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通用7篇)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通用7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通用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通用7篇)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1

想上《“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篇課文已經好長時間了,怎麼上呢?因為我覺得就可以抓住“放?”“不放?”來展開一場辯論,最後得到在情與法交鋒的時候,我們應該毫不猶豫的選擇“放!”文章的內容並不難理解,唯一能讓學生困惑的就是為什麼10點不允許釣魚,而12點就可以。其實,按照國人的正常思維,這樣的事情是很難理解的,而這種自律恰恰是中國人最缺乏的。我本來想做的,就是在這上面來做文章。

第二個想做文章的是,除了告訴孩子們我們應當自覺遵守規則,我還向引導孩子們體會沉甸甸的父愛,父親的愛是很難體會的。插入人教版教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們去理解這一點,然後再通過文章中孩子釣得魚時候父親的“欣賞的目光”“微笑”來呼應。但是,由於時間所限,這個環節沒有能做到。

這裏提到了時間的不夠,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初讀環節不到位,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上課的開始,我做了兩件事情,一是對於課題的把握,這裏雪柳説到了引號的作用,這一點應該沒有講錯,可能是我表述有問題,同時幫助學生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教給學生概括敍事類文章內容的方法。第二就是讓學生讀了一遍課文,這個環節在設計的時候就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但因為心中無數,最後還是決定要用。當這兩個環節完成了之後,我出了一身汗,因為已經用去了我17分鐘的時間,給我的時間不多了。所以,又因為時間不夠,在父子對話這一段,我本來準備了朗讀指導、分角色朗讀、帶有表演性質的朗讀的環節也就匆匆收場了,準備的課件也沒有用上。

關於默寫,默寫就要反饋,這個道理倒是懂的。只是突然發現這個班上的投影儀跟我班上的不一樣,沒有把握能用起來,加上目前我在我班實施的就是默完了以後放在一旁,課後收上來批改、訂正這樣的方法,故沒有當場訂正,是個敗筆。而且,其實不用投影儀也可以訂正的,教學智慧不夠。在這裏用這個環節,就是想告訴大家,默寫還是需要有它的一席之地的。

上完這節課,最大的體會就是我們一定要把初讀環節做好。不是為了推卸責任,確實如此。如果我把初讀環節做好了,就不會存在時間不夠的情況,如果我們每一個學段都把該學段的事情做好,就用不着以後再去補課。

最後,總結這節課,就是學生情緒不高,教者智慧不夠。呵呵。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2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篇課文記敍了湯姆在爸爸的嚴格教育下,放掉自己釣到的大鱸魚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無條件地遵守公共規定。教這篇課文,不但要指導學生認認真真把課文讀好,弄清課文講的是怎麼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為什麼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明白課文要揭示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我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自學交流為主,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

1、這是一條什麼樣的魚?

2、為什麼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3、結果怎樣?

討論第一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魚的大,體會湯姆的捨不得。第二個問題是重點,我採用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辯論的方法,讓“父親”和“湯姆”各自找出理由來説服對方。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讓他們在辯論中明白:魚必須放掉,因為公園的規定必須遵守。第三個問題:結果怎麼樣?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從湯姆的行為中受到影響,並以此為榜樣。

在整個的教學設計中,我能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做到時間充足有保證,形式新穎有變化,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在辯論中明理。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3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講述的是湯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釣到的大鱸魚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教育學生時時處處都要嚴格自律,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社會規定。作者將人人應該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這樣一個主題寓於一個動人的故事之中,讀來感人至深,意味無窮。

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我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自學交流為主,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討論:

1、這是一條什麼樣的魚?

2、為什麼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3、你學了這篇課文得到了什麼道理?

讓學生四人小組邊讀邊討論,這樣學生明確了這堂課的學習任務,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興趣盎然進行。第一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魚的大,體會湯姆的捨不得。解決這個問題時,先讓學生從讀中感悟魚的大:“突然,湯姆覺察到水下有動靜,魚竿彎成了弧形。湯姆一陣驚喜,一定是大傢伙上鈎了!”“湯姆小心翼翼地把魚竿拖出水面。哇!一條他從未見過的大鱸魚!”特別要讀好“小心翼翼”這個詞和兩句帶感歎號的句子。另外,讓學生從書中勾畫出表現魚大的詞語及句子,學生勾畫出了:“魚竿彎成了弧形”“大傢伙”“拖出水面”“從未見過”等。

這樣很好地解決了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重點,我採用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辯論的方法,讓“父親”和“湯姆”各自找出理由來説服對方。讓學生分別扮演這兩個角色,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能讓他們在辯論中明白:魚必須放掉,因為公園的規定必須遵守。第三個問題:你學了這篇課文得到了什麼道理?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從湯姆的行為中受到影響,並以此為榜樣。整個過程老師只作引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對學生的發言要給予適當的鼓勵,這樣既加深了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又培養了他們積極思考、獨立思考的習慣,還鍛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真正創建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針對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社會規定,我在教學中進行了拓展:生活中有那些公德要自覺遵守呢?學生積極參與,從學校中、生活中尋找規定,他們的積極性很高。這樣,可讓學生互相討論是非,樹立正確的觀念,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在整個的教學設計中,我還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做到時間充足有保證,形式新穎有變化,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在辯論中明理。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4

在教學《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課時,我在揭示課題後,讓學生説説課題為什麼要加引號,並引導他們抓住“必須”和感歎號體會其中不容置疑、沒有商量的語氣,然後圍繞課題提問:這句話是誰對誰説的?為什麼必須把這條魚放掉?結果怎樣?這樣一來,激發了學生的閲讀興趣,使他們急於讀下文。

在初讀課文時,我就讓學生帶這3個問題去閲讀課文,要求讀時做到:讀準音、讀通句,遇到問題和不理解的詞句,要聯繫上下文和生活體驗去想想或打問號,然後再指名分節讀課文,並集體正音,瞭解課文大意。

在精讀感悟課文內容時,我讓學生帶問“湯姆是是怎樣釣這條魚的?”去讀相關的課文,並抓住動詞“套”、“甩”、“拋”、“劃破”、等詞來想象釣魚的美好。在體會釣魚結果時,引導抓住“變成”、“小心翼翼”、“拖”等詞體會魚之大、人之喜,為後面被迫放掉魚之不情願作伏筆。接下來學習5~12自然段,也是讓學生用抓重點詞的方法去體會湯姆心情的變化。

這一晚上發生的事情對湯姆有什麼影響?齊讀最後一自然段。理解“一直銘刻”、“一直迴響”讓學生用聯繫前文的方法並弄清“一直迴響”在湯姆耳邊的是什麼,爸爸説此話時的語氣怎樣,理解“斬釘截鐵”。那晚的情景和爸爸此話為何會讓湯姆這麼難忘?讓學生明白:不管有沒有別人看見,我們都應該遵守規定。

學完此文後,我還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對文中“不管……都……”這句話的理解。

我覺得這堂課採用由點及面的教法,按去釣魚→釣到魚→放掉魚→永難記的思路,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最終讓學生讀書識理、學文化以指導生活。我在本課教學中充分貫徹了課標精神,如標題的推敲、釣魚情景的體察、人物思想感情的體驗、反顧全篇的歸納等,均啟發了學生自主探究,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深化了他們的理解。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5

本節課我和學生圍繞着“這是一條什麼樣的魚?為什麼放,該不該放?”展開討論。討論第一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感受魚的大,體會湯姆的捨不得。第二個問題是重點,我讓學生扮演父子倆,再各自找出理由來説服對方。

“這條魚很大,很難釣到,如果放了,以後可能再也釣不到了。”

“雖然魚很大,也很難釣到,但我們必須遵守規定。”

“離允許釣鱸魚的時間只有兩個小時了,這麼短的時間,沒有關係的。”

“規定必須遵守,不能隨意改動。”

“沒有人看見我釣到鱸魚,不放也沒關係。”

“在有人看見的情況下要遵守規定,在沒有人看見的情況下更要遵守規定。”“做人要誠實、自覺,要嚴格要求自己。”

通過辯論,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辯論中明理,認識到人人必須遵守社會公德這個道理。

總喜歡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新課學完後,我結合本課內容,讓學生回顧生活中,學習上是否也曾遇見過類似的事情,並用“不管……都……”練習説話,孩子們説得倒“動聽”,但在實際生活中,“原形畢露”者還是太多。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6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教育特別需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的情感和體驗,提倡讓學生髮表不同的意見,鼓勵學生互相爭論,各抒已見,讓孩子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是一篇具有公認價值取向的課文,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人文薰陶的基本材料,堅持這一點,更體現“以德治國”的必要教學。想一想湯姆好不容易釣上一條大鱸魚,爸爸卻要他放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想一下,啥得嗎?但是爸爸卻不容他多想多辯,斬釘截鐵地要他放走。湯姆在與爸爸的對話中,明白了“不管有沒有別人看見,我們都應該遵守規定。”這一做人的道理。教學中我們的討論是開放的,健康而富有情趣,並且進行了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意義特別重要。教學中我更尊重孩子的感受,讓大家在討論中提高思辨和認識能力,教育學生應當嚴格要求自己,時時處處遵守社會公德。事實也證明:恰當的引導,能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還能體現教學的民主,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並且使學生心悦誠服的接受教育。我們認為語文學習中的體驗與感悟要真切,倡導個性化體驗,追求讀書中的“真情實感”和有見解的感悟與體驗。這一目標的實現只能靠讀書與思考,即走進文本,理解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觸摸情感的脈搏。

時下,教師似乎不太願意提及“閲讀理解、分析概括”,更願意談論“自讀會悟。個體體驗”,殊不知,讀書理解是感悟與體驗的前提與基礎。不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好,就不能通過語言來認識事物之間、人物之間、人與事之間的關係;要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必須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一遍又一遍地讀書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後才有獨特的、有見地的感悟。否則,學生的感悟與體驗只不過是言不及義的空話,或是人云亦云的套話,或是膚淺片面的白話,缺失了悟性、個性、靈性,也談不上語言能力的提高和綜合素養的發展。

沒有重點、面面俱到的處處體驗也是不足取的。文本的價值總是有些共性的、傳統的、經典的東西,為人類所共有,如小説中的重點人物、精彩情節、主要事件,需要老師用教學機智引導學生感受與分享。讀了一句話就要説説體驗,讀了一段話就要談談感悟,勢必導致氾濫與流於形式,給學生形成思維定勢。再者,課文中存在很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景、意境和情愫,這是語文特有的'性質,又何必那麼多“你讀懂了什麼”“你有什麼感受”“你還想説點什麼”“你的心情怎樣”呢?有了感悟為什麼一定要説出來?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7

到釣魚網上瀏覽了一下,才知道晚上釣魚是非常有趣的,多少年沒有釣魚了,以前雖然釣過魚那也是白天,從沒有感受過晚上釣魚的什麼滋味,所以學習這一課,我只有與學生共同享受着他人晚上釣魚的快樂。

這篇文章的結構不復雜,去釣魚、釣到魚、放魚、放魚後的感受。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説,他們與我一樣會能理出這個頭緒來的。因為這個過程是明顯的,是一讀就知道的。當然,學生在閲讀中也能尋找到最重要的段落是放魚,為什麼要放魚。這個過程的瞭解,應該説最重要的,最能走進學生心靈的。當然這篇文章呈給學生一生的東西,就是懂得規則,遵守規則,建立信用制度。我想這一課是應該讓學生明白的。但這一關鍵好像學生並不懂得。

我現在教四年級讀寫課,我在引導學生習作上,設法尋找更多的話題,當然課本本身的話題我不放過,尤其是他們以前學過的課文,因為我個人認為隨着年齡的增長,以反芻型的方式引領學生習作是很好的,好的學生是不分年級的,雖然已經學過,但重新思考也許會有新的發現。所以,課堂上我適時選擇一二三年級的文章,作為習作由頭引領着孩子寫,孩子們也很高興,因為這是他們熟悉的,熟悉的一定有話可説。但學生在寫作時,總是有不和諧的東西出現,比如説話、寫字了草等。而這一些如果我們不管,隨他們的,這肯定不行。所以,我就選擇“規則”,用其為習作話題,自然本次習作訓練的由頭文就放在了三下的這一課——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孩子重温這一課,是直奔重點的理解,沒有任何障礙。我説:“親愛的同學們,這一課你真的熟悉嗎?在一次次習作訓練中,大家每次討論完進入靜靜地寫作狀態時,總是有同學講話影響他人。在每次寫作時,老師説要為自己寫好字,卻還是那麼不認真。我覺得大家不理解規則。紅燈亮了,你要闖,因為那裏沒有警察。走在大街上,垃圾隨便扔,因為有環衞工人來打掃。那是高壓電,不能碰,有的人偏要碰。甚至有人説‘我是流氓我怕誰’!”同學們聽到這裏,不像以前那樣笑着,而是很靜很靜。我接着説:“生活中的規則很多,不按照規則辦事,有的人説那是個性,那是創造。我卻説,不按照規則辦事,是要付出代價的。大家想一想湯姆不把鱸魚放掉,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同學們思考片刻後,一學生説:“既然這一次能夠違反規定,肯定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我説:“你的認識真好,只要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肯定會發生。

我們班的同學家裏都有車,你們的爸爸、媽媽有的喜歡喝酒,開車還要喝酒,如果第一次喝酒後開車被抓到,扣車、罰款、罰分,甚至終身禁駕,保險就沒有第二次,就是因為第一次沒有被抓到,以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我常説,沒有第一次,就不會有第二次,不知同學們是否理解這句話?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到過這樣一句話‘常在河邊轉,沒有不濕腳的’其實説的也是這個道理。”同學接着説:“看來湯姆的爸爸真好,對孩子的以後負責。”“是的,人不能只顧眼前,要考慮長遠。今天以規則為題,請大家思考自己的過去,想想自己身邊的人,想想看過的事例,寫寫這個小文章,相信大家會從今天明白規則,運用規則,遵守規則。”我批閲了孩子寫的,文章寫的非常好。孩子會不會從寫文章始開始變呢?我不敢説,因為教育是需要時間的,是百年之過程。

寫下上面文字,其實就是説,這篇文章對於孩子的未來很有用。我們在後面的教學中,別忘記前面的理。這也是説,今天的教學要考慮好孩子的未來,要讓孩子愛上今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jndqp0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