在以後的課堂中不斷積累經驗,多多與經驗豐富的老師多交流、多溝通,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

篇二: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烏鴉喝水》是部編版第八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經典課文,小時候我上小學時就學過,今天再次讀這篇課文,感覺很親切,就這樣一篇經典文章,如何用新思維、新理念來備課?課前我靜靜地思考着……

因為是第二課時的教學,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

1、【認、寫】複習本課生字,書寫“出、見”兩個字;

2、【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做】做實驗,邊做邊講述烏鴉喝水的`過程,體會烏鴉的聰明,用心思考。

成功之處:

1、抓住學生識字認字的規律,及時鞏固複習,這一課中的烏~鳥、放~處、我~找、渴~喝,是形近字,不好區分,第一課只是簡單交流,認讀,再次複習,從字形、字理等方面加以區別,更好地區分這些字的不同之處。

2、朗讀感悟,理清課文的線索。“烏鴉口渴――到處找水――喝不着水――想辦法喝水――喝着水”這一系列變化過程,引導學生抓住“到處”、“水不多”、“瓶口又小”、“一顆一顆”、“漸漸升高”等關鍵詞語,體會烏鴉找水的艱辛,找到水的欣喜,喝不着水的着急以及喝着水的滿足、快樂,在讀中體會烏鴉的心理變化過程,並結合孩子們的生活實際進行交流,同時思考:烏鴉還會用什麼辦法喝水?孩子們想到用吸管吸,用翅膀抱着瓶子喝,向人類求助等方法,用有效的問題激發孩子積極動腦思考。

3、動手做實驗,感受烏鴉喝水的過程。我讓孩子們準備了石子、瓶子、水這些實驗材料,在課堂上演示,第三次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但是為了完整地呈現故事內容,孩子們從頭開始,邊講邊演,帶上表情與動作表演烏鴉口渴,到處找水,找到水一顆一顆地放石子,抓住“一顆一顆”這個詞語,體會烏鴉的耐心等待,也體會到“瓶口又小”這個困難,聯繫前面的課文內容進行對比發現,在演示實驗中,孩子們理解了“漸漸”一詞的含義,並找出近義詞慢慢進行替換。

不足之處:

1、沒有完全抓住課文的留白,進行補充教學。第一自然段,“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抓住“渴”還可以引導:烏鴉很渴很渴,他會怎麼説?(渴死我了!渴死我了!渴得要命!我想喝水,我想喝水……)課文結尾,還可以再引導學生與烏鴉進行對話,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間允許,還可以動筆寫一寫,作為一個小練筆。

2、朗讀形式有些單一,只是師範讀,指名讀,齊讀,學生的讀書興趣沒有調動起來,完全可以用小組展示讀,分段讀,接龍讀等方式,擴大讀書面,同時評價譚言要再豐富,多樣一些,這樣孩子朗讀的興致才會提高。

3、可以找一篇或兩篇同類型的文章,進行對比閲讀,羣文閲讀要落實在行動上,要有前曕意識,不能總侷限於一篇文章的教學,要動起來。

改進措施:

1、精心備課,要在立足教參的基礎上,全面把握教材,尤其是課文的重點留白,一定要留處時間來,引導學生觀察、想象,不能緊抱課本,死盯文字,要把學生的思維的向外引,拓展延伸,並收放自如。

2、動手查找資料,補充課文教學。羣文閲讀要落實在行動上,要捨得花時間去思考。

3、不能偏離教學的重點,與課堂無關的內容,一定要有所捨棄,不能熊掌魚翅兼得。

篇三: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烏鴉喝水》這則寓言的教學,我已觀摩過許多次,早已爛熟於心。但這一次,我卻有了意外的收穫……

透過教師啟發,大部分學生都構成了烏鴉真聰明,透過投石子,最後喝到了水的共識!唯有一位學生提出了異議——烏鴉不必須喝到水!那是一個胖胖的小男生,稚氣的臉上滿是執着。一語驚人,聽課的教師都低聲交談起來。執教者有些驚慌失措,“你為何這樣説?”她追問。“因為石子會把水淹沒!”孩子忽閃着大眼睛。教室內靜得出奇,我也是滿腹狐疑。“石子怎樣會淹沒水呢?連常識都不明白,以後回答問題前必須要多動腦筋,期望小朋友們也要注意!”執教者顯然有些發怒了。在學生們的齊聲“明白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喪的神色中透出一絲不服。

課後,我獨自找到了他,向他請教“烏鴉為何不必須喝到水?”開始他十分膽怯,不信任地看着我。經我再三鼓勵,他最後道出了原委。“昨日我和康康玩過了,他的瓶裏裝的水多,投進石子後,水滿到了瓶口;我的瓶裏裝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沒了。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時候,烏鴉才能喝到水。而書中只説瓶裏有半瓶水,若是少半瓶的話,烏鴉就喝不到水了。”“真聰明!”我摸着他圓圓的小腦袋,由衷地讚道,“這天你使我學到了許多知識,謝謝你,小老師!”孩子最後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説“烏鴉不必須喝到水!”是否必須正確,但它卻充分表現了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從實踐中得出結論更是一種求實的科學品質。不正是由於這種精神、這種品質,才有伽利略的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真理嗎?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沒了!”卻被老師視為不知常識,還成了教育其他學生的反面素材。一個極富創造力的見解就這樣被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也許就會夭折在課堂這個搖籃裏!教學應是一種對話,對話中既沒有無所不知的聖人,也沒有完全無知的愚人。師生雙方相互平等,在對話中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在以上教學中,倘若教師能尊重學生的觀點,耐心地聆聽學生的見解,並肯定“烏鴉不必須喝到水”的正確性,對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和求實的科學品質作出讚賞,那麼,教學的好處也許就超出了烏鴉能否喝到水的問題了……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給學生一點“陽光”吧!讓祖國的未來“燦爛”地成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ypedj3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