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通用8篇)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通用8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通用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通用8篇)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

一、自我評價:

1、反思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

本節課通過讓學生全面參與舉例,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主動探究活動,學生理解了單位“1”的含義和分數的意義,並知道了分數單位的含義,整節課教學重點突出,難點也突破的很好,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基本達到教學目標。在整節課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概括及實踐能力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實際教學效果基本達到備課時的設想。實際教學基本按照原計劃進行,只有在向學生介紹分數的產生這個環節,由於相關視頻因設備原因無法正常播放時,我臨時調整讓學生通過閲讀教材62頁的小資料來了解分數的產生。知識傳授效果良好。

2、反思教法情況

教法的成功之處是,我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情境教學法、活動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舉例、分一分、自我創造分數等,來體驗得到分數過程,感悟分數的意義。從而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內化和建構。

存在的問題是,在教學中我對留給學生動手、動腦、交流的空間和時間把握的不夠合理。

3、反思學法指導工作情況

在本節課中,我在學生思維訓練方法指導的比較到位,學生數學遷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指導的還不夠,學生小組內合作探究的意識和效率還有待於提高。

二、反思問題

1、反思教學中的不足

本節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在時間的安排上過於平均、鬆散,以至於出現前鬆後緊和拖堂現象;

(2)、個別知識點學生已經掌握並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還是心有餘悸地展開討論,佔用較多時間;

(3)、教師放手的還不夠,在學生進行彙報時,語言表達不是很恰當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補充的較多;

(4)、對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指導的不夠到位;

(5)、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6)、課件沒有完全調試好,介紹分數的產生時沒能發揮多媒體資源的

優勢進行教學。

2、反思課堂上突發事件及處理情況

在教學分數單位含義後,我發現學生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有所下降,我及時採取了搶答分數的分數單位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注意力又回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三、課堂重建

1、我的收穫和感悟

在本次教學實踐中我不僅收穫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在認識單位“1”時,學生能先將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把一個整體用自然數1表示,這樣為認識單位“1”,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數學概念還是抽象的。他們形成數學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應的感性經驗為基礎,從許多有一定聯繫的材料中,通過自己操作、思維活動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從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質特徵。

2、對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

對於本節課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及設想,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去改進、去思考:

(1)、教師要相信學生,該放手時要放手,對於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不要再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強調,把寶貴的教學時間放在教學的重點;

(2)、數學課堂上要儘可能精講多練;

(3)、教師要豐富自己激勵性語言,對於學生好的表現要通過多樣的形式去肯定學生,鼓勵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

3、對某些教學環節的改進設想

在經歷了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活動後,讓學生歸納概括分數的意義這個環節還可以這樣去設計:只給一個分數,如,讓學生舉例交流它的含義,之後給學生這樣兩個分數和讓學生再去交流它們的含義,從而讓學生概括出分數的意義,並理解“分成若干份”和“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這些關鍵詞語。

在認識分數單位這個環節還可以這樣設計,讓學生先閲讀課本自學,隨後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通過適當的練習及時鞏固學生自學效果,從而逐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信心。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2

分數,學生在三年級就曾認識過,這一課是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分數。使學生通過學習初步理解單位“1”和分數單位的含義,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使學生在説明分數所表示的意義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分析、綜合與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五年級學生,不能像一年級學生那樣每節課以遊戲為主,他們需要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和用清晰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實質,沒有過多的形式,只採用了折一折、説一説、畫一畫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並加以應用。

分數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説又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如何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從而歸納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解決的重點問題。我從動手操作入手,讓學生通過折圓片,把圓平均分成2份、4份,折長方形找到長方形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讓學生鞏固平均分的概念,體會到分數與平均分的密切聯繫,並由此引入例題。再通過讓學生觀察各種物體的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各圖的塗色部分,引導學生運用對分數的初步認識進行分析。分析時緊緊抓住單位“1”的概念展開教學,使學生逐步理解單位“1”不僅可以表示一個東西,一個計量單位,也可以表示一個整體的含義。在做練習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經常性地思考,如:題目中的單位“1”指的是什麼,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多少,分數單位是多少,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等,強化了學生對分數、單位“1”的認識。

我認為這次的教學設計有幾個比較好的地方:一是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分數,有的學生説,媽媽買來6個水果,平均分給家裏的3個人,每人的水果佔總數的三分之一。學生説得很形象,很生動,也對這樣的活動非常感興趣,只是時間有限,來不及給更多的學生以發揮的時間。二是在學生做桃子題時,我設計了一個提問:“同樣是三分之二,為什麼塗色桃子的個數不同?”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同樣的分數,單位“1”不同,每份的數量也是不一樣的。美中不足的是,上課時考慮到時間關係,我只和學生交流到是單位“1”不同,所以塗的數量不同,沒有進一步交流單位“1”的多少和每份數多少之間的關係。

本節課最大的遺憾是,本課的難點“引導學生自主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沒有突破。可能由於前後銜接不好,給學生的問題太突然,以至於學生無法從前面單個表示分數的意義中總結出。後來想想,其實當學生出現無法回答的時候,可以採取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髮揮共同智慧,找到答案。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3

課前讓學生開展找身邊的分數活動。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採來的“果子”也是豐富多彩的,然後回到課堂交流擴大“果子效益”。當然開放策略也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探討的的開放,課時給學生提供交流與探討的機會和場所。學生便會暢所欲言,積極參與學習探究活動。如在學生學會百分號的寫法時,我讓學生試着寫10個百分號,當大部分學生還未寫完,就突然襲擊讓學生停下來,讓學生根據自己寫的百分號的個數説一句有關百分數的話。

生1:我寫了四個百分號,

生2:我寫的百分號的個數佔了老師規定的個數的百分之五十。你們猜猜我寫了幾個?

生3:我寫了7/10。生4:我110%,在不知不覺中學生既掌握了百分號的寫法和意義,又啟迪了思維。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4

隨着時間的推移,精品課的打造漸進尾聲。不知道不覺到了複習課打造階段。數學科組長顧羣老師為了做好帶頭榜樣作用。主動承擔了整理和複習(一)的教學任務。此次精品課的打造更是請到了中山市教研室的劉豔老師和李宇濤老師指導,此外還有來自三鄉鎮平嵐小學和載德小學的同仁。

情景引入環節,顧老師以一首優美的詩引入課題。引導學生觀察詩中文字的特點,提問:哪個字出現的最多?“春”字共有幾個?

接着引導學生聯繫數學,提出一些用除法做的數學問題,並列出算式説出其意義。這樣是引入,將語文和數學聯合起來,使得數學課堂也詩意化,更富有情趣,學生學起來也更有興趣。接着,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的知識點。學生給出的知識點是凌亂的,無序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製作了對應的貼紙,將學生答道的知識點隨意的貼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將這些雜亂的知識點整理歸納。這個環節設計的較好,學生通過整理能將知識系統化。集思廣益,通過彙報整理,整個單元的知識點一目瞭然。當學生知識點清洗後,老師給出了一些基礎練習。通過一些形式多樣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複習課看似知識對於知識點的回顧與羅列,但是要做到行之有效,也必須要在課前做好設計,挑選好精心練習題。顧老師的課在各個方面都做得較好,是我們科組老師學習的典範。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5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小學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因此,課中我能緊緊抓住本課的重點,從以下兩方面着手,引導學生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一)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課一開始,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接着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二)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如把全班人數平均分成6組,每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兩組佔幾分之幾,聯繫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的情景,分別讓學生説説各用什麼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並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6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三年級已藉助直觀、操作,初步認識了分數(真分數),知道了分數的各部分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會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以及同分母分數的大小、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在此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比較完整地從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等方面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成功之處:

1.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單位“1”的概念。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就是單位1概念的建立。在教學中,我從自然數1引入,讓學生舉出可以表示什麼,學生有的説可以表示1棵數,1朵花,1只兔子,一個班級,一所學校等。在這其中就包含了兩種含義,一種是1可以表示數量是1的物體,還可以表示由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這樣學生對於單位1的概念就能比較輕鬆過渡過來。

2.運用類比推理,使學生明晰分數的意義。在教學中,通過一個蘋果、四個蘋果、六個蘋果到一堆蘋果,通過學生分一分,得到不同的分數,使學生從一個蘋果就知道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這樣通過類推得出分數的意義。

不足之處:

1.對於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的辨析,個別學生還存在表示的問題。

2.對於分數的表述個別同學有些模糊。

再教設計:

注重學生易混點的辨析,進一步鞏固強化分數的意義,使學生理解分數是表示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7

今天完成了《分數的意義》的一課的教學,本來是作為考核課,由於要進行課題研究,供大家參考,所以短短的四天時間,從備課到課件的製作、學具都要到位。由於本身心裏還有很多困惑,所以在備課、製作課件時,總是很猶豫,一些地方不知該怎麼處理,雖然在集備時大家給了許多意見,但意見也不太統一,只有等上課後,大家才能根據實際出現的問題,給予解決方案。

首先談談課前的主要困惑:

1、知識之間如何串聯?本節課的知識點較多,包括:分數的產生、分數的意義、單位“1”、分數單位、分數的發展史,這些知識有的是互相牽扯,有的是互有聯繫,如何過渡?

2、學生動手操作是否必要?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過分數的初步認識,有過一些經驗,從圖中也可直觀看出平均分後的結果,那麼還要不要動手操作?

3、如何順利導入?是從難點單位“1”入手,還是從本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入手,還是……?

4、是否要逐字逐句的扣概念?對於分數的意義中的重點詞如“一個物體”、“一些物體”、“一個整體”、“平均分”、“若干份”、“一份”、“幾份”?

5、如何引導學生看課本?課本中規範的概念也應讓學生有所瞭解,看書是很有必要的,怎樣引導呢?

6、提供學生什麼樣的材料?是隻給一些物體的,還是一個物體,一些物體的材料都給學生?

7、對知識的拓展到什麼程度?學生對概念的認知需要從初步理解到深入理解,那麼也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如何把握這個度?

數學不只是一種有趣的活動,僅僅使數學變得有趣起來並不能保證數學學習一定能夠獲得成功,因為,數學上的成功還需要艱苦的工作。

試教後的自我反思:

1、關於媒體的使用。教學中,有的是學生操作,有的是課件演示,還有老師的板書,感覺比較亂如何處理好課件的播放時機?

2、關於如何更有條理。對本節課環節有些不熟練,導致一些話或播放課件迂迴,給人有些錯亂的感覺。

3、如何讓學生能説,會説,想説?概念教學本身比較枯燥,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觀察、對比等活動得到概念,並能歸納出概念,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4、講求策略。

出現的問題:

整個教學中,沒有對分數的意義進行規範的定義,或看書完善。本來是想借助操作,讓學生明的不管分的物體是多是少,只要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四分之一來表示,進而將一個整體的概念擴展到大數目。但是對於操作後的思考,引導得不得力,導致學生無法説出“核心”。

求同比較:

主要是兩個層面的比較:

①分的東西不一樣,為什麼都可以用四分之一來表示呢?

②分一個物體和分多個物體的數量明明不一樣多,為什麼每個人分到的,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兩層比較,突出了四分之一這個分數的本質:與分的東西是什麼無關,與分東西的數量多少也無關,只要將這些物體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物體總數的四分之一。

存異比較:

由於教材在揭示分數意義之前只有一個四分之一這一個例子,所以我想讓學生先完成“做一做”,讓學生思考這些分數是怎樣得到的?從而體會分數不同的原因在哪?平均分的份數不同,表示的份數就不同。

在這種找不同的比較中,使學生認識到:之所以表示的個數不同,是因為單位“1”不同;之所以表示的分數不同,是因為平均分的份數,表示的份數不同――從不同中,更加強調了分數的這幾方面要素,體分分母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了幾份,分子表示有這樣的幾份。

正是因為運用求同的方法,正面比較,才突出了概念的共性;運用存異的方法,從反面強調了概念的本質屬性。這樣一正一反,抓住概念的本質進行教學,我認為才是有效的。

5、處理好學生的自主學生,與老師的講授。感覺老師在課堂上説得比較多,學生説得少。有的需要學生多説的地方,學生不説,師就自己包辦了。

儘快在得到本組同伴的幫助、建議後,能有更好的改善。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8

六年級上學期數學第二單元是“分數除法”,其中第一小節是:“分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在教學上,“分數除法的意義”好辦,因為有分數乘法和小數乘法除法的意義做基礎,在課堂上,只要按課文編排稍做解釋學生就可明白。

對分數除法計算法則,我對課文編排講解內容作了一下變動。這一小節有3道例題,分別講“分數除以整數”、“整數除以分數”、“分數除以分數”。分數除法的計算法則如何得來,如何向學生講得明白,一直是老師們所苦惱的問題。不講嘛,似乎是沒有完成教學任務,講吧,即使是老師認為自己講得很明白,其實學生真正理解嗎?我認為,學分數除法的關鍵是記牢、熟練運用“計算法則”,至於這計算法則是如何得來的,可暫時忽略。我把這3道例題分為兩節課講解。第一課時講“分數除以整數”,通過例1,“把6/7米鐵絲平均分成2段,每段長多少米?”使學生明白,把一個數平均分成2份,既可以用除法“÷2”表示,也可以用乘法“×1/2”表示,也就是説“÷2”=“×1/2”,進而,把一個數平均分成3、4、5……,既可以用÷3、÷4、÷5……表示,也可以用×1/3、1/4、1/5……表示,而1/2是2的倒數、1/3是3的倒數……,從而得出“除以一個數(0除外),等於乘這個數的倒數”。在和學生學習過程中,儘管我用的是課本例1的教學素材,但在教學過程中,我一直有意忽略被除數和除數到底是分數還是整數的問題,只是強調被除數除以除數等於乘除數的倒數。教學完例1,就讓學生做相應的練習(強化“除以一個數(0除外),等於乘這個數的倒數”的概念)第二課時,同學生學習例2、例3。課文中例2“一輛車2/5小時行駛18千米,1小時行駛多少千米?”,是詳細地講解了為什麼18÷2/5最後可以表達為18×2/5,而我只是根據題意列出18÷2/5後,讓學生回想例1的學習過程和分數除法計算法則,讓學生自己説出18÷2/5=18×2/5,然後計算得出結果,而省略了中間的講解過程。接着學習例3“小剛3/10小時走了14/15千米,他1小時走多少千米?”“14/15÷3/10=14/15×3/10”。這兩道例題是應用題(但在教材安排中,沒有把它放在分數除法應用題範圍內),我沒有把注意力放在計算法則的推倒過程上,反倒是根據題意為什麼這樣列式花了些時間。

3道例題學習完(還包括相當量的練習),用了兩節課,學生已經掌握了“甲數除以乙數(0除外)等於甲數乘乙數的倒數”的分數除法計算法則。根據學生情況的反饋,學生掌握這一小節的知識是紮實的。

現在我還在想,既然乘法不強調被乘數與乘數,如,一本書5元,買3本要多少元?既可以5×3,又可以3×5,只要結果是15元就算對,(但我堅持認為5×3和3×5表達的意義是不一樣的,不過,現行教材認為結果一樣就行)那麼,在學生不太明白算理而只掌握計算方法,在教學上應該是允許的。也許我這樣做有點離經叛道,不符合現在的教育教學觀念,但要求一定要讓學生明白所有算理教學才算成功,似有點不太實際。學生(包括成人)很多時候知道要這樣做並且做對了,已經是完成學習任務了,又何必強求一定要“知其所以言”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lr2pp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