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0篇)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0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0篇)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1

本課教學我以情貫穿全文,以情為導線,引領學生一步一步的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體做法是:

一、通過多媒體的展現,激發學生的情感

由於孩子對天安門的升旗儀式是陌生的,因此,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場面,讓孩子置身其中,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起他們熱愛祖國的情感。但是,我選這個升國旗錄象不太壯觀,因此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通過多種形式的品讀,領悟文中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每個孩子的生活經歷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所以每個孩子的語言表達,情感體驗多有不同。初讀時,我讓他們學習自己解決字詞,然後再重點交流。為了激發學生的讀書慾望,我一次次出示北京名勝古蹟的圖片,使孩子們的激情再次達到昇華。

三、通過拓展延伸,延續學生的情感

如果説這節課只停留在讓學生讀完課文就結束的話,學生的情感就不會深入。在即將結束時,我讓學生歡唱《我愛北京天安門》再次激發了學生的熱愛北京首都,熱愛國旗的思想感情,讓他們的情感得以昇華。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2

《我多想去看看》這課是一首詩歌,用第一人稱的寫法,以山村一個小孩子的口吻,通過“我”和媽媽的對話,講自己非常想走出天山,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這種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的課文,我講後反思如下:

首先是多種形式的的讀。我講授這一課時就緊扣本課的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學中我以多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男女生賽讀等來讓學生領悟其中的感情。

再是多媒體展現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文中一個從未走出過大山的孩子,對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應該是陌生的,城市的孩子也不例外,我問了問班裏的30個孩子,真正看過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孩子也只有3個。所以升旗的莊嚴氣氛,孩子們是無法理解的。於是,我在講述升旗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孩子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雄偉壯觀場面,並讓孩子們起立、立正,一同參與升旗儀式。並隨着國歌聲的響起肅立,感覺升旗的莊嚴氣氛。

最後是拓展延伸。課後,我讓學生蒐集有關北京的風光圖片,讓他們對北京有更多的瞭解。還讓教音樂的樑老師教孩子們唱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再次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熱愛國旗的情感。從而達到“課已盡,而意未了”的境界。

總之,藝術的課堂,總會有遺憾,“天安門”的“門”的漢語拼音,標調就出現了錯誤。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3

正文:北京,祖國的首都,一個人人嚮往的地方。本文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北京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重點是識字和練習朗讀。難點是讀好詩中的長句子。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讓學生反思朗讀課文,理解“彎彎、北京、天安門、多想”等詞語。較難的詞,如“遙遠”,可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告訴學生山裏的人走出大山,坐火車到北京需要幾天時間,路途非常遠。我還讓學生觀看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錄像片,讓他們領悟“壯觀”的意思。

在朗讀時,第一、二句語速舒緩,體現“我”沉浸在遐想之中,留下想象空間。“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這個句子較長,要指導學生把句子讀通順。“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朗讀時語氣要強烈,突出“多想”,表達出“我”嚮往北京的強烈願望。通過指導朗讀,激發學生熱愛首都北京、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4

北京,祖國的首都;新疆,美麗的城市。它們是人人嚮往的地方。本文用第一人稱,通過“我”和媽媽的對話,“我”和爸爸的對話,講述了一個新疆的孩子渴望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一個北京的孩子想去遙遠的新疆,爬天山看雪蓮。文章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北京、喜歡新疆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優點:

整理了一套完成的書寫注意事項,在生字教學環節過程中,將關鍵筆畫、書寫時應該注意的地方着重標出並強調,使學生對生字有了進一步的把握。

在課文朗讀環節,指名分自然段進行朗讀,相機糾正讀音。同時,對於帶感歎號的句子進行多次朗讀,引導學生讀出渴望、激動的情感。

缺點:

生字教學時沒有及時地讓學生進行練習。

講課語速有點快。

改進措施: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書寫練習的鍛鍊,保證每節課都有書寫的時間。調整自己的説話語速,對於重點內容語速放慢,聲調提高,着重強調,使學生通過我的語速和聲調感受到哪些知識是重點,加強重視。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5

跟媽媽説,多想去看看。

一方面,現在的小孩子體會不到小山溝裏的孩子們的特殊心理——生活貧窮、視野閉塞、勤奮好學、懂得珍惜,特別嚮往外面的世界。他們沒有小山溝孩子們的生活經歷,他們普遍沒有看到過大山,甭説彎彎的山路,充塞在他們眼前的是無數鋼筋混泥土澆築而成的房子,一條條寬闊的柏油路,來來往往的車輛,熙熙攘攘的人羣。大山——在小山溝男孩的眼裏司空見怪,它雖然美麗但是阻隔着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現在的孩子們眼裏,大山是一個稀罕物,能走進大山,與大自然親近,那絕對是一種享受。這就是地域環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們的不同心理狀態,換句話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換成“走出城市,走進大山”,估計孩子們更能讀出“多想去看看”這種殷切的感情來。

另一方面,現在的孩子們生活普遍比較小康,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幸福與祖國的興衰有關係,“祖國——中國”這兩個詞語在他們心中沒有多少概念,即使你花很多的力氣跟他們解釋中國的歷史,中國人民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生活對比,他們還感受不到。一年級的孩子,對於時間的概念僅僅停留在一年、一月、一個星期、一天這些具象的東西上,1949年,對他們來説太遙遠,57年前,他們不理解這是多長一段時間,基於這樣的起點,你讓學生怎麼去理解祖國的一路坎坷,怎麼去理解中國人民的奮鬥精神?對祖國不瞭解,對歷史沒概念?學生情有何處發?怎麼能受到愛國薰陶?這就像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東西,擺在他們面前,他們根本就不認識,不明白,而你非得問他:你喜歡它幾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喜愛之情!

其次,孩子的起點能力很低下。這裏的孩子大部分生活在農村,家長很多是半文盲,甚至文盲,他們不可能成為孩子就近的教育資源,在家裏,孩子們的學生普遍處於自由狀態,他們不會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而去自覺、主動地學習,他們現階段的學習動力主要來源於學校的壓力,而這一“壓力”一旦被放逐,孩子們自然迴歸“玩”的天性了,把學習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在這一年齡段,他們的瞬間(短時)記憶佔優勢,但時間一長易忘,最好的學習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6

《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是以詩歌的形式,講述了一位山村孩子想去遙遠的北京城,去觀看北京天安門廣場上莊嚴的升國旗儀式,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北京的強烈思想感情。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難點是瞭解課文內容,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而重難點又該如何突破呢?我想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覆朗讀,結合語境領悟詞、句的意思,體會思想感情,然後再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來突破。

這課的重點句子就是“我多想去看看”,連題目算在內共在課文中出現了三次。指導好學生用心感悟、用情讀好這句話,這篇課文的重、難就迎刃而解了。然而,不僅僅是課文中的山裏孩子,許多一年級的學生對北京的認識都是模糊的。所以要想讓學生讀好這篇課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種情況下怎樣辦呢?我這樣設計,首先老師讓學生交流對北京的瞭解,跟小夥伴們講講自己眼裏的北京,雖然孩子們知道的東西並不多,有時甚至是錯誤的認識,但同伴交流引發了孩子們瞭解北京的極大興趣,然後教師再適時出示圖片,為孩子們展示了天安門、長城、故宮、天壇等名勝古蹟,中華世紀壇、中央電視塔、立交橋等現代建築後,讓學生髮表對北京的看法,融入自己的感受讀“我多想去看看”。這時的讀滲透了孩子們的情感,是真情的流露,然後老師再引導學生體會山裏孩子對北京的嚮往,抓住課文第一小節中的“沿着彎彎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體會山裏的孩子住在大山裏,長這麼大還沒有出過大山,他對北京的瞭解是通過媽媽的話,他嚮往外面的世界,他夢想着有一天,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北京,去看看雄偉天安門,去看看莊嚴的升旗儀式。讓學生們走進山裏的孩子的心裏,和他一起去希望、一同去向往,反覆讀“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此時的讀,是孩子們融入了山裏孩子的情感的讀。但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究竟是怎樣的呢?為了給孩子們更深刻的情感體驗,教師為孩子們有感情地講述天安門廣場升旗情景。(訓練有素的國旗班戰士,數不勝數的觀眾,雄壯的國歌聲中,鮮豔的五星紅旗和太陽一同升起……)強烈的畫面衝擊,激發了孩子們情感,再讀“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這句話時,孩子們內心的情感積澱更為深厚,不需要任何朗讀技巧的指導,學生就能讀得有滋有味。熱愛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深入到了孩子的心裏。

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我們要提倡多讀少講,以讀代講,讓孩子們讀中會意,讀中悟情。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7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北京的強烈思想感情。

也許是自己上半年剛去過北京,對天安門廣場壯觀的升旗儀式還記憶猶新的緣故,所以很喜歡這篇課文,在備課時特別用心。課前,我利用去北京拍攝的照片、錄像做成了課件;找出了保存着的一些景點門票,熟讀上面的解説,準備在課堂上為學生當導遊;還佈置學生去搜集北京的相關資料。上課時,我讓學生彙報課前蒐集的信息,學生興趣盎然,接着我利用北京風光導課,激發學生閲讀興趣,不少學生不到兩分鐘就把課文讀得很流利了。在理解“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非常壯觀”一句時,我播放了升旗儀式的錄象。學生有了圖片、錄象等一些直觀感受,自己也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了發自內心的感受,學生讀得很帶勁,很有感情。

由於課前的充分準備,這篇課文只用了一節課就上完了,而且上得很紮實。第二課時,我利用製作好的課件和背在心裏的一些解説詞,像導遊似的給學生介紹了“故宮”、“人民大會堂”、“長城”等許多景點。上完課,學生説:“老師,學完這篇課文,我好象真的去了北京,知道了北京的那麼多地方。”聽到這句話我很高興,因為這就是我上課前追求的目標。

如果我的課前準備不那麼充分的話,就不可能騰出一節課來為學生介紹關於北京的那麼多知識。可見,課堂上要為學生減輕負擔,提高課堂質量,很大的工夫必須在課前就花。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8

在這一節課中,我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新課標精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孩子當作朋友,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説話能力和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如在學完課文後,讓學生説一説如果你去北京的話,你會到哪些地方去看一看?通過這一環節,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低年級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識字和朗讀訓練,整堂課學生都是在讀中識字,在讀中感悟。這一節課,我注重了學生的朗讀訓練,從一開始的自由讀——重點句子的朗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評選“朗讀能手”,這些環節的設計,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通過朗讀,進一步激發起學生熱愛首都、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最後,通過讓學生唱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更加激發起學生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

不足之處:

1、在做識字遊戲時,當學生猜對了卡片後面的字,應讓猜對的同學領讀卡片上的生字,這樣學生對生字識記的會更好。

2、學生的朗讀能力較差,今後應加強讀的訓練。

3、在學課文時,“多想”沒有解法,在講時如果讓學生用換詞的方式理解就更好了。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9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課文《我多想去看看》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從題目導入開始精心策劃:小朋友,我們每週一都要進行的一件事是什麼?學生回答:升國旗。我順勢引導學校裏升國旗都很隆重,而北京天安門前升國旗場面就更壯觀了,想不想去看看。學生都説想去,我就板書:我想去看看。指名學生練習朗讀,學生通過讀,感受到重點是想,也讀得不錯。於是我把課前找的一些升旗的圖片讓學生欣賞,此時我引導有一位山裏的孩子真想馬上就去看看,所以他寫下了一首兒歌,我把課題補充完整,請小朋友讀一讀:我多想去看看。學生強調讀多想,誰知課堂裏盡然爆發出陣陣大笑,他們覺得很滑稽,很好玩,還沒有體會到那份想去的心。此時我急了,把學生批評了一通,自顧自的上了下去,可想而知,本節課效果不好。我課後想了很多,覺得朗讀指導不能急於一時,應該在平時時時處處滲透,而不能把學生當成是接受知識的容器,今天我要倒什麼他就必須接受什麼?也在網上學習了一番,找到了一些朗讀教學的指導方法,於自己學習。以下是本節課我的反思:

第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閲讀興趣在讀中體驗角色,昇華情感。從心理學上講,我們每一個人都喜歡被別人肯定和表揚,兒童尤其喜歡鼓勵和讚美。課堂上,一句親切的 “你真棒!”再加上眼神中發自內心的鼓勵,滋潤了學生幼小的心靈,“小笑臉”的物質獎勵使學生感受到器重、關切,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肯定學生讀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與需要改進的地方,培養學生對朗讀的領悟能力。

第二、以讀為主,以積累為重,閲讀教學要以讀為主,特別是低年級的閲讀,強調的是朗讀和積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從而達到閲讀教學的目標。因此,小學低段閲讀教學應以“讀”為主線,使學生在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中萌發讀的慾望,激發讀的興趣,迸發讀的熱情。

第三、教師示範,學生榜樣。在平時注重以教師自身的示範和學生榜樣作用來引導學生感悟,體會。

第四、抓住重點詞句,恰當進行朗讀訓練。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10

愛因斯坦曾説:“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任何思都是從疑開始的,疑問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有了疑問,才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需要,也才可能獲得新知。在保守的閲讀教學中,師生間的一問一答,使小朋友們沒有足夠的個體自由學習空間,也沒有時間潛心領會語言文字的魅力,他們在老師的問題牽引下,被動地圍繞老師團團轉。新課程倡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保護小朋友的好奇心、求知慾。如何使小朋友們在閲讀的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呢?下面,我結合課文《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學,談一點粗淺的體會。

一、小朋友們帶着問題走進文本,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成為一種自覺自願的事情,“要我學”成為“我要學”。小朋友們問題愈多,好奇心愈強,興趣愈濃,注意力就愈集中。如設計《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時,我設計了三個課文的導入:

1、讓同學觀看北京的美麗風光,然後引入課題。

2、讓同學談自身參與的每週一升旗儀式的感受,再引入課題。

3、媒體出示一位和同學同齡小朋友的照片,告訴大家這位小朋友想和大家説一句悄悄話,大家想聽嗎?然後出示課題,齊讀後請小朋友們説説你有什麼問題嗎?

思前想後,第1個方案,因為後面我還要出示北京風光,因此推翻了。第2個方案雖然能通過談話的方式,以瞭解同學對升旗的感受,但同學沒有主動參與文本。因此,我選擇了第3個方案。教學時,“小朋友悄悄話”的引入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聽了小朋友的悄悄話後,當我問他們有什麼問題時,小手如林。有的説:“真奇怪,他想去看什麼呢?”有的説:“他想去哪兒看看呢?”有的説:“他為什麼想去看看呢?”小朋友們進入一個個“探索者”的角色之中。讓他們帶着自身的問題進入文本,從文本中尋找答案,小朋友們的情緒高漲,學得積極主動。

二、小朋友們的質疑如顆顆珍珠,串成教與學的美麗過程

《我多想去看看》這首兒童詩以一個山村小朋友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身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課文才短短的三句話,該如何品讀課文,使小朋友們能自然發生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呢?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同學,在他們讀熟課文後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後指導同學討論、理解,再指導朗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説話也不太完整的他們居然也能象模象樣地提出問題了。有的問:“北京在哪兒呢?”有的問:“北京離我們很遙遠,什麼叫遙遠?”有的問:“壯觀是怎樣的呢?”……雖然有的問題很幼稚可笑,但我都給予了褒揚,但有的問題卻是本堂課上的重點。這樣,問題由同學提出,在老師的調控下進行教學,真正落實“以同學為本”的理念,使“教”真正有效地為“學”服務。不論問得怎樣,讓我感動,讓我欣喜的是──他們能嘗試着問了。小朋友們的問題如一顆顆珍珠晶瑩透亮,串成了課堂上教與學的美麗過程,讓我收穫了一份驚喜,一份意外。

三、課外拓展,在質疑中走出課堂,延續學習熱情

假如説這節課只停留在品讀課文後就結束的話,同學對首都北京的情感就不會那麼深刻,那麼深入。在課的後面,我佈置了讓小朋友們欣賞北京的美麗風光,請他們説説自身的心裏話。有一位小朋友説:“我真想去北京看看,老師,北京什麼最有名呢?”是北京的美麗風光感染了他,不叫他問,他也迫不和待地想問一問了。在《我愛北京天安門》的歌曲聲中,我鼓勵着大家的熱情,説:“我想小朋友的願望一定會實現的。北京的名勝古蹟有許多許多,課後,老師願意和大家一起收集資料,再來説説北京。”我想:對北京的熱愛,對北京的嚮往已深深直根於小朋友們的心田。

當然,培養小朋友多思的品質,善問的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適時誘導點撥,教給發現問題的方法,相信他們能個個成為愛問的小朋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93yvy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