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公開課《橋》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公開課《橋》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公開課《橋》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公開課《橋》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公開課《橋》的教學反思 篇1

為了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環節:

(一)、複習導入:1、對第一課時的文本內容重新編排,讓學生通過入情入境地朗讀感受洪水的可怕和人們的驚慌失措;2。播放一段洪水爆發時的真實視頻,讓學生近距離地感受災難突然降臨時那驚心動魄的一幕。這一環節的設計既再現了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又為即將的第二課時感悟老漢的英雄本色營造了氛圍。

(二)、聚焦老漢,感悟老漢的英雄本色:在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的第7到第23個自然段,拿起筆,畫出描寫老漢讓人感動的句子,用心感受,把自己的體會寫在旁邊;接着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感受;其次師生共同交流感悟老漢的崇高品質;最後多角度多層次地指導學生朗讀,讀出感悟、讀出情感。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體現了新課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還凸顯了語文課閲讀教學“以讀為本”、“讀寫結合”的教學理念。

(三)、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重點品讀老漢對待小夥子的一“揪”和一“推”截然相反的舉動,深入感悟老漢的不徇私情和父愛如山以及老漢始終“先人後己”的光輝形象。一節課只有寶貴的40分鐘,對於課文中的內容教師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學生的自讀自悟受自身知識與理解能力的限制,因此為了能讓學生儘可能全面地深層次地理解文本的內涵,教師要善於抓住課文中最能體現文本內涵的內容進行精講教學,有效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悟文本的藴含情感,從而突出教學重點,攻破難點。

(四)、拓展延伸,生髮語文能力。在學習到最後一部分的時候,讓同學們展開想象,把自己想象成老太太以及前來祭奠老漢的村民,這時他們最想對老漢説什麼呢?這一環節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昇華了學生的情感,又是對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以讀促説,讀説結合,體現了教學目標三個維度的和諧統一。

(五)、感受人們的哀思與崇敬,理解課題的深層含義“生命橋”

這一環節通過創設這情境突破難點:自從那一場洪水之後,在山澗的溪流上,人們再也看不到那一座窄窄的木橋(結合板書擦去“木橋”),可是人們卻分明地看到有另外一座橋正穩穩地塑立在人們的心中,它是那樣熠熠生輝、堅不可摧!同學們,你們看到了嗎?你們看到塑立在人們心中的那一座橋了嗎?那是一座什麼橋?

縱觀整節課,值得思考的問題很多,下面我就特別針對“如何在語文閲讀教學課中情感渲染,讓學生真正走進豐富的文本內涵”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語文課程人文性的滲透不是簡單的知識的傳授,也不是除教學內容之外的附加任務,它是一種感受,一種領悟,是情感共鳴的絃樂,是心靈淨化的樂土。要把它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其一,要將文本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如這一節課在引導學生品讀老漢面對肆虐的洪水以及亂哄哄的人羣時,“他像一座山”。我讓學生聯繫生活——“生活中的山給你怎樣的感覺?”喚起了學生的生活記憶——山是高大的、沉穩的,從而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學生自然就能感受到此時的老漢鎮定如山、威嚴如山。人們看到老漢就看到了生命的靠山,看到了逃生的希望。只有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地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此時的感受才能是最真實的,最深切的。脱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人文教育無法滲透到學生的心靈深處。

其二,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走進文本。葉聖陶先生説過,“閲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一篇文章只有通過多層次的形式多樣的朗讀,才能讓學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朗讀,才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的內容。激起情感共鳴,真正有所感悟。為此,我在這一節課當中,留給學生足夠多的自讀自悟的默讀時間,讓學生在默讀中畫出描寫老漢讓人感動的句子,感悟老漢的崇高品質。其次,尊重學生的個性朗讀,引導學生帶上自身的理解和感受通過朗讀,把對老漢的感動表達出來。

其三,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與文本內容相一致的氛圍。如選擇一些和文本類似的故事、錄象、視頻片段等,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上課伊始,我先帶領學生通過入情入境地朗讀走進文本,走進那一個災難突然降臨時的特殊的黎明。接着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了一段山洪爆發時的真實視頻,觸動了學生的視覺感受,營造了一種災難突如其來時的緊張氣氛,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還為老漢的出場做了情感鋪墊。

其四,創設情境,激發情感。為了讓學生走進文本,真正理解文本的內涵,教師要善於在閲讀教學中,創設恰當的情境,有效地引發、喚醒學生的情感,藉助情境深化學生的認知。在這一節課中,我創設了兩個有效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及課題的深層理解和感受:

1、讓同學們把自己想象成老太太以及前來祭奠老漢的村民,訴説老太太和村民們對老漢的哀思和悼念;

2、讓學生通過理解文本的內涵去想象、去感受樹立在人們心中的那一座熠熠生輝、堅不可摧的,老漢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的“生命橋”。

其五,教師本身要做到以自身的情感促進學生的學情。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將自己高尚的情感,獨特的人生體驗融進文本,努力創設良好的人文教育環境,使這一切共同成為學生解讀的資源,這樣才能真正進入學生的心靈,使文本、學生、教師三者融為一體。贊可夫就曾説過:課本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心靈世界的加温,傳授越多,您的學生將變得越冷漠,越無知。所以,一個能夠釋放自身情感的.教師,也必定能夠引領學生的情感,這樣的課堂才是最精彩、最豐富、最宜人。為了上好這一節課,我在課前悉心深入地研讀文本,儘可能地把自身的情感融入到了文本的內涵當中。在課堂上就像一位演員一樣隨着文本內涵的情感變化帶領學生情趣盎然地解讀文本、學習文本,引起了學生和聽課老師的情感共鳴。

公開課《橋》的教學反思 篇2

《橋》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位老人在可怕的山洪面前,在生死關頭,依然捨己為人,用自己的身軀、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橋。本課教學設計分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通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疏通生字詞,為解讀文本打下基礎。第二課時以解讀文本為主,在學生與文本個性化對話的基礎上,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展開充分的交流、碰撞。

從本質上講,閲讀教學就是學生、作者、教師之間通過作品這個載體進行對話,是情感的交流,心靈的溝通。因此,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解內容和訓練語言的層面上,還要強調情感的體驗。強調閲讀訓練,尤其注意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品味語言,體驗情感,達到觸動心靈、引起共鳴,受到強烈的感染。本課情感深沉,我在指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加深對課文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讀來體驗課文情感,進而抒發自我情感,昇華自我情感,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深切地感受老人捨己為人的精神與人格魅力。

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應該在“感受、體驗、對話”以及習慣和語感培養中加以具體落實。課堂上,我既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注意學生價值取向的引導,使學生正確理解文章藴含的思想感情。

公開課《橋》的教學反思 篇3

《橋》這篇課文聲情並茂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一座不朽的橋樑。這座橋是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繫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在表達方法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構思新穎別緻,設置懸念,前後照應;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表現力。

我在備課時特意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

一、快速讀文,瞭解內容。

(課文為什麼用橋做題目?課文主要任務是誰?)

二、再讀課文,探究人物。

通過抓住關鍵的字詞來感悟人物的性格特點。重點指導學生讀好老漢説的話,從而體會老漢不徇私情、捨生忘死、臨危不懼,堅定果斷。如:引導學生體會老漢從剛開始惡狠狠的揪到最後危難關頭又吼又推,急於求生的小夥子到最後危難關頭又推老漢先走,學生髮現矛盾與疑惑。

三、研讀課文,學習寫法。

我藉助課後思考第3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和評價,讓學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課文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好處,指導學生從課文結構的安排、句式特點、語言描寫等多個角度引發思考,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遺憾之處:

一、在課文最後讓學生用上橋來讚美老漢,提的要求有些高了,使得學生迷惑。如果將這個問題分解一下,先讓學生髮自內心的讚美老漢,然後再讓學生用上橋,這樣效果會更好些。

二、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關注面不夠廣。要想方設法將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除了師生間的交流互動,還要讓學生間的交流互動更活躍些,這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公開課《橋》的教學反思 篇4

我上過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16課《橋》一課後,通過備課和上課的對比反思,感到自己在上課過程中教學目標的達成和以學生為主體輔助信息技術設備優化課堂教學方面還有很多問題與不足。

《橋》這一課,講述了面對洪水來臨村裏的老党支書臨危不亂,鎮定的指揮村民有序上橋逃生,而自己和兒子卻被洪水吞沒,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也就是以“橋”為題,讓我們感受以老支書為代表的黨員在黨和人民之間架起的“連心橋”所體現的深刻含義,但是要達成這一情感性目標是有很大困難的。為了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複習導入,初步感知洪水→走近洪水,感悟洪水的兇猛→走近山洪,感受人們的驚慌。→走近木橋,感悟老漢的光輝形象。在多媒體創設的環境中引導學生讀出洪水肆虐時情況的危急,感受人們的慌亂和老漢的沉着、鎮定,加深學生對老漢形象的理解,從而使學生與作者、文本達到情感上的共鳴。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這一目標達成顯得還有些勉強。一是洪水肆虐的情景和西北學生所處乾旱少雨的現實生活距離太遠。二是現在的孩子對最基層的黨員羣體缺乏直接的接觸與認識。這就在文本和生活間有一個很大的溝壑要讓我去跨越,但僅僅通過我的説教與點撥是很難在這兩者之間架起學生認識的橋樑的。因此,我大量的採用了洪水與暴雨的音視頻資料,讓教學情境一步步的拉近學生對生活與文本的認知距離。尤其是用填空回顧當時山洪暴發的情境,用圖片、音視頻資料體現雨大、水猛、橋危、老漢鎮定等方面,給學生直觀的感知,為老支書的形象昇華起了較好的引導。這樣在學生感悟理解的過程中我在洪水描寫的作用上,在課題橋的含義上,適當的減少了説教解釋,留給了學生較大的感悟空間,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另外,受現實生活的影響,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很難感受到鄰里親情,很少看得到熱情互助的情景,更多的是看到人們對於貧窮的漠視,對於苦難的漠然和對於需要幫助的人們的漠不關心。所以,他們在學習中對於文本內容充滿懷疑,對文本理解的情感是蒼白的。如果沒有在感悟過程中沒有好的情感鋪墊,單純的以挖掘語言文字來體會人物的高尚品質,只能引起學生一種弄虛作假的懷疑。因此,我把解放軍戰士抗洪搶險的圖片,武警助人救災的幾組真實鏡頭配上輕音樂在拓展延伸的過程中進行了呈現,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釋放自己情感,暢談自己的感受與認識。他們的話語都發自內心,充滿了深情,真實的感受,真切的情感比任何語言都更有力量。因為把文本內容和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在碰撞中有了很好的融合交流,老漢的光輝形象也成為一種精神象徵根植在學生心中。

總結收穫不是很多,但課堂中的問題很值得我仔細分析:

一是説教有些明顯,容易引起學生情緒上的反感。學生對老黨員的直接認識還是比較到位的,但我在後面部分為了有比較好的拓展延伸,把學生的思路在往黨員的羣體精神方面引導是不是很自然,容易給學生一種強行灌輸的感覺,對情感性目標的達成不是很自然有效。二是過多的考慮教學情境的創設,對短句的應用,擬人句和誇張句的學習與訓練還不夠到位。直觀的來説有些忽視語文基礎知識的應用練習與輔導。三是時間的搭配處理不夠協調,時間顯得前鬆後緊。由於在前面用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感受雨大、水猛、橋危的危險境況,在後面延伸環節通過讓學生寫感受寄託哀思,加深對老漢精神的感悟環節受時間影響,課堂氛圍不是很濃。另外中間讓學會根據課文內容拓展想象,補白課文中的空缺,提高言語表達能力的拓展環節還不夠深入。

公開課《橋》的教學反思 篇5

《橋》這一課,講述了面對洪水來臨,村裏的老党支書臨危不亂,鎮定的指揮村民有序上橋,並讓自己的兒子排在最後,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橋,而自己和兒子卻被洪水吞沒了。回想自己剛拿到課文時和語文教研組老師一起研究,覺得文章中的這個老支書真是一位高風亮節,捨己為人的好支書。但是想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沉浸在文章情景當中,可不太容易。

在這節課中我力求突出“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

讀中感悟,一篇文章只有通過多層次的形式多樣的讀,才能讓學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讀,才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激起情感共鳴,真正有所感悟。特別是引導學生個性化的讀,如“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學生分別抓住“只有”“窄窄”“木”,讀出不同的理解,讀出不同的韻味。如“老漢清瘦的臉上淌着雨水。他不説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學生分別從“他不説話”“他像一座山”等不同方面去理解,進而讀出個性。還有課文中的兩個“吼”字的不同理解。第一個“吼”應該讀出生氣,讀出批評,讀出命令,讀出威嚴,讀出不容爭辯,等等。第二個“吼”字應該讀出老漢對兒子的“愛”,讀出他的急。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即使是同一個字,在不同的環境中表達的意思也不同。讀是實踐,又是訓練,學生在其中既有理解,又有體驗,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

只是,由於我沒有把握好時間,致使教學任務沒有完成。今後,在備課時,一定要預設好每一環節的教學時間,做到心中有數。

公開課《橋》的教學反思 篇6

上週五下午接到牛主任的電話,讓我準備一節課供下週一全市中心小學教務主任、教科室主任聽評課。課程正好上到16課《橋》,上週五已經學過第一課時了,所以就講《橋》的第二課時吧。

週末除去好朋友約着一起去竹洞天玩玩,其餘的時間都在家裏準備課件,畢竟是兄弟學校的領導來聽課,不能丟金海岸的臉呀!一番準備之後終於在週日的十一點半定稿,那時時間已晚不忍心打擾師傅張主任幫我看看有沒有紕漏了。牛主任外出開會學習也沒有向其請教,週一就斗膽按照自己的思路上了這堂課。

整堂課還算順利地上了下來,很多老師都評價不錯,就連當時聽課的領導臨走的時候都跟我説:“上的真好,我都被你講得感動了。”但我自己覺得以下幾點處理得還不是很好,需要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注意並及時改正。

一、整堂課自己的感情非常投入,也帶動了孩子們的情緒。但有些孩子讀得還不是很到位。像在學習老漢用力地把小夥子推上木橋環節時,我讓孩子用讀把小夥子推上木橋,但何春甫和高揚當時讀得不到位,我並沒有給予恰當的引導。如果當時我再緊接着問一句:“孩子們,情勢這麼危急,這樣讀行嗎?”效果就不一樣了。

二、孩子們的想象不是很出彩。當講到“擁戴”這個詞時,我順勢讓孩子們想象:此前老支書可能會做些什麼讓村民如此擁戴?程國鵬等同學僅僅停留在幫村民打掃衞生、洗衣縫補衣物等日常瑣事上,只有路宏遠想到可能會在管理上有貢獻。同學們的想象不夠深遠(可能與他們的生活閲歷有限有關),理解就不可能深入,對語句的內涵就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三、教學機智不夠靈活。自己備課時是按照課文的順序來備的,當時也有備學生,考慮過如果學生不按照自己設計的環節那將採取什麼方式繼續,但當孩子們真的在課堂上呈現跳躍思維時我還是顯得有點被動,極力地將學生往自己的設計思路上牽,這樣有一點生硬。這一點我早就知道是自己的弱項,但這得靠教學經驗的積累,慢慢的摸索技巧,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課堂就是孩子的天地,老師只是引導者,不能牽着孩子的思路走,切記!

四、本來設計教案時怕處理重難點耽誤時間就沒在課堂拓展上多考慮,但這堂課重難點處理地較順利,這就使最後的一二分鐘不知幹什麼好了,給人前緊後鬆的感覺,其實當時設計上在前面鋪墊的情感基礎上讀整篇課文就好了,正好給孩子一個活學活用的機會。拓展可以就課文中令人感動的人物延伸到課堂外的,譬如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邊放幻燈片邊解説,將孩子們那份感動延續到課下。

總之,課是講完了,但反思應該及時跟上,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多講課多反思就能多鍛鍊自己的能力,為孩子們講好每一堂課,向課堂要效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pw89o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