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黃山奇石》優秀教學反思(精選5篇)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黃山奇石》優秀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部編版二年級語文《黃山奇石》優秀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黃山奇石》優秀教學反思(精選5篇)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黃山奇石》優秀教學反思1

新課程理念提倡開發語文資源。語文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因此,當上完《黃山奇石》這課時,我決定在今天的語文活動課上,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畫一畫“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來體會文章的情感,驚歎黃山的神奇,也驚歎大自然的偉大。體會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的奇石,不是神話,是大自然的創造。但我細想一下,學生會不會就只畫狗、獅子,完全沒有石頭的橫跡。那樣不是一點效果都沒有嗎?學生是最好的潛在資源,嗨,試一下吧!

於是,我説道:“同學們,你們畫之前好好看看書,好好看看圖。”我帶着幾分不安,等待着結果。沒想到畫一出來,雖有學生果真就只畫只狗,或畫只獅子,但卻有不少的學生畫的卻是幾塊石頭拼成的,那“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也很逼真。我故意問:“你這怎麼是一塊一塊拼的呀?”“因為它是石頭呀!”孩子的回答讓我欣慰。是呀,語文課堂是學生的想象與聯想自由縱橫馳騁的天地。語文課不僅僅只是知識的傳授,語文教學要善於挖掘課本的潛在資源,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努力開發語文資源,這樣的課堂沒有終結,語文課堂便不斷豐富、延伸。語文課堂實現着與生活的通聯,可以説,語文課堂因生活而豐富,學生的生活因語文課堂而精彩!而我們則要不但地應用開發語文資源。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黃山奇石》優秀教學反思2

《黃山奇石》是一篇寫景的課文,以圖文結合的方式介紹了黃山石的神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難點是在朗讀中感受和體會黃山石的奇妙,並能把黃山石介紹給更多的人。學習本課時,配圖的三個自然段,我準備採取看圖學文的方法,第五自然段引導學生髮揮想象,自畫“金雞叫天都”。最後在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當“小導遊”介紹黃山的奇石。

一、圖片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黃山風景秀麗神奇,中外聞名,被稱為“天下第一奇山”。但很多學生沒有去過黃山,對黃山的風景沒有形象的認識。因此,上課伊始,我用黃山優美的圖片、“四絕”的神奇把學生帶入黃山,領略黃山的神奇風光,學生的興趣極其濃厚,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

二、突出重點,品賞奇石。

課文中介紹了七塊黃山奇石,其中詳細介紹了四塊,三塊配圖。在學完第一段後,我引導學生“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極了”,你從課文中找一找,文中介紹了幾塊怪石?學生饒有興味地很快找出課文中寫到的黃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並知道“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寫得詳細。我引導學生重點品讀“猴子觀海”,通過看圖、做動作等理解“猴子觀海”的有趣,但效果並不是很好。

課後,我聽了張莉老師的課,我覺得如果這樣引導,會不會更好一些?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感悟,我可以適時地發揮多媒體特有的功能,播放了“翻滾的雲海”的美麗畫面,學生看着如此美妙的“雲海”,肯定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此時再讓學生説説這是什麼樣的雲海?學生對“翻滾的雲海”有了深層次的感悟,在理解猴子為什麼“一動不動”就容易多了,怪不得猴子在這麼高的山崖一動不動,原來它是看得着迷了!這樣,不但能使課堂教學的難度大大降低,而且使教學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學生的思維活動向獨立、主動、深刻、全面發展,突出了課文的重點,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但在教學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如下:

1、學生個體的朗讀效果得不到保證,語文課堂上,琅琅的讀書聲最美。讓學生在與文本一次次的朗讀中不斷加深體會,只有多讀才能使靜止的文字表現他的情感,讓文字成為一幅幅鮮活的圖畫。所以,教師在課堂中的示範是非常必要的。由於學生之前未接觸此類文章,和以前所形成的朗讀的陋習。所以,造成了班級中學生朗讀水平下降。

2、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味,相當多的學生能讀通順,但讀不出感情,只一味的讓學生一遍一遍按自己的意思去讀,不考慮,學生是否能理解感悟,不做具體的引導,點撥,也是徒勞。這裏就要求教師掌握豐富有趣的教學手段,如:讓學生們自己表演一下,文中出現的景觀。使文中的客觀文字,變的豐富真實,同時,也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必要的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讓學生對“景”瞭然於心。否則,很難達到好的學習效果。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黃山奇石》優秀教學反思3

一、品位詞句、理解想象

想象是人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在頭腦中產生沒有感知過或現實中尚不存在過的事物形象的心理過程。小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經驗大部分是間接經驗,只有通過想象,才能瞭解教師或教科書所描繪的事物的情形和性質,進而理解這些經驗。由此可見,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但究竟什麼是想象?對於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説,是模糊的,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因此,再閲讀教學的過程中,我注意從詞句的比較入手,讓學生理解想象的內涵。比如講《黃山奇石》一文,其中有這樣一句話:“仙桃石像天上飛來的一個大桃子,落在山頂上有一個桃子似的大石頭。怎樣讓學生體會想象的含義呢?於是我問學生:“這塊石頭的樣子像桃子,可以稱它為‘桃石’,為什麼前邊還要加一個‘仙’字呢?”這一問,學生們開始動腦筋了,有的説:“加了一個‘仙’字,表示它很神奇,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有的説:“加里一個‘仙’字,表明它有靈氣。”還有的説:“加一個‘仙’字説明它是神仙特意放到那裏的吧!”

抓住這個機會我總結説:“看,這麼一個普通的桃石,前邊家了一個‘仙’字,會使我們產生了這麼多的聯想,而這些聯想都是我門根據這個桃石,想出來的現實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天上掉下來的,有靈氣,神仙放到那裏的)這就是想象。”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想象的方法,我把“仙桃石像天上飛來得一個大桃子,落在山頂的石盤石上”進行比較,讓學生分析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學生很快發現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飛”和“落”兩個字。於是我抓住這兩個詞,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想象的方法和作用。我問學生“桃石會飛嗎?這塊像桃子似的巨石在山頂上是靜止的。用“飛”和“落”兩個詞語描述它,變靜為動,把這塊桃石寫活了,寓於了神氣的色彩,作者就是這樣運用想象的手法把景物描寫的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就這樣,我從品味詞句入手讓學生聯繫實際理解理想像的含義。

二、引導觀察、創設想象思維的情境

小學生的思維最初是具體形象、動作和原有知識緊密相連的。而後才逐步轉化為大腦的內部運動。根據學生的這一思維方式,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通過看圖和模擬表演來創設想像思維的情境,引導學生掌握想象思維的方法,比如講授《黃山奇石》時,圖中的“猴子”指的是什麼?“海”又指的是什麼?學生很快發現,“猴子”是指山頂上想猴子的一塊巨石;“海”是指山間像翻滾的波浪一樣的雲霧。顯然人們把這兩種景象融為一體,稱為“猴子觀海”。這本身已充滿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讓學生細讀重點句,從中找出“抱着”“蹲”“望”這些描寫動態的詞語,以及“一動不動”這個描寫靜態的詞語,品味想象的意境。這是我讓學生結合看圖,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説:“這隻蹲在山頂上的猴子被翻滾的雲海驚呆了。”有的説:“這隻猴子被眼前的雲海嚇壞了。”還有的説:“這隻猴子望着翻滾的雲海在沉思。”這是我抓注時機,讓學生將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進行即興表演,把圖中景物,由語言變為動作。以此激發興趣,強化想象思維。

在此基礎上,我通過談話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這不是一隻石猴,而是一隻真猴,面對翻滾的雲海,它會想到什麼?”這是課堂立刻活躍起來,有的説:“它會想,我要是孫悟空踏着雲彩飛過去見觀世音有多好。”有的説:“我要是會游泳,跳下去遊個痛快。”還有的説:“我要是長出翅膀,飛到對岸去該多好!”……就這樣,我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創設了想象思維的'氛圍,最中使學生的思維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三、想象訓練,培養創造思維能力

以《黃山奇石》一文為例,再學習“猴子觀海”“金雞叫天都”

等章節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掌握了想象思維中語言表達的順序,即先介紹景物的名稱,然後敍述景物的形狀特點,最後介紹景物所處的地理位置等等,按照這樣的順序,我又引導學生根據圖意,對文中略寫的景物,如:天狗望月,獅子搶球和仙女彈琴等景物進行再造想象,續編新內容。具體步驟是:

1、讓學生用填空的形式擴充想象內容。比如:天狗望着月亮。

2、採用提問式發散思維。比如:什麼樣的獅子?怎麼搶着?搶着什麼樣的球?

3、自選題材,獨立發揮想象,續編內容。比如:仙女彈琴,讓學生根據這個題目,自己展開想象,編成一段話。經過這樣層層深入的反覆強化訓練。學生逐步掌握了想象的方法與步驟,並且有了充分展開想象的條件,一段段充滿想象的描述應運而生。有的學生寫道:“兩隻張牙舞爪的大獅子,你爭我奪的搶着一個漂亮的繡球。”再比如:“一隻雪白的天狗蹲在山頭,呆呆的望着銀盤似的月亮,它心想,我怎幺把他吃掉呢?”“一位漂亮的仙女,端坐在平台上,聚精會神地彈奏一支美妙的樂曲。”

就這樣經過多次閲讀教學中想象力的培養促進了學生思維邏輯性和廣闊性的發展,為學生今後的創造性思維奠定了基礎。由此使我認識到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是學生獨立思考,樹立創新精神的基石。在語文閲讀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從而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也是大有可為的。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定會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思維能力有所提高。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黃山奇石》優秀教學反思4

這篇課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寫——那裏景色秀麗神奇,又有具體形象的描寫——仙桃石,猴子觀海等4種奇石。作者形象生動語言文字極具感染力地把祖國的黃山奇石描寫得活靈活現!就在校的學生來講,很少有人到過黃山,沒見過黃山那種變化多端,形態各異的奇石,大多數學生缺少對黃山的直接經驗。我在教學本課時,充分利用電化教學,使學生從中瞭解到黃山的奇石多而有趣、神奇。電教手段的運用不僅解決了學生沒有的生活經驗,而且更進一步的學習到了祖國黃山的美麗。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電化教學的運用是針對學生的無意注意,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興趣、自覺地去學習,就象看電影一樣,不知不覺地記住情節那樣。這種課堂電化教學中教師對信息的加工與學生腦中內部的信息加工的"裏應外合",使課堂教學由量的遞增達於質的飛躍,最後完成。

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又對桃、猴、雞、等有豐富的生活經驗。這樣,我在教學中,便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藉助電化教學手段,聲情並茂,生動形象地強化學生感知,努力學懂這篇課文。語文學習,目的是為了學以至用。在原先備課時,我把朗讀指導放在第一位,想讓學生在朗讀中體驗並感悟。但在課堂實施時我又臨時改變了策略,新課改要求教師要有一顆慧心,做寫作資源的開發者。於是,我在指導學生學習並列段式的基礎上,增加看圖聯想,給怪石起名字,寫“奇石”這一環節,學生在與小組討論交流之後,加上先前的語言積累,通過兒童特有的思維,寫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話語。這一環節也使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嚐到了合作的快樂。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注重對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我如果能在課堂上創設好一定的活動情境,就能使課堂教學更加和諧、融洽,使學生始終處在興趣盎然的氣氛中。還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這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黃山奇石》優秀教學反思5

這是一篇寫景的課文,本課圖文並茂,生動地介紹了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有趣的奇石、怪石,課文語言生動、描寫形象,富有情趣。

在設計本課教學過程中,首先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準備了課件讓學生能夠比較直觀的領略到黃山的美、讓他們身處黃山的奇石之中,發揮學生的想象,從中感受黃山奇石的奇特之處。

教學中,播放黃山風光片,讓學生感受於黃山之中,感受黃山的美、石頭的奇,同時不脱離課本,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一找,介紹“猴子觀海”、“金雞叫天都”、“仙人指路”這些石頭課本是怎樣描寫的,自由選讀,請你當小導遊給大家介紹這些石頭,孩子們興趣盎然,爭着來當小導遊,課堂氣氛活躍。後面的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學習另外兩段,這樣學生自己找到了學習方法,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非常有成就感。本課教學結尾時,我讓學生把“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這三塊奇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介紹給大家聽,讓學生展開想象、學生很喜歡説,在老師的引導下,把話説完整、通順。這樣的教學環節。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抓住時機,訓練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了想象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dzopl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