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1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以一個學生的語氣刻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開頭寫景,結尾抒情,中間通過四件典型事例突出體現劉老師的人生態度。夾敍夾議。文章很長,仔細閲讀,可抓的點很多。但教學時間有限,每點都抓,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為了能使學生在語言訓練上有所收穫,在思想情感上得到薰陶,在學習方法上有感性認識,在學習過程中能積極參與,我採用了“長文短教,深入淺出”的方法,將教學過程分為感悟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題理解兩個層次,逐層深入,引領學生走向文本深處。主要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抓主線

課文列舉了四個事例來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劉老師的精神品質。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在品析這部分內容時,我以“你從中讀到了一位怎樣的老師?”為主問題,以“劉老師,您在哪裏啊?我深深地、深深的思念您……”為情感主線貫穿事例的教學,引導學生自主讀悟,透過語言文字感受人物內在的精神品質。對作者30年念念不忘劉老師的原因獲得感性認識。為後面深化理解主題打下基礎。這樣,整堂課的教學,主線明朗,層次清晰,主旨明確。

二、品細節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在敍述事例時,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等細節進行生動細膩地刻畫,耐人尋味。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細節,咀嚼品析,反覆朗讀,深入理解人物的內在品質。如第一件事抓表情“笑”,讀出“笑”背後堅強樂觀的精神;第二件事領悟劉老師敬業執著的精神;第三件事抓表情“顯出甜蜜的笑”和追風箏時的動作、語言,逐層解讀,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三、破難點

文章的第最後小結是作者直接表達對劉老師讚美和思念。通過理解劉老師放飛的不只是風箏,而是放飛自己的理想,理解課題叫“理想的風箏”;第二層次理解劉老師放飛的不只是自己的理想,還放飛着我們的理想,從而理解我走上歷史學系的學習;第三層次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理解劉老師給予他一生的影響。

教後反思:

初讀課文,就被劉老師樂觀、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細節描寫所打動。再讀課文的時候,我發現劉老師的形象在我心中越來越豐滿了,我被作者濃濃的思念感恩之情所感動。三讀的時候,我被理想風箏的豐富內涵所感動。於是,細節——情感——內涵成為我腦中的三個關鍵詞,這個課堂設計也便圍繞這三個關鍵詞展開。

讀文多遍,內容多,挖掘點也多。怎麼上,我首先決定抓“主題教學”。我從文中找到了一條線,用這條線貫穿整堂課的教學,這條線就是文中的這句話:“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中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隻又一隻理想的風箏。”因為這個句子對學生來説理解起來有難度,而且也最能體現劉老師放飛的不單單是自己生命的風箏,放飛的更是一個個學生生命裏的風箏,照應課題,突出了文章的主題。拎住這條線,我就拎住了這堂的主題,於是學生就緊緊地圍繞這條線,從關於劉老師的三個事例中找到相關的細節,品讀感悟,劉老師的形象逐漸豐滿,劉老師的人生態度逐步彰顯,學生對這句話的理解逐步深入,文章的主題也逐步清晰。

其次是“以生為本”。“學生已經懂的不學,説了學生也不明白的也不學”。我在課堂上給自己提出這樣的要求。這篇課文中,事例很典型,文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難體會的是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情感。因此,我把立足點就放在讓學生通過細節的感悟,去體會文字背後的情感,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感受。但因為這篇文章很長,有1200多字,所以,我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抓住了幾個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當然還滲透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運用學習方法學習新的內容。

一課上下來,覺得缺少了那麼五分鐘。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2

《理想的風箏》文本很長,所以要挑最重要的教。因此在教學時我對文本進行了取捨,將文本的真正內涵捏在手中,不斷打磨頭腦中現有的理念。

在教學談腿疾、寫板書、放風箏這三件事時,我在思考能不能用三種不同的角度去引導孩子去研讀,

但總的來説決不能脱離了文本,教學時我關注對人物細緻的刻畫,對有的詞句要引導學生去揣摩。如:談腿疾時的一個“笑”字,值得研究;寫孩子們心裏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泛起”此次也要推敲;寫板書,這一部分是否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放風箏這一部分抓一些細節來談感受,結合課文中的語句把思與讀有機的統一起來,如單純的抓住劉老師是一個怎樣的老師這一問題來説的話,學生似乎有一種思維的疲勞,引不起孩子的興趣,運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相關的段落,達到了精讀、品讀的目的。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3

這次活動關注更多的是“常態課堂”。因此,我在備課時首先確立一個這樣的認識,“常態”就是要擯棄虛浮,靠往平時教學,在“有效”一詞上下功夫,立足學生的實際,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追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把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作為教學的首要目標。在這們理念指引下,我預設並教學了這一節課。

一、互動生成,長文讀短。

“長文讀短”意在訓練學生提取信息的概括能力,教學過程中,先想想課文中回憶了劉老師的哪幾件事。

直奔故事,在描寫細膩的地方批註自己的獨特感受。力爭把個性閲讀落實到位。這樣可以把長文讀短,迅速把握課文內容,把目光集中到“笑談腿疾、艱難板書、開心放風箏”這三件故事上,經歷“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過程,就在與文本不斷深入對話中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俄統一。

二、“思念”引路,情感昇華

文章起筆舒緩,情景交融,事例典型,手法細膩,是學生模仿習作的典範。為了讓學生能自主發現文本的美,自主喚醒與文本的共鳴,我避開了熟套的人物品質特點分析,對於這樣一篇情感真摯的文章,如果以“你覺得劉老師是個什麼樣的人”來建構話題,也許提不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感覺乏味。所以一開課我就讓學生配樂傾聽作者的心靈獨白,把濃濃的師生情意融入平淡的文字之中,“未成曲調先有情”。“牽一髮而動全身”隨後學生品出情、讀出情、昇華情,讓學生融入作者的內心世界,感悟這份濃濃的“思念”之情,在此基礎上感悟人物形象也就水到渠成。

三、品悟細節,突破難點

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有效地學習,我抓住了劉老師的三件事:“笑談腿疾、轉寫板書、笑放風箏”來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品味文字,體會情感。達到了長文短上的目的,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長課短教,把複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明瞭,使宂長拖沓的教學過程變得便捷,使複雜多樣的教學方法變得簡單易行,這需要教師具有很高的教學素養。

在教學“談腿疾”這一部分時,引導學生抓住劉老師的笑的神情和講的故事感悟劉老師的樂觀幽默的特點。並且抓住了學生聽故事後的情感變化“笑——酸澀——尊敬”,進行情感補白,更能深入地走進人物的內心,感受人物情懷。在教學“寫板書”這一部分時,引導學生抓住劉老師寫板書的動作:“撐地——離地——急速地一轉——轉向——轉向”來品味,通過老師動情地朗讀,讓學生想象情景後談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動辭發。學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動、擔心摔了一跤,如果沒有想象怎能有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劉老師放風箏的動作和語言,感受他的堅強、自信、熱愛生活的品質。

四、讀寫結合,實現“雙飛”。

這是一篇很好的寫人的文章的範例。我注重讀寫結合,在注重內容理解的同時,不忘寫法的指導,不忘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在學習完整篇文章後,我把板書一分為二,讓學生明白:一隻眼睛看課文,一隻眼睛看寫法。閲讀是吸收,習作是表達,讓學生學習謀篇佈局,統籌規劃。相信長期堅持,受益無窮。

當然,課後深深反思,也發現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自己只感動於文章的優美,戀戀不捨地要與學生品悟許多細節,以致於沒有一個學生站在課文的高處,整體性去感悟。不過,這種高度的解讀不能一蹴而就,急於求成,也許,“功到自然成。”靜靜等待花兒開放吧!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4

本週教學內容:

六年級語文 25課《竊讀記》、26課《理想的風箏》。

教學反思:

本週講的是25課《竊讀記》、26課《理想的風箏》

25課《竊讀記》:目標主要是:一是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二是在閲讀中體會作者通過動作和心理活動,將“竊讀”滋味具體化的寫法;三是受到熱愛讀書的感染,激發閲讀的興趣。

我從讀課題入手理解題意,讓學生粗知文章大意,然後檢查生字,讓學生在集體彙報、重點提示和形近辨析中掌握要求學會的生字,接着檢查詞語的認讀和詞義的理解,接着再讀課文,理解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列出小標題,理清文章的習作思路。

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然後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作者竊讀感受的一個句子------“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慈味。”接着,圍繞這一個句子展開學習,如“從課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我的懼怕與快樂?”讓學生充分讀書,抓住文中極為傳神的動作和心理描寫,讓學生充分體會作者對讀書的喜愛。再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加深理解。學生學得比較輕鬆。

26課《理想的風箏》: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開頭先描寫春天放風箏的景象,然後作者回憶了自己學生時代的一位年過五十的殘疾老師上課和課後的情景,最後以議論形式表達了對劉老師的懷念與讚美。課文讚揚了劉老師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學生和藹可親,對生活無比熱愛的精神。課文借景抒情,以第一人稱敍述,採用倒敍的寫法,運用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精神境界,寫人的方法值得借鑑。

因這篇課文較長,課前我讓學生充分的預習,把課文讀熟並解決文中的生字詞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自讀自悟。儘量讓學生通過讀來感悟理解課文的表達方法。

劉老師課上的表現,也許別的殘疾人也能做到,但課後的表現,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這也是讓作者最佩服的地方,所以作者發出感歎。出示句子:(最後一段)我曾見過一位失去了一條腿的老人,年復一年躺在牀上,失去了活動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劉老師不會這樣,他一定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永遠展示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

不足之處:

1、課堂上我對學生的評價還是不夠重視,評價語言不夠豐富,課堂的氣氛調動不起來,顯得比較沉悶。課堂上準備的編鐘相關材料過多,因而介紹時佔用的時間長,沒有完成預定任務;

2、朗讀的指導我覺得與以前相比有很大的進步,但還是做得不夠到位。在學生説到劉老師提問、考試時的情景時,應該讓學生多讀。應該讓學生先讀再談體會,接着再讀。還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讀,説説劉老師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應該怎樣把這種心情讀出來。讓學生在反覆的讀中體會劉老師對學生的愛。

糾正措施:

教學中,要不斷地進行換位思考,從學生的思想實際、理解能力去考慮、去準備,多觀摩名師、名課的精彩之處,細加體會,不能再閉門造車,製造出教師講解與學生領會之間的溝壑。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5

《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作者用樸實的語言回憶了自己學生時代的一位年過五十的殘疾老師,讚揚了他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學生和藹可親,對生活無比熱愛的精神,表現了作者對老師尊敬、愛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稱敍述,採用倒敍的寫法,觸景生情,回憶了自己的親眼所見。文章語言生動,飽含深情。

初讀課文,我不禁為作者細膩感人的筆觸和劉老師堅強樂觀、愛生敬業的精神所打動,特別是其中多處出現的細節描寫,更突出人物高大的形象,不失為一篇寫人的好文章,我感到在教學中不單要在感悟文字的同時走進人物的內心,更應滲透對學生寫作方法的指導。

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可這“一發”該怎麼牽?我算是絞盡腦汁,最終我落實到一個“情”字,作者對劉老師深深地思念之“情”,作者為什麼會如此思念劉老師?劉老師是個怎樣的人?他到底有什麼魅力?認識一個人就要看其貌、察其態、聽其言、觀其行,那麼品讀課文時,我就以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為抓手,捕捉到相應的細節描寫,從而逐步感悟人物的品格,進而內化為學生對劉老師的“情”,一種無法言喻的尊敬愛戴之情。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6

理想的風箏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6個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2、理清課文層次,瞭解課文內容。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悟劉老師堅強、樂觀、風趣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清課文層次,瞭解課文內容。

教學準備:課件(詞語、回憶老師的話)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問題導入

1.板書課題,齊讀。

2.讀了課文的題目,你有什麼問題?

(以題目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大家帶着問題朗讀課文,並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哪些事?同時,自學生字新詞,查詞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

(不動筆墨不讀書,不動腦筋不讀書,要讓讀書有所目的,有所要求。)

2、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巡視並幫助學生。

三、檢查自讀,瞭解內容。

1、出示生字新詞,指名認讀,正音。

2、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重點指導朗讀能體現出劉老師熱愛生活,頑強的生命的句子。這樣,無形中引起他們的注意,加深對這些句子的理解。)

3、課文中哪一件事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教師指導學生概括課文中寫劉老師的三件事並板書。 [板書:笑談腿疾、旋轉板書、放飛風箏]

(讀書是自主的,自由的思想感悟,教師應該給予學生一個平台,讓他們暢所欲言。)

正是因為劉老師頑強的意志和對生活的熱愛,追求在無時不刻的鼓勵着作者,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讓我們一起深情地呼喚劉老師。

4.出示課件

5.指名讀,齊讀。(讀出對劉老師深深的懷念之情。)

四、作業鞏固:抄寫本課生字新詞

反思:

《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作者用樸實的語言回憶了自己學生時代的一位年過五十的殘疾老師,讚揚了他對工作認真負責,對生活無比熱愛的精神,表現了作者對老師深深的思念之情。文章中,作者細膩感人的筆觸和劉老師堅強樂觀、愛生敬業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這節課是第一課時,我從一點入手:

注重了朗讀的指導。讓學生在讀中先對劉老師的形象有所感悟。在初讀課文上,我一般都會讓學生先朗讀一遍課文,然後,指名一些學生進行朗讀,再進行一些指導,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這篇課文有深情的細膩的描寫,也有點睛的議論,這些地方都是值得我們反覆去朗讀的,而也就是在這不斷反覆讀書中,學生能夠初步體會到作者對老師尊敬,佩服之情。

在教學過程中,因為事先對景山的學生的能力估計不充分。開場時,不夠靈活的把握,導致,課堂不是很活躍。同時,還犯下了一心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有點趕堂了。這點,黃慧娟老師説得好:課堂應該講究簡單,過程簡單、思路簡單、教法簡單。簡單中培養學生的能力,簡單中鍛鍊學生的思維。問題過多,過雜,只會適得其反。我銘記於心。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7

《理想的風箏》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文章,是半獨立閲讀課文,篇幅較長,但文章抒情、深沉,富有激情。我的教學在啟發學生學會思考、欣賞上着力。

1、注重生成性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學生對閲讀材料有大膽質疑的能力,並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是五年級學生的閲讀要求。課文雖然只用一個課時來教學,我感覺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問題,解決學生的疑難。

我的教案是粗線條的,空間很大,目的是屆時循着學生的思維調整,預設環節不能過細。

學貴有疑。我要求學生做好預習,鼓勵他們學會在疑問處打個“?”。學生能抓住關於篇章的主要脈絡提出兩個問題,還就重點文段的關鍵詞語提了兩個問題,都挺有思考價值。我把四個問題拋向學生,大家聯繫課文仔細體會、理解。“老師的上課與放風箏有什麼聯繫?”——兩者看起來沒有相關,但課堂的精彩與主人公劉老師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密不可分,也深深影響了作者。所以,當明媚富有生機的春天到來的時候,作者“不由自主”地想起儘管身有殘疾但活得頑強、快樂的劉老師來。學生通過能提挈全文的問題思考,把握了文章的主題。另兩個抓住關鍵詞——“引起同學們激動的心跳”和“功德無量的圓木棍”來思考的問題,看出學生對重點語句的把握較準,知道從關鍵詞上突破課文理解。對這些疑問,我只做了理解準備,課上是根據學生的質疑調整教學思路,讓學生的思維引領教學程序。我

較滿意他們自主學習,深入思考的能力。

2、注重朗讀指導,透過文字領悟情感。

《理想的風箏》有深情的細膩的描寫,也有點睛的議論,抒發了作者對三十年前的老師的懷戀。感人的文字,應該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其內涵。

教學中,我把文中幾段有關人物特寫的文字打出投影來,讓學生或緊扣重點詞讀出景物中藴涵的深意,或藉助停頓、語氣的轉換觸摸人物心靈的剛與柔......課前,我是特意範讀了一次的,學生被美妙的文字、深沉的情感吸引住了,聽得入了神。所以教學時,他們模仿範讀,在理解的基礎上,基本讀出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朗讀,以聲傳情,是很能感受、瞭解閲讀者認識深淺的方法。

3、課外拓展,深化主題。

文章以一名殘疾老師自強不息、熱愛生活的典型事例教育少年兒童要珍惜光陰,熱愛生命。課前我讓學生蒐集身殘志不殘的事例,他們在蒐集、彙報、聆聽中獲益不淺;課的尾聲,讓學生在劉老師的圖片下寫自己的心裏話,學生直抒心臆,深化體會。我還藉助前一天報紙上海倫﹒凱勒遺囑的話教育學生:只有活出生命的強音才能領略命運的精彩。幾個設計將積極的人生意念深入學生的心靈。

不足:

時間的把握稍有欠妥,教學設計有點前鬆後緊,環節過渡還得自然、圓潤些。課的末尾對劉老師“理想的風箏”的領悟還缺少回顧總結,顯得不夠完整。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8

“寫作是最好的感恩方式”——《理想的風箏》聽課偶拾

今天是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在這樣一個感恩氛圍濃郁的日子裏,省特級教師、儀徵實驗小學副校長丁雪飛老師為我們上了一節精細而不失大氣的示範課、錄像課。聽完課後幾乎所有的聽課教師都深為丁校長精湛的教學技藝、精深的教材解讀、精密的教學設計、精當的教學點評而歎服。今天我是帶着任務聽課學習的,的站長沈高明先生希望我校語文組承擔一篇課文的在線教學研備活動,活動大致包括教材解讀、教學設計、聽課評課等內容,是真刀真槍實實在在的教研活動。丁校長欣然接受任務,將自己這一年來精心打磨、巡迴示範的精品課例《理想的風箏》和盤托出。為了方便老師們寫作評課稿,丁校長不辭辛勞,在母親節這個神聖的日子裏,連上兩節課,完整地呈現了《理想的風箏》一課兩個課時的課堂教學。教師是特級教師、學生是實小學生,課堂上師生情感和諧共振,思維的觸角頻頻閃現智慧的火花,師生妙語連珠,聽者目不暇接……老實説,像這樣的課堂教學品評看起來可寫的角度非常多,真正寫起來卻又無從下手,坐在後面聽課,我邊聽邊焦急地思考着我的評課稿,怎麼評?怎麼評?就在我想得頭痛的時候,我驀然聽到丁校長講了一句:“寫作是最好的感恩方式……”我恍然大悟,是啊,劉老師是那個時代千千萬萬個普普通通的教師之一,如果不是作家蘇叔陽寫作這篇回憶性的散文,有誰能知道曾經有個左腿殘疾、頭髮花白,靠一根油亮的圓木枴杖支撐着講課、放追風箏的劉老師,又有誰能知道這位看似殘弱的劉老師卻憑關頑強的生命和對生活的熱愛在蘇叔陽幼小的心田播下理想的種子,支撐着蘇叔陽熬過對靈魂的踐踏,抗住了癌症的折磨。而我們通過閲讀蘇叔陽的文章,又何嘗不從劉老師的精神世界裏汲取了我們生命成長所需的營養——自強不息,樂觀向上。可以説是蘇叔陽通過自己的寫作使得劉老師精神千古,流芳百世。所以丁校長在課堂上説:寫作是最好的感恩方式!

曾記得,方智範教授在一次講座中指出:語文閲讀教學的重點應該是要學習作者是“怎樣寫”的,因為只有通過研究課文的語言表達,才能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縱觀這一課的教學,丁校長也正是牢牢抓住了“寫的意識”將長文教短、深文教淺。丁校長既關注課文“寫什麼”,比如引導學生概括了三件事:笑談殘腿、轉寫板書、放追風箏;更關注作者是“怎樣寫”的,比如她引導學生將文中所寫的三件事作進一步分類,前兩件事是工作中的事例,後一件事是生活中的事例,最後通過板書“典型事例”和“神態、語言、外貌、動作”,“邊敍事邊議論”告訴學生,我們在寫作時也要藉助這些寫法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品格。像這樣關注作者怎樣寫的教學設計還體現在很多處,有時丁校長是抓住一個字比如“浮”、“泛”、“漾”等,來體會文章的表達效果,並適時指出:有時一流作家和二流作家的作品往往就相差了這麼一個字。有時又是通過品味一個標點、一個短句來揣摩作家情感的跌宕起伏,比如文中有三處省略號,第一處最好理解,省略的是故事內容。第二處“倘若不幸他已經離開了我們……不,他不會的。”這裏省略號充分表現出作者一種矛盾心理,因為作者寫作此文時,劉老師至少是“年過半百”再加“30多年”,至少80多歲,人生七十古來稀,劉老師是否健在真的難説。但是作者情感上不能接受劉老師離開我們的可能,所以這裏的省略號充分表現出作者對劉老師的感激、懷念,永遠銘記,不願其離去的矛盾心理和複雜感情。第三處“劉老師啊,您在哪裏?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這裏的省略號充分表露出作者出劉老師深深地思念之情,此情真的是“綿綿無絕期”。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受到崇高精神的薰陶,也領悟了語言文字表達的精妙之處,用丁校長經常説的一句話就是:“得意又得言。”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這一課的教學中相得益彰,和諧統一。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9

《莫泊桑拜師》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從小酷愛寫作的莫泊桑為了能夠寫出好作品,拜福樓拜為師,得到悉心指導的事,表現了莫泊桑對所酷愛的事業執着追求的精神和福樓拜熱心提攜後輩,關心文學青年的名師風範。

為了上好這一課,我從認真鑽研教材,確定教學目標,再到研究學生,確定教學方法都進行了不斷的思考和修改,力求讓學生主動參與,構建高效課堂,下面談談我印象最深的幾點:

一、深層挖掘突破重難點。

二、轉換角色,以讀促悟。

三、引導、點撥學生對文字的品析。

但是還有以下幾方面有待努力:

1、學習的主動權應交給學生,不能牽着學生的鼻子走。

2、課堂的調控能力還需再加強。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10

在第四次作業中提交的《<理想的風箏>教學設計》是本人執教的一次公開課例教學設計,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課堂教學實施,當時頗得教師好評,現在精心整理一下,做個深入的反思:

一、迴歸詞串,巧妙串聯複習,整體回顧全文內容。

詞串識字作為蘇教版教材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大特色,在開課伊始出示的詞串巧妙遷移運用,形式新穎,又呼應低年級內容,加上所選詞串是對本課內容的概括提煉,學生一讀即懂,作為第二課時複習導入,有效引導學生把握文章整體內容,瞭解課文主要是從具體的三件事來寫劉老師的。

二、關注作家,適時適度延伸拓展。本人在回顧全文內容後以伴樂課件出示作家圖片及心靈獨白“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裏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隻又一隻理想的風箏。那些給了我數不清幻想的風箏,將陪伴着我的心,永遠在藍天上翱翔。”創設了走進作家心靈的情境,加上教師的深情朗讀,喚起學生探知作家心靈的強烈願望,開啟學生閲讀的思路,引導學生自主走進文本,探究課文內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為了讓學生真正深入文本,深入作家心靈,我找準了焊接點,挖掘搜索了相關背景資料——介紹蘇叔陽如何堅強面對失敗和挫折的資料,讓學生走出文本,走近蘇叔陽,課內與課外有機融通,領悟劉老師樂觀開朗、自強不息的堅強品格,實現了對教材的超越,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成效。

三、以生為本,把準重難點長文短教。高年級的課文長,語言文字的訓練點也越來越多,而課時卻沒有增加, “長文教短”,是唯一的選擇,加上學生經過多年的閲讀訓練,已經具備較強的閲讀理解能力,教學中,我一改以往教師的按部就班教學法,採用了直撲中心的方法,從重點段開始突破,這一方法提領而頓,輻射全文,使長文變短,不僅突出了重點(課文第8—11自然段),也突破了難點(課文為什麼以“理想的風箏”為題),無關緊要的內容暫且忽略,也巧妙實現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四、以讀為本,深入細膩品味言語。言語是文章情感流動的血脈,縱橫組合,唯有引導抓住關鍵詞句深入品味,方可達到閲讀教學的的效果。圍繞“找出讓你感動的句子,説説你從中讀到了一個怎樣的劉老師,”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深入課文的重點,研讀課文,首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默讀、思考、圈畫批註,然後,引導學生彙報交流,引導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指導品味,就是師生共同走進文本,解讀文本,咬文嚼字,品詞析句的過程,學生準確地抓住課文中的細節、詞句,感受和體會句子背後藴藏的深刻含義,這正是課標要求我們培養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而學生咬文嚼字,品詞析句的同時,自然會真切地感受到劉老師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熱愛。這一過程,既充分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又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五、自主合作、探究昇華,自然順暢。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由扶到放,讓學生自主學習,在學生自我咬文嚼字過程中的默讀思考,讀書批註,抓住“騰起一片笑聲—泛起酸澀—更增加尊敬”系列心理活動的變化,以及劉老師旋轉板書時的情景等句子,去朗讀體會,悟文明情,對人物形象的認識更為豐滿,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交流分享閲讀所得,加上教師的點撥引導,理解生活、工作兩方面事例之間的關係,明白一個人的生活態度與工作態度是緊密聯繫的,感悟體會到是因為劉老師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支持着他工作敬業執着、自強不息,更好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語文特點。

六、緊扣主題,滲透人文教育。在課堂學習最後一個環節裏“回顧開頭,昇華情感”再次迴旋,緊扣主旨,讓學生深刻明確劉老師的形象,理解了課題,更是由此躍出文本,與文中人對話,培養學生應對挫折的人文教育,放飛屬於學生自己的理想的風箏。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11

《理想的風箏》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清單如下:

1、讀通課文;

2、自學字詞;

3、瞭解寫了劉老師的幾件事;

4、解決文後第4題(部分)。

在揭題時,我引導學生質疑,但很顯然,要理解這個課題不是容易的事。我讓學生介紹課前蒐集到的蘇叔陽的資料,其中特意強調蘇叔陽患癌症後頑強地挺過來的經歷。我説,學習課文理解課題,有的時候,如果能夠聯繫作者的背景,就能比較順利地弄明白。你知道,蘇叔陽為什麼能夠戰勝病魔嗎?這個就與“理想的風箏”有關哎!反應很快的唐凱亮馬上就明白了,舉手發表看法。但是,大部分同學還是不太明白的,我説,等學完課文再來談一談課文為什麼用這個題目。

根據課堂檢查反饋的情況來看,我發現像劉靜這樣的同學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給予表揚。因為我在班裏強調:不讀通課文就不算做好了預習。

這篇課文中的重點字詞不多,在交流時,學生把含有生字的“風箏”、“蜈蚣”提出來。我説,這些需要提出來交流嗎?這些都是我們已經明白的。這一課中需要提出來討論的詞語是“功德無量”。這個詞語很值得一學。因為學這個詞,可以把多種方法全用上來。先查詞典理解,接着對照這個詞義,讓學生運用“拆詞法”來拆拆看。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把含有“功德無量”這個詞的句子多讀幾遍,聯繫語境來説説它的意思。

在完成第三個任務時,我和學生一起分辨作者蘇叔陽是怎樣確定和安排文章的重點內容的。

第四個環節是解決文後第4題。由於時間關係,學生們沒能展開讀展開談。但是相對於編者意圖來説,我認為,學生完成這一題並不困難,他們很快體會到劉老師的樂觀向上、勇敢自信。我説,下一節課我們接着來讀自己深有感觸的句子,談自己的感受。

下一節課的任務大致確定如下:

1.繼續解決文後第4題:讀句段,談感受,學寫法。

2.結合學習文後第2題中(1)、(3)小題。

3.體會第10、11自然段中藴含的懷念、感激、愛戴等情感。

1)討論省略號的作用。

2)結合第10自然段理解題目的意思。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12

《理想的風箏》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以一個學生的語氣,描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刻畫了他樂觀助人、愛學生、愛工作、愛祖國、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愛與執着的追求。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閲讀提示指出:閲讀本篇課文,可以用給自己提問題的方法幫助思考。我一直認同這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育理念。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應該傳授掌握知識的方法,從而提高被教育者終生學習的能力。於是,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運用給自己提問的方法,自學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為了使教學的每個環節落到實處,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瞭如下幾個方面:

一、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以《理想的風箏》為例,教給學生——給自己提問,自學課文的讀書方法,因此,我率先詳細示範瞭如何根據句子提問思考;接着以閲讀提示為例,讓學生明白如何根據段落提問;最後啟發學生如何根據篇章體温

二、讓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落到實處。

首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閲讀。開篇就讓學生大聲朗讀,做到讀準確讀流暢。接着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提問邊思考,一節課,光是朗讀課文便佔了五分之二的時間。難怪有老師課後對我説:“開始看你這樣讓學生讀書,都不知道你後面還有什麼內容可以講了。”

其次,對於學生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這節課開書朗讀,我下位巡視檢查,發現很多同學讀過一遍課文之後,卻並不認識“貯”這個字,針對這種讀書走過場的現象,我並未因為這是一堂教研課而姑息,而是當即指出問題,並要求同學們回過頭藉助工具書解決這一問題,同時嚴肅指出這樣讀書的危害。

另外,重視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學會一種新的讀書方法。那麼學生方法掌握如何?為此本節課我設計了一個最重要、也是我個人認為最成功的教學環節:師生、生生間的相互提問。這其中有個人提問個人答;有個人提問好友答;有小組提問小組答;有老師提問學生答等。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一可及時瞭解同學們對課文了解情況;二可學生是否學會提問學習;三可培養學生大膽提問、勇於發表個人見解的優秀品質;四能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意識;五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我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將這一環節落到實處,乃至最後無法完成自己預設的教學任務。這我就不得不談談本次教學的失誤:

對學生的能力估計不足。仔細讀讀這篇課文,就不難發現,這篇文章篇幅很長,意藴深刻,作為一個小學生,他們是很難理解成人世界的種種作為,而我,在這裏又恰恰犯了本本主義教條主義之大忌,不僅沒有給學生減輕負擔,反而將一種新的讀書方法滲透進來,其結果自然是事倍功半。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13

《理想的風箏》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無論誰讀之都會為之感動,教完這一課,主人公劉老師對生活樂觀向上的態度,身殘志堅的高尚品德,對生活的不懈追求,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人感動。

一、教室一詠三歎,昇華情感。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作者的情感線索走進文本,走進劉老師的內心世界。“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裏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隻又一隻理想的風箏。”這句話是課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線索。我每學完一板塊都回到重點句的激情朗讀,使整堂課一詠三歎,曲折迴環,別有趣味。如此處理,精略得當,使文章的教學張弛有度,保證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享受到了學習的過程,學生的思維火花得以綻放,激情得以飛揚。

二、品細節,悟情感。

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有效地學習,我抓住了劉老師的三件事:“笑談腿疾、轉寫板書、放、追風箏”來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品味文字,體會情感。達到了長文短上的目的,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長課短教,把複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明瞭,使宂長拖沓的教學過程變得便捷,使複雜多樣的教學方式變得簡單易行,這需要教師具有很高的教學素養。

在教學“談腿疾”這一部分時,引導學生抓住劉老師的笑的神情和講的故事感悟劉的樂觀幽默的特點。並且抓住了學生聽故事後的情感變化“笑——酸澀——尊敬”,進行情感補白,更能深入地走進人物的內心,感受人物情懷。在教學“寫板書”這一部分時,引導學生抓住劉老師寫板書的動作:“撐地——離地——急速地一轉——轉向——轉向”來品味,通過老師動情地朗讀,讓學生想象情景後談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動辭發。學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動、擔心摔了一跤,如果沒有想象怎能有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劉老師放風箏的動作和語言,感受他的堅強、自信、熱愛生活的品質。

三、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潤物細無聲。

好的文章需要品讀,更需要動情地朗讀。而在教學中,方法的指導顯得尤為重要。教學時,我抓住文中描寫劉老師的細膩感人的句子朗讀,啟發學生口中讀出感覺,眼前讀出畫面,心中讀出情感。

四、注重寫法的指導。

這是一篇很好的寫人的文章的範例。我注重讀寫結合,在注重內容理解的同時,不忘寫法的指導,不忘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學時讓學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劉老師的動作、語言、神態等細節來表現人物的品質的。抓住了“笑談腿疾、轉寫板書、放、追風箏”這些典範事例更能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相信一直進行這些寫法的指導,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會潛移默化地得到培養。

當然,課後深深反思,也發現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自己只感動於文章的優美,戀戀不捨地要與學生品悟許多細節,以致於教室時間不夠,前鬆後緊。教師還是講得太多,放手讓學生自我交流的時間缺少了。看來上課還是靠老師主觀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14

這篇文章讓人讀多少遍就會感動多少次。劉老師那種熱愛生活、堅強面對生活的精神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好好敬仰並好好學習的。在教學中,我有取捨的進行了教學,讓孩子們在反覆的閲讀中去感受,説一説劉老師是一名怎樣的人,並能夠用相關的文字進行説明。孩子們在閲讀中也都感動了,都能夠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劉老師的敬仰之情,在朗讀中都能夠運用豐富的情感來感受劉老師的平凡中的偉大,感受劉老師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生命意志的堅強。在最後,我列舉了孩子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説一説在生活中的煩惱,當孩子們熱烈的表達的時候,我又出示了張海迪、尹小星、何軍權等殘疾英雄的事蹟,讓孩子們説一説,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與煩惱,和這些殘疾英雄相比較,説一説我們應該怎樣面對生活呢?孩子們的反應強烈,並且都若有所思地寫下了自己的感受。

我想新課程標準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語文教學,不僅僅只停留在文本的教學中,應該有一種大語文觀念,應該有一種人文關懷,更應該為孩子們擁有正確的價值觀,走正確的人生道路奠定思想基礎。

我想,這應該就是教育的真諦吧!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15

回顧我們的閲讀教學對文本內容的解讀主要是從感悟人物精神、人生哲理的角度進行的。如本課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笑談腿疾”、“旋轉板書”、“放飛風箏”這三個事例領悟劉老師樂觀幽默、自強不息、熱愛生活的精神品質。而對文本的語言形式雖然也有所涉及,但總是蜻蜓點水,關注不夠。課後習題“體會帶點詞的表達效果”、“説説省略號的不同用法”等關注的都是語言形式。如課文開頭“春天又到了。”這一句,一個“又”字就耐人尋味。經過點撥,學生明白:1.説明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春天“又”到了。2.説明作者對劉老師的思念之情綿綿不絕,“春天又到了”,萬物復甦,風箏翱翔藍天,作者就“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想起劉老師。這樣的教學場景是在早讀課上。有了對“又”字的關注,學生朗讀這句話就有滋有味了。其實六年級的學生對劉老師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精神應該是不難理解的。對這篇課文而言,領悟劉老師的精神屬於“情意目標”,而關注“語言形式”顯然體現的是對“學科立場”的堅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40qyg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