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愛蓮説》的教學反思6篇

《愛蓮説》的教學反思6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愛蓮説》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愛蓮説》的教學反思6篇

《愛蓮説》的教學反思1

《愛蓮説》是一篇雜文。雖然初一的學生還沒有接觸到這樣的文章,但是作為一篇意藴豐富的詠蓮名篇,我還是想通過這片文章的教學,讓學生能理解作者“物之形”——“物之品”——“人之品”的一個思維過程,並且能學以致用,用所學的方法探究“菊”、“牡丹”的內外意義。同時學習如何通過文章的品讀、典故的補充、作者的生平入手,去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志”,從而感受古文意藴深厚的魅力,以及千古流芳的現實意義。

整堂課遵循了古文教學的基本原則,以讀促譯,就粗避細,整體感知,體會大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儘可能的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經驗去理解文本,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取知識。

這次教學的整個過程,對我來説是一次很大的提高。我從課題入手,從三個層面來探究,首先完成對內容:三種花的理解;然後明確作者情感:為何獨愛蓮;再到通過文體理解:作者通過愛蓮表達什麼?思路清晰了,內容添加資料後也更為豐富了,但是容量的增大,讓七年級的學生有點應接不暇。原本我在學案上還涉及了一些方法,希望學生能積累運用到以後的學習中,但是課堂上僅僅只能夠引導學生理解深入,無法再有另外的拓展。

真正明白教學設計應該先從學生學情入手,而我在設計過程中,過多的關注了自己想要教給學生什麼,用自己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沒有考慮到學生現有的閲讀水平、閲讀速度,之前也沒有給學生時間來消化。課堂上的知識鏈接,肯定是消化不了的,應該將其放在第一課時後,作為佳作讓學生先讀、思考,然後利用早讀課,幫助解答疑難,才能有更好的生成。課堂教師的語言,其目的不在於華麗,而應該起到的是簡明扼要的點評和引導,啟發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展示。

一堂課都有開始,都有結束,每一堂課都有值得欣慰之處,也有遺憾,我會深刻的反思,不斷的提高,讓自己在衷愛的教育教學這一百花園中能吐露一片芬芳

《愛蓮説》的教學反思2

一篇小小的短文《愛蓮説》,竟然用了近兩個學時的時間來學習,我真不知道是自己授課能力降低了,還是學生的聽課效率下降,為何就進行不動呢?

因為中秋節緣故,學校統一安排了本週前三天的課程表:語文每天一節。《陋室銘》已翻譯完了課文,還得一節課,如果第二天覆習一下的話,剩下近兩節課,學完《愛蓮説》應該還有二十分鐘説説作文,假期孩子們完成一篇作文。計劃已定,我便開始了征程。

《愛蓮説》學習開始,首先由蓮文化導入,積累了學習過的寫蓮的名詩句,接着我們來反覆閲讀課文,老師範讀,孩子們自由讀,大家齊讀等,各種形式地朗誦後,再由孩子們自主翻譯課文,交流不會地方,老師幫助解決不會的內容,學生彙報翻譯情況。這些內容竟然弄了近一節課。看來我們弄得有些細喲261@365《愛蓮説》教學記!

《愛蓮説》第二節是我們的主要旅程,記錄如下:

同學們,咱們先來複習一下上節課翻譯內容。找了第二層次學生進行翻譯,總體效果不錯,我只糾正了個別句子。接下來,由孩子們分組研究了三個問題:1.文章描寫蓮的句子是哪些?分別寫出了蓮花怎樣的品質?

2.文章題目是《愛蓮説》,為何寫牡丹與菊花呢?3.作者怎樣評價三種花的?為什麼獨愛蓮?

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集體討論研究三個問題。彙報交流。其中第一個問題説得很好。其中描寫蓮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蓮的高潔(有的説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質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蓮的豁達正直,不攀附權勢;“香遠益清”寫它的香氣遠播(美名遠揚),“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寫蓮的清高。真沒想到,孩子們表現得這麼好,竟然把我想説的都通通説了出來,我個人認為,他們手中可能有資料,但不排除大家都能明白,只要他們曉得內涵,能夠記得住即可。能將蓮外形上特徵與內在品質聯繫起來,在我授課以來還是第一次。不知孩子們是否真正理解了。

接下來,我們依次看第二個問題“為何寫牡丹與菊花”,他們也能夠很輕鬆地説出用兩種花來襯托蓮,顯示其高潔品質,更顯示其不慕榮利特點,我只是進一步補充説明菊花雖高潔,但逃避現實,故作者不愛,而牡丹是權勢富貴的象徵,更是作者所不齒,甚至鄙棄的,可見作者是個潔身自好之人,更是個不慕榮利之君子。

用花為喻,借指人的品格,故為以花喻人手法。明確了這些,我們便練習鞏固,學生做得相當順利,基本能口述正確答案。但願不是極個別同學爭強好勝的表現。

為了紮實起見,還需要請孩子們寫一寫為妙。明天第一項任務,便是請大家寫出《愛蓮説》所學重點內容,一是寫蓮的句子,二是每句所表現的蓮的品質,三是寫菊花與牡丹的作用,四是手法。如果這些內容回答正確率達70%,説明掌握還是不錯的。

回想《愛蓮説》一課的學習,應該説非常順利,雖然也有説不準確的地方,但幾乎沒有不會的地方。説明孩子的學習能力還是蠻強的。但願這種狀態保持下去。

本課不足的地方,賞析語言不夠,也是我課堂一貫的缺陷,不知從何處下手去賞析語言,更不知如何幫助學生深透地欣賞文章語言,這是我教學中最大的疑點。下一步學習中,一定找到突破口,爭取讓自己的課堂及學生的語言學習更上一層樓。

如果再補充一個賞析語言的環節的話,我想應該如此設計:我從文中——地方(字、詞、句),品讀到蓮的——特點,體會到蓮的——品質。如此反覆進行四五次,相信孩子們更能把蓮花的形象特點與品質結合起來,更能體會到蓮的高潔、正直。今後一定要在課堂上加入語言賞析的環節,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的精妙。

《愛蓮説》的教學反思3

過去,在教文言文時,我往往從講解課題、作者入手,然後一句一句領讀,一字一字翻譯,直到文章中心、寫作方法,所有該講的,一句話也不漏掉,所有該做的課後練習,一道題也不放過。我那時所擔心的,是考試時千萬別因為自己沒講到,而使學生不會做。至於對學生,我那時所關心的,是他們上課記不記筆記,下課複習不復習。有時候考完,自己也納悶:這道題明明在課堂上已經講過了,還反覆強調一定得注意的。結果還是錯得一塌糊塗。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當時更多的是責怪學生,並沒有從自身去找原因。後來,我換了一個思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發現。用這種方法上完課後我才真正明白了教與學的真諦。那一課(《愛蓮説》)我是這樣上的。タ始,我從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入手,很隨便地和同學們展開了漫談:蓮有哪幾部分?各有什麼特點?你喜歡蓮嗎?為什麼?我把這稱之為“漫談入課”。説是漫談,其實是我的精心設計。我必須從這一過程中,首先發現學生在學這一課前,哪些已經會了,哪些還不會,從而確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導”。

接着是第二步驟:學習課文。先由學生自由朗讀,發現不認識的字和拗口難讀的句子,提出來。學生提出有兩個字音讀不準:“滌”,“鮮”。當堂有學生予以正讀。一個句子難讀:“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師稍加朗讀,大家就明白了。然後是對照註釋翻譯課文,不懂的先畫下來,待會兒提問。這一步用的時間稍長,學生的提問也較多。但絕大部分問題,學生能自己解決,極少數問題,老師點撥一下即可。翻譯完後,我提了兩個問題:作者寫蓮有哪些特點?為什麼要寫這些特點?對於第二問,我原先以為學生回答不出來。結果,學生不僅正確地回答了出來,而且還聯繫到剛學的《陋室銘》。這不禁使我有些自慚,以前太低估了學生。

再接下來是第三步驟:評價課文。這裏有兩層含義:課文裏值得學習的地方和對課文有疑問的地方。這是讓學生髮現問題的最關鍵之處。一開始,學生由於習慣了老師的滿堂灌,沒人發言。我就引導大家:你自己認為課文哪裏寫得最好?於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對《愛蓮説》的主旨、結構和寫法,一點一點地全“拼”了出來。老師該講的,學生都講到了;老師沒講的,有些地方學生也講到了。比如以前作為難點分析的,是作者以蓮自況,追求高尚情操,諷刺污濁世風的觀點。學生在分析的時候,不僅讚揚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還結合社會實際,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污受賄的醜行,説他們連古代的周敦頤還不如,真該要他們好好讀讀這篇文章。至於對課文有疑問的地方,一開始,學生確實想不到。選入課本的文章,都是典範文章,哪裏敢懷疑?靜場片刻以後,我啟發大家:作者所處的年代,距離現在近一千年,難道到了現在,大家的思想觀念還沒有發生變化,還完全同作者的觀點一樣?這幾句話激起了同學們的不滿,於是立刻有人反駁:陶淵明反對追求富貴,我認為不對,追求富貴有什麼不好,難道應該追求貧困?在文章的結構上,有的同學提出:作者三次寫到三種花,前兩次的順序都是“菊—牡丹—蓮”,而到了第三次,卻變成了“菊—蓮—牡丹”。因此,應該把“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調到文章最後。這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爭得面紅耳赤。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又由於是初次上這樣的課,非常遺憾,我沒敢讓學生再繼續爭論下去。

最後一個步驟:遷移能力。讓學生以自己所喜歡的植物為題,口述一篇託物言志的短文。由於整堂課都是以學生為主,以自學為主,以學生的發現為主,所以,學生作起這樣的作文來,並不犯難。

這堂課,學生學得輕鬆自如,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去決定吸取或捨棄。這堂課也使我認識到,只有老師為學生服務,才是教學思想根本的轉變。以前的課堂教學,老師教,學生學,老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地跟着老師的指揮棒走,光記筆記都來不及,哪裏還有什麼主動性?哪裏還有什麼發現?有了這樣的嘗試,其他的課文,我也適當採用了這種方法,不僅使學生成績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愛蓮説》的教學反思4

在這節課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備了一番,但終究沒有在課堂上覺得很好。

我依然在嘗試不先串翻譯,而是將問題設計精細,使各個問題的回答基本能將每個語句都包含在內,然後達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譯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課很不錯,本來是三個課時的教學安排,我用一節零十分鐘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別的理想。而在這裏,就不是很順利了,究竟是什麼問題,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課是本冊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將預習做得特別的充分,所以課堂上翻譯的、理解的都很順暢,沒有出現大問題。再次證實了預習對於課堂的重要性。

在22課上邊,《陋室銘》是第一篇,還是預習的很紮實,而第二篇《愛蓮説》就沒有很到位。短短的幾句話翻譯起來我就發現學生比較吃力,並且課下的時候我還提問了幾個學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設計在上的時候總覺得也有些不順手,大致記錄如下:

學習過程:

1.出示學習目標三個

1)識記説的文體及作者的文學常識(沒有用上幻燈片,沒有及時製作出來的原因,只是簡單説了一下“説”,“説”是古代的一種問題,發表作者的看法、評價,“愛蓮説”即是説一説我對蓮花的喜愛這個事兒。而有關作者的更沒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內容,僅是課下的註釋裏的東西而已)

2)讀課文,會分析出三種花的象徵意義及蓮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我讓同學們先讀了一遍課文,然後問:文中寫了三種花,其實寫了三種人,你能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嗎?

這個問題我讓三名學生上台演板寫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樣,只有一個把牡丹所對應的人寫的是——一般人,有同學站起來糾正説應當是富貴者,追求富貴的人。

接着,我讓他們分別再找出有關三種花的語句畫出來讀一讀再翻譯。這個環節如此設計很生硬。因為除了“蓮”相關的語句太少,只不過是包含了“菊” “牡丹”這些字而已,所以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這個問題太沒有思維的挑戰性,這於我以往設計的問題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點懶於回答的味道,在發現之後,我就立即包辦領着大家急速的譯解完畢。

這個處理我對自己很不滿意。

接下來的問題是針對第二個目標的。作者的感情傾向是蓮花,你能説説蓮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質嗎?

在自學後有同學很快説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這個問題上需要的詞語是學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訴他們可以用自己的話來説,儘管有幾位同學講的也不錯,但大多數同學成了聽眾,只是個別同學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惱。最後也是在我的不滿意中結束。

下一個環節:既然是寫蓮花,幹嘛還要寫菊和牡丹呢?

同學們很快答出是對比,並且講的也很好。比如説:陶淵明怕自己經受不住塵世的污濁,就隱居了起來,而周敦頤為了匡扶天下,不至於使國家更加黑暗和墮落,堅決不退隱,是比陶淵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學生説的多好。此時,我就引出了正襯的説法。另外同時講到了與牡丹的反襯。

這個地方我感覺説的很好,只是講的人太少了,是我應當想方設法再多調動的。

不過,傾聽的同學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發言不願意傾聽好的太多了。儘管還有跑神的,後面有一位女生還在剪指甲,我到她旁邊提醒才停了下來。

最後是寫出來作者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在他們寫完後讀了幾位同學的,能將剛剛分析的一些蓮的品質帶入進去。最終形成自己的見解,我讓大家講參考書第一次拿了出來,將裏面總結好的摘抄上去,因為我沒有將參考書上的答案打出來供他們抄取,反正是要最後記下來,還是自己弄吧。並且也是因為我沒有準備好的緣故。

總之,這節課備的不充分。看來,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須下一番功夫。任何機會都只會給有所準備的人。

《愛蓮説》的教學反思5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語語言智力和邏輯數理智力兩種基本智力外,還有其他七種智力即視覺空間關係智力、音樂節奏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觀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個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擁有上述九種基本智力,這九種智力代表了每個人不同的潛能,這些潛能只有在適當的情境中才能發揮出來。“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都能以其獨特的方式對人類文化做出有價值的貢獻”,因此要“重視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優勢,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智能潛力,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傳統教學過分強調語言和數理邏輯智能,忽視學生人際關係、自我認識等多種智能的培養,使得學生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壓抑,其智能優勢難以充分展現。這不僅使這些學生較少獲得學習上的成功體驗,而且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

1、加德納的這一全新的智力理論對於我們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以讀、寫訓練為兩大體系,“語言智能”的培養強化到極至。其實,語文教學中“聽、説、讀、寫”能力的養成,本身就包含“多元智能”的綜合活動。如口語訓練中,除語言智能外,還滲透着邏輯智能、運動能力(肢體語言)和交際能力等因素;又如閲讀訓練中,對詩文的領悟理解不僅需要語言智能,還要具備空間想像力、音樂智能、內省能力等。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就不能只是圍繞語言文字做文章,還應“再闢新徑”,利用不同文體與不同背景材料,開發多種教學資源,綜合運用多元智能,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

肢體運動:創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學、準確地操作計算機進行多媒體課件的播放;

音樂韻律:尋找並選擇合適的民族音樂來給本篇課文配樂朗誦;或編一首《採教師所教的內容與學生想學的內容聯繫起來,真正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來教”的思路嘗試。

2、依據多元智能訓練的思路創設多元化教學情境,把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明確的任務的引領與驅動下,扮演不同角色,發展自我智能強項,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既為每個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提供了可能,也為個人參與團隊的、合作的、互動的學習創造了條件。這樣,既有利於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又在不同的'學習方式、不同的智能訓練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徑、不同的實踐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學情境”中,幫助學生學會傾聽、對話、合作與借鑑,學會協同發現、分享成果、欣賞他人的創造,以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

3、在開放的、有眾多學生參與的課堂情境中,教師的作用將變得更重要。教師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創新的教學設計上及教學進程的導航與調控上。教師課堂的引導與調控水平關鍵體現在對學生思路、興趣、情感和價值取向的引導。因為,學生學習經驗與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學目標與教學情境整合的乏力、分項分組合作的隨意與泛化、課程資源與知識儲備的缺失等等,都會降損學習質量。

4、新課程的理念和現代教育理論的應用如何在教師的設計水平上得以體現,關鍵在於教師在設計中是否基於教材、超越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對教材顯性資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對教材隱性資源的再度開發,提升教材內涵,提高課的含金量。這樣,我們也許才能真正達到“下課鈴響了並不意味着學習的結束,而應是學生新的學習內容的開啟”的境界。通過這種開啟學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進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又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使學生的學習空間由課內拓展到課外,打通了學科界限,從而使學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很好地訓練和不同程度的發展。

5、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全面採用了八種智能的表現方法來切入教學內容,確實體現了“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來教”的策略與思路,也的確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語文課都能用上這麼多的智能表現方法,也不是説所有的語文課都需要運用這麼多的方法,更不是説上面的教學設計“放之四海而皆準”,所有的班級的學生都可以用來實施教學。例如,同是本單元的《愚公移山》、《陋室銘》就未必一定要用多元教學設計,而筆者所教的兩個平行班,其中一個班因活潑好動喜歡體育、歌舞、音樂與演出等活動,所以教學效果非常好,而另一個班則相對比較沉靜內斂,因而教學效果就差一些。同樣,在分組分項活動中也存在着不同智能結構的學生是否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智能強項來進行有效的學習,其智能弱項是否得到有效鍛鍊等問題。因此,多元智能教學策略必須根據學科需要、文本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來決定。

《愛蓮説》的教學反思6

《愛蓮説》這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內容優美,藴含的哲理耐人尋味,是千年來的名篇。因此,我選擇這一課作為我的公開展示課。但是,上完之後,卻發現了很多的問題。

講完《愛蓮説》,聽課老師認為我的講課流程比較順暢,板塊清晰,重點突出,過渡比較自然。同時也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小組內討論合作,展示成果,並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及時的反饋和指導。這些都是課堂上比較不錯的地方。下面我先説下我的教學思路。

我的教學思路如下:

1、讓學生通過看有關蓮花的優美的圖片,讓學生對蓮花有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的興趣。

2、首先介紹作者和文體“説”的相關知識,然後疏通文意,讓學生找出直接描寫蓮花的語句。緊接着讓學生結合描寫蓮花的語句小組合作討論分析君子的品質。

3、最後讓學生討論思考寫菊花和牡丹的作用以及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經過多次細讀文本,每一次都有新的收穫,都有意外的驚喜,但由於時間的限制只能將一些內容忍痛割愛,或將其放入到最後的文字呈現中,或束之高閣了,這也是教授本篇課文的遺憾之處。

從本篇課文的教學環節和效果來看,跟預想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出現了一些問題,據此,我將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粗淺的反思。

1、課堂話語權的爭奪和教學經驗的匱乏;

上完這一節公開課,雖然整體上問題不大,但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不多,沒有更加充分的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在很多情況下,我完全可以讓學生來展示成果,但是我卻選擇了自己去總結,去出示結論,這就造成了跟學生搶話語權的現象。而這一問題是當下“新課堂”最忌諱的現象,這提醒我不得不多學習當下新課堂的相關模式,給自己充電,讓學生動起來,逐漸喜歡我的語文課堂。此外,就是教學經驗的不足,在過渡銜接時,需要更加的自然。這都需要我在今後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

2、教師的自身條件限制,教態不夠大方,感情投入不夠;

我平時上課聲音相對來説比較小,缺少抑揚頓挫。上《愛蓮説》這一課,需要教師的情感投入,用教師本人的情感和語言把學生帶入一個優美的文章當中去。而我在這一方面做的很不到位,沒有足夠的感染力,這也是本課乃至我今後課堂需要注意的地方。此外還有教態不夠大方,給人的感覺不夠大氣,氣場不足,站在講台上不夠自信。這些都將不斷提醒我這些“硬傷”對於語文老師而言,是必須改正克服的。所以,我今後的努力方向是更加註意自己的語音面貌的改善和課堂教態的改進,爭取課堂上灑脱自如。

針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以及我自身的不足,我將會從以下方面來提高完善自己。

1、熟能生巧——平時多看名師教學實錄和教學視頻;

為了爭取每一堂課,都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就需要教師在課下認真備課,把課文文本吃透。因此,平時需要多專研課本,吃透課本,多揣摩名師的課堂實錄,思考名師是如何上好一堂精彩的課堂的。只有把所講課文所需要的資料瞭然於胸,信手拈來,才能帶着情感投入課堂,才能使每一堂課讓學生有所收穫,才能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

2、勤能補拙——平時多充實自己和鍛鍊個人講課技能;

對當下“新課堂”教學模式認識的不足,導致我在教學過程中出現跟學生搶話語權的現象,這些都是我對“新課堂”學習不夠造成的。因此我需要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平時多看相關的書籍,多學習“新課堂”的相關知識。同時我也應該多提高自己個人的相關技能,注意課堂上情感的投入,注意課堂語音的抑揚頓挫,注意儀態方面的學習。

通過對這節課教學過程的反思,我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自己“漏洞”所在,並針對這些問題找出解決方法,可謂對症下藥。我希望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我能夠逐步改正這些問題,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使自己的課堂能夠更加完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wq48j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