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精選7篇)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精選7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精選7篇)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1

歷時半月的青年教師大比武已經落下帷幕,每位青年教師都是全力以赴,發揮自己最大的熱情和才智積極參與。雖然歷經教學設計、説課和講課眾多環節,比賽下來很是辛苦,但整個過程真的是對自己教學全方位的磨礪,從中學習、收穫了不少。尤其是上完《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後,帶來的感慨與思考也頗多。

在上這節課前,其實已經聽過幾位同伴和老師的公開課,都各具特色。但真正輪到自己上時,腦子裏還是充滿了問號。他們的設計是否適合我?又是否適合我的學生?照葫蘆畫瓢顯然行不通。

於是我開始反覆思考,結合文言文特點及學生和自身的實際,取長補短,決定以落實文言詞語為基礎,以朗讀為手段,以理解標題為突破口,以比美的故事為聚焦點,通過四層次五環節來逐步實現教學的目標。對於比較難的文言文,採用“難文淺教”的設想,自己覺得還是比較行得通的。課上重點落實初中生應該掌握的幾個知識點和能力點,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學生學得實在。另外,在抓住文言文教學要求“實”的同時,又不失靈活的特點。即力求字詞落實、理解紮實,和追求教學形式和方法的多樣化。因此整個課堂氣氛一掃文言文教學枯燥沉悶的氛圍,顯得輕鬆而活躍。

特別是第一節比美的故事和妻、妾、客的三問三答描寫精彩。我是通過朗讀的方式讓學生逐步理解感悟。首先學生四人小組分角色朗讀,在小組合作中初步感知人物的心理和感情,然後再用為ppt畫面配音這種生動活潑的形式,再次品讀人物。另外讀的過程中我也注意到了同步落實文言詞語,並及時歸納總結多以詞、古今義詞等知識點,幫助學生記憶。這個環節是整節課的高潮部分,學生的配音朗讀既落實了字詞的理解又把握了人物的心理,同時有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參與的積極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從中我也領悟到,在文言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好讀這一教學手段,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每一目標每個環節中讀的形式與作用都需要有目的地進行設計,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有的放矢。比如:初讀課文意在疏通文字,小組合作讀是初步思考感悟人物,分角色讀是深入理解人物,齊讀是加深鞏固認識等。朗讀時教師強調重音、停頓、語氣、語調,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讀中學、讀中品的方法,在反覆的朗讀中讀透文意,學生對妻、妾、客的心理以及對鄒忌這個人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文言文的味道、語文課的味道也就體現出來了。這也是我本節課最大的感受。

因為平時與學生關係融洽,課堂上能和他們平等的對話交流,這是我們青年教師的優勢。這節課上學生讀客人的那段我總覺得沒讀出他奉承的味道來,於是我現場來了一段配音,話音剛落沒想到學生都報以熱烈的掌聲回贈我,這讓我非常感動。也許我讀得並非盡善盡美,但作為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課堂上確實需要有這樣的膽量與勇氣。教師的示範引領作用不就是在關鍵時候體現的嗎?現在的課堂生生互動並不缺少,但真正師生之間的互動卻不多見,因為這意味着教師要放下架子,挑戰自己。儘管不容易,但我會把這個作為今後教學上努力的方向,因為學生們熱烈的掌聲給了最大的動力。

都説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一點不假。上完課我才發現自己還有那麼多不足之處。最大的遺憾是僅關注了妻、妾、客三人的心理而沒有好好品味鄒忌問話時的語氣和態度,其實這個應該是分析妻、妾、客時順帶追問便可實現的環節,説明教學的機智還不夠從容成熟。另外自己的語言還不夠精練,今後還要在教師語言的精練、生動、優美上下功夫。

一堂課是結束了,但它帶來的思考遠沒有停止。連於漪老師都説做了一輩子的教師,一輩子在學做教師,何況剛剛在路上做教師的我呢?唯有勤修才能一路走得更加踏實堅定!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2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為此,對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注重學生學法和能力的培養。

具體做法是:

第一課時,主要課堂活動是:

1、採用圈點、勾畫的方法,藉助工具書、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力求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讓學生質疑,並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解疑,以此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疏通文意的過程中落實特殊文言現象,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於記憶,又利於運用,以加強文言知識,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閲讀理解能力。

第二課時,主要課堂活動是:

1、要求學生上台表演。全班按小組結合,分成兩個小集體,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聯繫現實生活,把本文改編成小劇本。以此體現專業特點,展示職專學生風采,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

2、結合具體語境,組織多種形式的討論、交流、辯論。命題分別是:向上級請假怎樣表達最合適?關羽大意失荊州,失誤在哪?將來求職場上你打算怎樣推銷自己?通過拓展練習,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此突現課文的語言技巧。

3、進一步探討鄒忌進諫獲得成功的原因,明確本文的現實意義,適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由於同學們的高度重視和充分預習,加上課堂教學方式多樣且貼近學生生活,整堂課進行得很順利。

在課堂上,我把“表演”的機會“讓”給學生,為學生提供了體驗和感悟空間,搭建展示閲讀個性的舞台,珍視學生的獨特感悟。結果,學生的思維極為活躍,積極討論,踴躍發言,課堂氣氛活躍。這種學習模式使學生產生閲讀的愉悦感和自豪感以及學習語文的興趣,享受到探求知識的快樂,得到了學生地認可。只有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創造還給學生,這樣的課堂才會充滿生命力,充滿智慧挑戰。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3

提到《鄒忌諷齊王納諫》,許多教者和一般讀者往往會把目光鎖定在其中的談話藝術上,津津樂道。如果把這篇文章比作一灣迷人的沿岸風景,一段奇妙的曲徑迴廊,一串晶瑩的珍珠項鍊,那麼,其中的談話藝術的描寫不過是沿途的一株奇葩、迴廊上的一扇花窗、項鍊上的一粒珍珠而已。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穿過語言材料構築的屏障,走進文本,去探尋文章更引人入勝的地方。

以往文言文教學中的思維定勢,每堂課基本按字音——詞義——句意——段落分層——文章思想內容——寫作方法的套路帶着學生一路小跑,下課時間到了,好,任務完成。至於學生在被老師固定的思路牽了40分鐘後,所得幾何,那就不得而知了。在上《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一課時,我主動轉變思路,邊被動為主動。把更的話語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學,自己説。

一、我引用有關齊威王的“一鳴驚人”的成語故事。

然後讓他們邊劃出生字詞邊找出文章中出現的'成語。讓他們講述發現的成語,並以故事貫穿全文,打破以往教學中簡單的層次劃分,結構分析。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使文章更流暢,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動性。

二、在學生把課文梗概弄清楚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課後練習二用“比較辨析”的辦法編寫練習題。

一部分學生負責練習題的編寫,一部分學生負責解答。然後讓學生進行練習分類,如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近義詞等。通過這一環節改變了以往教學中的直接翻譯法,或老師講學生寫的弊端,並很好的解決了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總結與彙總。

三、人物形象與故事情節的分析。

在疏通好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説出人物描寫的方法並按要求把這些動作、心理、語言等描寫的字詞句都找出來。通過這些描寫讓學生來説出這些描寫的作用是什麼,從而得出鄒忌、齊王人物的性格特徵。

通過這堂課讓我更深刻的理解要上好一篇文言課,對教師的基本功要求比較嚴格,如果沒有吃透文章,理解其中的深意,就難以講解透各知識點,更無法駕馭教材,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因此要提升個人素質,提高駕馭文本的能力。

總之,我們固然要形成我們的教學特色,卻也不能拘泥於此,一成不變。不妨多做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學習古文,是一種風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4

對於《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的教學,我反思如下:

(一)、設計有以下亮點:

1、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導,學生學,教學目標的確定,活動的設計都以學生為出發點,充分尊重學生在閲讀過程中主體地位,讓學生朗讀、思考、表達,通過深層次的閲讀活動,學習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引領學生思考與智慧的碰撞,昇華學生的思想。

2、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參與朗讀、參與討論,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也發揮了教師“導”的作用。

3、突出朗讀教學,以朗讀為學習的起點,將分析、討論、品悟融入其中,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品味語言、學習技巧,循序漸進,螺旋上升,設計思路清晰,並且朗讀既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還能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語言感悟能力。學生意識到好的語言駕馭能力體現在表達可簡可繁,一切從需要出發。

4、能針對學情設計教學。針對初三學生的學習特點及需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注重思維的拓展及能力的遷移。能將文章學習內容與考試重點,與實際生活都聯繫起來,全面提高學生能力。

(二)、本課教學不足之處:

1、備課一定要備學生,學生的朗讀能力需要長期堅持訓練。就目前學生具體情況來説,“三讀”的效果還不理想,還有部分學生放不開,談理解似乎還比較到位,但讀的效果卻體現不出他的理解。

2、討論環節需要有層進的效果,在不斷的補充中激發出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才能更好地被帶入討論中,此次上課討論的層次感不強,無法調動每個學生參與課堂。

3、設計的課容量有些大,所以課堂上留給學生思考、品悟的時間不足,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實現完全的消化吸收有些困難。

3、為了鼓勵學生樹立朗讀的自信心和積極參與討論,所以對學生不夠簡潔的發言也要給予充分的耐心,導致在文章第一段的學習中花費時間太多,使後面對語言技巧部分的處理有些倉促。

(三)、改進方法:

1、充分認識到學習習慣的培養,能力的提升,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容量。

2、設計應當更有多種預設方案,能根據學生情況及時改變教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5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古代歷史名著《戰國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語句流暢,人物生動,故事性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教育意義。便於課堂上反覆誦讀,宜於在為人處事、交際修養等方面啟迪學生心智,適合初中文言文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對學生文言文閲讀的培養,因為“讀”是文言文審美教學中最為關鍵的方法,能夠有利於學生正確的理解文意,所以我將“讀”這一實踐貫穿於整個的教學過程之中。學生通過逐字逐句的仔細閲讀,抑揚頓挫的表情朗讀,聲情並茂的琅琅誦讀,不僅“品”出了語“味”,而且獲得了審美的愉悦和能力的遷移。把握了課文中傳達出的信息,進一步體會到文中美的語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學生在這堂課中的分析能力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展開的。有了老師的範例和學生的自主探究,總結鄒忌的人物形象問題自然就會迎刃而解了。

雖然自我感覺較好,但仔細回憶,不足之處尚且存在:

1、在分析鄒忌的進諫方法時,問題設置的層次性不強,梯度不夠明顯,沒有做到由淺入深,如果老師減少鋪設只做適當引導,讓學生進行分析總結,效果會更好些。

2、教師沒有把握好課堂時間,前面對鄒忌的分析很細緻,但對齊王的形象的講解還有待於雕琢,講解時過於簡單,沒有結合文本進行深挖掘。

3、在提問時,教師給學生的思考時間較少,學生還沒有思考完畢,教師就急於揭示答案,這樣不利於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學生容易形成依賴性而不去獨立思考問題。

總之,一堂好課是師生共同創造的,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隨機應變,發揮教學機智,及時分析學情,進行教學反饋,才能在教學對話中激發出生命智慧和創造潛能的火花。我相信,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我會有更多的收穫,更大的進步。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6

一、學生主動學習,引進競爭機制。

我們習慣了把備課中的所有知識點傾倒給學生,尤其是古文,認為學生水平不夠,只要能聽、記下來就可以了。本身學習內容深奧艱澀,加上被動學習,剝奪主動權這是許多學生厭惡古文學習的重要原因。所以筆者堅持把課堂還給學生,特別是古文學習。

如《鄒忌》一文中的字詞翻譯等基礎知識,全部讓學生自己解決,老師只在知識點歸納和文章思想內容上給予引導。首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要求必須完成轉註任務。這一條我班學生已經養成習慣,我只要適當監督檢查就是。為了提高預習效率增強預習效果,在學生自主學習前,我會告訴學生預習完要求若干位同學上黑板完成重點字詞的注音註釋,要求脱離書本,挑戰自己的記憶力。這常常成為課堂的第一個興奮點,好多學生自告奮勇的上台,然後還是由學生評改。或者用更明顯的競爭機制,讓各小組互相挑戰,那就更熱鬧了,為了難倒對方,學生會把書本和教參吃透,充分討論充分自主學習。老師只要注意提醒學生提問時不可進行無意義的挑釁和刁難,專挑怪、難、偏的提問,那將會影響該組的最終成績。在《鄒忌》一文的教學中,這種方法效果甚好。

二、創設真實情境,積極參與課堂。

在《鄒忌》一文的教學中,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課堂,自導自演。特別是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編排的課本劇,,學生既理解了文章內容,又準確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沒有一個學生感到無聊,無事可做,而且競爭槓桿依舊刺激着學生們的神經,大家在不知不覺中就學完了課文。如果在下課鈴響時,師生都情不自禁地説:“這麼快?”這不正是我們想要的嗎?

三、多種教學方式,挖掘學生潛能。

古文學習,我們可能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勢,每堂課按着字音——詞義——句意——段落分層——文章思想內容——寫作方法的套路帶着學生一路小跑,下課時間到了,好,任務完成。至於學生在被老師固定的思路牽了45分鐘後,所得幾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們固然要形成我們的教學特色,卻也不能拘泥於此,一成不變。不妨多做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學習古文,是一種風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在教學《鄒忌》時,我讓學生小組競賽,自己表演,自己查閲資料,圍繞教學任務多樣方式同時展開,充分挖掘學生潛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都有表現機會。好多學生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不再懼怕古文,不再懼怕表現。在師生共同欣賞《關雎》和《蒹葭》時,感受深摯的情感、幽幽的傷感。

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我看到了古文學習陽光的一面,也體會到了積極嘗試的快樂,可能在這過程中經歷了很多曲折,但只要我們能時刻對教學保持不變的熱情和反思的冷靜,那麼師生同樂一起學習的春天相信很快就會到來。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7

長期以來,古文教學常側重於字詞的理解,以至於忽略了對文章思路、內涵及語言的品味,因而古文教學很容易被異化為古漢語知識教學。事實上,記憶中的中學古文就是老師講學生記這麼簡單。

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讀,然後逐句翻譯,我糾正;特殊句式學生找,我講;到了討論本文的思想內容時,學生分析,我總結。結果是:一個累得脣焦口燥呼不得,一個沒精打采得合上渴睡的眼。課後,我取出教案想:知識點是落實了,可是為什麼學生不愛聽?是形式的問題,還是……?於是,拿來教材,再讀幾遍,又想:如果我是學生,這篇文章什麼最吸引我?結果發現,首先是“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個故事本身,其次是其簡潔生動的語言。至於字詞,因有故事情節的輔助,並未構成多大的障礙。有了這些發現,我着手修改了教案,重新進行了教學設計。

上課前,我佈置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歸納整理文中的文言現象,包括: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特殊句式。這項工作似乎比較死,但我以為這是打基礎,學生自己整理,印象深刻,雖“死”卻“實”。課堂上,因有了前車之鑑,我決定讓學生動起來:來一次小小的比賽,看哪組同學自擬的閲讀檢測題又快又好。學生是最好動不過的了,一聽説要比賽,別提有多起勁,只兩三分鐘功夫,就有同學上黑板出好了題,其他組也不甘示弱。比賽很快結束了,我依據黑板上的題目進行講評,間或插入一些問題,此時學生們尚處於興奮狀態,反應特別敏捷,對於我的提問也能隨聲應和,師生配合相當默契。

設計這一比賽,一是為了使課堂“活”起來;二是為了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三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重複,好騰出更多的時間細細體味文章的妙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8vnlo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