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乘法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通用5篇)

乘法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乘法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乘法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通用5篇)

乘法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1

本節課在設計時主要是以貼近學生實際的遊樂園情景導人,裏面藴含着豐富的“相同加數”的因素,為引入乘法做準備,之後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引導他們觀察思考,體會乘法的意義,並進一步結合生活中的問題,鞏固對乘法意義的理解與運用。

成功之處: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理解乘法和加法的聯繫,就組織學生進行擺一擺、比一比的遊戲活動,先讓學生擺2個三角形。很多學生就會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一個一個的擺,而且他們知道一個三角形用3根小棒,學生就用原有的知識用加法來算3+3=6根。然後又提問:現在要你們擺9個三角形,也讓學生去算,學生髮現如果用加法3+3+3+3+3+3+3+3+3=27,很繁瑣。這時候抓住機會引出乘法的學習。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獲得了豐富的經驗和表象,感悟出瞭如果加數相同時可以用乘法來計算的道理。

存在問題:關注弱勢羣體不夠。課堂上我看到這樣的情況:在這熱鬧的背後又隱藏着許多被遺忘的角落,總有一部分學生在成為觀眾和聽眾,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針對這種狀況我認為在今後的教學中,設計的學習活動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現實性、挑戰性;但另一方面又不能以只有少數學生能解答的問題情境來作為普遍要求,而應該設計具有層次性和開放性的活動,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都有收穫,都有體驗。

乘法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2

《乘法的初步認識》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46~48頁的內容。本節課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義;培養團結合作精神,並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過程中,能夠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認識乘號,知道乘法算式的讀法;最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驗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課引入新課時採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並且配合課件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遊樂場的情景引入,不但達到了數學生活化的目的,還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學生的學習動機強烈,學習效果增強。

大多數學生對乘法的認識是陌生的。同時也有個別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會背誦幾句乘法口訣,但這部分學生對乘法的意義是不理解的。所以理解乘法的意義是這節課的重點。因此,應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所熟悉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自主動手操作、觀察、探究、思考,對乘法產生親切感,逐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在練習上,通過拍手遊戲、我會連、我會填、星級大比拼等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掌握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還可以用乘法計算,並能正確寫出乘法算式。這些鞏固性、多樣性、層次性的練習,符合二年級小朋友的心理特徵。同學們在動中學,玩中學,遊戲中學,他們對新知的認識昇華一步,進而形成技能。

乘法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乘法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識的生長點是幾個相同數的連加,本節教學內容與相同加數連加有着相互依賴的關係,是在認清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是要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

我在備課時,注意在體會教材的編排意圖的基礎上,一方面充分運用了教材所呈現的數學資源,另一方面又根據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的數學理念,對教材資源做了適當的補充與調整,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積極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這一過程,充分利用學生所熟悉的活動經驗,去自主開展活動。首先,通過主題圖讓學生觀察遊樂園遊戲項目中小朋友坐的位置,感性地體會“幾個幾”。 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通過例一的主題圖為情境先解決問題,再提出了讓學生擺一擺、算一算。通過實物圖的反饋和學生解決的加法算式再得出乘法算式以及讀法,這樣形數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在認識乘法過程中學會乘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從中得出二個知識點: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及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乘法,這是本節教學的一條主線。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

1、在比較加法和乘法算式中,只是理論性上去得出乘法的簡便,學生並沒有實際體驗。因此,對於乘法簡便性的體驗,應該設計一個情境性的練習讓學生自己通過體驗去得出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

2、“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還只停留在理論階段,沒有深入人心。在教學設計中,能儘量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比如根據所知道的數學信息,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自己選一個數學問題解決等環節都為學生提供了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提供了充分的活動與交流的機會。但是問題是在教學實踐中,仍然較多地考慮自己的教學設計,不能及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思路。對於學生提出可以用乘法來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當時一是怕中下生聽不懂,影響學習情緒,二是怕展開討論會影響教學時間)致使認識乘法的意義兜了一個大圈,浪費了很多時間。其實追究起來還是被舊的教學思想影響,還沒有真正實施新的課程標準。迴避學生的問題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預設的。況且開放的課堂上什麼都有可能發生,學生的創造性言行、質疑等等這些都有可能發生。教師事先備好的教學過程被打亂,教學進度或加快或減慢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教學過程的真實推進及最終結果,更多由課的具體行進狀態、以及教師當時處理問題的方式決定。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結構這節課經過研討和不斷地改進使我認識到: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重組與激活教學內容、設計彈性化的教學結構、組織動態化的教學過程、實施激勵性的教學評價旨在打破以“課堂中心”的封閉性的教學時空,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開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師中心”的灌輸式,進行溝通與對話,真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這就是當今教師所必須做到的。同時,我想作為一名教師應當需要認真鑽研,不斷反思,在成功、失敗中總結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乘法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4

4月27日,春雨細細,清風習習,於華靜老師來到我們欽村小學,參與了我們欽村小學低年級數學組的集體教研與磨課活動。本次磨課活動中,由我執教了《乘法的初步認識》,課堂之後,大家聚在一起,對這節課進行了評點。於老師、耿老師和全體教研組老師的精彩點評,像窗外的絲絲細雨,潤人心田,催人奮進。

一、“生成”,需要“水到渠成”。

本節課中,我利用了課本中的變魔術的情境,當魔術師變出8串葫蘆,讓學生動手寫算式,來體會寫加法算式的麻煩,從而讓學生動腦思考,去創造一種新的寫法,既能看出是8個5相加,寫起來有比較簡單。可是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寫出8個5相加並不覺得非常的麻煩,因此,學生並沒有產生創造一種新的寫法的需要。所以,這個環節可以加上一句話:“如果魔術師變出了20串呢?變出100串呢?你還想用加法來表示嗎?”當這個問題出現,孩子的腦海裏自然會想象出算式寫起來會有多麻煩,從而產生想要創造一種新的寫法的必要性。

二、“生澀”,教師引領當做“潤滑油”。

乘法的意義在本節課以至在整個乘法的學習中的地位可以説是舉足輕重的,尤其是在孩子第一次接觸乘法時,感受、瞭解乘法的意義是必須的。所以我設計了當出現用乘法算式5×8表示8個5相加時,讓孩子聯繫着上面的連加算式説一説乘法算式的8是從哪來的?5是從哪裏來的?其實,很多孩子心裏還是很明白的,5就是加數,8就是加數的個數,但是孩子並不會説的特別規範,只能説出大致的意思。今天上課有個小姑娘起來説5就是上面加起來的數,8是8個5,當孩子説完,我沒有及時給與評價,而是希望有説的更好的孩子能説,導致和這個孩子想法相同的孩子不知道怯場了,不知道該怎麼去説了,出現了冷場。於老師告訴我,這個時候,應該及時給孩子肯定的評價,讓其他孩子知道這樣的理解就是正確的,並且老師的語言規範的示範一遍,下面再找孩子説的時候就比較順利了。

三、“比較”,需要去同存異。

到底什麼樣的算式能用乘法算式來表示?這也是一個值得讓學生思考的問題。本節課的設計,是讓學生觀察右邊加法算式的共同特點,去發現什麼樣的算式能夠用乘法算式來表示。由於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智力水平有限,孩子們看到一堆不同的算式在一起,很難通過表面看本質,看出來這些算式的加數是相同的,但是讓孩子找不同就比較簡單了。所以本環節修改為在孩子把一些相同算式轉換為乘法算式後,加上一道加數不相同的加法算式,這時候孩子就有了疑惑,從而質疑,產生認知上的矛盾,這時候再去問什麼樣的算式能寫成乘法算式就比較容易回答了。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教學的路還很長,還有很多教學上的東西等待我們去學,去用。在這條路上,鑽研就是進步的金鑰匙,思考就是進步的催化劑,用心教學,用心思考,總有一天,也能桃李滿天下!

乘法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5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小節《乘法的初步認識》的第一課時。我是這樣突破重難點的:

1、初步感知

在準備階段,我出示遊樂場情景圖來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同時讓學生感到加數相同的情況在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有。

2、引導探究

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通過列連加算式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加法與乘法的比較,幫助學生體驗乘法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參與“相同加數”、“相同加數的個數”、“幾個幾”、“乘法算式”等數學知識的“再創造”,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3、矛盾引出乘法,認識乘法。

這麼多數加在一起,你覺得怎樣?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以3+3+3+3+3+3=18為例,6個3,10個3,20個3呢?突出矛盾,計算不方便,學生討論,老師板書出有代表性的想法。比較算式,剛才用合併加數的方法,把算式變短了,誰能用一句話表示?剛才我們用這種辦法把算式變短了,你們知道數學家是怎麼想的?板書:6×3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生可能問“×”叫什麼?6從哪裏來?3呢?乘號是加號斜過來的,因為乘法和加法有密切的聯繫,乘法就是由這樣的加法得來的,因此,科學家就把加號斜着得來的。怎麼讀呢?師領讀6乘3,生齊讀。

問:用乘法表示這樣的加法簡單嗎?

4、改寫算式,應用比較。

上完這節課我才發現並不像我想像中的那樣好,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

課後我想,如果不用書上的情境圖,能不能讓學生直接來一個擺小棒比賽呢?如擺三角形比賽,擺小樹比賽,擺正方形比賽,擺小房子比賽……擺之前要明確要求,在規定時間裏,比一比誰擺得圖形又快又多!接着再來一個計算比賽:我們比一比看誰最先算出自己擺的圖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然後,組織學生進行比賽。學生會説出很多個相同的數相加的情況,如3+3+3+3+3+3+3;4+4+4+4+4;5+5+5;6+6+6+6……教師可以再追問一次,如果100個4相加呢?給學生一分鐘的時間,在練習本上進行計算,這時學生會“啊”的一聲或者愁眉苦臉,這時教師還不講乘法,問學生你為什麼會“啊”?你怎麼不算了呢?這時學生會説這樣太麻煩,教師這時趁熱打鐵引入乘法,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我覺得這樣做,學生會更加清楚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乘法,乘法是怎麼得來的,突破重難點會更容易一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9y7y4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