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15篇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15篇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1

《歡樂的潑水節》一文記敍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一看課題就知道“歡樂”是全文的主線。在傣族人民過新年這天,人們向孩子那般在大街上追趕、潑灑,多興奮、多刺激啊!如果説這是形式上的歡樂,顯性的,那麼在這一天能為別人送去自己真誠的祝福,快樂着別人的快樂,同時,接受了認識和不認識朋友的祝福,帶着自己夢想成真希冀的甜蜜,則是隱形的,意義上的歡樂。基於這兩點,我把教學重點定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話和第五句話。

一、 憑藉影像,感悟歡樂

現在不太提倡頻頻使用多媒體課件,課堂呼喚回歸,鼓勵孩子張開想象的羽翼,感悟語言。但潑水節離學生的生活遠之又遠,學生知道的少之甚少,要想與課文產生情感共震,就需要學生感受一下當時的情景。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第三句話時,我先讓學生看一段錄像,學生驚訝的説:“啊,這麼多的水往身上倒。”“看,警察叔叔在敲象腳鼓呀。”“瞧,老爺爺……”,邊看邊傳出陣陣歡笑,也有些蠢蠢欲動。

學生的情感被喚起來了!

二、 感情朗讀,體驗歡樂

我們的教學不僅僅是調動學生的情感,更要用孩子的語言傳達自己的情感。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找出第三句話中表示動作的詞語,藉助插圖體會理解,孩子的興奮早就藏不住了,最後孩子讀得身臨其境,進入了角色,在情境中朗讀,在朗讀中感悟,獲的美的體驗。

三、 感受畫面,交流歡樂

理解第二自然段的最後一句話,是教學的重點,學生的情感不能僅停留在潑水情節表面的快樂,隨着課文的學習,學生的情感也應步步遞增,同時怎樣理解“吉祥如意”這個學生只可意會,不會言傳的詞語意思。我據插圖,讓學生自己發現題:身上都被淋濕了,怎麼還這麼高興啊?

讓學生自己進行交流:

生:因為他們得到了吉祥如意!得到了幸福。

師:同學們讓我們也加入一起去潑水吧,你打算把這幸福送給誰呀?

生:我祝奶奶身體健康。

生:我祝爺爺長命百歲。

生:我祝爸爸媽媽平安幸福。

生:我祝老師永遠快樂。

生:我祝同學學習進步。

……

師:你們的這些美好的祝福,就是象徵着吉祥如意,它代表着你們美好的願望。 送出這麼多祝福你們高興嗎?

生:高興。

師:老師聽出來了,別人快樂是你最大的快樂。多好的孩子!

……

這樣,學生已把書本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理解了文本,情感也得到了昇華。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2

二年級的課文教學,應以識字、寫字為重點開展,必須放夠時間,放足精力進行教學。把閲讀和識字寫字結合起來,是識字寫字教學的原則之一,但絕不意味着削弱識字寫字教學,特別是低年級更是如此。不過反過來,也不能因為把識字寫字作為重點,而削弱了學生的閲讀實踐。這個度如何在課文教學中好好把握,我也在不斷地研究探索中……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要落實課程標準提出的識字、寫字“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的思想,一方面要在教學中突出這個重點,在教學時間、教學環節、教師指導、學生認記寫等方面予以保證,特別是在閲讀課上要防止只抓課文的閲讀理解而蜻蜓點水式地處理識字、寫字的情況出現。基於這樣的思考,我採用了理解課文和識字寫字兩條線並行走的教學方法。也覺得這是很好的方法。但在試教學中發現在閲讀教學中往往陷入兩難的境地:一方面,生字的學習容易將文章的情感主線肢解了、切割了,讓人感覺是兩張皮,不自然;另一方面,識字方法可以多,而且應該多,但如果與理解課文“整合”得不好,也不行。通過教研,我們嘗試採用“集中識字”與“隨文識字”相結合並且重視寫字指導的教學方法。

如:開課認讀生詞時採用集中識字法學習“潑、互、幸”三個生字,“吉、祥”兩個字採取“隨文識字”法。此外,還注重識字方法的多樣化,針對低年級孩子思維的特點,採用自主識字法(如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記字。提問: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這個字?);辨析比(如:“幸”與“辛”的比較);字理識字法(如“互”的教學);編順口溜法(如:“潑”的教學)等多種方法,儘量讓識字與孩子的生活,與學過的知識,與有趣的口訣結合起來,提高了識字效率。從幾次試教來看,其效果還是很不錯的。最後,是紮紮實實的寫字時間。重視寫字環節,更是我們在這一次教學研究的追求。力求專門留出10分鐘左右的時間指導學生寫字。在寫字指導上繼續複習鞏固學生已掌握的讀貼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讀貼能力,堅持寫字五步法,即“看——描——寫——查——改”,這樣的寫字指導落實到課文教學中,凸顯了我們的教研主題。更可喜的是,我們組的老師在教研中加強了上常規課就重視寫字指導在課文閲讀中落實的意識,我們的課堂變化就説明這一點。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3

本課描寫傣族傳統節日潑水節,感受人們歡樂的氣氛和心情。在教學過程中我將重點放在人們是如何潑水的,也就是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在教學時,我將其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描寫潑水節的準備,從“早早地”“早已”看出人們期待已久的心情,又從“撒,滴”看出人們的精心準備。在學習時,讓學生找一找這些動詞,説説人們的心情。

第二層次是潑水時的情景,這裏有兩個長句,比較難讀。因此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找出這兩句長句中的關鍵動詞“拿,灌,端,潑”,先讀好這些動詞。其次做做這個動作,邊做邊讀,學生們不僅樂讀,而且能讀好。最後設計了一個比賽讀的環節,更激起了學生的興趣。

第三層次是描寫清水的寓意,我以潑水節由來導入,讓學生明白誰身上潑的水多就意味着幸福多。讓學生説一説“你要把祝福送給誰?”,進行説話訓練。

從整體看,教學步驟清晰,條理明確,效果較好。學生也能專心聽講,積極回答。就是在最後的寫字教學時,時間較少,沒有講具體,也沒能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時間。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4

3月24日我教了《歡樂的潑水節》。本課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四冊中的課文。這篇課文緊扣“歡樂”記敍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字裏行間流露出濃濃的喜慶之意和深深的民族風情,對學生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鳳凰花開了,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到了。第二自然段詳寫了人們互相潑水的情景及其象徵意義。第三自然段寫人們唱歌、跳舞、賽龍舟、放煙火直到深夜。

在設計本課時,我根據教材的特點,運用多媒體等手段引導學生自主讀書入情入境,以讀促悟,從而潛移默化陶冶學生的情操。我在教學時採用“創設情境——引導讀書——激發情感”的思路,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傣族人民過節時歡樂的心情。所以在教學的開始,我用“你喜歡過節嗎?”這樣一個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通過學習第一自然段讓學生了解潑水節就是傣族人民的春節,並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回想過年時的快樂情景,以此來體會傣族人民的歡樂。引導學生自由地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邊讀邊劃出有關句子,再反覆朗讀,仔細體味文字中透出的歡樂感覺。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感受的時間後,再作詳細交流。學生在整個自讀感受和交流的過程中還是比較主動積極的,並已經形成了一定讀書和學習的能力與習慣。

第二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潑水的歡樂場面。在交流的時候,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點語句,並説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樣突出文章的重點,讓學生真正透過語言文字感受到潑水時的歡樂呢?我先讓學生觀看了潑水節的影像資料,再請學生説説從中知道的內容,將課文內容與影像資料融合起來,在學生自己腦中形成更詳細、更具體、更生動的畫面,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潑水時的快樂心情,然後指導他們練習朗讀。接着我又請學生在文中尋找重點的語句,通過對這些語句的講解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但僅僅是這樣還不夠的,我又引導學生找出人們潑水的方式,即表示動作的詞,讓學生們模仿着演一演,學生或“灌”或“潑”,如果剛才學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們的快樂,那現在他們已經是親身經歷和體驗了那種歡樂了,這時引導學生再一次朗讀這句話,效果明顯好了很多。就這樣,從“看”到“想”再到“品”,將離學生生活比較遙遠、比較陌生的生活場景搬到了課堂中,順利地完成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突破。

課文第三段是本文的結束部分,因為內容比較簡單,所以在教學時我將這個部分交給學生,讓學生獨立去解決問題,尋找答案。我則為學生進行了拓展,讓學生了解其他少數民族的節日,如:壯族的三月三;傈僳族的刀杆節;內蒙古的那達慕節;彝族的火把節等等。在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本課還存在很多遺憾之處,需以後不斷努力改進。如:

1、在文章重點部分的教學時還可以再深入地進行探究學習,教師還可以作更深入更廣泛的引導。

2、本班的學生朗讀能力不強,在教學課文時還應該幫助學生加強字詞上的訓練,把課文讀通讀透。

3、由於缺乏一定的教學機智,語文功底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教師的引導顯得有些鬆散,不夠緊湊,沒能“趁熱打鐵”,將課堂中的“歡樂”推向高潮。

4、整個教學的層次還可以更明朗些。

5、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低年級的學生還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導朗讀時可以提醒學生把哪個詞語讀好了,情感也就出來。朗讀的方式也可以多樣化。

通過這次上課讓我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達到了鍛鍊自己的目的,我要在經後的教學中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力爭有更大的突破。最後感謝評委老師們的辛勤付出,正是你們的嚴格要求,時時鞭策,讓我們年輕教師在業務上有更大的進步,我們也將以踏踏實實的教學來回報老師們的鼓勵與幫助。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5

這篇課文描寫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熱鬧情景。從文章的字裏行間都透出濃濃的歡慶節日的熱鬧氣氛。引導學生如何從文本中感受傣族人民盼望過節的急切,歡度節日的喜悦是本課的重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我的教學設計是以讀為主,渲染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節日的歡樂。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我採用了以下的方式:

(一)引導學生進行角色參與,如:説説你是怎麼準備的,為什麼活動還沒開始你就早早地來了,引導學生體會傣族人民盼望過潑水節的那份急切的心情。在處理潑水的那部分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參與,盡情地潑一潑,並設計了幾個談話環節,調動學生的情緒,豐富學生的語言。你想把水潑向誰,為他送上怎樣的'祝福。我的用意十分明確,就是為了入情入境,讓學生藉助表演,藉助談話讀好文字,讀出文字中藴含的那份喜悦,感受人們的那份熱情。但目的明確,實際效果總與我理想中的境界相差一截。尤其是最後一句“怎麼能不高興呢!”我提醒學生這是一句感歎句,可學生始終沒有讀出感歎的語氣,指名讀,示範讀後,還是沒有到位。我想學生並沒有像我理想中的那樣,情緒並沒有調動起來,我想與我的情緒也有關係,我並沒有熱情飽漲地參與進去,言語還不夠有煽動性。

(二)在教學中我以視頻出示的方式,讓學生感受一下潑水的熱鬧場面,同時也指導學生仔細觀察,但這裏指導不夠細緻。在這裏可以更好地利用這一段資料,引導學生用上課文中的表達方式,指導學生觀察,幫助學生規範積累語言。如:“大家互相追趕,你用水槍向我身子上射,我拎桶往你頭上澆……”指導學生把話説具體,説形象,藉助課文的表達指導學生觀察,學會表達。

上完課感受最深的是我的教學想了很多,但具體實施起來還不夠細緻,上得不夠到位。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6

在《小學語文教師》上看到過一個故事,故事裏的孩子這樣評價他的語文老師,我們的語文老師有點傻,我們知道的他還一個直問個不停。孩子是最純真無邪的,這説明我們在課堂上做了許多無用功。回顧我的課堂,何嘗不是如此,每篇課文我都要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但這些問題是不是孩子一看就會的,是不是孩子們喜歡研究的,我還真沒仔細地想過。該學《歡樂的潑水節》了,我倒要嘗試嘗試,看學生們能提出哪些有價值的問題,再看看他們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和老師提出的問題情感上有什麼不一樣。

生字認識了,我拋出了第一個問題:默讀一次課文,邊讀邊想,有不明白的詞或句子,在旁邊畫個問號,一會兒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學生們讀書很靜,不時勾勾畫畫,比平時多了幾分書生氣。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可真多。詞語方面的有“一年一度”“香水”“意味”“回想”;句子方面有“誰準備的清水呀,為什麼還要撒上鳳凰花的花瓣?”“為什麼人們身上濕淋淋,臉上還會笑開了花?”“西雙版納在哪裏?”“潑水節是怎麼來的?”聽着學生們提出的問題,我心花怒放,這些是多麼好的教學資源呀,有好多我備課時都沒有想到呢?

第二節課,我和學生們順着作者的思路,帶着他們提出的問題在課文裏走了個來回。我們邊讀書邊解決問題,讀着想着,彷彿真的來到的西雙版納。一節課,除了潑水節的來歷是我補充的,大部分問題是學生自己解決的,他們向我充分展示了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由衷地讚揚他們不簡單。

課堂應該研究真實的問題,學生們自己的問題,這樣的課堂者有效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才是思辨的課堂。這樣的訓練,在遇到合適的課文還要繼續下去。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7

這節課總算講過了,感覺還不錯。備課的過程是快樂的。課餘時間,我幾乎是在電腦備課室度過的,只要蒐集到有關潑水節的資料就馬上保存,只是想讓自己瞭解得更多,能夠帶給孩子更多的東西。同時,這個過程有艱辛,也有不少的驚喜,當我一次次查閲到一些精美的圖片、瘋狂的潑水節視頻,看到了自己不曾瞭解的“美”的東西,我也是“歡樂的”。

《歡樂的潑水節》一課,生動描寫了傣族潑水節的盛大場面,表現了歡樂、祥和的氣氛。本文緊扣“歡樂”記敍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全文有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寫鳳凰花開了,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部分,共有五句話,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節的歡樂場面,第一、二句寫人們做的準備,第三、四句寫潑水的場面,第五句點出了潑水的象徵意義;第三自然段略寫了潑水節的其他活動。

我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難點為“透過語言文字感受到潑水時的歡樂”。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中我以讀悟為主,讓學生通過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讀,在朗讀中感悟,獲得美的體驗。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1、利用圖片、音頻、視頻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於我們的學生對潑水節、西雙版納瞭解很少,在課文開始,我通過“熱情好客的傣朋友聽説我們班的同學沒參加過潑水節,今天特

意為我們補過一個。想參加嗎?請同學們閉上眼,讓老師帶你們到西雙版納吧!”的開場白把學生“帶到”西雙版納,緊接着出示一組關於西雙版納的圖片,學生不知不覺進入了情境中,進入了文本。

2、體驗中感悟。

通過讓學生親自“滴”香水,“撒”花瓣,“拿”起瓢“灌”,“端”其盆“潑”來體會這些動詞。當視頻歡樂的潑水節出現在孩子們的眼前時,他們完全被生動直觀的情景吸引了,於是我藉助歡快的音樂帶領學生參與互動潑水的活動,讓學生從一名活動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盡情狂歡,感受潑水時的歡樂。 “你把水潑給了誰,你想祝福他什麼?” “我撒在老師身上,我祝願您??” “我撒在祖國身上,我祝願您??” “我撒在全世界的小朋友身上,我祝願您們??”學生們純真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愛的洗禮。

3、在體驗中朗讀。

在體驗了激動、歡樂後讓學生帶着這樣的心情朗讀。這樣的朗讀是情真意切的,不再是裝腔作勢。學生興致勃勃地談自己“潑水”時的感受和體驗,並帶着這種體驗把課文讀好,我想語文教學中的“大道無痕”大概就是如此吧。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節看似已經較好完成教學任務的課同樣讓我感到有些遺憾。

1、而對於極個別性格內向不敢表現的孩子,老師只顧着完成教學任務,他們常常是以“看客”的身份存在,一節課“默默無聞”,甚至於有些在課堂上雲裏霧裏,不知所云“混”完了一節課。如何讓這些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該是今後努力的目標之一。

2、朗讀指導還不是很到位,低年級的學生還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導朗讀時可以提醒學生把哪個詞語讀好了,情感也就出來了。

3、我的語文素養、駕馭課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8

本文緊扣“歡樂”記敍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全文有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寫鳳凰花開了,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部分,共有五句話,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節的歡樂場面,第一、二句寫人們做的準備,第三、四句寫潑水的場面,第五句點出了潑水的象徵意義;第三自然段略寫了潑水節的其他活動。其中第二自然段是重點段落。

為了能讓學生有層次地清晰而紮實地把握課文,我把本課教學分為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整體感知。除解決字詞的問題以外,我還給學生詳細地介紹了潑水節的相關知識,並播放了一段潑水節的視頻,讓學生對潑水節有了一個直觀而形象的認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讀課文,為第二課時的品讀做好鋪墊。第二課時就是精讀課文,具體感知潑水節的歡樂了。

為了能讓學生從這節課的學習中得到儘可能豐富的知識,我在備課時做了很多的準備。首先,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難點為“感受潑水節的快樂”。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補文本的空白,而不是機械地去接納文本。針對本篇課文介紹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內容,教學時以讀悟法為主,讓學生通過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讀,在朗讀中感悟,獲得美的體驗。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認為以下幾方面處理得比較滿意:

第一,善於創設情境,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根據低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在教學第二自然段傣族人民為潑水節做準備這一處時,為了能讓孩子們切身體會傣族人民想參加潑水節的那種急切的心情,我讓孩子們自己做一回“傣族人民”,我當記者來採訪他們:“請問小朋友,你們提着桶端着盆這是要幹什麼去呀?”孩子們熱情地回答:“我們這是要去參加潑水節呢!”我的問題接着跟進:“原來你們是要去參加潑水節呀,那你們現在一定非常高興嘍?能跟我們説説你們現在的感受嗎?”在學生説完以後繼續跟進:“你們這麼激動,一定很早就做好準備了吧?”通過這個情境的創設,孩子們在表演的過程中真切地體會了傣族人民參加潑水節時的心情,同時也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層次清晰,抓住重點段落重點詞語,紮實地學習課文內容。

第二自然段是本課的重點段落,因此,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把重心就放在第二自然段上,第一段和第三段都是簡要帶過,沒有花費過多的時間。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幫學生理清思路,首先這一段寫了人們為潑水活動所做的準備,其間通過“早早”和“早已”兩個詞體會人們的急切心情,並通過“滴香水”、“撒花瓣”等體會人們所做的精心準備;然後寫了潑水的盛大場面,抓住“互相追趕”、“拿瓢灌”、“端盆潑”等了解潑水時的情景;最後這一段介紹了清水的象徵意義,讓學生牢記“吉祥如意”這四個關鍵字。整篇課文學完以後,學生基本上都對傣族人民的潑水節有了一個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第三,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課堂生動且高效。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運用表演法讓學生掌握“提”、“端”、“滴”“撒”等動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恰當;在體會潑水的盛大場面時,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在感受人們潑水時的歡樂時,觀察書中的插圖理解“笑開了花”;再結合清水的象徵意義給孩子講潑水節來歷的小故事……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方法的結合使這個課堂充滿了活力。孩子在新鮮與愉悦的感受中完成了對知識的學習。

第四,立足文本,靈活拓展。

這節課的教學,指導朗讀和背誦是基本要求,而我也把這一點貫徹到整個的教學過程之中,每學一段,都讓學生充分進行練讀和背誦。因此,下課時,學生基本上都能把課文有感情地背下來。除了教學書上的課文以外,我還抓住文本中的空白點進行了適當的拓展。比如在講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徵,誰身上潑的水多,就意味着誰得到的幸福多”這一處時,我説:“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清水潑在老人身上,祝福他——;清水潑在孩子身上,祝福他——;清水潑在姑娘身上,祝福她——;清水潑在小夥兒身上,祝福他——;清水還可以潑在誰身上,祝福他什麼呢?”這一設置達到了語言訓練和情感延伸的雙重效果。

第五,過渡語言恰到好處,簡潔優美。

如:複習詞語後小結:“潑水節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透過文字去分享傣族人民的歡樂吧!”學第一自然段時引入:“走進迷人的西雙版納,看!高高的佛塔,聖潔美麗;寧靜的村寨,世外桃源;美麗的孔雀在濃綠的椰樹下悠閒的散步;悠悠的瀾滄江水碧波連連。又是一個春暖花開的美麗時節,火紅火紅的鳳凰花開了,傣族人民的潑水節又到了!請小朋友們讀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時引入:“在熱切的期盼中,最為熱鬧的潑水活動就要開始了!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找一找,人們為潑水活動做了哪些準備?”講到人們為潑水活動做準備時:“是啊,潑水節這天人們無比激動,早早做好了準備。還沒開始潑水呢,大街上就熱鬧起來了,到處洋溢着——(歡樂)!讓我們一起讀出這份歡樂,這份激動吧!”播放潑水的場面要展示圖片時:“潑水節中最快樂的就是潑水活動了,想看一看潑水的場面嗎?”感受了潑水的盛大場面後小結:“大家盡情地潑,盡情地灑,一朵朵水花在人羣中盛開,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大街成了水的世界,歡樂的海洋,這真是一個——(歡樂的潑水節)!”揭示了清水的象徵意義以後:“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此時此刻,大街上瀰漫着香氣,縈繞着祝福,這真是一個——”引入第三自然段時:“潑水活動結束了,潑水節的歡樂還在繼續呢。自由讀第三自然段,説説你又知道了什麼。”最後總結全文:“這樣一個歡樂的潑水節,令我們流連忘返。下面,就讓我們伴着歡快的音樂,再次感受潑水節的歡樂吧!”這些過渡語使整個課堂顯得乾淨利落,脈絡清晰,並且給人以美的享受。

當然,這節課也並不是一堂完美的課。在授課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如背景音樂的時間太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聽覺疲勞;要給孩子留有足夠的思考空間,不要急於讓個別學生説出答案;潑水節的資料也可以讓學生提前收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等。但總的來説,這節課上的還是比較成功的。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9

《歡樂的潑水節》主要緊扣“歡樂”一詞,記敍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盛大場面,表現了祥和、歡樂的氣氛。由於這是少數民族的節日,對於我們這的下朋友相對比較陌生,僅靠朗讀來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主要是將多媒體落到實處,與朗讀想結合來理解課文內容,人們潑水的歡樂以及那盛大的場面我通過課件的展示,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對課文的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段落,因此我在教學的時候主要是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我是這樣教學的:

師:盼望以久的潑水節終於來了,那麼參加潑水節要準備些什麼呢?快去讀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師:你做了什麼準備?

師:有人來得還要早呢!你來做什麼的呀? (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話“大街的兩旁早已準備好了清水,清水裏有的滴上香水,有的灑上花瓣。”)

師:小姑娘、小夥子們,你們為什麼來這麼早啊? (讓小朋友感受到那激動興奮的心情,有的同學甚至聯想到了春遊前的那個晚上,可以説是身有體會了)接下來是開始潑水的部分:

師:從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這份歡樂的? 深入細緻地分析課文,為什麼身上濕淋淋,人們還那麼高興呢?為什麼是感歎號呢?你想把水潑向誰,祝福他什麼……

有了多媒體的幫助,學生可以説是學得不亦樂乎,深刻體驗到了潑水節的歡樂,在最後有感情地朗讀全段時,那高興勁,那個有感情喲,讓我現在還彷彿聽到了那琅琅的讀書聲,這節課我上得很愉快,學生也是。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10

今天我教學了《歡樂的潑水節》。這篇課文緊扣“歡樂”記敍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 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對學生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鳳凰花開了,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到了。第二自然段詳寫了人們互相潑水的情景及其象徵意義。第三自然段寫人們唱歌、跳舞、賽龍舟、放煙火直到深夜。

在教學的開始,我用“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潑水節的歡樂呢?”這樣一個問題統領全文,引導學生自由地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邊讀邊劃出有關句子,再反覆朗讀,仔細體味文字中透出的歡樂感覺。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感受的時間後,再作詳細交流。學生在整個自讀感受和交流的過程中還是比較主動積極的,並已經形成了一定讀書和學習的能力與習慣。

第二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潑水的歡樂場面。在交流的時候,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點句段,並説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樣突出文章的重點,讓學生真正透過語言文字感受到潑水時的歡樂呢?我先利用起書中的插圖,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將課文內容與插圖融合起來,在學生自己腦中形成更詳細、更具體、更生動的畫面,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潑水時的快樂心情,然後指導他們練習朗讀。但緊緊是這樣還不夠的,我又引導學生找出人們潑水的方式,即表示動作的詞,讓學生們模仿着演一演,學生或“灌”或“潑”,課堂上一下子熱鬧起來,如果剛才學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們的快樂,那現在他們已經是親身經歷和體驗了那種歡樂了,這時引導學生再一次朗讀這句話,效果明顯好了很多。就這樣,從“看”到“想”再到“品”,將離學生生活比較遙遠、比較陌生的生活場景搬到了課堂中,順利地完成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突破。

但是,課堂還存在很多遺憾之處,需以後不斷努力改進。如:

1、在文章重點部分的教學時還可以再深入地進行探究學習,教師還可以作更深入更廣泛的引導

2、由於缺乏一定的教學機智,語文功底還比較薄弱,教師的引導顯得有些鬆散,不夠緊湊,沒能“趁熱打鐵”,將課堂中的“歡樂”推向高潮。

3、整個教學的層次還可以更明朗些。

4、朗讀的方式比較單一,大多都是齊讀、分男女生讀、分小組讀,可多一些範讀、學生個別讀等形式。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11

神話傳説和視頻欣賞幫助我引領學生走進並走近歡樂的潑水節

這篇課文介紹了西雙版納傣族人的一項重大節日——潑水節。在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緊扣“歡樂”,從傣族人的動作、準備清水的講究、潑水時的場景讓學生來感受這是歡樂的潑水節。由於學生對潑水節不是很瞭解,在讀完課題後,我就立即講了一個關於潑水節來歷的神話故事。所有學生,甚至是剛剛才做過小動作的學生也不由自主地收回了心,凝神傾聽着。當講到大力士怎樣把可惡的收税人打死,學生們特別是男生更來了勁。看到他們興致勃勃的小臉蛋,我決定“放第二把火”,讓他們觀看潑水節時候的視頻,這時學生們不僅對潑水節的來歷有了一定的瞭解,而且對潑水的場面也有了可想象的畫面扶持。我讓學生們找哪些詞語可看出這是一次“歡樂的潑水節”?學生們紛紛舉手:迎來、早已……當説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徵”時我靈機一動,隨機問:同學們,假如我們這個教室就是潑水節的現場,我們小朋友也在參加這次的潑水節,你會把水潑向誰?這個問題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一開始範圍還很小,説潑給班裏的同學、老師、親人,祝他們吉祥如意。後來範圍越説越大,説潑給全校師生,我們祖國,還有説潑給全世界,讓世界不再有戰爭,讓世界上充滿和平,讓人類吉祥如意。是呀,這只是一句句稚嫩的語言,卻傳遞給我這樣一種感動:孩子,真的是美好的,他們樂觀、積極、向上、和平,他們是播撒愛的天使。這堂課在這樣融融的氣氛中結束了,帶給我的是許多意料之外的東西,值得珍惜!

《歡樂的潑水節》一文緊扣“歡樂”記敍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對學生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的歡樂場面。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點段落、重點句子、重點詞語進行教學,貫徹了以讀為本的教學原則,通過學生的自讀、感悟,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由於潑水節離我們小朋友的生活比較遙遠,比較陌生,因此,如果僅靠朗讀來進行教學的話,學生就沒有深刻的感性認識。基於這點,在教學過程中最好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潑水的錄像片段給小朋友看,使學生如臨其境,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這一點是最遺憾的。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12

今天下午,教研室的領導和學校的相關領導老師來我校進行教學指導,並旁聽了我的一節音樂課《快樂的潑水節》。在後來進行的評課環節中,領導們都對我進行了一些指導性的建議,我覺得受益匪淺。下面把我的這節課做一下反思。

這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節唱歌課,名字叫《快樂的潑水節》,它是一首歡快的歌曲,所以,在本節課中,我緊扣《快樂的潑水節》中的“快樂”二字,想把課堂氣氛搞的活躍一點,但是由於各方面的原因,這一點做的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導入新課前,因為課前準備不是很充分也可能是因為太緊張的緣故,前面介紹同學們喜歡的民族這一方面用的時間太多,導致後面學歌的時間很緊張,幸好學生們很爭氣,教授新歌的過程很順利,大部分的學生都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了歌曲。以後一定要重視課前的準備工作,把導入部分處理好,這樣後面的學習任務才能輕鬆的完成。

在學習新歌之前,我安排了一個節奏型的練習,學生們在沒有接觸過此知識的前提下,節奏型學習的非常快,打得非常好,出乎了我的意料。後來的評課中領導建議我,這個環節讓學生單獨起來打效果會更好,以後我一定注意這點。

新歌學習的過程很順利,兩遍下來學生已基本學會了歌曲。這也是我很意外。因為是新授課,而且從來沒有欣賞過,這説明學生們學習歌曲的興趣和能力都很高。這一環節我出現的問題也是沒有單獨請學生起來演唱,這樣不能更好地掌握學生對歌曲的掌握情況,在同學們回答問題不大膽方面,我沒有及時採取鼓勵的語言去激勵他們,以後在講課中,我也一定會注意這些。

最後的舞蹈環節是本課中的一個亮點,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好,效果頁很好,整個課堂成了歡樂的海洋。但是在教授舞蹈時,我沒有面向全體同學,以後也要注意。

通過反思,我認識到要善於處理好教學中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係,巧妙地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及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才能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新精神,使每個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有許多地方要去改進和提高,我會通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希望領導和老師們多給我提意見,讓我能更快的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音樂教師!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13

《歡樂的潑水節》一課,生動描寫了傣族潑水節的盛大場面,表現了歡樂、祥和的氣氛。可是,它與學生的生活、感知是有一定距離的。我嘗試着讓學生走入情境,讓學生活動起來,讓學生與潑水節有了一次親密接觸。

文章緊扣“歡樂”記敍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對學生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第二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的歡樂場面。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點段落、重點句子、重點詞語進行教學,貫徹了以讀為本的教學原則,通過學生的自讀、感悟,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由於潑水節離我們小朋友的生活比較遙遠,比較陌生,因此,如果僅靠朗讀來進行教學的話,學生就沒有深刻的感性認識。基於這點,在教學過程中最好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潑水的錄像片段給小朋友看,使學生如臨其境,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14

《歡樂的潑水節》一文緊扣“歡樂”記敍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對學生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的歡樂場面。在教學過程中,我能夠突出文章的重點,抓住文章的重點段落、重點句子、重點詞語進行教學,貫徹了以讀為本的教學原則,通過學生的自讀、感悟,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由於潑水節離我們小朋友的生活比較遙遠,比較陌生,因此,如果僅靠朗讀來進行教學的話,學生就沒有深刻的感性認識。基於這點,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反覆將傣族人民潑水的錄像片段放給小朋友看,使學生如臨其境,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在學生看完第二遍錄像的時候,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錄像很精彩,不過,老師覺得美中不足的是,這錄像中沒有人們講的話。你們猜猜看,他們會説些什麼呢?”巧妙的提問,引起了學生的積極思維,也激起了學生説話的慾望。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説話能力,更能加深學生對傣族人民過潑水節時潑水的意義的理解。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15

《歡樂的潑水節》主要緊扣“歡樂”一詞,記敍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盛大場面,表現了祥和、歡樂的氣氛。由於這是少數民族的節日,對於我們這的下朋友相對比較陌生,僅靠朗讀來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主要是將多媒體落到實處,與朗讀想結合來理解課文內容,人們潑水的歡樂以及那盛大的場面我通過課件的展示,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對課文的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段落,因此我在教學的時候主要是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我是這樣教學的:

師:盼望以久的潑水節終於來了,那麼參加潑水節要準備些什麼呢?快去讀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師:你做了什麼準備?

師:有人來得還要早呢!你來做什麼的呀?

(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話“大街的兩旁早已準備好了清水,清水裏有的滴上香水,有的灑上花瓣。”)

師:小姑娘、小夥子們,你們為什麼來這麼早啊?

(讓小朋友感受到那激動興奮的心情,有的同學甚至聯想到了春遊前的那個晚上,可以説是身有體會了)

接下來是開始潑水的部分:

師:從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這份歡樂的?

深入細緻地分析課文,為什麼身上濕淋淋,人們還那麼高興呢?為什麼是感歎號呢?你想把水潑向誰,祝福他什麼……

有了多媒體的幫助,學生可以説是學得不亦樂乎,深刻體驗到了潑水節的歡樂,在最後有感情地朗讀全段時,那高興勁,那個有感情喲,讓我現在還彷彿聽到了那琅琅的讀書聲,這節課我上得很愉快,學生也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4kz7q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