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5篇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5篇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

四年級上冊第2單元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認識射線和直線,知道線段、射線和直線的區別。

2、使學生認識常見的幾種角,會比較角的大小,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和按指定度數畫角。過程與方法:

1、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適度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2、加強動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能夠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學。

單元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認識射線和直線,知道線段、射線和直線的區別。

2、使學生認識常見的幾種角,會比較角的大小,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和按指定度數畫角。

課時安排:4課時

第1課時直線、射線和角

第2課時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2

集體備課準備《角的度量》,原因是覺得這節課可以放手給學生,學生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來認識量角器,從而會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從實踐中獲得認知。在準備過程中我借鑑了強震球老師執教的《角的度量》一課以及叢琳老師執教的《角的度量》,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變化和更改。

《角的度量》這節課的重點是認識量角器並會用量角器量角及畫角。在第一次的備課和模擬講課時,對於重點的把握不夠準確。比如説,在用量角器量角時,一定要讓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頂點重合,在講課的時候就應該強調出每個小角的頂點都聚集在一點上。同時在用小角量角的時候要強調出小角的頂點和所量角的頂點一定要重合,這樣在後邊的教學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講課的時候注意強調了這幾個地方,在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時,不需要過多的強調學生就知道要把頂點和中心對齊。對於教學重難點的合理把握有助於我們更好的教學,哪些地方要多下功夫哪些地方不用,弄明白這些,課上起來會更加的輕鬆自如。

本節課的引入部分最初設計的是黃金礦工小遊戲,繩子擺動的過程中和水平面會形成一個夾角,但是沒有實際的意義,和生活沒有太大的聯繫,有些學生可能知道,大部分還是不知道的,放在此處比較突兀。後來導入部分改為比較兩個學生所畫的角的大小,這兩個角在後續的教學中沒有再出現,開頭提出來的問題應該再後邊解決。此處如果改為這兩個角的大小是一樣的,但是一個角的兩條邊很長,一個較短,讓學生比較,造成矛盾和衝突,然後引入此課,這樣較好。

接着是用小角來量大角是由幾個小角組成的,第一次學生上前演示的時候,操作的很正確,但是沒有大膽的放手給學生,讓學生去講去説去做。這也説明我們老師有時候過於着急,怕學生説不好,怕學生説錯,於是便搶在學生的前面去説,但是學生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表達的更加準確。在用小角量大角這一部分,如果把半圓量角工具折成扇子,先出示一個小角,然後像變魔術一樣展開出現4個角。而不是一個個去鋪上四個小角,趣味性更高,同時也可以很自然的就引入另一種量角工具,小角都連在一起的半圓量角工具。效果會更好,給學生更深的印象。

讀刻度數時需要分清是內刻度還是外刻度,在模擬講課時這一部分的強調不夠,只是稍微提了一下。在後來的講課中雖然注意講解用內刻度還是外刻度,但是在畫60度和120度的角的時候還是有學生內外刻度搞錯畫錯角,可以讓學生利用前面鋭角、鈍角的知識來判斷自己所畫的角是否正確。同時這一部分對於是內刻度還是外刻度可以讓學生進行辯論,通過討論得到最終的正確結果,而不是直接的去告訴最終結果。

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還有很多的欠缺,比如説:用量角器量的角都是一些方方正正的角,如果角傾斜了,學生還會嗎?145度的角是怎麼讀出來的雖然知道,但是147度、148度、149度呢?習題部分環節太多,需要整合到一起,先認識在讀再量再判斷,量角後又判斷又量角,比較混亂。

整體上看這節課的各個環節之間比較清楚,課堂上的效果較好,試講時忽視的重點在講課中注意強調了,但是還要加強自身的素質,對於一些過渡語言和激勵性的語言以及評價語等等較少,以後應該在自己比較欠缺的地方多加註意,提高自身素質和專業知識技能。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3

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認識量角器,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讀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對小學生來講量角方法的真真道理其實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數的角與要量的這個角重合,讀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數就是要量的這個角的度數了。而怎樣進行重合學生是容易理解的,依據以上的認識,我把教學過程設計成上面三個層次來進行。

第一層是課題的引進。一開始出現兩個角,讓學生比較大小。然後問能具體知道這兩個角有多大嗎?從而引出課題。

第二層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重點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這裏又分認識量角器、認識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個層次進行教學。

認識量角器時,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種自主探究的方法。在課前我想象學生是具備這種自主探索能力的。我的想法是好的,但課堂中學生的回答並沒有我想象的那樣,學生的表現一點而也不活躍,舉手發言的只有幾個。在量並説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時,又分以下層次來學習的:

(1)在量角器上讀出一個角的度數。

(2)在量角器上讀出兩個角的度數。

因為讀角時學生容易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學生通過這兩個角的認讀,深有體會地説:讀角時要注意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此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注意,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來。學生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

第三個層次是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經驗,我用嘗試的方法讓學生自己來探求量角的方法。但是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並沒有我想象的那樣好,而且講量的方法時學生也講得很不好。在此過程中,我感覺到學生學的並不透徹,還有部分學生不懂。但我引導的也不夠就匆匆收場。課前備課時只想着教學過程的設計,並沒有充分備學生。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4

上課之前,我就在想,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對學生來説是個難點。因為這部分內容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頂點和中心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看另一邊在量角器上的刻度,還要分清內外刻度,(尤其是反向旋轉的和不同方位的角)。所以在教學時,我採取了一些措施:1。上課伊始,我就開門見山向學生提出要求,使學生明確目標,告訴學生,今天學的知識比較難,有沒有信心學會,在學生充滿信心回答後,他們精神飽滿地聽課,上課都比較認真,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2。在學生認識量角器時,我多次強調開口朝左,看外圈,開口朝右,看內圈,使學生弄明白在什麼情況下看外刻度線,在什麼情況下看內刻度線。3。藉助多媒體,演示量角方法,使學生對於角的旋轉過程、方向建立表象。這樣,在量角時,大部分學生會自覺地將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對齊,讀數時也會順着旋轉方向找到對應刻度,也避免了刻意區分內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覺中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5

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新課都上完後,關於用量角器量角,學生出現形形色色的錯誤。幾次量角和畫角練習後,分析了下大致的原因。

中心與定點的重合(點點重合)和一邊與零刻度線的重合(邊線重合),做得不夠到位。除了學生自身沒牢固掌握量角的方法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現在市面上很多量角器不適合初學量角的四年級學生用。在巡視學生量角時發現,有些量角器的中心點是個不小的圓孔,很難對到正中心點,因此這樣的量角器量出來的度數可以偏差5度左右;還有一種量角器,居然只有一圈的刻度,對於初學的四年級學生尤其是學困生來説,一邊重合的180刻度線的話,她一時難以準確度數,要想換個方向量角,又擺來擺去無從下手;還有很多量角器中間是空的或者刻度線很短,沒養成延長邊後再量角的習慣的學生遇到邊比較短的角,又懶於延長角的邊,用眼睛隨便瞄上一眼大致對出一條刻度線,這樣量出來的角的度數,往往相差2、3度。讓我後悔在讓學生準備購買量角器前,沒有做具體要求,導致買來的不合適的量角器影響正確量角和畫角。五花八門的量角器已買來,不能再要求學生再去買中心點明顯,刻度線長而明顯的量角器,加重家長負擔。只能對於有這樣那樣的量角器的學生進行個別的指導和加強,學會如何用好自己手中的量角器。

內外刻度線不分,也是量角何畫角出錯的一個主要原因。總有學生時不時把內圈和外圈的刻度讀錯。雖然時刻提醒學生注意看準角的開口方向,看準對準角的一邊的是中心點左邊的還是右邊的零刻度線,但是每次都難免有幾個學生出現這樣的錯誤。在幾次練習後,我乾脆組織學生觀察內圈和外圈的刻度,讓學生把同一刻度上的內圈和外圈度數一起讀出來,讀出幾組後,讓他們發現有什麼規律。最後讓學生認識到同一刻度上的內外刻度的和是180度,進一步認識了量角器。針對於這個易錯的原因,我提示學生在每次量角前先估計一下這個角的度數,再量。畫角前先確定這個角是鈍角還是鋭角後再畫。方法和對策想了很多,效果有一些,但是總有那麼幾個人經常出現類似的錯誤。

遇到不是整十數度數時,還會出現多讀了10度或少讀了10度這樣的錯誤,而且也很普遍。在量或畫105度角時,學生會馬上找到100度或110讀的角,然後會出現不分清方向,找個5度的地方就讀數或畫角了。遇到這種情況,我讓學生先找到105度相鄰的兩個整十數度數,再在兩度數的中間的5度的位置找點畫角。讀數時先找邊所對的5度線的兩旁的整十數度數中小的那個整十數再加5度後讀出。

接下來,計劃抽空讓學生一個一個得當面過關量角和畫角。要求學生:必須把角的一邊儘可能地和量角器的零刻度線完全重合,準確地將零刻度線騎在邊的中間線上;要注意將長度沒達到量角器外圈刻度線的較短的邊進行適當的延長,不能偷工減料,短邊沒到達微分刻度不延長,自蒙一個似是而非的度數;讀數時還要要認真細緻,不要非往整十或幾十五德度數上靠。

經過幾次加強後,學生基本上都能正確量角畫角,還能正確用三角尺上的角拼角,並能畫出拼角過程,寫出相應的算式説明。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6

在《角的度量》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發現:要上好一堂課,瞭解學生的學習起點非常重要。布魯納説過:影響學生學習的最重要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因此我認為在數學的教學設計中更應該先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及掌握新知識的能力水平。我在執教《角的度量》這一課時,力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教學過程。

一、引領自主學習,捕捉觀察亮點。

學習過程是學習環境主體與學習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師應當為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創設必要的環境和條件,使得學生能夠利用這些環境和條件主動學習獲取知識。認識量角器是學習讀數和量角的基礎,而量角器對學生來説是較為陌生的。他們對它充滿了好奇心和新鮮感。在此我讓學生先自己觀察量角器,給學生一個初步的感知,學生極易發現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線。但中心點學生髮現較難。可在課上有一學生髮現:“老師我的量角器上有一個小洞”。又有一個學生髮現:“我的量角器上沒有小洞,中間有一個相交的點”。此時我及時捕捉學生觀察中的亮點,順着學生的思維及時引導學生認識了這個小洞、相交點就是量角器的中心點。

二、利用直觀教具,突破知識難點。

在課堂教學中,我設計了兩組角讓學生來比較它們的大小,學生很容易看出第一組角的大小關係,而第二組角的大小很接近,學生出現了不同意見,我藉此機會引入上邊介紹的新課教學,學生掌握了測量方法以後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第一組角的度數,再讓學生算一算兩個角相差多少度,以此來鞏固測量方法。

在測量第二組角的時候,因為這組角邊的長度懸殊大開口方向不同,也就出現不同的測量方法,目的是讓學生靈活掌握角的測量方法。經測量學生髮現這組角的大小是相等的,在此我設計了思考填空:角的大小與()無關。學生小組討論後彙報: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為了加深學生對此結論的印象,我拿出自己用電視天線做成的“活動角”,先延長角的一條邊問學生角的大小怎樣,再使另一條邊更長讓學生再次觀察,然後又依此縮短兩條邊,使學生更直觀的體會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不僅如此,我通過追問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為什麼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提示學生從角的定義考慮。學生茅塞頓開:角的兩條邊不就是兩條射線嗎,它是可以無限延長的。當學生正處於發現的快樂當中時,我又問學生:那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呢?這一問題又引起學生的沉思,學生利用“活動角”這個教具很快就發現了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老師的問題環環相扣,使學生的思維開闊了、思考深入了,完全沉浸在探索新知的樂趣中,難點被不知不覺地突破了。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了很多收穫,還找到了自身的不足。

一、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孩子比較拘謹。沒有平時上課表現那麼活躍,原因有二,一是到了四年級,學生沒有了在低段那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精神。敢説的他們變得害怕説錯。課後和孩子們聊天,我開玩笑地説,你們今天在課上怎麼沒有平時那麼“瘋狂”啊?小A説:老師,我的後面就坐着王健老師,本來我很想説,可是我怕説錯。小B説:我看見陸老師走來走去看我們的草稿紙,我以為我們都寫錯了,所以我都不敢大聲説。小才説:王老師,你今天的笑容沒有平時那麼好,我們以為自己表現不夠好……孩子們的表述可以看出,他們沒有放開,可能我的設計沒有充分、渲染氣氛,導致孩子們太拘謹,沒有放開,沒有做到敢説敢做。公開課主題彰顯力度不夠。

二、本節課涉及到的數學概念比較多,作為老師,擔心學生沒有充分掌握,擔心學生不會量角,擔心學生不會總結量角的方法太多的“不放心”促使老師始終“扶着”學生走,學生沒有自由學習空間。

三、在以後的課堂上,作為老師,我要始終提醒自己,這羣學生很棒,相信他們吧!他們會有超強的自學能力,老師可以“省省心”了。老師更多的思考如何讓自己的語言更受學生歡迎?將深奧難懂的知識分解在有趣輕鬆的談話中。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7

“角的度量”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度量教學反思。因為這部分內容數學概念多,知識點多,比較繁瑣,在以前的學習中也幾乎沒有接觸,操作的時候也比較複雜,其中還有頂點和中心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包括讀數時注意到內圈外圈刻度的選擇都是重難點。

本節課主要包括以下知識點:

1、讓學生認識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結構,能按不同的方向認識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順序;

2、知道量角器的擺放;

3、知道角的計量單位是度;

4、讓學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讀數方法。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在兩個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難: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在本課的一開始通過讓學生對線段的測量來引出對角的大小能不能測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簡單明瞭,切近主題。接着在介紹量角器的時候發現教學用的大號量角器和學生的量角器之間還是有一定區別,因此,羣毆注意利用投影在介紹,並結合投影測量,邊測邊介紹測量步驟,教學反思《角的度量教學反思》。同時,在本節課中,我還給了大量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自己動手觀察、實踐,讓他們多看多量多練,將學習到的操作方法充分運用到實踐中,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和記憶。

但是在整個課堂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知識介紹不充分導致學生在操作的時候頻頻犯錯,拖延了課堂時間;又如,學生的量角器有些有花紋,有些中心點不清導致很多學生無法測量精準也是我課前準備工作做得還不到位等等。

不管是缺點還是優點,在面對課堂的時候,我都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8

有人説 “有教育就必然有公開課”,而教育家於漪先生卻説過:公開課永遠是一件遺憾的藝術。我在和學生共同學習《角的度量》這一課時,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較好地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融合,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願望,以及主動探究的意識。有以下靚點

1、不斷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帶着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中進行學習,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探索能力,使學習過程成為問題解決的過程;

2、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呈現學習內容,使學生經歷在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學模型的過程。問題情境的創設,需要教師進行教學法的加工,以及一定程度的創造。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題材,也可以創設更符合學生現實的、有趣的情境,使學生充分體會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道理。

3、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初步學習將簡單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4、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數學思想隱含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是思想 的“軀體”,思想是知識是“靈魂”。所以對學生而言是不能從教材的字裏行間讀到的,要在教師引領、指導、學生自己學習、感悟中慢慢體會。學生只有領會了數學思想,才能有效地應用知識,形成能力。在本節課中,線段知識類比角的度量,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

感悟:

教學過程是一種師生間,學生間以及學生主題與教學媒體之間的相互交流的過程,教師對學生的表現及時給予肯定,積極的評價和熱情的鼓勵,會喚發學生學習熱情。需以後做好以下幾點

1.抓基礎:以教材為主,領悟編者意圖,注重對基礎知識的傳授,還要對教材中新增設的欄目給予重視。

2.抓規律:注重對相近知識的`整理,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自己總結規律,而不是教師代替其整理。

3.抓典型:通過典型事例的講解,培養學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方法。

4.抓方法:注意教學方法的改革,不搞題海戰術。

5.抓學生:加強對學生學習的關注,學法的指導,創新探究能力的培養,做到及時檢查、反饋。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將盡自己所能,引領學生加強思維訓練, 注重方法引領,讓課堂成為學生喜歡的樂園。

點評:

整個課堂以學生的活動為主,體現了“和諧”的數學課堂。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學生的已有水平進行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注重了學生探究過程,課堂上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以個合適的思維空間。課堂中不僅僅是教師的教,而是更多的學的場面,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場面。

注重小組互助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有效的發揮了他們的學習主體作用。

另外,又設計複習提示和預習指導的作業,閲讀課本4.2節課文並與4.3.第二節課文對比,思考怎樣比較角的大小.讓學生帶着數學問題走出課堂,從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在課外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實踐、探究。

總之,在本節課教學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致力啟發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參與到課堂中,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數學”教育的最終目標。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9

角的度量這一課,要求學生能達到會用量角器正確量出角的度數的目標。具體説來,就是會把量角器的中心點對準角的頂點,並能根據角開口方向的不同,確定一條邊為0度,選擇量角器內圈(或外圈)數據,按正確的方向讀出另一條邊所指的度數。

這對於許多孩子來説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量角器中有兩圈數字,且順序相反,學生往往分不清該讀哪圈,往哪邊數。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過整十幾度還是差幾度未到,方向不同則數法不同。過去的教案手冊中有建議用兒歌幫助學生讀過難關的,如:"中心對頂點,底邊對0線,他邊看度數,分清內外圈。"這種兒歌能朗朗上口,但對於難點問題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分清內外圈"只是目標,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決難點的策略,必須分析造成難點的原因。我認為學生之所以分不清內外圈,找不對數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靜止的圖形而非動態的過程,他們將角的兩邊孤立地量度,以為像量線段,看鐘表一樣,只要把一邊對準0度,另一條指着幾就讀幾。如果學生能把靜態的角想象成從0度開始,慢慢打開,而度數隨之增加的動態過程,我想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認為應採取"變靜態為動態"的教學策略,並通過三個層次的活動來實現。具體實施如下:

活動一:伸展運動。我帶着學生把兩手臂伸開,當作角的兩條邊,把身體當作角的頂點。他們跟着我從兩臂重合開始,一臂不動,另一臂慢慢展開,並一起讀: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時停下來感受一下。然後繼續: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後我引導説:我們可以這樣想象,所有的角都是從0度慢慢張開的。

這個活動學生很感興趣,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感受到角從0度張開的過程。雖然所指度數並不精確,但為後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動態變化奠定了最直觀的基礎。

活動二:穿針引線。剛才的肢體動作只是粗線條的感受,而第二個活動則開始進入精細化的認識了。學生已經在課前預習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徵,彙報後我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畫出一條射線,再用一根帶黑線的針從射線的端點處穿出。這樣,紙上的射線和穿出來的黑線就能形成動態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擺在上方,在實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來。從0度開始,師問:"這時角的邊所對應的刻度有兩個:0度和180度,該讀哪一個往下數的時候數內圈還是外圈"學生很聰明,立即回答説"讀0度,該讀外圈。"隨着老師緩慢地拉動針線,學生從外圈0度開始,也逐一讀出了相應的數據,一直讀到180度。接着,我又換了一個方向,從另一邊的0度開始,這回學生反應可快了,"讀內圈,因為這次的0度在裏面!"……

學生在動態中進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數的變化過程,並明白了當選擇不同方向為0度時,讀數方向也隨之改變的原理。這一活動為學生度量靜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礎。

活動三:筆尖指路。這一活動則是測量完全靜止的角了,也是本節課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我在實物投影中呈現了一個完整的角,提出問題:"這個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樣展開的嗎"學生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把右面的邊視為0度,慢慢展開;另一種是把左面的邊視為0度而慢慢展開,同學們認為都是可以的。於是按不同的展開方向,我們共同確定了0度所在的圈,並從0度開始,用筆尖順着數據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動,邊移動邊讀出整十,整五的數,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條邊,將度數準確讀出。

結束了三個活動後,我問學生:量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什麼學生回答説:"一定要從0度開始順着數下去。"是的,這正是量角的關鍵,他們學會了。課後,通過對學生作業的檢查,發現雖然還是有些學生出錯,但為數不多,而且只要面對面稍作指導也就懂了。聰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後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進行加減;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則乖乖的從0開始,順着方向將可見的度數一一讀出。雖然速度會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練後就會快起來。

以上三個活動之所以能帶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原因有三點:

一凸顯了量角的原理。首先,在上述每一個活動中,學生都把角從0度展開,這就幫助了學生確定0度的邊,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點和標準。再者,學生一直開口讀數,並都是從0度開始往下讀。不管0邊在左還是在右,也不管是內圈還是外圈,只要從0開始,從小到大地順着往下讀,就一定不會錯,這其實也是在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本質化,利於學生對量角方法的掌握。

二克服了知識的負遷移。學生學過用直尺度量線段的長度,這一知識基礎和本節課的度量,本質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來,量線段時學生只要對好了0刻度,觀察線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並且都是從左往右數的,這恰好對本節課容易造成負遷移。通過以上三個動態化的活動,打破了學生在度量上的思維定勢,重新建立起正確的度量習慣。

三活動的層次性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三個活動都是以達成教學目標為目的,但體現了目標達成過程中從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的階梯性。要讓學生正確度量,必須建立刻度增加的動態表象,而動態的表象又有賴於直觀的感受,因此從最直觀的肢體語言到半抽象的角,最後到完全幾何化的角,是一個遞進的過程。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學起來自然輕鬆,清楚。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0

隨着計算機技術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確實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學效果,多媒體演示使課堂聲畫並茂,所有這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了讓學生儘快享受到多媒體教學的好處,也為了探討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運用,我進行了“角的度量”的教學嘗試。

角的度量是小學數學教材第八冊第單元的內容,教學目標是知道計量角的常用單位是“度”,認識表示度的符號“。”;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射線和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是學習畫指定度數的角和計算角的和差的基礎。課中知識點較多,而新知識又較抽象、枯燥。以往大多是教師講,學生看的形式。這節課上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多媒體這一信息技術,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和操作中積累感性認識,逐步形成較為熟練的測量技能。

片段一:複習導入:(1)請你判斷一下圖形中哪些是角?(2)你能説出角的各部分名稱嗎?(3)用眼睛目測一下兩組角中的兩個角的大小。通過設疑兩個大小比較接近的角如何比較出他們的大小,從而激發學生求知慾。

片段二:認識量角器和度量角:

通過目測大小比較接近的角來引出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認識量角器是通過學生自己觀察、小組合作、教師引導的學習方法。其次是讓學生自學課本,瞭解內外圈刻度的作用。並採取了邊操作邊學習的方式,使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片段三:鞏固新知:讓學生測量不同位置放置的角的度數,量出不同形狀的三角形的內角的度數。

這一層次練習不僅使學生鞏固了新知,而且從測量中發現揭示出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的規律,為以後學習奠定了基礎。

在上述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相當濃厚,積極性很高。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是運用了多媒體,它把靜態的量角器動態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學生才能從中看出藴含的規律。

整個教學中我做到了以下兩點:

一、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捕捉學生觀察中的亮點。

學習過程是學習環境主體與學習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師應當為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創設必要的環境和條件,使得學生能國利用這些環境和條件主動學習獲取知識。認識量角器是學習讀數和量角的基礎,而量角器對學生來説是較為陌生的。他們對它充滿了好奇心和新鮮感。在此我讓學生先自己觀察量角器,給學生一個初步的感知,學生極易發現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線。但中心點學生髮現較難。可在課上有一學生髮現:“老師我的量角器上有一個小洞”。又有一個學生髮現:“我的量角器上沒有小洞,中間有一個相交的點”。此時我及時捕捉學生觀察中的亮點,順着學生的思維及時引導學生認識了這個小洞、相交點就是量角器的中心點。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

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過程中,信息技術必須更好地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體化服務。在測量角的大小時,電腦演示出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角,媒體上量角器的移動使學生清晰地瞭解量角時如何放置量角器,如何看刻度。課件的演示效果較好,而且節省時間,形象生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縮短學生自主探究後表述的時間,觀察和比較能力得到了發展。

在練習部分,電腦會對學生計算的答案進行判斷,學生根據判斷隨機進行更改。我也根據反饋瞭解學生的完成情況並及時評判,幫助學生達到基本教學目標。不同題目、不同的難易程度尊重了學生的個別差異,同時也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教學使學生在練習中進行了自我探究學習,尊重了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每位學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總之現代信息技術給學生的自主探究帶來了樂趣,更給人以啟迪。能讓教師在課堂上游刃有餘,讓學生在課堂上興趣盎然。但就課堂教學而言,信息技術的運用只是手段,它更應與學科進行整合。我也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力求使電腦從教師的演示工具轉化為學生的認知工具,從而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1

“角的度量”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度量》教學反思。因為這部分內容數學概念多,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頂點和中心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看另一邊在量角器上的刻度,還要分清內外刻度。所以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説是個難點。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本課教學中,我給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觀察、動手實踐,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中交流的機會。首先,讓學生回憶測量線段的長短、物體質量分別需要什麼工具?角的大小用什麼測量?這樣引起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激活學生思維的有效問題。

教學時,先通過課前小研究讓學生自己認識量角器,讓學生觀察量角器,通過觀察你會發現什麼?課上開始,同桌之間相互説説,然後小組交流討論,每小組彙報討論結果後,我根據彙報結果進行歸納總結,教學反思《《角的度量》教學反思》。教學測量角的大小時,如何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學會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讓學生試着量,然後説出測量度數及方法。測量結果不盡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準確,語言不如教材那般準確。但學生的思維在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然後讓學生實際操作,除了指名上來量角,集體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組互相學習量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量,看看別人是怎麼量的,會的同學教教不會的同學。通過動手操作訓練,學生基本上學會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學效果不錯。

但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由於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運用自主學習造成後面知識教學時間上比較緊迫。這就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總之,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2

課前思考:

(1)角的度量一是學生在學習過長度和麪積的測量後,圖形與幾何中圖形的另一內容。《數學課程標準》中有關圖形的測量的具體目標有很多,這些目標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建立測量的度量單位、二是掌握有關圖形的測量的計算方法、三是運用測量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但追其根本是建立測量的度量單位。因為沒有這個作為基礎。後面的目標就變成了空中樓閣。所以本節課的定位應該是在學習了長度和麪積之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如何度量角。建立其角的度量單位。為後面學習表面積和體積的測量做好準備。學生在本課的學習之前。已經知道了長度、面積的度量單位和度量工具。但是沒有把度量的相關內容建立起。因此,幫助學生感受度量角的意義和認識度量單位是本課的重點。讓學生經歷1°產生髮展過程,以及形成量角器的雛形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所以教學課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通過一系列的直觀操作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角的度量單位,形成量角器的雛形,從而培養學生的度量意識。

(2)角的度量一是建立在孩子已經通過靜態定義角的概念和動態的旋轉角的演示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起鋭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的概念,並知道他們的大小順序關係。以及直角、平角、周角三者之間的數量關係,是為接下來學生要學會使用量角器去準確測量角,去畫出相應的角做鋪墊,為後續的三角形、四邊形的內角和以及多邊形的內角和拓展延伸打好基礎。

課後反思: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旨在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角度量單位統一的必要性以及1°角的產生和更大角的產生和度量。上課初始我通過創設玩滑梯的三幅情境圖,讓學生選擇想玩哪個並説明理由,從而引出角的大小不同,那如何去比較大小呢?學生通過討論發現可以用重疊法去比較,可以藉助直尺去測量角的張口等方法都值得肯定和鼓勵,其中班裏的一個男孩子雄説:“除了剛才的方法,也可以利用三角尺中的一個角做為標準去進行比較,發現∠1比標準小,∠2和標準相同,∠3比標準要大,這個思路值得鼓勵和肯定,也就是藉助標準,那我現在有了標準,能不能準確知道這個角的大小?可以讓學生動手嘗試操作用自己的學具去量一量角並標出結果,引導大家發現一個相同的角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結果引發認知衝突,這是因為度量工具的不同產生的結果也不同,從而引出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這裏可以複習長度、面積的測量過程中的測量工具、測量單位統一的必要性,建立起度量意識,克服第一個難點。

那麼統一了一個標準之後都去測量一個角發現是這個角這樣的8份還要多一些,那多的那一些怎麼辦呢?能不能捨去?不能,捨去後就不夠準確了,那為了更加精確還有什麼方法呢?倒逼學生產生出一個小的度量單位的產生,也就是選擇的這個度量標準越小,測出的結果也就更加準確,長度單位有1釐米,面積單位有1平方釐米,那角的單位呢?學生會自然想到1°。從而水到渠成引出什麼是1°角,1°角將一個360°的周角進行平均分,分成36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角,自己用筆去畫一畫,描一描感知1°角的大小,那2°角呢?3°角呢?5°角呢?10°角呢?(1°角不好找,十進制10°角就一目瞭然)那20°角呢?是兩個10°的角,是20個1°的角,那30度呢?60度呢?90度呢?120°呢?180°呢……充分去認識角的度量是對標準的累加,為量角器的形成做很好的鋪墊。

正如數學家華羅庚所説:“數(shù)是數(shǔ)出來的,量(līànɡ)是量(līánɡ)出來的。”可謂是概括出了度量的精髓,用在這節課的解釋也是恰如其分。路漫漫其修遠兮,向青草更青處漫朔。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3

《角的度量》的教學反思角的度量,一直是我感到頭痛的一個知識點。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同時知識盲點也比較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尤其是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為了突破重點與難點, 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是課題的引進。我先出示兩個角,讓學生去比較兩個角哪個角大?有人認為角1大,有人認為角2大。當他們在爭論不休時,引入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角的度量”從而產生學習需求。其次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種自主探究的方法。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是具備這種自主探索能力的。

課堂中學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數,這些數的排列有規律,一個從左往右,一個從右往左,中間正好是90”;“我發現量角器上90這個刻度與量角器上最下面這個刻度交叉在一個小點上”;“我從最大的刻度數是180這個數上猜測到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我發現下面有一個小半圓,最中間有一個點”。你看學生研究得多認真,觀察得多仔細!一節課下來我發現還是有學生會把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在畫角和讀角的大小的時候讀錯讀數。還應再加強畫角和讀角的練習。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4

教學之後,從以下方面進行反思

(1)問題引入,體會“單位”產生的必要性。

問題是啟發學生思考與探索的開始。在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提出需要知道“相差多少”(或“∠2比∠1大多少”)這一問題,目的在於引發學生對測量單位和工具產生的需要的體驗。

(2)瞭解單位產生的過程,理解量角器的構成要件和工作原理。

一般來説,教學前大多數學生已知道量角需要“量角器”,但對量角器的構造原理卻不甚瞭解。教學中,可分三個層次組織教學:一是請學生觀察量角器的構成,嘗試説明量角器上的數字所表達的意思;二是組織學生看教材內容或用多媒體演示角的單位產生的過程,演示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1°角到2°角,再到3°角等依次遞增的過程,引導學生觀察並體會角的動態形成過程,為後續教學中理解平角和周角的動態定義奠定基礎;三是再次回到量角器上,進一步理解量角器上的數字所表達的含義,特別關注“0°刻度線”和“1°角”的位置,為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打下紮實的基礎。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5

“角的度量”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因為這部分內容數學概念多,知識點多,比較繁瑣,在以前的學習中也幾乎沒有接觸,操作的時候也比較複雜,其中還有頂點和中心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包括讀數時注意到內圈外圈刻度的選擇都是重難點。

本節課主要包括以下知識點:1、讓學生認識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結構,能按不同的方向認識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順序;2、知道量角器的擺放;3、知道角的計量單位是度;4、讓學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讀數方法。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在兩個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難: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在本課的一開始通過讓學生對線段的測量來引出對角的大小能不能測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簡單明瞭,切近主題。接着在介紹量角器的時候發現教學用的大號量角器和學生的量角器之間還是有一定區別,因此,羣毆注意利用投影在介紹,並結合投影測量,邊測邊介紹測量步驟。同時,在本節課中,我還給了大量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自己動手觀察、實踐,讓他們多看多量多練,將學習到的操作方法充分運用到實踐中,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和記憶。

但是在整個課堂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知識介紹不充分導致學生在操作的時候頻頻犯錯,拖延了課堂時間;又如,學生的量角器有些有花紋,有些中心點不清導致很多學生無法測量精準也是我課前準備工作做得還不到位等等。不管是缺點還是優點,在面對課堂的時候,我都將

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標籤: 反思 度量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32n2qr.html
專題